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指南 > 正文

psychology怎么读(psychology的翻译

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psychology怎么读(psychology的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读到一篇关于“孩子成年后与...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psychology怎么读(psychology的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到一篇关于“孩子成年后与父母断绝来往”的文章。

最近的研究显示,当一个孩子成年后跟父母极其疏远或者断绝来往(estrangement),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这个孩子一时任性,而是反复思虑过后的艰难决定。

然而,大多数人更容易想象一个愤怒、任性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冷漠、贬低甚至虐待的家长。

再加上孝亲传统的影响,大多数人会觉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做错了什么,孩子也应该多想想父母好的方面。

于是在知道一个人与父母断绝往来后,很多人会是如下八种(不合适的)反应——

1.你成长得还不错啊,所以你父母肯定还是做对了不少事吧。

分析:ta的成长可能归功于其他大人的帮助,以及ta的自身努力。不应想当然地将ta的优点和成就归功于ta断绝关系的父母。

2.不要再沉湎于过去了,要向前看。

分析:讲述回忆自己的人生故事≠不向前看。

处理和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创伤,是坚强,而不是性格缺陷。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恢复的节奏和步调。催促说“尽快向前看”往往无助于恢复。

3.事情还可能更糟。所以珍惜你拥有的吧。

分析:被大白鲨活活吃掉肯定更糟,但这种比较并不会让被父母伤害的孩子感到安慰和感恩。

4.这辈子你也只有这一对父母。

分析:所以呢,那又怎样?

5.他们毕竟为你提供了吃穿住处。

分析:首先,这些都是法律要求。其次,孩子还需要爱与关怀,就像需要吃穿住处一样。如果吃穿住就是一切,那么孤儿院就应该是孩子的理想家园。

6.当父母死了,你会追悔莫及。

分析:这属于唤起内疚的情感勒索。

另外,当父母去世时,成年子女的确会感到遗憾,但并不是遗憾“我应该以德报怨”。遗憾的是,父母的死亡让一切无法再改变,父母永远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伤害,不可能道歉或者承担责任。亲子间的关系永远无法变好。

如果要弥补这种遗憾,绝不是子女单方面付出能做到的。更需要父母那边改变与成长。

7.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要对你父母太苛刻了

分析:这是在无视那个孩子的长期创伤。

孩子不会因为小小的不满或者小小的失误就与父母彻底断绝关系,这根本不是“追求完美”的问题。

8.父母自己的童年也过得很糟,他们已经尽力了

分析:经历过痛苦童年的父母,本该更理解孩子被忽视辱骂虐待的感受。

在漫长的岁月里,父母做出了成千上万的选择。孩子一开始并不会隐藏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父母只是不在乎,不想控制而已。

所以,不要为这样的父母找借口了。

Peg Streep, 8 Things Not to Say to Someone Estranged from a Parent. (2021). 网页链接

过于自私、损害集体利益的人往往会被集体处罚,但是,如果是过于无私、为集体利益奉献得特别多的人呢?

读到几个研究,这样的“圣人”如果为人所知,也往往会被集体惩罚。

这种惩罚被称为“反社会惩罚”(Antisocial Punishment ),在很多社会里都有。

比如说,2010年有个实验是这样的——

一个五人小组玩十轮游戏,每人每轮获得10点,可以选择将这10点里的一部分捐给集体账户。捐出去的点数将翻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捐了2点,集体账户里就多了4点。

捐完每一轮后,每个人获得小组里其他四人捐出的账户的1/4。也就是说,个人的额外收益,取决于小组里其他成员的“奉献度”。

如此重复10轮。

10轮后,每个人的账户里既有自己留下的点数,也有来自其他成员的点数。点数越高,获得的现实里可用的优惠券越多。

另外,每个人总共奉献了多少,收获了多少,都是公开的。

最后,每个人还要填写自己希不希望跟另外的四个人继续组队。

***

研究者预期,人们会不愿意跟那些奉献得特别少,收获得多的“自私鬼”组队。

然而,研究者没有料到的是,人们不但拒绝了“自私鬼”,也拒绝了“奉献多,收获少”的圣人。

最受欢迎的组队者,是要么奉献多收获多,要么奉献少收获也少的“公平者”。

驱逐“圣人”的理由往往是两种——

① “圣人”让其他人的形象变差了,衬得其他人很自私。

②“圣人”破坏了规则。说好大家都奉献一点点的,他拿出一大堆,别人该怎么做?

