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小常识 > 正文

中部崛起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中部崛起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影响中部3.6亿人的政策利好来了)

关于【中部崛起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中部崛起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影响中部3.6亿人的政策利好来了,这些变化和亮点值得关注2、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从什么时候起实施的?3、中部“四虎”崛起,山东学什么?4、“中部崛起”战略是如何提出来的,其中的“中部”指哪些地区?

1、影响中部3.6亿人的政策利好来了,这些变化和亮点值得关注

继2006年、2012年、2016年后,中央层面再次出台重要指导文件,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外发布。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意见》在发展目标中首次提到了R&D投入比重这一指标,首提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产业转移上明确由省级次中心城市承接,从而带动全域均衡发展。

此外,《意见》中8处提到武汉,8处提到郑州,7处提到合肥,特别是在“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中,合肥排在了武汉前面,中部地区城市格局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多位受访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希望中部各省以这次中央指导文件为契机,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早日实现中部崛起。

中部经济地理版图悄然生变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早在2006年中部崛起就已列入国家战略,经过15年的发展,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已超22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18.6%上升到2020年的21.9%;特别是2016年~201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地区。从人口规模看,根据“七人普”数据,中部地区人口为36469436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5.83%。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纵观国家出台的4份中部崛起指导文件,“2006年刚提中部崛起时,武汉在中部的地位明显比其他省会城市高出一截;到2016年,中央提出建设武汉、郑州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变成武汉和郑州双轮驱动;这次新政虽然仍在强调这两座城市的引领作用,但在创新驱动这块,明显提高了合肥的地位。”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比如“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上,对合肥的描述是“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对武汉则是“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秦尊文分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目前中部只有合肥一城获批,“合肥的科教资源不如武汉优越,但合肥举全力支持中科大做强做大,使它成为新技术的引爆点和创新平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同样指出,合肥的崛起,依托于中科大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合肥很好地抓住了机遇,吸引了蔚来汽车等新经济企业,同时还有科大讯飞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

盘和林认为,武汉若要保住中部第一城的地位,必须紧紧抓住三点:一是政府主动参与到企业投资,吸引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入驻武汉;二是通过科研院校,依托武汉强大的学院体系,开展产学研融合;三是发挥好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通信产业的优势,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首提R&D投入比重指标

事实上,《意见》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一直是我国制造业重要基地。”叶青指出,这次《意见》明确给予中部各地重点产业的发力方向,比如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

同时,《意见》首次在发展目标中提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提出了创新的量化评价指标。

2019年,中国R&D经费支出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2.23%。同年,湖北R&D经费支出957.88亿元,占GDP比例2.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4个百分点,特别是基础研究占比仅为4.5%,远低于6.03%的全国水平。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为例,其研发经费投入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1/4、深圳的1/3,创新策源力不强;产业带动性不足,行业龙头企业较少,独角兽企业仅4家,不到北京的1/20、上海的1/10。

叶青认为,中央对中部地区提出R&D投入比重这一具体指标,是在要求中部地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既要增强“钱变纸”的科技策源能力,也要增强“纸变钱”的产业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用好高校资源,真正把各类创新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向企业倾斜,提高高科技企业的参与度,切实提高科教成果本地转化率。

首提次中心承接产业转移

《意见》提出,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

“这是首次提出由次中心来承担产业转移的任务。”叶青直言,长三角地区并不是只有上海和省会城市一家独大,江浙一带有一大批县级市、地级市“小而美”“小而富”,反观中部则普遍是省会城市一城独大,“武汉去年GDP1.6万亿排在湖北第一,而第二名的襄阳还不到5000亿元,发展极不平衡”。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部地区要崛起,既需要省会中心城市有高大上的高科技产业作支撑,也需要由次中心城市去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而带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全域均衡发展。

叶青透露,近日,上海莘庄与湖北襄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上海研发、襄阳制造,在襄阳打造莘庄的飞地经济,“这种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发达地区土地供应难题,又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对两地来说都是好事,扩大了发展增量空间”。

《意见》还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陈波说,过去,中部地区单纯重视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近几年开始重视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但仍然忽略了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业务上”。

盘和林则表示,制造业的产品需求要与当前新产业、新技术相融合,适应当前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时代的市场需求,要拓展城市新应用、新场景,就要求制造业和新经济的紧密结合。对于新场景的打造,一方面是要推进新基建,打造新场景的运行场景;另一方面是要在制度上打破壁垒,营造适合新场景,新应用的制度环境。

2、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从什么时候起实施的?

