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指南 > 正文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关于【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卖油翁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这最后一句到底写了啥?2、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

1、卖油翁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这最后一句到底写了啥?

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官员等所使用的一种文体,其中使用的文字相对较为简洁、严谨。

因此,后人读起来相对比较难以理解,有的文言文需要解释大家才能明白其中含义。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沟通往来的主要文字组织形式了,很多人接触它也仅仅是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论语六则》《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等。

回想当年,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有过背诵文言文的经历,大家都清楚,文言文要想背得快、背得牢,最好的办法就是熟读数遍,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所有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然而,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就是这些被编入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其不一定是当初作者的全文,有部分的文言文中的文字已经被编辑教材的老师删减掉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以《卖油翁》为例,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教科书中的文言文会有所删减。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卖油翁》这篇文章和它创作的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在一次外出工作途中,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整理、编纂工作,而《卖油翁》就是其中之一。

巧合的是,《卖油翁》描写的也是宋朝时期的一则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朝文状元——陈尧咨。当时,宋朝盛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部分文人对习武之人都是瞧不起的。

因此,百姓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从文,而不是从武。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在那个时代,武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文学兴起,文风大肆盛行,给了像欧阳修这样的有能力的作家以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我们回到故事本身来看。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陈尧咨不仅是一名文状元,而且也会一定的武功。

特别是在骑射方面呢,陈尧咨显现出了很强的能力。由于当时大家都重文轻武,所以在他这一批文科生中,习武、懂武之人非常少。

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能文能武的陈尧咨自然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当时北方的外族部落入侵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抵御外敌,妥善处理难民问题,朝廷急需一批会骑马打仗的武将。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这对于陈尧咨来说可以说是机会难得。他自认为自己是文人中的佼佼者,未来能成大器,因此慢慢地就骄傲自满起来。

从此,他就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向别人展示自己骑射的特殊本领。

有一天,他回到家中,非常开心,母亲见状就问他干什么去了。陈尧咨兴奋地回答道,自己刚从一个宴席回来,并特意向母亲炫耀,说自己在宴席上给到场的宾客表演了最拿手的骑射。

本来陈尧咨认为母亲听完这句话之后,会对自己大加赞赏,可没承想,母亲随手打了他一下,甚至把旁边的金鱼缸都打碎了。

母亲对其大骂,说道:“这就是你说的精忠报国吗?你对得起你死去的父亲吗?”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陈尧咨听闻非常失落,他觉得自己没有错,母亲不能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一技之长,就反过来数落自己。

但现在想来,母亲看得并没有错,一方面,陈尧咨的武学才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另一方面,陈尧咨到处显摆自己的这一才能,实在是过于骄傲自满了。

但这些道理,陈尧咨根本无法理解,于是他就回自己的房间休息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一天,陈尧咨又在在家后院里练习射箭。

有一位卖油的老者从他家后院外面经过,看到他练射箭,就放下了扁担和油桶,站在原地仔细看着他。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陈尧咨用余光看到了这一切,自己心中非常高兴,他心想:还是我的剑术高明,这样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能被我吸引过来,看来,我自己还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于是,他立刻停止了练习,挺胸抬头地朝着卖油翁走去,走到跟前后,骄傲地问他:“老人家,是不是我射箭的技术很高明啊?”

没想到,卖油的老者浅浅地回了一句:“只是熟练罢了。”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陈尧咨非常震惊,没想到老人会说出这样的话,随即他又一想:肯定是这位老者在射箭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在剑术方面比自己技高一筹,所以才会这样说。

于是,他又问老者:“你会射箭吗?”

没想到,老者平静地回答道:“不会。”这一句话可是惹恼了陈尧咨,他觉得自己的母亲说自己也就罢了,一个外来的老头,还不懂射箭,也敢这样说我。老者显然也已经看出了他的愤怒。

于是,老者就为他表演了一个自己的“绝活”。他将油葫芦竖起,在瓶口处放上了一枚铜钱,一只手拿着葫芦,另一只手舀上一勺油就往里倒。结果,油葫芦被装满的时候,铜钱上没有一滴油渍。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陈尧咨被老者的“功夫”彻底折服了,想要大加赞赏一番。没想到老者说了一句:

“无他,惟与熟尔。”

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什么,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这句话让陈尧咨非常无奈,苦笑着将老人遣走了。