研究里的原话有——

“跟这种人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是坏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其他人都没有像ta那样做。ta让我们都难堪。”

“别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ta那样做。”

“这个人让我感觉很糟糕,因为我会觉得我应该做得更多。”

“一个人不断付出,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这很奇怪。如果你多付出,你就应该多收获。”

“除非超级富豪才能这么做,但ta拥有的和我们其他人差不多。”

“如果团队中的其他人也这样做的话,就可以。但其他人都没有这样做,所以这是错误的。”

“如果我没有看到其他人的选择,没有看到ta如此与众不同,我可能对ta没什么意见。但ta和我们其他人太不一样了。”

***

事实上,此前的研究还显示,人们不但不喜欢“特别慷慨的圣人”,也不喜欢那些特别能干的人,也不喜欢那些提供帮助的人,也不喜欢那些坚持道德立场的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显得 笨/弱/自私/邪恶……而在这种特别好/能干/有道德的人身边,我们就被衬得黯淡无光。

尤其是被集体惩罚过的“自私鬼”,更是热衷于惩罚“圣人”。

如果你是个普普通通的好人,有着普普通通的能力,那么,你会比较容易融入集体。

但对于木秀于林的人来说,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有好的法治,也没有好的合作风气……

那么,你做得越多,就可能被惩罚得越重。

Raihani, N. (2021). The social instinct : how cooperation shaped the worl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errmann, B., Thöni, C., & Gächter, S. (2008). 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 Science, 319(5868), 1362–1367. doi: 10.1126/science.1153808

Parks, C. D., & Stone, A. B. (2010).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303–310. 网页链接

读到一个新研究。

为什么下班后不想去锻炼,可能是因为你的工作压力大,而且还没有多少灵活自主权。

德国研究者找了251个被试,让他们假装在客服中心工作。被试们需要回复客户的邮件或者电话,还要计算一些和产品定价以及促销相关的数学问题。

在第一个实验里,被试被分为高压力和低压力组。

在“高压力组”,客户不满意,数学题也比较难,而且被试被要求“微笑服务”。

在“低压力组”,客户比较友善,数学题比较简单,而且被试只被要求“坦诚服务”。

工作完以后,研究者邀请被试在休息室里骑动感单车锻炼一会儿,想锻炼多久都行,锻炼完可以坐着看杂志。

结果显示,高压力组的人骑车锻炼的时间明显少于低压力组的人。

在第二个实验里,研究者们不但按照压力给被试分组,还按照“自主控制权”给他们分组。

“自主控制权高”的组,可以挑想回复的邮件,自由决定按什么顺序回复,选择解决哪些客户要求,以及做哪些数学题。

“自主控制权低”的组,以上权利都没有,分到啥就得做啥。

工作完以后,被试同样可以在休息室里骑动感单车锻炼一会儿,之后可以坐着看杂志。

结果显示,自主控制权会间接影响骑车时间。

如果工作里没啥自主权,人们就会感觉“自己不能做决定,无法做选择”,这种感觉会减少人们激励自己,从而也减少了锻炼的时间。

这个研究显示——

①如果你工作时压力大又不开心,工作时的感觉其实会“外溢”到你的休息时间里。

②工作压力越大,就越提不起精神锻炼。越少锻炼,身心健康越差,工作时压力越大。一种恶性循环。

③身处“底层”,本身就会催生“懒”和“丧”。在高压力、没有自主控制权的环境里,人会变得对生活都没有干劲了。

Abdel Hadi, S., Mojzisch, A., Parker, S. L., & Häusser, J. A. (2021).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effects of job demands and job control on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wor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7(1), 125–141.

在工作场合遇到冲突时,你的处理风格是怎样的?

