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
1、对头部的要求:吴式方架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下颏微收,项直竖,头顶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所谓上顶之意,并不是真的用力上顶,而只是有其意而已,术语谓之虚领顶劲。
2、半马步为两足并立,右足退后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实,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体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撵猴拳式便是。半马式,旧名后步。
3、站桩时间的长短,应结合自己的体质强弱,按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的规律,进行练习。最后练到有意变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时,能使周身完整一气,并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力。
4、肩与胯合三尖对齐是指练吴式太极拳时的弓步姿势必须做到鼻尖、膝尖和前脚尖要在一条垂直线上,整个身型要形成牮柱支撑之势。上述这些要点贯穿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式式注意。
5、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单腿负重,是要求建立在虚实分明的基础上的。
吴式太极拳的体用原则
1、练拳时,周身的关节、肌肉,除维持姿态的部分要适当吻合、紧张之外,其它的关节、肌肉,凡能够舒松的部分必须做到自然松开,达到不加思索地任自然运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吴式太极拳轻松自然的深刻内涵。
2、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3、对肩的要求:太极拳要求沉肩,即要求两肩必须始终往下松沉。特别是当手和臂往上举起时,要特别注意肩往下沉。
4、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单腿负重,是要求建立在虚实分明的基础上的。
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吴氏太极拳特点是吴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
吴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1834-1902)老姓吴福氏。随杨露禅(1799-1872)学太极拳拳,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得有所成,后奉杨露禅之命,拜在其次子杨班侯(1837-1892)门下,进一步掌握太极拳的刚柔相济的功夫。
吴式太极拳最初由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弟子全佑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和发展而创造出雏形,后又经全佑之子吴鉴泉改编,而创造出更加柔和规矩的拳架,也就是吴式太极拳。可以说,吴鉴泉先生是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
吴式太极拳的太极推手
1、吴式太极拳推手的秘诀如下: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式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绷、履、挤、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
2、吴氏太极拳之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3、太极起4 动:⑴ 两腕前_掌托球,⑵ 右脚抓地左步移。⑶ 两脚落实筑地基,⑷ 两掌下采水面按。揽雀尾①8动:⑴ 退步圆撑推左掌,⑵ 两臂交叉上步挤。⑶ 退步圆撑推右掌,⑷ 两臂交叉上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