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关于【粽子是如何得名的】,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2、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由来你知道

1、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说到端午,必定离不开粽子,各地端午节虽然有各种不同的风俗,但粽子却是大家共有的吃食。关于粽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吃粽子纪念屈原。但其实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进化史。

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晋代正式成为节日主角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魏晋后期,筒粽逐渐消失,而包裹黍米的叶片发展为芭蕉叶、荷叶等,后来大多用箬叶和芦苇叶。与此同时,粽子的内馅材料也在逐渐变化,咸粽开始出现。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开始在米中掺入各种肉类,包裹成“杂粽”,作为往来馈赠的礼品。

唐代走进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而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配自然也出现了很多新品种。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孙,唐玄宗曾用它来大宴群臣,其《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有言:“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而锥粽、菱粽、秤锤棕等也都是当时出现的以形命名的新型粽。

粽子的内里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开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枣、糖、松子、栗子、胡桃、姜桂、麝香之类的多样食材,甚至还出现了杨梅粽、蜜饯粽,以及内含香料,佐以红色蜂蜜的“绯含香粽子”。

宋代成为社会新时尚

宋代保留着夏至食粽的古俗。其时粽子已经基本都用糯米,以箬叶或艾叶包裹,内馅又增加了柿干、银杏、赤豆等,用艾灰淋汁煮熟,其色如金。吴自牧《梦粱录》里就有“裹蒸粽子、栗粽、金挺裹蒸菱粽、糖蜜韵果巧粽”的描写。南宋时,粽子还被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来招揽生意,如《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中就写道:“角黍,天下唯有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如此吸引眼球的设计也说明宋代时粽子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考生的吉祥食物

明清时期粽子的品种更加繁多,从宫廷到民间,从南方到北方,各有千秋。造型、用料已经极为丰富的粽子再次被赋予新的意义。明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粽子就从这方面做文章,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时至今日,这一手段仍然兴盛不衰,每逢重要考试,家长们还是要做枣粽给孩子吃。

而发展到今时今日,粽子的花样变得更加的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粽子,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青睐。它们的种类愈加繁多,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2、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由来你知道

民间有句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现如今,饺子不仅深得我国大多数人们的喜爱,连很多外国人也被其美味深深折服。而在我国北方有一种流传久远的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的时候,总少不了饺子这一佳肴。尤其是大年初一,为了迎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吃上一顿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记得小时候,在冬至那天也要吃上一顿饺子。大人们说饺子像耳朵,吃了之后耳朵就不会再冻伤了,每当听到这些话,我们都会多吃一些,巴望着耳朵别再受冻了。

我们中国人都讲究个追根溯源,当我们吃着这鲜美华润的饺子时,如果对其来历也略知一二,岂不美哉。也会更加惊叹于我们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

关于饺子的由来,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颇多,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 东汉时期,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张仲景

饺子皮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长安地区有民间传说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发明了饺子。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在日本和韩国也超级爱吃饺子,他们的饺子一般指煎饺,来源自东北的伪满洲国时期,传播到了韩国和日本。

受蒙古西征和元朝的文化传播影响,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芬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土耳其、意大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也吃上了饺子有600年之久了,早已成为他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意大利、乌克兰、俄罗斯三国,饺子对他们来说也是重要的国家级传统食物之一。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

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

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

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

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

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

油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

鱼肉馅—即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

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

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大枣馅—即招财之意故为招财饺

野菜馅—即野财之意故为野财饺

蔬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

甜 馅—即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

本文关键词:粽子是怎么由来的?,粽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粽子的由,粽子从何而来,粽子是如何得名的英文。这就是关于《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前世今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缘分商城公众号 现在都用什么APP交友?

下一篇: 创意装饰材料(外墙装饰材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