读到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提到了David B. Cohen创造的分类——

▍圣人(The Sage):冲突是解决问题的机会,希望所有人都好。

圣人是真的关心所有人的福祉,努力寻求办法,尽可能让冲突里的每一方都得到最佳结果。

圣人的本能就是合作。

圣人觉得冲突其实是个机会,解决长期潜藏但一直存在的问题。

▍外交官(The Diplomat):妥协的艺术在于我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外交官擅长妥协和调节冲突。

外交官也追求多赢,但首先确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然后才关注其他方的需求。

外交官能“平事”,但不一定追求公平。

▍鸵鸟(The Ostrich):只要我不面对,冲突就不存在。

鸵鸟讨厌冲突,觉得冲突令ta压力很大。

鸵鸟尽可能拖延面对冲突,比如可能会该发的邮件不发,该见的人不见。

有时候,只要鸵鸟拖延的时间足够长,麻烦和冲突会自己消失。

不幸的是,大多数时候,拖延让冲突更激烈,麻烦更升级了……

所以鸵鸟经常不得不面对更糟糕的局面。

▍大善人(The Philanthropist):我愿意让步,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大善人讨厌冲突。

大善人想要讨人喜欢。

于是,大善人面对冲突,常常选择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其他人。

大善人容易屈服,容易被说服,容易被利用。

大善人常常不快乐。

▍战士(The Warrior):我!要!赢!

战士喜欢胜利,追求胜利。

战士不太考虑追求胜利过程里别人的感受。

战士觉得冲突还蛮令人兴奋的,甚至有种愉快感,毕竟又有了“赢”的机会了。

战士立场强硬,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不惜恐吓威胁。

战士不是好相处的人。

你觉得你是哪类呢?[灵光一闪]

Frank T. McAndrew Ph.D. ,What Is Your "Style" For Dealing With Conflict At Work? (2021 ). What Is Your "Style" For Dealing With Conflict At Work? | Ps...

一点补充:这种分类可以反过来从别人的角度看——除了战士之外,其他的所有分类其实都是“愿意考虑别人利益并做出一定的妥协让步的”。所以诸位鸵鸟大善人们,不要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捍卫自己的边界+争取自己的权益。

不是老人讨人嫌 [email protected]:为什么人老了之后,会讨人嫌?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在幼儿园的门口人满为患,在养老院的门口稀稀疏疏,很多的老年人群总是会被周围的人厌弃,甚至厌弃的还是自己的子女。明明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对待孩子毫无保留,可为什么在变老之后,孩子会如此的不待见自己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是因为个体在付出能力上逐渐的下降,但是需求却逐渐的上升。很多的老年人在年轻时脾气特别大,性格比较古怪,那个时候能够自给自足,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不需要他人的陪伴,不需要他人的照顾,因此也没有让身边的人特别的反感。可伴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会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儿女的照顾,这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自然就会逐渐的被人嫌弃,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1、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人伴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不可否认身体机能就会慢慢的下降,会出现无法自理生活的情况,而这所有的一切就需要年轻人帮助自己。可是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事业,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老人,这个问题在年轻时就应该注意,应该坚持锻炼,应该注意饮食,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出现几率,延缓人体衰老。但人体衰老这是必不可免的,生老病死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会拥有着足够的付出能力,在生活上就算依赖他人也会被身边的人理解,可如果进入到老年的状态,就不应该是依赖他人。因为无论是信息上经济上还是物质上,自己的一个付出能力就已经逐渐的下降,此时尽可能就可以有效避免被人嫌弃。让别人喜欢自己,让自己快乐,这就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够拥有这两种能力,身边的人也会慢慢的被感染,成为了一个受人喜欢,然后被人尊重的人。2、个人付出能力逐渐的下降想要修正这种不良的结果,也并非仅仅只是嘴巴上说说,良好的习惯还是应该选择尽快的培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逐渐的提升自己的付出能力,在个人的脾气这一方面许多人不知该如何改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改善。实际上一个人的脾气和性格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一般都是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一个人的脾气养成或许和情商比较相似,一般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学习,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拥有长远的眼光。无论哪一个年龄阶段,无论是什么性别,如果眼光不长远,如果格局不大,自然就会一天拘于你身边的小事。如果一直斤斤计较,必然就不可能会让人喜欢。除此之外在时间这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于收益的本质,不应该只注重于金钱的收益,还应该了解到这些收益背后的一些东西。整体来看金钱又或者是其他物质,这一方面的利益主要就是生产力,个体就等同于物质的来源,这也是情感的一种来源,如果能够抓住人心,这必然就等同于可以抓住全世界。那些在生活中总是会被大家喜欢的人,一般都会拥有着良性的互动。在进入到老年状态时,有一些人就会固步自封,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一种惰性,总会习惯于原先的认知方式,然后去看待整个世界,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有了一种惰性之后,大家根本就不想要改变,这必然就会导致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特别是进入到年老的阶段时,也需要注重于这些细节的问题。只不过老年人在接受信息时能力相对比较缓慢,途径相对比较少,再加上自己身边一些熟悉的人都已经逐渐的离开已经没有信息的来源,所以老年人就容易和社会脱节,有着非常明显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应该尽快的学习,需要去吸收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去修正原先的一些认知方法,在独自一个人相处时可以选择多读书,可以选择多看电影,可以选择多读新闻,都能够获得一些不一样的知识。生老病死,这是人之常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就应该全部的依赖于孩子,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总会有很多的生活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父母。如果父母一直以来都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必然就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一些问题。-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第一心理