这里文章的最后一句就是“康肃笑而遣之”。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原文中,此句后面还有一句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翻译过来就是“这件事跟庄子写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有什么区别呢?”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显然,教科书中的这版《卖油翁》被编辑老师做了删减,那么为什么会把最后一句删除了呢?综合比对原文和删减后的文章,我们发现原文无非多了两则信息:

其一,庖丁解牛;其二,轮扁斫轮。想要弄清楚删减的原由,我们需要先知道这两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对于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其讲述的就是一个名叫庖丁屠夫,因为平时经常宰牛,所以手法娴熟,对于牛内部的结构了如指掌。

因此,尽管天天用到拆解牛肉,但是却基本上用不到刀刃。经过十多年的时间,道具没有什么磨损。

而对于轮扁斫轮的故事,我想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其实这则故事讲述的内容又一些争议,特别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

其讲述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天齐桓公正在看书,殿外有人通报,说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要前来汇报工作。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于是,齐桓公就让他进入了殿堂之内。没想到,这个人走到殿下,看到齐桓公手中拿着的书籍,直接说了一句:“您还在看这种书呢?作者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年了,书还有什么用呢?”

齐桓公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他听到一个工匠居然这样说话,马上就不高兴了,他对工匠说:“既然你说读书没有用,你要讲出道理,如果道理不通,我就要惩罚你。”

于是,这个工匠大胆地讲起了自己的理论,他说:“就拿我举例子吧,虽然我读了教授别人如何做车轮的书,但是如果不去实践,不去慢慢磨合,我根本做不出来成品;

同样地,如果我以后写了书,告诉别人怎么做车轮,别人看了照着我的步骤去做,一样也做不出车轮来。所以,实践是更加重要的。”齐桓公同意了他的看法。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这就是两则故事。而编者之所以要把含这两则故事的内容删掉,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与题目主旨表达不一致。本来《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两点基本道理,即熟能生巧和勇于创新。

但后面两则故事,显然与这个主题不能很好地契合。庖丁解牛虽然表面上讲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其背后也蕴含着启发读者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规律的道理。

至于轮扁斫轮,则与主题相去甚远,其主要表述的是人想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文学素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拓宽眼界,并且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其为我所用。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其次,容易引起歧义。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轮扁斫轮的故事容易让人误以为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践,而忽略作者本意,即读书和实践要相结合。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其误认为读书无用,将会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最后,《卖油翁》原文最后一句中提到了“庄生”,而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显然是一个极度尊重道法、自然法则的人,在他的心中,人的因素并不重要,这种思想简直就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与当下时代主题不相符。

综上,编者就把原文中的最后一段给删除了。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国文人描述历史事件、教化人心的集中代表,对文言文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到年轻人三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去处理文言文本身的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事。

2、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

从小到大,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都会有许多简单而有趣的小古文,这些文言文片段往往是记载着一个人的事迹,比如《两小儿辩日》,以及我们今天要说的《卖油翁》,其实这些片段被选入课本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简短的片段里往往蕴含着能影响人生的大道理。

而《卖油翁》能被选中,就是因为它形象生动地告诉了孩子们什么叫熟能生巧,告诉了孩子们坚持不懈、努力练习的重要性,所以《卖油翁》时至今日依旧存在于课本之中,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课本中的《卖油翁》并不是完整的,编辑将《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删除了,那么这最后一句话究竟有什么意义,竟然会在被选入课本中还被删除?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卖油翁》的故事

其实《卖油翁》整体的故事框架是非常简单的,讲述了从前有一个射箭特别厉害的人,他就是康肃公陈尧咨,陈尧咨对自己的箭术非常有信心,因为他自小就苦练箭术,除了射箭之外,他对很多武器都颇有天赋,所以陈尧咨是很有傲气的。

这一天,他正在自家射箭场上练习,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百步穿杨的射箭功力,他将很多朋友都聚集在一起,然后射箭表演给他们看,陈尧咨的射箭水平的确很高,百步穿杨也是名不虚传,所以周围人都很佩服他这样的身手,在他表演完之后也都不住的拍手称赞。

陈尧咨对这种现象也十分满意,认为自己得到这样的赞赏是应该的,他的水平的确是非常顶尖。不过在这个时候,他却发现在射箭场上还有一位老人,一直坐在那围观了射箭的全程,却并没有称赞,也没有鼓掌,陈尧咨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他以为这位老人是一位绝世高手,所以才会对他的水平不置一词。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后来他就走过去询问这位老人,想问问自己的射箭技术怎么样?陈尧咨本以为会听见夸赞式的评价,但没想到老者却轻描淡写的说出了一句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这一句就让陈尧咨心生不满了。

他一直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天赋异禀才造成的结果,现在老者一句熟能生巧,仿佛每个人这么练,都可以达到跟他一样的水平,所以他就很不服气,就跟老者说,你竟然这么说,那你有本事跟我比一下吗?

