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正色的意思,正色的意思古义和今义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是汝窯天青釉为正,中国封建帝王等级制度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正色」和‘间色’的区分,青色是中国古代五个正色之一,有正统尊贵的意思,青色可做君子士大夫甚至天子礼服的颜色,可知其在上古地位非同一般。
“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言象(必)然,
凡青之属皆从青。”青色又是变象化程度很高的一种颜色,又是草木初生之色,有生机、古人对天空的描述是从视觉与空间的变化关系而言的,天空之色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器物上,古人追求「青如天,明如镜」的釉面效果。
‘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在中国宋代,有一种颜色堪比天空之色,那就是天青色,据说这个故事源于徽宗做的一个梦,他在梦中看到了一种雨过天晴时天空出现的颜色,于是梦醒时分,他便让窑工以此入色,烧造所谓“天青色”的器物。承接这项大任的便是汝窑,
‘宋代美学之境界’除了汝窑,其他窑口烧成器物的釉色颜色不一而足,各家窑口都有自己的特色。
但整体色调也是宋代追求的那种‘天青色调’受釉料的配比以及入窑烧造的时间和温度影响,天青釉体现出一种简洁、大方的美感,作为一种单色釉体现了宋代美学中的极简主义和幽微素雅的审美意趣,其宁静简约自然的风格也极具禅意。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黄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世界上许多民族也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我们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国人一直以黄帝的子孙自居,有关黄色的人名、物名也很多,如黄发、黄钟、黄龙、黄袍、炎黄子孙,甚至黄泉,都因为加了个“黄”字而成了美称。从隋朝开始,就只有帝王才能穿黄袍了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为争夺皇位发动了陈桥兵变,兵变之后,他身边的人赶快把一件黄袍披到他身上,就这样,赵匡胤光明正大地当了皇帝,成了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的故事。
到了清朝,黄色成为皇族独霸的颜色。清朝有位名叫年羹尧的大将,本来是平定青海叛乱的功臣,后来被皇帝判罪,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因为他出门时用黄土填路,用了黄色的荷包和包袱。
由此可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黄色已经不只是一种颜色,而成为一种权力的代表了。
人们常常提起五色土,有的报刊还以“五色土”做为专栏名称,其中的五色便是我国历史上称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五色中,又以黄色最尊贵,众所周知的满清八旗中,也是正黄旗的地位最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偏爱和尊敬黄色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所以崇拜黄色。
也有人认为黄色是黑白黄赤橙之后的中和色,它代表着高贵、喜庆、吉祥。
还有人说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产生古老文明的摇蓝是黄土高原,从黄土高原奔流而过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一直认为自己居住的黄土高原就是天地的中央,而黄色是黄土高原的主颜色,又是五色中央色,于是,黄色就理所应当地受到了特殊尊敬。
上面的几种看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它们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为什么在那么多颜色中,我们中华民族偏偏要选择黄色呢?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了。
公元1364年,刘伯温突然向朱元璋进言:“小心洪都叛乱!”朱元璋愣住了:“陈友谅已死,还有朱文正在洪都呢,怕什么?”刘伯温正色道:“要小心的就是朱文正。”朱元璋听了这话,立刻脸色剧变。
原来,朱文正不是别人,而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心腹,也是他的亲侄儿。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朱元璋是老幺。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中,二哥和三哥都早夭了,没留下子嗣。后来,家乡凤阳发生了旱灾、蝗灾,并因此导致了瘟疫的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死于瘟疫中,只留下了大嫂王氏和一个侄儿朱文正。
为了活命,朱元璋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又沦落为乞丐,跟王氏与朱文正失了联系。王氏带着朱文正,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一直到好些年后,听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在濠州城混得还不错,于是王氏就带着朱文正到濠州来投奔。
朱元璋看到大嫂和侄儿之后,大喜过望,要知道,此时还没有朱标,朱文正可以说是老朱家唯一的晚辈了。朱元璋不仅好好安顿了王氏,还火速提拔朱文正,让他领兵打仗、建功立业。
朱文正虽然是朱元璋的侄儿,但年龄其实差不了多少,只比朱元璋小8岁。而且朱文正很有带兵的天赋,很快就立下了不少军功。朱元璋想封赏他,谁知道朱文正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如今正是用人的时候,我身为叔父的侄儿,如果得了太多封赏,容易影响其他将士的积极性。将来若叔父大业有成,我这个做侄儿的,还怕没有荣华富贵吗?”
