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铁帽子王,铁帽子王爷是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清王朝的“世袭铁帽子王”——拉洋车!
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共产生12位“世袭铁帽子王”。
多罗克勤郡王是其中的一位,共传了十三代十七人。
第一代多罗克勤郡王是代善(努尔哈赤次子,也是帽子王)的长子岳托,
1636年被皇太极封为成亲王,次年降爵,死后追封克勤郡王。
爱新觉罗·晏森1910年袭克勤郡王,
可惜时运不济,逍遥的日子还没过上一年,
第二年大清朝就灭亡了,当时他只有十五岁。
年纪小,心无大志的晏森失去了固定的俸禄,加上又不懂经营,
只能坐吃山空,很快就入不敷出,短短几年。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晏森把祖坟里的上等树都卖了,
最后被逼无奈把王府也抵债了,家产算彻底败了个精光。
为了填饱肚子,养活一家人,身无一技的末代克勤郡王放下了所谓的颜面,
只能凭力气吃饭,走上街头拉起了黄包车为生,
开始多少有些尴尬,毕竟是吃喝不愁的铁帽子王,转瞬却成了卖苦力的车夫。
民国初年人们的思想还是相当传统的,老百姓一听说王爷拉洋车,
要么想去坐一坐,体验一下王爷拉车的感觉,
要么去围观看看王爷拉车是什么样,纷纷慕名而来,
还有人特意带来摄影师,不为坐车,就想跟曾经的王爷合张影,
一时间,晏森的洋车生意越来越火爆,
随着晏森的走红,他被北京报的纸称为“车王”,成为车夫们的偶像.....
世袭铁帽子王爷拉洋车,也算是民国时的一件奇事。
1730年,年仅44岁的怡亲王胤祥身体抱恙,病入膏肓,临终前向雍正提出了3个心愿,雍正悲痛不已,含泪答应了2个,然而第3个雍正最终未能实现。
雍正和胤祥两人从小就朝夕相处,等胤祥长大一些,康熙就让雍正辅导十三弟胤祥功课,胤祥从小聪明伶俐,博学多才。
兄弟俩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跟随父亲外出打猎。
雍正非常疼爱他的十三弟胤祥,在有人欺负胤祥的时候,雍正总会第一个站出来保护他。
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关系却比同母的亲兄弟胤禵还好。
众多兄弟,只有胤祥被雍正称为“吾弟”,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1722年,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雍正登基。
这一年雍正44岁,胤祥36岁。
雍正即位时,大清贪污横行,国库亏空,西北还有人捣乱侵犯边境,可以说一个不小心,大清就可能处于危难之中。
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好帮手。
雍正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十三弟胤祥。
在康熙皇帝去世的第二天,雍正以自己在居丧期间心情沉重,不能处理政务为由,任命了四位总理事务大臣。
他们分别是胤祥、尚书隆科多、大学士马齐和允禩。
这四人中,除了胤祥,也就隆科多还算雍正的人,马齐和允禩都是各怀鬼胎之人。
所以雍正不得不多依靠胤祥。
同一天,雍正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总揽皇宫内外事务。
雍正即位之初,面对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国库亏空的问题。
当年黄河发大水国家拿不出钱治灾救民,康熙皇帝不得不让胤禛和胤祥去外面筹款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国库空虚,继承皇位的雍正想做点什么都是步履维艰。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把这“好差事”交给自己的好弟弟胤祥。