为什么人老了之后,会讨人嫌?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在幼儿园的门口人满为患,在养老院的门口稀稀疏疏,很多的老年人群总是会被周围的人厌弃,甚至厌弃的还是自己的子女。明明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对待孩子毫无保留,可为什么在变老之后,孩子会如此的不待见自己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是因为个体在付出能力上逐渐的下降,但是需求却逐渐的上升。很多的老年人在年轻时脾气特别大,性格比较古怪,那个时候能够自给自足,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不需要他人的陪伴,不需要他人的照顾,因此也没有让身边的人特别的反感。可伴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会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儿女的照顾,这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自然就会逐渐的被人嫌弃,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1、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人伴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不可否认身体机能就会慢慢的下降,会出现无法自理生活的情况,而这所有的一切就需要年轻人帮助自己。可是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事业,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老人,这个问题在年轻时就应该注意,应该坚持锻炼,应该注意饮食,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出现几率,延缓人体衰老。但人体衰老这是必不可免的,生老病死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会拥有着足够的付出能力,在生活上就算依赖他人也会被身边的人理解,可如果进入到老年的状态,就不应该是依赖他人。因为无论是信息上经济上还是物质上,自己的一个付出能力就已经逐渐的下降,此时尽可能就可以有效避免被人嫌弃。让别人喜欢自己,让自己快乐,这就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够拥有这两种能力,身边的人也会慢慢的被感染,成为了一个受人喜欢,然后被人尊重的人。2、个人付出能力逐渐的下降想要修正这种不良的结果,也并非仅仅只是嘴巴上说说,良好的习惯还是应该选择尽快的培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逐渐的提升自己的付出能力,在个人的脾气这一方面许多人不知该如何改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改善。实际上一个人的脾气和性格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一般都是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一个人的脾气养成或许和情商比较相似,一般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学习,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拥有长远的眼光。无论哪一个年龄阶段,无论是什么性别,如果眼光不长远,如果格局不大,自然就会一天拘于你身边的小事。如果一直斤斤计较,必然就不可能会让人喜欢。除此之外在时间这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于收益的本质,不应该只注重于金钱的收益,还应该了解到这些收益背后的一些东西。整体来看金钱又或者是其他物质,这一方面的利益主要就是生产力,个体就等同于物质的来源,这也是情感的一种来源,如果能够抓住人心,这必然就等同于可以抓住全世界。那些在生活中总是会被大家喜欢的人,一般都会拥有着良性的互动。在进入到老年状态时,有一些人就会固步自封,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一种惰性,总会习惯于原先的认知方式,然后去看待整个世界,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有了一种惰性之后,大家根本就不想要改变,这必然就会导致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特别是进入到年老的阶段时,也需要注重于这些细节的问题。只不过老年人在接受信息时能力相对比较缓慢,途径相对比较少,再加上自己身边一些熟悉的人都已经逐渐的离开已经没有信息的来源,所以老年人就容易和社会脱节,有着非常明显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应该尽快的学习,需要去吸收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去修正原先的一些认知方法,在独自一个人相处时可以选择多读书,可以选择多看电影,可以选择多读新闻,都能够获得一些不一样的知识。生老病死,这是人之常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就应该全部的依赖于孩子,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总会有很多的生活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父母。如果父母一直以来都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必然就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一些问题。-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心理学:为什么无数剩男不愿娶离异女性?三点原因很扎心