朱元璋一听,高兴得乐开了花,没想到朱文正这么贴心,从此越发喜欢他了。
然而,正所谓知易行难,朱文正说这话的时候虽然掷地有声,但发现朱元璋真的不给他封赏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失衡。
后来,随着连年征战,天下大势基本定型,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股大势力。陈友谅决定先发制人,亲自领兵60万攻打洪都(今南昌)。当时,洪都是朱元璋势力范围西南方向的门户,是绝对不能丢的,一旦洪都被破,那陈友谅的大军就可深入朱元璋的腹地。
而镇守洪都的人正是朱文正,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大军,朱文正也是胆气十足,毫不畏惧,足足坚守了三个月。
陈友谅也没想到朱文正守城这么厉害,眼见久攻不下,朱元璋的援军就要到了,没办法,只能撤军,把大军驻扎到鄱阳湖一带修整。
很快,朱元璋的援军到了,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生死决战。朱文正一看机会来了,把憋了三个月的气一下子撒了出来,派出一股奇兵从后方断了陈友谅的粮道。
洪都久攻不下,已经挫了陈友谅的锐气,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中箭而死,从此,朱元璋扫清了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
这一次交战,朱文正先是硬顶了陈友谅60万大军三个月的围攻,后来又釜底抽薪断了陈友谅的粮,其功劳不可谓不大,按理说应该得到无与伦比的封赏。然而,朱元璋却依然想着之前朱文正说的那些话,并未进行过多的赏赐,只是不痛不痒地褒奖了几句,赐了点金银财宝。
这一下朱文正的心理彻底失衡了,眼看着不少人都因为这一战加官进爵,自己根本没捞到真正的好处,他开始后悔在朱元璋面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了。
正所谓一个人学好要三年,但是学坏三天就够了。受到刺激之后,朱文正开始在洪都城内强抢民女、卖官渔利,导致洪都风纪败坏,还被人告到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听说后,把朱文正召来斥责了几句,让他不要再犯,也没有真的罚他,将此事就此揭过。然而,刘伯温却提醒他,要小心朱文正!
原来,朱文正却觉得,自己立下如此奇功,不仅没有封赏,竟然还要被斥责?一怒之下,竟然打算去投靠张士诚。被刘伯温提醒后,朱元璋提前对朱文正留了心思,没等朱文正真正行动起来,就把他拿下了。
朱元璋也没想到,朱文正竟然真的打算背叛自己,一怒之下,打算直接杀了他,妻子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出面劝阻,最终朱元璋饶了朱文正一命,把他软禁了起来,从此朱文正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没过多久就死了。
朱文正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谦逊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很多时候,人还是不要口是心非,想要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不要让人去猜,过于虚假客套,让别人领会不到你的意思,做出来的事,往往会不合你的心意。
#历史#
#头条历史#
#历史冷知识#
纯粹是假设,同时反映当下的社会现象,店家在卖东西,买主来翻看,卖主忽然正色起来,买主失态。我的意思是对社会问问题要举一反三、综合治理,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楷模”的典故与由来!!!
[V5][V5][V5][V5][V5][V5][V5][V5][V5]
“楷模”就是榜样的意思,值得学习的人或事被称为“楷模”。但你知道“楷”和“模”原本是两种树的名字丶还有它们的故事和典故吗?
[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
一丶孔子&楷树
唐朝著名的博物学家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载:“蜀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如枯枿(niè),隆冬方荫芽布阴。蜀人呼为楷(jiē)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蜀中有一种树很像柞(zuò)树,它的特点是别的树茂盛的时候它像一个枯树桩子,到了隆冬时节,别的树都落光了叶子,它反而发芽长出了茂盛的枝条。蜀地之人称其“楷木”。
《太平广记》引《述异记》:“鲁曲阜孔子墓上,时多楷木。”清代的《广群芳谱》引《淮南草木谱》:“孔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故也。”楷树的这种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这种树不同流俗,众树茂盛它隐退,众树蔫了它茂盛,直道而行,这不正是圣人的写照吗?怪不得孔子的墓上都种满了楷树呢。其实楷树就是黄连木,是原产中国的一种落叶乔木,因其木材色黄而味苦,故名“黄连木”或“黄连树”。
二丶周公&模树
明人叶盛所著《水东日记》载:“吴澄问吴正道曰:模楷二字假借乎?吴举淮南王安草木谱以对曰:昔模树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其法则,况在周公孔子冢乎?”模树生长在著名的周公的坟上,模树的叶子春天是青色的,夏天是红色的,秋天是白色的,冬天是黑色的,这四种颜色加上黄色都是古代的正色,称“五色”。叶盛接着说:“模树和楷树的正和直可作为法则,况且这两种树还生长在周公和孔子的冢上呢,更是万世之楷模了!”