雍正元年,胤祥受命出任户部,总理一切事务。
面对康熙晚期积存的问题,胤祥自然不敢懈怠,整理案子时经常夜不归宿。
在胤祥的不懈努力下,整顿国库亏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雍正皇帝很是欣慰。
雍正三年,胤祥又兼顾管理直隶地区的河流治理和军队的屯田事务。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在这件事情上胤祥更是亲力亲为。
从疏通河道到开挖沟渠,他都是实地勘察。
经过几年的治理,不仅水灾减少,农田也因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在雍正皇帝的带领和胤祥的协助下,雍正王朝逐渐走上了正轨。
此时的雍正终于可以腾出时间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皇帝生前就会为自己选定安葬的地方,雍正也不例外。
最初,雍正专门派大臣到清东陵为自己堪选吉地。
本来已经选中一块地方,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地方会漏水,因此只好放弃。
后来,又经过大臣们的实地考察,选中了泰宁山(今清西陵)。
先前由于勘察错误的原因,这次雍正皇帝决定找一个可信之人去查看。
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的身上。
胤祥没有让雍正失望,为其找到了一块“上吉之地”。
雍正大喜过望,为了表彰胤祥,就要把这块万吉之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赏给他。
胤祥一听这怎么了得,皇陵都是葬帝后的地方,自己一个王爷实在是没有资格,于是坚决地拒绝了雍正的好意。
雍正却不以为然“我说你有资格就有资格,你就不要拒绝了”。
无奈之下,胤祥只好在距离雍正“上吉之地”60里以外的地方给自己找了一块墓地并上报雍正,雍正只好作罢。
胤祥在得知雍正收回成命后,心里的悬石头总算落下了。
他当日就遣侍卫前往泰宁山取土。
几日后侍卫取回土后,胤祥竟迫取了一小块吞到肚子里并朝天而语:“这是皇上吉地之土,我吃了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
1730年,44岁怡亲王胤祥病入膏肓,病得不成人样。
临终前,雍正拉着他的手,问他可有未了之愿。
胤祥看着雍正吃力地说:臣弟心中有三个愿望,希望皇兄能应允。
一是希望皇上能收回“吉地”,二是死后将亲王府邸改建为寺庙,三是陪葬从简。
雍正含泪答应,可第三条雍正无论如何都不答应。
按照胤祥的要求,雍正帝最终同意在60里以外的涞水县为十三爷胤祥建墓。
将王府改建为寺庙为国家社稷祈福,雍正帝在十三爷胤祥葬礼过后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
可这第三条,雍正根本就没打算按照胤祥的意思操办。
他不愿他的十三弟草草下葬,亲自为胤祥入殓。雍正在胤祥死后穿着素服一个月以表哀思。雍正还亲自下旨,封胤祥为“铁帽子王”世世相乘,永远弗替。
辍朝三日,并为胤祥修建陵寝,规格之大,是其他亲王前所未见的。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因服用丹药过多而中毒,急逝于圆明园内,享年58岁。
雍正驾崩后,就安葬在了离胤祥园寝不远的泰陵,两个兄弟又可以相伴在一起了。
结语: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能够像雍正,胤祥这样几十年相处愉快,没有隔阂的皇帝与亲王,是绝无仅有的。
一方面,雍正皇帝是个记恩的皇帝,另一方面,怡亲王胤祥是忠心又低调,不贪钱不贪权的亲王。两人才能配合无间。
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世人经常用“棠棣情深”来形容二人兄弟情谊。
对于雍正和胤祥的这份情谊,你怎么看?
