吴氏太极拳中,什么动作是非常典型的在发劲和柔缓
吴氏太极拳中,动作()是非常典型的在发劲和柔缓之间快速的切换。
另外,运动中肢体又处于微屈状态,所以圆形动作可更好地体现太极拳柔和的特点,同时,绵绵曲折的圆形动作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合而均匀的活动,对气血流转、畅通经络和增强体力起着重要作用。
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吴式太极快拳的太极拳与太极快拳
吴鉴泉将家传的太极拳作了修改和充实,去掉重复、发劲、跳跃的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和、规矩、连绵不断,从而自成流派,也就是流传至今的 “吴式太极拳满架子”。
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 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
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
预备势 第一势来并步站,眼要平视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脚向左跨步来。预备势来开步站,收心忘事归练拳,呼吸自然内畅长,眼要平视神内含。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吴式太极拳的起源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
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所创。陈王廷依据《易经》、经络学说、导引养生理论,采武术各家之长,以“太极”命拳名创编了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吴式太极拳衍变发展于杨式太极拳。北京大兴人全佑(满族,1834-1902年人)在北京随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学太极拳小架。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 、 、 孙式太极拳 、 吴式太极拳 、 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功修炼,所以也是内功拳之一。目前太极拳有陈、杨、孙、吴、武式五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