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易立竞和鲁豫,究竟谁才是采访界的“泥石流”?2、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她要不是太性感1、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易立竞和鲁豫,究竟谁才是采访界的“泥石流”?
文 / Di
编辑 / 小情书
数年前,鲁豫采访袁隆平院士,聊到一次颁奖典礼上的趣事。
那天,巩俐坐在袁老的旁边出于敬畏她时不时看向袁老。
采访中,袁老对鲁豫说当时自己并不认识巩俐,这时候鲁豫诧异的反问道:“那您也太过分了,您不知道巩俐是谁?”
同样,在不久前刘德华在接易立竞的采访时被提问:“您觉得您是绅士是吗?”刘德华一时语塞看向一旁的马东,然后似是而非的回答了一句:“应该是这样吧。”
简单的两件事,直白的几句对话,却让鲁豫和易立竞在采访录中留下了这令人寻味的名场面。
这些问题可能是唐突的、被冒犯的、直白的,不过也正好说明了为“采访名场面”提供了最多素材的陈鲁豫和易立竞肯定是不平凡的。
01
陈鲁豫和易立竞,一个曾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奖项的获得者,一个是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
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很明显的分别出她们两人的差异,一个是节目主持,一个是记者。
虽都是媒体工作者,但工作内容和性质大有不同。
先说说易立竞吧,最近她参加的综艺《展开说说》反响不错。
让不少观众认识到了原来易立竞不止有在采访时“咄咄逼人”的一面,还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见地的优秀女性。
不过这些认识对易立竞来说还是太浅薄,她这个人就像是一座矿山,越挖越有料。
在大家知道易立竞唇枪舌战娱乐圈众多知名艺人前,她就已经说一位从事记者这个职业的资深新闻人。
中文新闻网评价她:“通过60分钟的对谈,观众居然能够从对话中窥见一个人跨越几十年的成长和思想变化。这正是易立竞访谈的独到魅力。”
还有人说:“人的性情在她的访谈中无声闪现。”
2004年,易立竞成为《南方人物周刊》的高级主笔。
她每年平均会采访十八个人左右,然后用和大众不同的视角把那些聚光灯下的名人们剖析。
但她的文字也不纯粹的围绕着那些名人们。
1999年末,在山东烟台发生了一起海难事件。
事后易立竞赶到了烟台,开始寻访那场海难中的幸存者。
后来在寻访结束的报道里,人们通过她对那场灾难的叙述和拍摄的相关照片,才清晰的了解到那个充斥着悲怆与残酷的时刻。
“不回避、不迎合、不盲从、不轻薄”
这是易立竞做访谈的理念。
其实除了这一点在,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能不能进行一场愉快的交谈,关键还得在于话题的尺度与内涵。
你是虚伪的,别人自然是不能给吐出真话,你是轻浮的,别人自然无法正视那些问题。
在易立竞的访谈中,观众看到了不少艺人在别的镜头里没有的一面:韩红的生气、陈楚生的尬笑搓手、孙红雷的不敢搭话、郭敬明的黑脸直接“下一题”……
在和对方约定了可以公开的内容下,还能有如此多火花四溅的真东西,是一个采访者双商的重要表现。
02
再说说鲁豫吧。
大概很多人对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句“真的吗?我不信。”
在那档从2002年诞生的超长生命力节目《鲁豫有约》中,相信鲁豫的呈现绝不仅仅是那一句。
易立竞生长在中俄边境的边陲之地,鲁豫不同,她生在上海长在北京。
从小到大她接触到的见识到的多半都是都市中的形形色色。
撇开当下对她的各种评价不谈。刚踏入媒体界早期,鲁豫也曾是央视队伍中优秀的一员。
她参与主持过香港回归,报道过戴安娜王妃葬礼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等大场面。
甚至在去了凤凰卫视后,为了做好《凤凰早班车》这档节目,连续多年凌晨四点起床主持。
从而赢得了开创了新闻界先河的美誉。
“我几乎没有经历过一个新人通常都要经历的艰难起步、穷困潦倒、委曲求全,我一直是个“愣头青”,莽撞、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天真得理直气壮。”
鲁豫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道。