1730年,44岁怡亲王胤祥病入膏肓,临终前,雍正拉着他的手,问他可有未了之愿,胤祥说了2个愿望,雍正都含泪答应,可这第3条,雍正无论如何都不答应。
胤祥从小聪明伶俐,由4哥胤禛辅导功课,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关系却比同母的亲兄弟还好。
作为仅有的一个支持自己夺嫡的兄弟,雍正对他分外的看重。不论胤禛去哪里,都会把他的13弟一同带上。
1708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祥为了转移众人注意力,让4哥夺嫡意图不那么明显,主动挑起事端,果然他被软禁起来。尽管那时,胤祥患上重病,腿上生了巨大的脓疮,溃烂不止,流血流脓,可他为了帮助4哥,无怨无悔。
胤禛知道,自己这么多兄弟,只有胤祥才是真的对自己好的那个。
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登基。第二天上朝,他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总揽皇宫内外事务。
从未接触过政事的胤祥,出乎雍正的意料。因为他表现出来的能力、手段方法,完全不像是一个从未做过的生手。
他完美地处理康熙、孝恭仁皇后丧事,完善了军事的运筹,还将外国传教士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每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1725年,胤祥接手水利营田的大小事务,经过实地考察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疏通河道,建筑堤坝,设置闸口,开通引河,挖沟入海……不论事务大小,他都再三推敲,仔细规划,制图存档。
有一年,胤祥奉旨选择皇陵,跑遍了大小山川,终于在泰宁山找到一块风水宝地。雍正看了呈上来的奏折,对胤祥选择的上吉之地非常满意。
他龙颜大悦,问胤祥要什么赏赐,可没等胤祥开口,他就不由分说,要把附近一块,稍微差一点的中吉之地,赐给胤祥作为墓地。
胤祥慌忙拒绝,认为自己作为臣子,不够资格享用这个等级的好地,也不能开这个先例。他说:“我在60里外,已经给自己选了一块墓地,还望皇上成全。”
雍正不允,他认为胤祥值得,配得上这块儿中吉之地,奈何胤祥再三请求。
雍正知道,若是再不答应,按照胤祥的脾气,又会生气了。
无奈之下,雍正只好同意胤祥的选择,胤祥知道雍正允许后,立刻安排侍卫到墓地处取土。
侍卫刚刚将土取回,胤祥就将土捧在手心里,面向皇宫,拜了几拜,口中念念有词:“臣心安而子孙蒙福。”说罢,小心翼翼的捏起一小块儿土,将其放到嘴里,吞了下去。
1730年,44岁的胤祥已经卧床不起,病得不成人样。雍正来看望他,得知时日无多,便眼含热泪,抓着胤祥的手,问他是否还有未了之愿。
胤祥看着雍正,吃力地说:“臣弟只有3个愿望,希望皇上能应允。一是希望皇上能收回“吉地”,二是死后将王府改成寺庙,三是葬礼从简。”
胤祥知道,若自己不说,死后定会被葬在皇陵。
雍正眼含热泪,答应了胤祥。就这样,在五月初四这天,胤祥赫然辞世。
按照胤祥的要求,将他安葬在他自己选择的墓地中,还将怡亲王府改成贤良寺。
可这第3条,雍正压根就没打算按照胤祥的意思操办。他不允许他的13弟草草下葬,被世人所遗忘。
雍正还亲自下旨,封胤祥为“铁帽子王”,辍朝3日,并为胤祥修建陵寝,规格之大,是其他亲王前所未见的。
在胤祥的葬礼上,雍正悲痛欲绝,几次昏厥。从那时起,每年的五月,雍正都不过端午。
雍正被后人称为“冷面王”,因为他从不在外面笑,做事坚决,杀伐果断,参与争夺皇位的众多兄弟,以及舅舅隆科多,下属年羹尧都未能逃脱。只有他的13弟,才会让我们从雍正身上,看到他温情的一面。
这是少年载振的骑马照。小小年纪的载振骑在马上有模有样,泰然自若。载振从小颜值极高,成年后更成为少有的帅气王子。在清朝的铁帽子王中,载振的颜值应该排在第一位。但在庆亲王府中,载振的颜值却并非第一。
庆王府中的阿哥与格格颜值普遍很高。载振的弟弟载扶曾被誉为满洲第一帅哥,颜值更胜载振一筹;载振的妹夫汉罗扎布被誉为蒙古第一帅哥,其颜值也丝毫不逊于载振。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睿亲王多尔衮功劳和名气最大,坊间故事和褒贬非议也最多。
清朝12位铁帽子王,个个身份显赫,彰显尊贵。
本文铁帽子王,铁帽子王爷是谁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