人们常说,男人越老越有魅力,他们脱离了年轻的稚嫩,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所以看上去自然要比年轻男性更加沉稳成熟一些。

80%的男性都天真地相信了这句话,并不是所有的男性到了中年都更有魅力,这里所说的其实是那些社会地位高,身材保养好,并且形象气质不油腻的男人,然而多半人都做不到这几点。

正因如此,条件普通的大龄男性在婚恋市场上几乎毫无优势,不排除有一些女生喜欢年龄大一点的另一半,但终归是特殊情况,绝大多数女孩都喜欢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男生,毕竟共同话题多,聊得来,对方还青春有活力,外在形象也更加优秀。

蔡先生今年37岁了,可他依旧没娶妻生子,在他这个年纪还保持单身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步入婚姻的殿堂,各自拥有了美满的家庭,蔡先生的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都为儿子的婚事发愁。

蔡先生本人虽然也有点焦虑,可却没有父母这么夸张,他始终认为感情需要缘分,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人,那他宁可不结婚。

其实蔡先生年轻的时候曾遇到过一些追求者,那时的他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才,只不过来来往往那么多女孩,他一个都没有看中,慢慢的就到了现在这个岁数。

家里的亲戚希望他赶紧娶个老婆,所以大家给他介绍了许多适龄的女人,然而蔡先生依旧不为所动,这种坚定的态度甚至让亲戚们开始怀疑他到底喜不喜欢女人?

蔡先生不是不想结婚,他只是不愿意将就,他不想和结过婚的女人在一起。

但问题又来了,蔡先生已经37了,与他适龄的女性几乎都有过婚姻,如果不妥协,难不成一直单着?蔡先生说出了心里话:“我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娶离异女性。”

年轻的女孩倒是没结过婚,可她们压根看不上蔡先生,于是事情只能一拖再拖。那么为什么无数剩男不愿娶离异女性?三点原因很扎心。

第1点,带着孩子。

在许多家庭里,母亲对孩子倾注的爱远比父亲多得多,所以两口子在离婚的时候,孩子通常由女方负责抚养。

如果蔡先生和带着孩子的女人结婚,那么他就必须要承担起抚养别人孩子的责任。

不仅如此,两个人在一起之后一定会生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亲生的,一个不是亲生的,两碗水肯定端不平。

就算用心对待那个孩子,对方也不一定会念着自己的好,说不定还会让夫妻俩不断争吵。

第2点,和前夫的纠葛。

女人虽然离婚了,但她和前夫的孩子终究会成为两个人联系的纽带,很少有男人会如此大方的允许妻子和另一个男性频繁交流,而那个男性甚至和妻子有过一段婚姻。

万一在交流的过程中,妻子和前夫的感情死灰复燃,那么他们为了孩子和感情而选择复婚可就不妙了。

第3点,观念的差异。

结过婚的人通常不对爱情抱有浪漫的想法,这类女性更加实际,她们想找的另一半不是贴心爱人,而是能承担起养家重任的丈夫。

然而没结过婚的男人仍对婚姻生活充满了美好幻想,尽管已逐渐步入中年,但他所期待的爱情依旧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存在。

夫妻的融洽相处需要彼此有着共同话题,如果在爱情这件事上都无法沟通,那么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下去呢?