所以大概也能理解到,从新闻直播间到《鲁豫有约》的舞台上,她的转变因何不同。
从2002开始,在《鲁豫有约》节目中,鲁豫大致采访接触了一万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数字了。
然后就是从节目风格来看,鲁豫是不在乎一定要跟着台本走。
可能提前准备一些问题方向,然后更多的是凭借着她的个人观点在和嘉宾们聊。
通过节目方式,其实也很容易区分出易立竞和鲁豫在做采访时的不同。
易立竞主打问和谈,鲁豫则是聊。
所以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观众们常常看到的是鲁豫和嘉宾们以轻松欢乐的氛围聊着经历和交流一些观点,这些内容大多不会很深入。
当然以鲁豫这样的聊天式访谈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在节目里不难看出她是善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给嘉宾,甚至是去反驳。
所以在面对一部分嘉宾时,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例如鲁豫在访谈周星驰时,对于周星驰这样有思想有故事的电影人,显然她那一套并不适宜。
这里可以对比柴静对周星驰的采访,答案便一目了然了。
再者是鲁豫自己的经历,如她所言无论是成长还是工作,她几乎是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穷困潦倒的时候。
顺风顺水的阅历也许会让她见识到很多人和事,却不一定能够让她了解到很多现实。
比方说有一次节目邀请了三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们每天上学除了路途遥远不说,吃喝也非常拮据,在学校常常是咸菜就着白饭,肉是稀有物。
然而鲁豫还是会问上一句:“为什么不吃肉呢?”孩子答:“肉太贵了。”
显而易见,这该是多么无理无知的一句提问。
03
关于访谈,现在有一个网络热词是很适合应用到这里的——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又该如何划定话题的边界?
易立竞在和徐帆做采访时,她问过这样一句话:“你面对采访时很谨慎,媒体伤害过你吗?”徐帆非常诚挚的说:“伤害过。”
她解释,香港狗仔盛行,但是他们的爆料有度有下限。
但是内地不同,他们的语言攻击性强且能够随意剪接别人的话,设计台词,恶意的揣测和捏造没有上下限。
那么这就是越过了媒体和艺人的边界。
记得易立竞在采访俞灏明时,她把采访地点选在了上海的“醒来死亡体验馆”。
俞灏明从火场中劫后余生,这样的体验对他来说是带着创伤的,而易立竞的做法也是非常冒险的。
但是她在采访前主动向俞灏明解释:这个想法是希望他能够从那个特别的空间里看到一些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情绪和意识。
另外她还给俞灏明准备了其他的预选方案。
最后俞灏明欣然答应。
易立竞访谈的人数量一定是比不上鲁豫的。
但她会做到的是,可以为了争取一个想要采访的人,花费十年的时间去实现那次采访,例如争取采访陈佩斯的机会她就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跨度。
访谈前易立竞会整理好上百个问题和做好背调,有一场访谈她和对方谈了七个小时,期间两个人没中断过。
所以,易立竞在挖掘新闻的同时,是知道边界感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有一次在课堂上公开点评过鲁豫——这个人太没有文化。
原因是他看了一期《鲁豫有约》节目。
那期访谈嘉宾是一位中科院的院士,老院士白发苍苍,上场后先是对着观众礼貌鞠躬,后走到鲁豫身边与她握手。
这个过程中鲁豫是坐在沙发上翘叠着腿的,即使是和老院士握手也没有起身。
“据我所知,鲁豫的腿也没毛病啊。那你怎么能这么傲慢。”
所以,鲁豫有时候对边界感的概念是模糊的。
不过真要问她们俩谁是采访界的泥石流,从某些角度来说,她们都是。
易立竞的采访,真实、一针见血、不捧不踩,她这股“泥石流”冲走了堵在艺人和大众面前的遮挡,把一些只会且说了太多漂亮话的人冲刷了出来。
鲁豫的采访,有趣味有槽点,她做的是节目。
她这股“泥石流”冲出来,尽管是有些时候是唐突和失水准的,却达到了节目效果和她的风格。
做采访她们俩各有风味,但这俩人也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对于感情的看法。
鲁豫是先嫁美国丈夫,离异后与十三岁初恋重续前缘。
易立竞至今未婚未育。不过她们对感情的认知是,一定是敢爱敢恨,爱要坦坦荡荡。
