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指南 > 正文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关于【越王勾践反国原文】,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勾践当奴隶、吃屎了?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2、越王勾践反国原文,越王勾践反国译文

1、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勾践当奴隶、吃屎了?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吴越争霸故事很精彩,问题是,精彩过度了。

雄图霸业,胜负反转,英雄美人,功成身退,进退生死,飘然绝尘,全部都有。很明显,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具有了虚构的性质,虚构的途径是民间传说。

前文中,我们根据浙江的施氏家谱已经考证了,西施比勾践夫差的年代要晚一个世纪,她是“越王妃”,越王勾践之后某位越王的妃子,越王朱勾,或者越王无翳,和夫差没有任何关系,和吴越争霸也没有任何关系。

同时也考证了,范蠡绝大部分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他和西施也没有任何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考证勾践的故事,以及整个吴越争霸故事的民间传说性质。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勾践为奴的剧照

勾践的故事有为奴尝粪、卧薪尝胆,这两个故事也是假的。

是的,你没听错,连“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也是假的。

先说为奴尝粪。

《国语·越语上》记载了勾践入吴为奴,国政交给文种,《史记·越王勾践》只记载的是范蠡入吴当人质两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则记载勾践和自己的夫人,以及范蠡入吴为奴三年。

这就涉及到勾践有没有败到要到吴国为奴的地步了。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竹简,称为清华简,包括史料《越公其事》,其中记载,勾践根本就没有败到为奴的地步,也没有提到勾践为奴了。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清华简《越公其事》

《越公其事》记载勾践败会稽后说,“寡人有带甲八千,有旬之粮”,如果你答应议和,“孤其率越庶姓,齐膝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如果硬是不答应,“君乃陈吴甲[兵],[建钲鼓]旆旌,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以此八千人者死也。”

勾践明显是不卑不亢的,并没有卑躬屈膝。

面对伍子胥的反对议和,夫差并没有表面得傲慢自大,而是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耐心地说服伍子胥。

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庸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

也就是说,吴国不熟悉越国的交通地形,自己也死伤过半,没有把握能灭了越国,越国也没有彻底战败,是在这种前提下达成和解的。

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孤用委命重臣,蒙冒兵刃,匍匐就君,余听命于门……孤之愿也,孤敢不许诺,恣志于越公!”

意思是,我礼貌地带兵过来,就是想听听越公的指教,越公想要和谈,我也是这么想的啊,我敢不答应,敢对你任性吗?

夫差的形象并不是以前史料中显示的傲慢自大,而是谦恭有礼的。

哪个更可信呢?当然是清华简《越公其事》。

在关于吴越争霸的史料中,《左传》最早,尚未故事化,最接近历史真实。《越公其事》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史料详细,中肯,没有过多的戏剧性和演绎,史料价值次之。《国语》为众所周知的语录体,语录多为宣传思想服务,故多有虚构,《史记》主要取材《左传》和《国语》,同《国语》的史料价值又次之。《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为杂史,加入了民间传说,史料价值最低。

按《越公其事》记载,勾践并非彻底战败,所以他完全不至于沦为当奴隶。

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在春秋时期,一个国君是不可能如此羞辱另外一个国君的,还把他放回去,不是在培养一个将自己恨透了的仇人吗?让大臣文种守国是不可能的,国不能一日无君,否则就会发生政变。

最夸张的是《吴越春秋》,首次加入了勾践尝夫差粪便的情节,说是范蠡教他的。夫差病了,勾践尝粪问疾,然后告诉夫差,粪便的味道又酸又苦,这是即将病愈的表现。夫差问,你怎么知道,勾践说,因为我刚偷偷地尝了两口,把夫差感动地稀里哗啦的。勾践也因这一“战绩”,被夫差立马释放回国,伍子胥气得直骂“真假,勾践真可怕,吴国所有大臣都是马屁虫,傻逼”。事后,勾践得了口臭,范蠡建议他嚼鱼腥草以掩臭。

虚构勾践为奴和尝粪便的目的,是因为这更能体现勾践忍辱负重的精神,并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卧薪尝胆

勾践回国后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就是“卧薪尝胆”,这也是假的。《左传》和《国语》都没有记载,《史记》第一次出现了勾践“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这里说的是“坐卧即仰胆”,没有“卧薪”,只有“尝胆”。

“卧薪”和“尝胆”合为一个词语最早是苏东坡,他写了一篇代孙权答曹操的游戏文字,“卧薪尝胆”是苏东坡用来形容孙权的。“卧薪”最早一般称“坐薪”,并不是忍辱负重的意思,而是表示危机感,意思是要着火了,和“卧薪”的意思差得远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在苏东坡时出现以后,有人还用在过夫差身上,夫差也是为父亲阖闾报仇才伐越的。

勾践绝对没有“卧薪”,“尝胆”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难以操作。“胆”悬久了会腐败变质,尝了不怕生病吗?不断换“胆”,那得持续供应,这个行为艺术很费蛇。真正干大事的人,怎会如此暴露自己的目的和情绪呢?