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的

针对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

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根据这一政策,中部六省将享受历史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

即将于4月26在郑州开幕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与中部六省将签署促进中部崛起的合作框架协议;福建、上海、青岛、广州、宁波、天津、深圳七个口岸办将与中部六省签署中部六省口岸大通关框架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与中部六省签署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南昌、赣州、郴州、武汉、新乡、焦作、合肥、芜湖、太原等9座中部城市将被商务部授予“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河南财经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小建说,现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部崛起已从“坐而论”进入“起而行”的新阶段。

六省奋力崛起 “磁场效应”显现

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

煤炭大省山西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目标,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四大新支柱产业。安徽规划建设沿江城市带,2006年,安徽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9%,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二位。江西则依据区位优势,谋求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对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了特色鲜明的昌——九工业走廊。

湖南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沿京广线长沙——株洲——湘潭“一点一线”经济带,为加快崛起创造良好条件。湖北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冈、鄂州、天门等多座城市的武汉经济圈已经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河南则确立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目标,东引西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2006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达42961亿元,占全国20.5%。中部各省发挥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粮食、煤炭、矿产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招商引资,仅第二届中博会六省就发布招商项目1万多个,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投资商的关注。

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中博会,参会的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超过300家。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等国际商业巨头齐聚郑州,展开在中国中部抢滩布点的竞争,反映了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实施,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近两年来,中部各省在奋力崛起中,急切地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愿望。

半年前召开的“首届中博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说,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地区竞争不可避免,如果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共同发展,地区竞争将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积极因素。

同是在2006年9月召开的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参加的“中部崛起高层论坛”上,大家达成共识:中部崛起,需要六省改各自为战为携手共赢。中部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经济板块,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随之而来的是,中部六省间频繁互访,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中部六省间多条高速公路、水运航线开工,在合作中迈出了第一步。

与此同时,“中部办”的成立为促进中部崛起,加强区域协作创建了新的机制,而中博会、中部崛起高层论坛等也为探讨、完善中部区域合作搭建了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

3、中部“四虎”崛起,山东学什么?

当周边城市群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支撑下拔地而起,曾经的全国经济领头羊——山东,却沦为城市竞争的战略洼地,面临被遗忘的危险。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山东猛然发现,曾经被视为“小弟”的中部地区借助城市群战略大跨步赶超。10年前,河南GDP仅占山东的58%,湖北38%,湖南38%,安徽30%;2020年,河南GDP占山东的比重上升为75%,湖北59%,湖南57%,安徽53%,分别增长18%、21%、19%、23%,速度令人咂舌。

如果再将眼光聚焦,城市群也带动了中部地区城市的迅速崛起。合肥、郑州、长沙从默默无闻跃升为明星城市,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发展中心等政策加持,智慧城市、新能源 汽车 、光纤光缆等战略新兴产业纷至沓来。而济南、青岛,曾经的光辉与荣耀日渐颓势,力争上游的精气神明显不够。

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群战略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展潜能。山东必须奋发有为,做大做强胶东都市圈和济南省会都市圈两翼,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打造新的增长极,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体”才有可能在区域竞争中站稳脚跟。

曾经,中部塌陷是中部地区的现实情况。

在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加速发展的对比之下,中部地区陷入了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被喻为“中部塌陷”。论发展水平,中部比不上东部;论发展速度,中部比不上西部。2005年,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升反降,从1990年底的21.9%下降到18.8%。

中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引起国家重视。2004年中央首提中部崛起战略,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5年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9年,中央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政策不断投向中部。

二十年时间,中部沦陷的窘况被彻底改变。

1999年的各省GDP数据中,河南4453亿元,湖北3183亿元,湖南3168亿元,安徽2673亿元,江西1827亿元,山西1643亿元;2020年中部6省GDP都上了新台阶,河南54997亿元,湖北43443亿元,湖南41781亿元,安徽38681亿元,江西25692亿元,山西17652亿元。6个省的GDP都至少增加了10倍。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2006-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制造业获得空前发展,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从2006年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5.0%。

20年前,中部地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城市只有武汉市,位列全国第11位。毕竟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地位一直重要。相比而言,其他5个城市的发展情况要差很多,GDP仅次于武汉的郑州市(641亿)还不如潍坊市(647亿),排名连前三十都进不去。

等不到30年河东河西,中部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翻天覆地。中部龙头武汉市GDP增长了15倍,长沙增长了20倍,郑州18倍,合肥猛增了34倍,号称“中部四虎”。即便是南昌、太原,增长速度也在10倍以上。

2020年的最新GDP排名中,武汉虽然受到疫情封城影响,GDP负增长4.7%,仍继续保持全国前10强地位,位列第9位;长沙和郑州势头强劲,位列第15位和16位;合肥GDP突破1万亿元,顺利杀入前20强。南昌第40位,太原第56位。

目前来看,中部崛起战略完成了当年提出的指标: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缩小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而且是超额完成任务 。