鲁豫和初恋再度重逢时她说过:
“我们重又相遇,终于明白,什么都不曾改变。我们之间没有求婚的过程,因为没有必要。
我甚至觉得办结婚手续都多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要向别人申请,要盖章,我觉得别扭,而且,极不浪漫。可是,我们还是要结婚。”
易立竞说:“尽管爱情目前不是我的必须选项,但如果我要谈恋爱我一定是全力以赴倾其所有的。”
她们俩都是非常自信的。
在如今这什么都是快餐式的生活中,这一点值得许多人借鉴学习,感情也好生活也罢。
只有自信才能真正的接受自己,也因为自信才不会为“边界感”拿捏。
2、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她要不是太性感
先讲一个有点久远的事。
那是1971年的5月。
那一年,导演谢铁骊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曾经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过一封信。
在信里,他们写到,群众们对故事片是有观看需求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同意,让大家进行故事片的拍摄。
信中的提议经过一系列讨论被通过了,导演谢铁骊随后组建了一个摄制组,准备拍摄一部名叫《海霞》的影片。
《海霞》
他们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里,挑中了一个小女孩,让她来演女主角的青少年时期。
女孩灵动的眼睛,像是会说话一样,藏满了角色的喜怒哀乐。
因着这部《海霞》,那个刚刚14岁的小女孩一夜成名。
影迷们的信,像雪花一样,一摞摞地向她手里“飞”去。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也破格录取了她。
《戴手铐的旅客》
后来,小女孩又参演了另一部影片,叫《戴手铐的旅客》。
因为两个角色的经历中都带着一点悲剧色彩,当时北影厂的厂长汪洋觉得,小女孩之后可以继续走这条“悲剧”路线。
可导演谢添却不同意,他直言,“哎呀,老汪你错了,这孩子将来是演喜剧的。”
那个小女孩叫蔡明。
《戴手铐的旅客》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大约10年后,原本该成为“悲剧演员”的蔡明登上了春晚的舞台,渐渐地,真成了一名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
《陌生人》
她上了28次春晚。
按理说,好名声该越攒越多。
可近几年,随着她一次次登上春晚,她的观众缘却在一点点减少。
有人说她声音刺耳,有人说她太做作了,演得不够好。意见层出不穷……
网络
但如果你能暂时抛下这一点点不满,试着去了解一下蔡明,就会发现——
我们可能都错了。
比起单纯传递欢乐的喜剧演员身份,蔡明更该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蔡明在b站的账号(之一)
是时候来好好聊聊“朝阳你蔡姨”了。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主持人问嘉宾们,理想型都是什么样子的。
参加节目的大张伟跟着大家一起,提了几个老一辈貌美女星的名字,甚至说了一些个人审美下的理想型特质。
对话的内容和主题其实可以继续向下进行了。
大张伟突然主动补了一句,“你知道我还喜欢谁么?”
“我喜欢蔡明。”
“啊?”
这个答案太不常见,一时间,大家都以为大张伟是在开玩笑。
《举杯呵呵喝》
可他语气真诚,理由也给得充分极了:
“我觉得她能学好多女孩的样子。
她既能撒娇,也能性感。
能挤兑别人,又能哄别人,
我觉得这种女人很完美呀,
风情万种应该就是蔡明老师。”
单单是看蔡明的各种春晚小品,我们就很难彻底反驳大张伟的这些理由。
她真的足够百变。
《过年》
不同于赵本山等人多在小品中演绎乡土小人物,蔡明在春晚舞台上的角色形象通常跨度很大。
1993年,国内“出国留学”愈发火热的时候,她扮过跟随男友来中国的洋媳妇。
这个带蝴蝶结的黄色假发套,还是郭达跑了好几家店才买到的。
《黄土坡》
后一年,她演过带着哭腔和儿子打越洋电话的乡村妈妈。
《越洋电话》
1995年,港台明星追星潮时,她“当”过出身乡村,但一口港台腔、虚构自己家庭背景,立“人设”的大明星海伦小姐。
《父亲》
她讲过英文,说过方言,唱过通俗歌曲,也演过京剧。
《红娘》
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可能还是《机器人趣话》里的“蔡花”。