老者说我不过是一名卖油翁,只有一点看家本领罢了,随后老者就表演给陈尧咨看。他从旁边摸出了一个装油的葫芦以及一枚铜钱,将铜钱放在葫芦口,然后舀起一勺油就往葫芦里倒,这油在老者的手里格外听话,并不会一倒出来就溅得到处都是,反而形成一条细线,从铜钱口穿了过去,顺利地倒进了葫芦内。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而倒完之后,人们将铜钱拿下来看,发现周围竟没有见到一点油花,可见这位老者倒油的本事,陈尧咨看到之后也十分钦佩,因为他试过之后完全不可能做到老者这样的程度,所以他就询问老者这样的秘诀是什么?

老者就跟陈尧咨说,不过跟你一样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完之后,仔细想了想自己练剑的过程,发现的确如此,他跟老者其实是一样的,老者日日给人打油,天天都要练习倒油,所以才会这么熟练。

而他也是日日都苦练剑术,每天不断地重复,水平自然会有所递增的,所以这篇文章就是在告诉孩子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诉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坚持苦练,是会有令人惊喜的成效的,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庖丁解牛

文章到这里还是正常的寓言故事,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这句话将“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混为一谈了。欧阳修这最后一句话就是认为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内在意义都与《卖油翁》一样,只是熟能生巧,但其实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这也出现在了课本之中,庖丁解牛意思是说,从前有一个名叫庖丁的人,他是一个专门宰牛的,但他的手艺却高出旁人许多,因为他并不会破坏牛的骨头,而他的刀在他的手下是非常灵活的,能精确的切进骨头与肉的缝隙,将肉完美的分离开而不伤骨头一分一毫。

所以经过庖丁手的牛都是分解得非常完整的,内在的骨头内脏并没有遭到破坏,人们都对庖丁的这种手艺十分好奇,所以就问他有什么秘诀,而庖丁只是告诉人们,普通人宰牛都只是拿着刀随意的砍,并不了解骨头与肉之间的构成,所以才会破坏结构。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而他是非常了解骨头与肉的组成的,摸清了牛身体的规律,再下刀的话,自然就会比旁人技术高出许多,所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摸清其中规律再去做,要学会其中的诀窍,而不是莽撞的一头撞上去,这样只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要像庖丁那样充分了解其中的规律,学会其中的诀窍,才能将一团乱的事情理顺,所以庖丁解牛所讲述的道理与《卖油翁》是完全不一样的,庖丁解牛并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效果,如果没有庖丁那样对牛身体的了解,那么练再多年也达不到庖丁那样的境界。

轮扁斫轮

轮扁斫轮所要表达的内涵也并不是熟能生巧,而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境界,轮扁自己是有着极其卓越的制作车轮的工艺,但他的这种工艺却并不能完完整整地精确地交给他的儿孙们。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正如齐桓公所看的书一样,前人的经验流传下来,并不能让自己做成一模一样的东西,轮扁自己的技艺传到他儿子手中,已经达不到在轮扁手中时那样完美的境界了,所以轮扁才会说,当有一天他死了之后,他的技艺也会随他而消失,他的子孙后代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完美的传承这种技艺。

所以轮扁斫轮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与《卖油翁》完全不同,但欧阳修却将这三种概念混为一谈,正因为其中争议太大,所以编辑才会选择将最后一句去掉,以免造成孩子们对这三种概念的混淆,如果这句话不删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因此编辑决定将这最后一句删除,以免给孩子们造成错误的导向。

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

结语

我们教材上所选入的文章,如果有所删减背后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并不是所有课文的删减都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有些课文的精华部分也被删减,其实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现在的学生们也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脆弱和幼稚,有一些比较深奥的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一些课文的删减是没有必要的,但像《卖油翁》这样会造成人们误解的,还是有必要删除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关键词:卖油翁最后一句的意思,卖油翁最后一句是什么翻译,卖油翁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卖油翁最后一句话删掉的是什么,教科书为何删除卖油翁最后一句。这就是关于《卖油翁最后一句,卖油翁原本的最后一句(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百世店加订货平台

下一篇: 手机制作软件 沙雕动画手机制作软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