如果仔细分析中部的弯道超车之路,集中力量发展城市群功不可没。

城市群是承载人口、产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国家,还是省份参与竞争,主力就是城市群。从国际上来看,最发达的城市往往都是世界级城市群,比如全球四大湾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典型特征就是:一个能带领整个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城市。

中国也正沿着这条路发展。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重点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涉及全国主要城市。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紧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可想而知分量之重。

几年时间,眼看着山东半岛城市群被堙灭在群雄逐鹿的夹缝中。中部地区却抓住机遇,一举实现逆袭。

原因何在?包括中部地区在内的各省都在打造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将更多资源聚集到核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地位。

第一层是全力争取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此,两座城市的发展一骑绝尘,GDP数据屡创新高,城市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圈覆盖城市达到5省30个。

第二层是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从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到融入长三角,合肥在积极打造合肥都市圈,将曾经跨入南京都市圈的马鞍山、芜湖纳入。湖南省举全省之力打造长株潭融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构成了一个颇具活力的都市圈。

虽然江西省会南昌GDP还在6000亿左右,但它周围已经形成了“环南昌万亿GDP城市群”,做大南昌蓄势待发。

曾经领先的山东却走了另一条道路。这些年,省内各市的经济体量差距不大,各地GDP在全国都能排进前100,却没有一个能够具备影响力的核心城市。2020年,武汉、郑州、长沙、合肥的省会首位度分别达到36%、22%、29%、26%,南昌、太原的省会首位度也超过20%。同期,济南的省会首位度虽然有所上升,也仅不到14%,继续保持全国倒数第一。

最终,青岛与长沙、郑州,济南与合肥GDP相差无几,曾经的工业大市与现在的明星城市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

好的均衡是高点突破后带动的向上均衡,而不是低层次的内卷平衡。

谁都知道,这种平衡只是短暂的,哪座城市都具备一马当先,率先冲出跑道的机会。一旦有城市脱颖而出,再无以往赶超的可能性。

知耻而后勇,山东到了放下身段向中部省份学习的时候了。

其实,山东并非没有机会。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山东半岛是与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并列,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城市群。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有约2个特大城市、9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75个小城市,2020年GDP突破7.3万亿元。

关键是要怎么做?

按照国家最新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将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俗说,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都市圈。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都市圈建设能够强化城市群的核心作用。

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胶东都市圈和济南省会都市圈2个都市圈,青岛和济南的都具备带动、激活区域经济 社会 发展的潜力。

都市圈的意义在于功能定位、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共建共享。4月1日召开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会议,提出要加快青日高铁、潍坊至烟台、莱西至荣成铁路开建。刚印发的山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将“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8项工作的首位。

但是对比中部地区,山东还处在初级阶段。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程度达到规划同编、交通同网、 科技 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当中心城市聚集了政策、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后,高技术产业资源也随之而来,产业发展又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形成一个累积循环。

这么多年,山东的城市群推进一直缓慢,关键就在于分散多于聚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至2030)》指出,“城市之间的产业自成体系,竞争大于合作,存在以邻为壑的现象”。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对于周边城市而言,济南和青岛更大程度上是竞争者,而非协作者。

再看看安徽,合肥都市圈充分发挥工业产业(链)联盟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合作、优势互补,打造了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2019年百亿元偏光片项目落户合肥长丰产业新城;在合肥正南30公里的舒城产业新城,总投资135亿元的柔性显示触控模组项目落地;距合肥60公里的六安金安产业新城,总投资20亿元的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项目开工,充分实现了产业在区域间的有效配置。

对于山东而言,城市群一体化需要的产业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格局还远远没有形成。济南和青岛既要学会招商引资做强自身,还要有分配资源带动周边的意识,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更为高效的优势。

未来的城市发展,不再是“孤立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竞争。

在这轮发展中,山东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周边已经群雄并起,山东经济的影响力大大收缩,辐射空间也在被逐步蚕食。

以邻为师,以史为鉴。继续搞均衡,既带不来纵向的产业升级,也实现不了横向的错位分工。

既然选准了青岛、济南为核心的两大都市圈,就要不遗余力地下大力气抓好一体化,毕竟山东没有下一个10年可浪费了 。

4、“中部崛起”战略是如何提出来的,其中的“中部”指哪些地区?

中部地区指得是中国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我们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看法和期望。

本文关键词:中部崛起是谁提出的,中部崛起成功了吗,中部崛起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中部崛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部崛起是哪年提出的。这就是关于《中部崛起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中部崛起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影响中部3.6亿人的政策利好来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益禾茶和益禾堂的区别,益禾茶和益禾堂的区别(益禾茶和益禾堂的区别)

下一篇: 00后都在做副业,00后做什么副业合适(超50%的00后都在搞副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