当年,为了演好这个机器人角色,蔡明2个月里,1粒米也没吃,基本只吃黄瓜、西红柿之类的。2个月过去,她的腰围直接减到了一尺六。
在她眼里,因为“机器人”是人造出来的,它的体态身形是会趋近于大众审美里所谓的“完美具象”的。
“做演员,要吃这碗饭,就少吃那碗饭。”她说。
随着郭达缓缓打开箱子,蔡明用带着机械感的声音讲出那句台词:
“春节快乐,鼠年吉祥,能为您效劳是我三生有幸。”
她,算是成了第一个被中国观众们熟知的“AI机器人”。
《机器人趣话》
武能动手练柔道,文能夜半讲故事。
既能铁锅“炖自己”,又能吐槽解人意。
小纱裙和银色套装看起来有点简陋,可在当年绝对算得上是极具创意的高科技服饰。
如今再看,1996年的《机器人趣话》不仅笑点依旧满满,还带着点对时代的预见性。
说起来,现在火热的AI话题,都已经是你蔡姨当年玩剩下的了。
《机器人趣话》
彼时,没人知道,蔡明因为控制饮食,并且为了直播提前了6个节目蹲在箱子里候场,站起来的时候眼前是一片漆黑,差点直愣愣地倒下。
蔡明在台上的拼,可见一斑。
《奇葩说》
她看起来是顺风顺水,可真要说命运如何厚待她,好像也谈不上。
以前,春晚还有一个“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
可蔡明一次一等奖都没得过。
《艺术人生》
有人说就是因为她太百变了,没有一个固定的角色像白云黑土这样深入人心,能让大家彻底记住她;
也有人说她运气不好,每一届都能撞上一部水平更高些的作品;
或者更直白一点,没得一等奖就说明蔡明水平还不够啊……
她姐没办法给这件事下一个定论。
只是隐隐觉得,这事细想,其实有点残忍。
她好像哪哪都不错,大家也说她不错,但总是会离那个最高奖赏“差一点”。
这些“差一点”放在一起,有了点生不逢时的意思。
后来,“春晚同期”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们陆续离开,“老人”里,蔡明成了为数不多还站在春晚舞台上的。
她还在做小品。
可好评,断不会因为她“坚守”就简单到来。
2013年,蔡明在春晚上演了一个浑身是刺的毒舌奶奶。
《想跳就跳》
小品播完,毁誉参半。
有观众觉得这样的角色挺新奇可爱,也有观众觉得,这个角色“毒舌”得有点过了,显得刻薄。
争议未消。
接下来的那年,蔡明又搞了一个“毒舌奶奶2.0”。
原本的那些赞誉声,好像也所剩无几了。
在毒舌人设的衬托下,她本身的面目变得可憎了起来。
那段时间,每每电视上出现蔡明,她姐身边的亲朋们总爱说一句——
“蔡明,怎么成这样了?”
《扰民了您》
等2016年《男人装》杂志一发,这样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多。
那一年,蔡明55岁,妥妥算是中老年群体中的一员。
杂志上的她,或是穿着露背长裙,或是裹着浴袍头巾,顶着一头精致的大波浪。
微博@男人装
照片、视频发出来,有羡慕的,说没想到她能把身材保持得这么好。
更多的人是在嘲讽。
嘲讽她的样貌,嘲讽她的拍摄风格,骂她像个“老妖怪”,“不正经”。
网络
渐渐地,甚至传出了这样一种说法——
女明星整容的终极归宿是蔡明。
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网络
这时候,方能感觉出蔡明内心的强大来。
常人看见这样的评论,也许会郁闷失落。或者因为怕被嘲讽,变得谨小慎微。
更何况是位50多岁的知名演员呢?别的不说,至少“面子”上就过不去。
可蔡明呢,依然淡定。
“炸就炸呗,炸几天就消停了。”
她不是不重视这些批评,也不是害怕老去,她是怕“落伍”了。
她总说,“时代在变,小品也该跟着变。”
年轻一代的喜剧演员,已经有人直言“放弃小品了”,可她还在不断地尝试。
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从来没停下。
倔得有点让人心疼。
《笑声传奇》
那些评判声被她吞咽下去,消化、接受。
然后她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承认:
“这些年,我在跟随潮流的路上,一步一个跟头,摔得是啪叽啪叽的。”
据说,在后台跟编导对稿子的时候,她还主动提议问了一句,要不要加一段关于她的鬼畜片段。
不矫揉造作,也不摆架子抗议、反驳。
《吐槽大会》
这些跟头,她摔得结实。
站起来,却越挫越勇。
她依然在追寻着潮流,追赶着年轻人的脚步。
一路追进了二次元的世界里,成为虚拟偶像菜菜子Nanako背后的“中之人”(即背后的创作者)。
《花样实习生》
蔡明成为虚拟偶像“中之人”的消息刚出来时,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是:我不信!