和蔡先生想法不一样的中年男性肯定有很多,他们不在乎另一半是否结过婚,也不在乎对方带不带小孩,只要喜欢上了,想和对方在一起,那么所有的阻碍都不是问题。

或许有人担心自己找了个离过婚的女人会惹闲话,其实无需顾虑那么多,每个人都在专心过着自己的日子,没有谁闲的无聊整日盯着别人的生活。

日子还是要简单一些,千万别觉得娶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就吃亏了,一个女人能下定决心脱离苦海,这证明了她有勇气愿意摆脱生活的桎梏,能够娶到这样一个勇敢的女人,反倒是一种幸运。

一个能坦然接受离异女人的男人同样很优秀,因为他们胸怀宽广,能够用客观的态度审视一切。

条件都是外在因素,爱才是最重要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正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三种迹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当代社会的运行节奏也越来越快,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大部分人都承担着较大的压力。

相信大家一定看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些孩子念中学的时候就患上了抑郁症,明明此前成绩一直很优秀,可突然间就滑落到中等水平,原本能考上好大学,结果因患病完全失去了机会。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不仅如此,重度抑郁也接近10%的概率,如此算下来,几乎每4个孩子里就有1个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

在高压的学习压力下,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患有抑郁倾向的几率非常之大,在这里向大家声明一下,抑郁倾向并不意味着孩子已经患上了抑郁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症状的危险性非常强,一旦出现抑郁倾向那就说明消极情绪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如果不及时纾解,很有可能加重为抑郁症。

事实上很多孩子在正式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前就已经释放出了各种信号,而这些信号只要仔细留意就一定能接收得到。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因内心的羞耻情绪作祟,不愿和家长倾诉,从而致使家长将其误认为是学习压力过大所导致的负面情绪。

青少年已经进入了心理疾病的高发期,经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研究可知,心理疾病年轻化的状况也越来越明显。

孩子如果出现了这三种状况,就说明他正在崩溃的边缘,家长一定要留心。

第1种情况,年纪轻轻就失眠

大部分失眠症状都是由心理原因所导致的,家长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是否有睡眠困难的情况,并且留意这种情况是否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社交,如果孩子每周至少失眠三次,并且一直都有失眠的毛病,那么家长就一定要敲响警钟了。

在遭遇了突发事件后,很多人都会出现过度的忧伤,而这份忧伤恰恰会影响到睡眠。

成年人的心理比较成熟,即便遇到了负面情绪,也能或多或少的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排解一下,但孩子由于经验过少,他们的后遗状况会更加长久,时间一长,便愈发的焦虑失眠。

刚开始的失眠多半是由焦虑所导致的,等到后期症状严重,就算睡着了半夜也会醒过来,此时焦虑情绪就变成了抑郁。

假如孩子半夜哭着向你倾诉自己睡不着,千万不要随便地敷衍他,唯有解决了现实难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失眠的状况。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为失眠,这种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失眠,它是由于作息混乱所导致的,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晚睡晚起的生物钟一旦形成,过早的睡觉便会有一种失眠的感受。

第2个情况,抱怨人际关系,一个人不想交朋友

孩子就算朋友再少,也总会有一两个处得来的,如果孩子的潜意识不愿意和他人打交道,拒绝人际交往,那就是内心封闭和切断情感交流的体现。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孩子是否佩戴着人格面具,因为孩子有时在家长面前也会有所伪装。

抑郁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讨厌周围的一切,认为所有人都很差劲,同时也觉得自己没用。所有人都不懂自己。

内向的孩子会愈发沉默,他们不仅不爱交朋友,同时也讨厌和父母交流。而外向的孩子则会变得脾气暴躁,愈发喜欢发脾气,这都是由于负面情绪堆积过多所引起的。

这并非青春期的特征,如果一个人切断了和外界的交流,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么是有心结没打开,要么是心理疾病出现的前兆。

这类孩子或许在短期内非常积极地学习,但由于情感交流缺乏的状态始终影响着他们,所以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慢慢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最常说的话就是真没意思。

