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关于丹霞地貌的成因和分布,丹霞地貌的成因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丹霞地貌的成因和分布,丹霞地貌的成因,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2、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3、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4、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5、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6、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7、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8、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9、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10、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11、扩展资料: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
12、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13、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14、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15、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16、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17、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18、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19、丹霞山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
20、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21、丹霞山发育在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
22、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
23、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相信通过丹霞地貌的成因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