这背后的情绪里,除了意外,更多的还有一种担心。
成为“中之人”那一年,蔡明60岁左右。
到了中年,大多数的人都形成了个人完整的思维逻辑,蔡明能不能理解二次元的内容都说不准。
再加上她还演过毒舌类型的人物,总觉得好像一不小心,这个虚拟偶像就要成为二次元说教第一人。
bilibili
可就像之前为了小品减肥、学腹语一样,蔡明搞二次元也是认真的。
面试“中之人”前,她对照着之前的虚拟偶像资料,为它做了详细的人设定位,给它起名字,设想它的年龄、经历、能力……
发现其它虚拟偶像都有才艺,她又跟着B站的工作人员们临时学习了一段舞蹈,虽然不知道面试的时候用不用得上。
她几乎是不带有任何偏见,一脚迈进了年轻人的世界。
《花样实习生》
第一次直播,她跟粉丝们玩你画我猜,用温柔的语气答疑解惑,吸引了大概660万人观看。
有弹幕这样说:
“我的爷爷奶奶看您的影视剧,
我的爸爸妈妈看春晚,
我在B站看菜菜子,
感谢您陪伴了我们三代人。”
听到这个观看数字,看到这句弹幕,在舞台上工作了几十年,不知有多少粉丝的蔡明还是很感慨。
“我以前一直以为我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现在才懂了,是他们在我的世界里和我工作。(这次我)冒冒失失地闯进来,没想到那么多人喜欢。”
她不是简单地为直播做了准备,而是真的试图去理解二次元、虚拟偶像为什么受欢迎,又能带来什么——
“他们因为喜欢同一个动漫人物、同一个虚拟主播而成为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友谊,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这种热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你好,生活》
告别了“毒舌”的角色,观众好像才逐渐想起,角色之外的蔡明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奇葩说》的节目里,她会因为傅首尔、席瑞辩论过程中提起的童年遗憾,为她们准备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
那是席瑞小时候很想要的一瓶橘子罐头,是傅首尔童年时特别喜欢的、会眨眼睛的布娃娃。
她把布娃娃递给傅首尔,轻声说,“它会眨眼睛呢,你看。”
就像是在哄那个被困在童年伤痛里、尚不经事的孩子。
《奇葩说》
“我们童年的遗憾就在那了,没有办法弥补了,就让它翻篇过去吧。”
那一刻,她姐这个屏幕外的大人,好像也回到了孩提时刻。
曾经的,或许已经渐渐淡忘的遗憾,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抚平着。
因着节目里的这一段,编剧柏邦妮又转发了一次几年前的一件小事。
这时候,终于彻底明白,她其实一点也不毒舌。
毒舌的背后,永远带着一点难以察觉的温柔。
微博@咆哮女郎柏邦妮
写到这里的时候,音乐播放器正好播放了刺猬乐队的一首歌。
歌里唱,“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她姐突然觉得,如果到了老去的那天,能是像蔡明一样,就挺好。
你可能不是同龄人里最最拔尖的那个,但是也挺不错的。
你可能不是过得最顺遂的那个,但也可以大胆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
你可以选择拥有什么样的身材,不需要畏惧他人的眼光。
你能收下各种各样的赞誉,也能够承受住各种各样的批评。
你可以保持一个年轻的、开放的、愿意探索的心,也可以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轻松而愉悦。
你遇见开心的事可以放声大笑,遇见不忿的事更可以痛快回怼。
你是不自我的,但是永远保有“自我”。
本文关键词:易立竞个人资料简介,易立竟 个人资料,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图片,易立竞简历个人资料简介,易立竞 个人资料。这就是关于《易立竞简历及个人资料,究竟谁才是采访界的“泥石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