第3个情况,食欲变化幅度巨大

食欲和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那就说明他缺少情绪的出口。

70%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轻者食不知味,重者完全丧失进食欲望。还有30%的人食欲亢奋,对甜品的热爱非常疯狂。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饮食上的异常,除了关注肠胃疾病以外,更要关注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千万不要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被忽视的二本生:过着最尴尬的人生,寒窗苦读也没能换来大好前程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毕业,他们最终都如愿以偿找到心仪的工作,成为曾经梦想的社会精英了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尤其二本毕业的大学生,被迫处于低不成高不就的困境的不在少数。相比于985、211等国内知名高校,他们没有响亮的标志、优质的资源,自身能力通常都有限。

顶着大学生的名号,又不愿做低层出卖体力的工作,况且他们很多由于常年读书也不具备做体力的身体素质。

于是他们的人生进入了新的困境:拧不紧螺丝,成不了精英,寒窗苦读毫无意义?

最终大部分二本毕业生只能在一些消耗严重、没有什么成长空间的岗位日渐平庸。他们正过着最尴尬的人生,寒窗苦读也没能换来大好前程,没有一技之长,低不成高不就。

黄灯老师在他的著作《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曾这样刻画二本学生,他说:“二本学生从踏进二本院校的大门时,就无师自通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安于普通的命运,鲜少有人想要放手拼一把。

没有太多野心,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养成了温良、沉默的性子。他们的未来,可能的生活,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有着肉眼可见的天花板。”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轨迹,是中国年轻群体中人生最为真实的写照。

他们不得不面对学历贬值、遍地都是和自己境遇相同的竞争对手。他们大多没有读书人的才华,却一身读书人的书生意气,高不成低不就。

在面临职业竞争时,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大部分的公司都倾向于选择毕业院校更加出名的人,二本生在就业市场上着实不具备什么竞争力。

即便总有人说社会更看重的是实力,但学历出身在很多关键情况下,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能否被看到被认可被付出酬劳。在大众普遍认可的观念里,没有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力,更不需要给予机会。

所以二本学生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突出重围,其实非常之艰难。

且很多二本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偏远小地方的寒门学子,可能家里供他们念大学就已经掏空了所有的积蓄,根本没有余力再帮助他们在毕业以后寻找出路。

况且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以为把孩子送进大学,未来孩子就会有锦绣前程,并改变家庭窘迫的现状,如若孩子最终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好,甚至会埋怨他们不懂事。

当然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二本学生群体中,985、211等重点院校大学生中也存在不少,只是相比较于二本毕业生,他们有更多翻盘的机会,因为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可二本生的生存环境就惨多了,说无人问津一点不为过。

但二本生就一定要认命吗?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寒窗苦读真的毫无意义吗?

当然也不是。

出生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改变不了;但未来还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让生命的轨迹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驶去。要实现这些,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于这个世界,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所以需要接受自己的平庸,但这种接受不代表我们向命运低头了,而是正视、接纳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接纳可以激发人的无限潜力,接纳自己、出生的人能够更冷静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状况,并由此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天助自助者,你若持续努力,命运也会眷顾你。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差距有多大?看完东莞工厂流水线纪录片你就明白了。好好学习是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知识之所以能改变命运,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很多人将教育与金钱直接挂钩,当他们发现一些高学历者毕业之后依旧要顶着巨大压力为生活而奔波时,他们便会觉得知识未必能带来财富,还不如年纪轻轻直接出来挣钱工作,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是在没有知识帮助下的成功,真的有这些读书无用论者想象得容易吗?