从此之后,楷树和模树以树喻人,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楷模”了。
一次采访中,记者问王晶:“你捧红了很多‘晶女郎’,怎么你的女儿捧不红呢?”王晶瞟了记者一眼:“你想说什么?”
记者隐晦地表示:“是不是您女儿的颜值……”
王晶立刻打断了记者,正色道:“这是我们家的家风!”
记者不懂:“啥意思?”
王晶微微一笑,解释说:“我老爸王天林是大导演,但当年我走这条路,却没靠过我爸爸。我是中文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自己选择当导演,我老爸也没给过我半点帮助,今天的成就全是我自己闯出来的!”
记者问了:“那么这和你女儿不红有什么关系呢?”
王晶呛到:“你是怎么做记者的,这点联想能力都没有?我是想把这种“靠自己打拼”的家风,传给我女儿,让她自己去奋斗,我如果帮她一步登天,她会失去很多乐趣,也会变得飘飘然,得不到应有的成长!”
记者钦佩地点点头:“不愧是王导,果然有想法!”
1975年,20岁的王晶经人介绍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两人在一起相恋3年,于1978年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妻子为他诞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1988年,王晶结识了20岁的“落选港姐”邱淑贞,前一年邱淑贞参加“香港小姐”竞选时,被质疑整容而退赛。
在王晶的邀请下,邱淑贞开始接拍电影,两人携手合作10年,关系从“亦师亦友”升级为“知己”,可邱淑贞始终得不到名分。
97年,邱淑贞与王晶分手,同时宣布退出影坛,两年后嫁给了富商沈嘉伟,婚后诞下了三个女儿。
邱淑贞离开后,王晶终于收心,这几年很少再传绯闻了,他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中。
2014年,王晶的小女儿王子涵,参加综艺节目,宣布出道。对于女儿的选择,王晶向来不做干涉,他说18岁以后便是成年人了,路怎么走由她们自己挑。
王子涵出道多年,始终不温不火,她老爸王晶这些年拍过不少大制作,但从没给女儿留个角色,对外的说法是靠自己打拼。
王晶纵横娱乐圈40载,早就见识过各种内幕、潜规则,对于女儿进入娱乐圈发展,他内心深处应该还是不支持的,但青春期的女儿难免年轻气盛,王导只好让她自己闯一闯,等她碰的“头破血流”了,自然会萌生退意。
王导这一招,确实很高明。王子涵这几年鲜少露面,看来已经在另谋高就了,不过,以她老爸王导的身家,养活闺女绝对不成问题。
#五维空间故事会#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到底又有什么不同呢?从我初浅的了解来说,黄帝内经属于中规中矩的一部,解剖学跟养生理论全书,黄帝外经是属于一部,想到哪里讲哪里的问答解惑书籍?
地球村在以前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个村呢?
按照《黄帝外经》社生篇所述。少师曰,人生有赤如硃,青如靛,黑如锅,白如雪,终身不散,何也?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游神,为神所指,誌父母之过也。少师曰,记无黄色者,何也?岐伯曰,黄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极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记也。
这一段的话,是不是就说我们现在的各个民族和世界各个种族在很久很久以前都是同一伙子人呢?白种人有了,黑种人有了,而我们黄种人是不是比较接近神呢?至于赤如硃,青如靛,这两类人又跑哪里去了呢?从这里面是不是又能解释,为什么以前的神塑真身,都是用金黄色加身?近几百年以来的神,很多一部分都是用衣物呢?如果这样子解释的话,是不是就能解释得通?全世界的祖先,留下来的画都是人首蛇身?欢迎各位也扯淡扯淡,所以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一定会想到桃园三结义吧!关羽是国人眼中的忠勇代表,但是大家是不是都很疑惑关羽为什么戴的帽子是绿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目前有三种说法给大家说一下,第一种说法就是在三国时期,绿帽子的说法和咱们现在所讲的并不是一个意思,现在的绿帽子指的是出轨女人的老公,而在古代绿色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中的木,木又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代表仁义,所以我们看到的关羽就总带着一顶绿色的帽子。
第二种说法就是在古代,人们十分喜欢浓重的颜色,小到生活用品大到衣冠服,这其中最主要的色彩就是红蓝绿等这几种亮色,大家都知道关羽的脸是红色的,古代人将色彩运用的十分耀眼,就为关羽配置了绿色的帽子。
第三在古代的时候,颜色并没有那么丰富正色只有黄红白绿等,而黄色只能是皇帝专用的,一品的关于也只能用红色,帽子也就只能戴绿色的了。#我要上微头条#
贞观初年,太宗在内殿接见臣子。一美姬走过,侍中王珪看了一眼,随即又偷偷瞄去一眼。指着美人,太宗得意大笑说:“这是庐江王的美姬妾。现在归我了”。王珪心中了然,却拱手问道:“陛下,此人可留乎?”
