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太极拳喇叭口架,为什么要象喇叭口呢,有啥用
1、其实最大的区别就只是招式的数量不同的。咳咳实战性是没有分别的,能用的上的拳就是好拳。练什么拳使不上绝对是白练。
2、赵堡太极拳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收腹、松胯裹臀,使脊椎弯曲减小或消失,回归先天之自然状态。
3、新架是陈氏17代传人,叫什么忘记了,整理后改编的,并且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
4、这个气是听意的指挥,所以说,练太极拳是用意行气。至于呼吸之气,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呼吸要配合动作的开合,开则用呼,合则用吸,并使呼吸之气由丹田出入。
5、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 *** ,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
6、老架重技击,新驾重保健和表演,大驾动作舒展,小架紧凑。都能保健,不建议练新架,太花不能练技击。都是技击动作的组合,会用就行了,站桩才是精华。
赵堡太极拳的发展
1、武当赵堡和式 太极拳 是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汉族传统拳术。赵堡太极拳以明朝山西王宗岳为师尊,在河南赵堡村内单传六代,由陈清平老师传于世人。而以赵堡村传人和兆元在原来基础上大改而成。
2、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派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发。
3、太极拳在清乾隆、嘉庆时还只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赵堡等村落中流传。自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于道光、咸丰年间将太极拳方为传播后,太极拳始得风靡。
4、金根声等等的积极传播,当前已遍及全国,传及海外,在国内已形成一大流派。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和学俭任会长。
太极拳原创是谁?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一代武术大师陈王廷老先生创造的。话说当年太极拳和庆喜,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太极拳和庆喜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明朝末年陈王廷。另一种说法,宋末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多数拳家亦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于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说,陈式太极拳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时,始传外姓杨露禅。
.张三丰创拳说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如下: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没有充份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武当赵堡太极拳的金刚三大对
起势 甲方用双手握拿乙方手腕,乙方两手由外向内滚缠对方手臂化解其拿时,顺势向前发放甲方。金刚三大对 (1)甲方右脚上步,用右手(或掌或拳)向乙面部或胸部击打。乙双手接其手、肘,并用左脚进步控制对方右脚。
“领落”:河南人方言;意思指上下起伏很大,不平稳。
王宗岳,蒋发,邢喜怀,陈长兴,陈清平,武禹襄,杨露禅等名家对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竭尽了太极拳传人的本分。...郑公锡爵在各地传人很多,人们美誉郑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刚”;“四大柱子”。
吴全佑从艺杨露禅,其儿子吴鉴泉又拜师太极拳高手宋书铭,于是,融编出独具风格的吴氏太极拳。赵堡,蒋发传邢喜怀,开启了赵堡太极拳之路。赵堡太极拳在传承方面,有“大姑娘架”之称。
赵堡太极拳大架小架名字出处
赵堡太极拳,作为武当正宗,在其六百余年的传承中,无论显隐,皆可谓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不但哺育了张彦,和兆元,李景颜,郑伯英,侯春秀,郑悟清等冠绝一时的大师,更惠及了难以计数的普通习练者。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
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
在张宗禹(约公元1673-1753年)的时候,传出了“赵堡太极拳108式”。
传至陈清平,幼从学张彦,约1822年去陈沟学了通背炮锤,同时,陈有本学到赵堡太极拳小架。1825年冬,陈清平收徒和兆元;1848年,指点杨露禅;1852年,传授武禹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