“尝胆”的情节应该是后人虚构的,被司马迁采信了。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文种

某知名学者说:“我建议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不要再讲了,他的伐吴七术太不道德了。”

这位学者的考证缺乏严谨,“卧薪尝胆”不存在,文种的“伐吴七术”也是不存在的。

第一次出现“伐吴七术”是在《史记》中,但没有具体列出是哪七术。《吴越春秋》中列出了,不过是“伐吴九术”,表述有点混乱,明朝冯梦龙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将它删减为“伐吴七术”:

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

二曰贵籴粟槁,以虚其积聚;

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

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

六曰强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

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史记》说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术,就灭掉了吴国。但是,实际上在整个虚构故事的范围内,越国这七条都用了,并不存在所谓勾践杀文种前说只用了三术。

“伐吴七术”虚构的方法是根据历史上吴国犯过的错误,然后说这是越国在背后操纵的,采用的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虚构法。比如,如果吴国曾经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就说这是越国的计谋使然,越国曾“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说说第二条,“贵籴粟槁,以虚其积聚”。

“粟槁”是指干燥易储存的粮食。第三术的意思是用高价收购吴国的存粮,使其粮库空虚。但《吴越春秋》中说的是“贷粮”,也就是向吴国借粮,等第二年还粮的时候,将稻谷煮熟,夫差看到越国的稻谷颗粒更大,就作为良种推广,结果一根稻苗也没长出来,闹了饥荒。

“贷粮”的计策肯定是假的,一是恩将仇报,当即就会引来吴国的报复,二是是个农民都能认出来被煮熟的稻谷,不可能上当。高价收购吴国粮食的作用也有限,那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粮食商品化的程度不高。

伐吴七术中的第一条,赔款,第七天,练兵,应该是真的,是战败和复仇必须做的,因此也谈不上是奇谋。

“伐吴七术”这样的说法,是民间传说夸大杰出人物才能的习惯方式,禁不起推敲。

“伐吴七术”是假的,勾践的励精图治另有其内容。

《左传》的记载是: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意思是,越国花十年生产人口和粮食,又花十年教育和训练百姓。

《越语上》说的是: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也就是奖励早婚和人口生育。

《越公其事》的记载最具体,最真实。勾践先实行了三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然后作“五政”,分别是农功、好信、征人、好兵、敕民。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太宰嚭、文种、范蠡、伍子胥的结局也充分体现了民间传说的特点。

民间传说,勾践又杀了太宰嚭,因为他帮越国,不忠于吴王。这是什么逻辑?如果不是他帮了越国,越国又如何能打败吴国,然后有机会杀他呢?这就是一味追求剧情反转导致自相矛盾。

《左传》和《国语》都没有记载文种被杀,此情节首次出现于《史记》。在吴越争霸故事传说化的过程中,文种的悲剧命运逐渐定型,他的悲剧幸运应该是复刻了伍子胥的结局,而范蠡则走向了衬托文种和伍子胥的角色。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此说有两处不合理。一,以貌论勾践,本来就是迷信,并且在尉缭子描述秦始皇的相貌时也是类似的说法,这是民间面相学迷信思想的常用套路。而兔死狗烹,也是民众对君臣关系规律的一般概括。二,既然范蠡早知勾践是这样的人,他此前为什么还有辅佐他,不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吗?

文中又写道:

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既然“伐吴七术”提法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勾践以之作为杀文种的借口。如前文所说,在虚构的故事中,七术都用了,和勾践的说法矛盾。况且,勾践怎么可能直接说“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这样直白无赖似的话呢?

民间传说,伍子胥自杀后,尸体被用鸱夷(牛皮做的酒囊)装着扔去江中。而钱塘江潮刚好形成于此时前后,故而伍子胥变成了钱塘江潮的潮神

民间又传说,文种死后也变成了潮神,每次钱塘江潮来时,这两为潮神就来肆虐,宣泄怨恨,如青蛇白蛇要水漫金山寺一样。

在吴越争霸故事传说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关键人物的主要特点不断被放大。比如伍子胥的忠,太宰嚭的贪污受贿,夫差的骄傲自大,范蠡和文种的智,勾践的辱,看相关史书会发现,伍子胥总是不停地劝谏,天天怼夫差,太宰嚭则天天贪污受贿,勾践就天天对范蠡说“诺”,这都是虚构的典型特征。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司马迁

在演绎的过程中,民间当然是主要力量,但司马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因为被汉武帝施行腐刑,加上汉高祖刘邦和吕后大杀功臣,他对汉朝是充满怨气的。因此,在选材时,他倾向于将夫差塑造成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奢侈享乐。而勾践的战败受辱,同他自己受腐刑的耻辱一样,让他对勾践忍辱复仇的形象充满同情,于是他采纳了“尝胆”的情节。而关于勾践的后期,司马迁选材时倾向于将勾践塑造成像刘邦一样大杀功臣。

这个故事被虚构的原因还在于,中原的史书对南方吴越政权记载较少,留下了很多空白,能虚构的空间很大。并且,吴国、越国先后亡国,越国在屈原的时代亡于楚国。这样,吴越的历史书写便失去的政权的维持。

总之,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而它原本的那一半,一定是足够的精彩,所以后人才会去不断地虚构和丰富它。

2、越王勾践反国原文,越王勾践反国译文

原文越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汝忘会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越王勾践反国原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

原文

越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汝忘会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译文

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对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本文关键词:史记越王勾践反国,越王勾践亡国,越王勾践反国原文阅读,越王勾践反国中的反是什么意思,越王勾践反国的翻译。这就是关于《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吴越争霸的故事有一半是虚构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国产宝马rr摩托车怎么样 国产宝马rr摩托车怎么样啊

下一篇: 面包为什么要用耐糖酵母,我想和你们聊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