青少年们很容易在道理说教中变得麻木,而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以客观的视角揭示了无数底层打工人的真实情况,镜头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赤裸裸地展现了流水线上的残酷与现实:你荒废的时光,总会毁掉你的人生。

昼夜颠倒的工作,机器人一般的生活,原本应该容光焕发、精神饱满的少年,逐渐被流水线磨平了棱角,眼里也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现实的苦涩。

这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低学历青年,有人是因为不想读书,只想早早赚钱;有人是因为没有其他工作,离开工厂之后,生活更是一片昏暗;有人是因为家庭条件苦难,无奈早早背起身上的担子。

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个昏暗拥挤的小房间,让很多人的人生都失去了翅膀。有工人认为,工厂的流水线就像是一个牢笼,自己逃不掉,也不能逃掉。五彩缤纷的18岁,苦也是真的苦。

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这个时代最庆幸的事情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们完全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原先所处的阶层。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

我们身边都有很多人都是读书无用论这种浅陋思想的坚持者,这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很大的关联。

如今,大学生遍地存在,毕业工作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读书学来的专业知识有时候和实际工作大相径庭,因此自然会有人觉得学来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不仅对生活以及找工作毫无用处,反而还会耗费我们的青春,让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在这些人眼里,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老板连大学都没上过仍然能够出人头地,读书的作用自然不大。这就是很典型的幸存者思维。

幸存者思维的大致意思是,人们在某些事情只重视偶然成功的部分,对于大概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反而下意识地忽视。

“这种思维意思是只能看到在某种筛选之后产生出来的结果,但是没有意识到筛选中的过程,从而忽略掉了筛选时候的重要信息。”

那些坚持读书无用论的人,只关注年纪轻轻没有上学便成为百万富翁的个例,而忽视那些因为没有文化从而在社会中艰难爬行的底层人民。

无数普通人都在为生活挣扎奋斗,昏暗的流水线上摇晃的都是浑浑噩噩为生计所迫的人,这才是普遍低历者的真实生活写照。

而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与教育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看不到这些,只能看到那些高学历但是职场失意的人。

如果原本就不爱学习的青少年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很容易年纪轻轻就误入歧途,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一定能闯出自己的路,实际上,这是一个切断自己主动权的小概率事件。

投入与回报的时间

十年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考取功名。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十几年的种树育人,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但是在读书无用论者眼里,就算未来能够出人头地,获得收益的时间也太慢了。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人要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他们没有办法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无奈只好成为流水线上按部就班的一员。

实际工资收入与一个人的学历有关,更与一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有关。大学生毕业时无法立刻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价值,但不代表教育就是失败的。

知识的积累塑造的是我们创造价值的潜力,也能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拓宽我们的眼界,这些才是教育的财富。

虽然不能像某一类技术一样立刻变现,但是它为未来创造价值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教育其实是一种远见思维。

这种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是被拘泥于流水线上的人生感受不来的。如果你没有因为生活所迫读不了书,就不要放弃这份能够选择未来的主动权。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读书笔记# 90岁的大富翁巴菲特,他的钱是什么年纪的时候赚到的?

2020年,当巴菲特的净财富总数为845亿美元的时候,其中842亿美元是在他50岁生日后获得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99%的钱都是50岁之后赚的!

当他20岁的时候,一边攻读经济硕士学位,一边进入金融投资行业当一个业务员,开始摸索并实践他自己的投资学。

他从小就懂得赚钱之道。5岁就学会了摆地摊卖口香糖,去高尔夫球场捡球赚小费。14岁的时候,他给两份报纸当报童赚双倍工资存了1200美元,父亲教他如何买下40英亩的土地,再转租给农民。

因此,20岁的他已经不是个穷小子,有了9800美元的积蓄(相当于2016年的96000美元)。

即使他的起点高,但严格一点说,假设他从30岁正式建立起投资人事业,并且能获得22%的年回报率,如果60岁的时候他决定退休享福,每天只打打高尔夫,那么他的总财产将只有1190万美元,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投资家叫巴菲特。

做30年赚1190万,和做60年赚845亿,明显前后30年的收益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50岁之后再当大富翁还不迟。

这是时间的魔力,也是#复利#的魔力。

这是我在一本叫《金钱心理学的笔记》(The Psychology of Money)的书里读到的。

这本书目前在亚马逊财经类畅销榜上排名第3。

如果你正徘徊在想放弃某个理想的边缘,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到你:Stay in game.

共勉。

#遇见好书#

本文psychology怎么读(psychology的翻译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2014高考最高分,今年高考最高分省份排名(高考史上最高分纪录保持者)

下一篇: 康城别墅 康城别墅三期租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