让太宗得意的美姬,原是庐江王李瑗的侍姬。因为长得美艳,连累丈夫被杀,而自己被庐江王强行霸占。庐江王本嘱意原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意图谋反反而被擒,这个美姬妾随即被籍没入了皇宫。
太宗指着美姬,说:“像庐江王那样杀人夫夺人妻、为非作歹的强盗,怎么能不灭亡呢?”言辞间甚是得意。王珪故意问,“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太宗想都没想就说:“杀人夺妻,还分什么对和不对的呢!”
王珪正色道:“我读史书,看到齐桓公有次到了郭地,问一老者说:郭君因为什么而被灭亡的呢?老者说:他喜欢好的,而不喜欢坏的,所以灭亡了。齐桓公很是奇怪。老者就解释说:郭君虽然喜欢好的东西,但是不能妥为利用;不喜欢坏的东西,但是舍不得丢弃。所以就灭亡了。如今,陛下既认为庐江王罪有应得,又纳庐江王的侍姬入宫。我还以为您心里是赞成庐江王,不会重蹈他的覆辙了呢。”
太宗听完大惊,随后龙颜一舒,说道;“要不是你提醒,我几乎又要做错事了!”于是,等王珪一走,唐太宗便将侍姬送出宫去了。
王珪的谏议口才可见一般。
贞观年间,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一时间能臣辈出、将星闪耀。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署理朝政。
一天下朝后,太宗心情大好,吩咐几位心腹大臣留下,陪自己喝点小酒。觥筹交错间,太宗有意找点乐子,于是眯着眼睛,望向了王珪。太宗说,“听闻王爱卿识人有术又善于品评,不妨来对诸公作一番评点。然后再评价一下自己与朝中各位重臣的各自品德、才华孰优孰劣。爱卿,可否?”
太宗这一问,可是给王珪结结实实地挖了一个大坑。领导面前、众目睽睽之下,要议论同事,还要当着他们的面,更关键的是,还要把自己摆进去做番比较…可是,既然皇帝金口已开,那是丝毫没给退路啊!
且看王珪是如何化解的呢?
只见王珪稳稳当当地站了起来,稍微捋了捋胡须,说到:
论勤勤恳恳地为朝廷服务,尽心尽力而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
论能文能武,出将入相,既能上马安天下,又能提笔定江山,我不如李靖;
论议事详尽周到,能想得周全明白,传达诏令,既能反映群臣意见,又能公平恰当,我不如温彦博;
论处理那些繁重、不易办理的疑难杂事,而且还都能办好,我不如戴胄;
论专以强谏为己任,唯恐陛下赶不上尧、舜,在这方面,我可不如魏徵啊!
这一番评价,精准无比,把每位大臣的特长、能力都准确而又有区别地描述了出来,而且恭维地恰到好处,即体现了王珪卓尔不凡的识人水平,又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和逻辑组织能力。说得人服气,听得人满意,在场每个人可谓如沐春风!
尤其是论及诤臣魏徵的一番话,还巧妙地将顶头上司——唐太宗——比作可追圣王尧、舜的明君,这可是把太宗的马屁拍得舒服万分了。
唐太宗听完后,深以为然。其他大臣也认为王珪评价地既公允又精准,几乎可以视为“定论”了。
然后,王珪接着说:而我自己在辨别清浊,嫉恶扬善方面,和他们几位大臣相比,倒也是略有长处啊。
这一番话,那真是不卑不亢。前面把别人都抬这么高了,与他人相比,难道王珪我自己就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所以,不得不佩服王珪的处事圆滑、八面玲珑。
为人处世,看清楚别人相对容易;看清楚自己,可就难了。
以自己所短,击他人所长,那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而以自己所长,尺他人所短,那就很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没有客观的判断做基础,又何谈正确地看这个世界呢?王珪以他的智慧、圆融,为我们识人、断人提供了榜样。
公元639年,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名列“初唐四大明相”的王珪,染病死于任上。他曾教导过的学生魏王李泰,奉命率朝廷大臣到灵前祭祀痛悼。而在祭祀大礼上,出现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太宗李世民,竟然也破例身着孝服,亲自来到王珪灵前做了拜祭!
死后还能够尊享这样的殊荣,不得不再向王珪说一句:佩服!
#职场感悟# #职场破局指南# #职场进化论#
本文正色的意思,正色的意思古义和今义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