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门阀士族的诞生和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2、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古代士族享有的3大特权1、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门阀士族的诞生和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
一、姓氏来源
先聊聊姓氏,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氏族,也可以理解为部落,不同的部落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地盘。什么叫部落?简单说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
比如张三他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四爷爷生活在一起,然后大爷爷下面又有大伯、二伯、三伯,大伯下面又有大哥、二哥、三哥,然后又都有各自的媳妇,这样算下来一个部落可能就有上百人。大家做一下分工,各司其职,有管治安的,有管种地的,有管织布的,有管烧陶器的,有管祭祀的等等,就成了一个部落。
一个部落除了女性,都是一个姓,这就是氏族。
当然,这说的已经是父系社会了,再往上母系社会,可能就比较复杂了,大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方可以不负责任,到处乱串。但是,姓氏可能最早就产生于母系社会,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带个女字旁,说明那时候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大家都紧紧围绕在祖母身边,后来慢慢过度到父系社会,男子成了家族的核心人物。比如炎帝是姜姓,黄帝是姬姓,当然后来的周朝大家都知道是姬姓了。
所以,氏族部落,是上古时期的基本单位。
但是,一个家族大了怎么办?人口不断繁衍,可能都上千人了,族长已经管理不了了,麻烦也多了。好办啊,分家。
分家之后,为了区分,这时候氏就出来了。是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族姓,证明你的血缘关系,氏是你的族群标记,证明你是哪个分支。
比如可以以封地为氏,也可以以从事的职业为氏,或者以部落的图腾为氏,用来区分分支部落。比如神农氏,神农氏其实是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可能种地比较厉害,擅长搞农业。比如有熊氏,居住在有熊这个地方,就拿地方当了氏。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哪个部落的了。
但是越到后世,人口越来越多,分出去的部落越来越多,氏越来越多,大家慢慢也就姓氏不分了,氏也当成了姓用。
比如姜子牙,是姜姓,但是他的祖先分到了吕地,也就是河南南阳那一片的一个地方,就以地名为氏,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所以姜子牙既可以叫姜尚,又可以叫吕尚,当然,叫吕子牙也没错。
特别是到了周朝,周朝封的小国又多,大家到了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当成氏,光一个姬姓就演化出了上百个氏,现在的许多姓都可以追踪到姬姓,比如王、张、杨、周、吴、李、孙、胡、朱、林等等等等,姜姓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演化出了上百个姓,所以我们才说是炎黄子孙嘛。
古代还比较讲究,现在早已姓氏不分了。其实现在大部分人的姓只是氏,比如王二狗,放在古代大概率是姬姓,王氏,名二狗,确切叫姬二狗才对。
当然,现在的姓氏来源很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类,比如有些家族为了避难或者其它原因会随意改姓,古代北方草原民族南下,融入了汉族,很多也都改成汉姓,所以现在的姓都是一个相互融合的结果,已经很难分辨了。
好了,姓氏先说到这里,下面聊聊权力结构。
二、分封和世袭
从有文字记录的商周开始。商周都是分封制,一般都是贵族世袭,但商周这两个朝代差别也很大。
商朝是带有很明显的部落性质的,虽然也是封建制国家,但国王的号召力其实没那么大。商朝的特点是大哥带小弟,商是大哥,是比较强的一个部落,其余的一堆小弟分散在各个角落,称为方国。关键是各个方国没多少血缘关系,只是臣服的性质,大家都承认你是老大,不闹事就行,我过我的,你过你的。就像周本来是商朝的一个小部落,后来迁徙到陕西岐山那一片,不断发展壮大,结果到了后来联合其他方国把商朝给灭了,自己做了老大。
到了周朝就完全不同了,武王一口气封了70多个诸侯国,光一个姓的就50多个。同姓诸侯国是兄弟子侄,异姓一般就是功臣或者前朝的一些贵族。
比如姜子牙是最大的功臣,被封在了齐地。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在武王攻打商朝的时候主动投奔了武王,后来被封在了商丘一带,建立了宋国。
大多数还是同姓诸侯国,一般负责监视异姓国或者守边疆。
当然,那时候生产力都很低,天高皇帝远,周王朝的控制力也没那么大,很多封国封在边疆一带为周朝守卫边疆的,但没想到后来总部反倒被反噬了。
比如封在边角的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因为开疆扩土实力都变得很大,最后秦国还把周王室给灭了。
齐国是边角吗?还真是。那时候在胶东半岛上有个莱国,先是臣服商朝,后来又臣服周朝,周朝的社会生产力又很难让他组织军队去那么远的地方作战。武王封齐的目的也很明确,封你到那去治理不怎么服气的异姓莱人,毕竟姜子牙再怎么说也是老丈人,但莱子国完全就是个陌生人了。就在姜子牙赶着马车去营丘的时候,莱国还来抢地盘,说本来就是我家的,结果打了一仗没打赢。但后来齐国也不负众望,不断开疆扩土,最后把莱国给平了,地盘大大扩大,实力也增强了,还成了春秋五霸。
秦国就更离谱了,开始被封在甘肃南部天水那一带给周王室养马。那一带周边全是西戎部落,搞得秦国整天打打杀杀,天天都担惊受怕,说不定哪天就被灭族了。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幽王不是烽火戏诸侯嘛,宠幸褒姒,把太子姬宜臼废了,立了褒姒的儿子当太子。结果前太子姬宜臼的姥爷火了,联合犬戎把周幽王杀死了,犬戎还把周朝的都城镐京给平了。姬宜臼即位之后就是周平王啦。平王见王都破败,周边犬戎还老是来回溜达,就打算迁都洛邑,也就是洛阳,那边亲戚多,比较安全。
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秦襄公的眼力见了,亲自护送平王东迁,被平王正式封为诸侯,终于可以跟东方大国平起平坐了,关键是平王把关中留给了秦国。秦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称霸西戎,占领了关中,成为一代大国。
好了,回归正题,说说商周的权力结构。
商周一般都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袭,世世代代,父死子继。按照等级可以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这种世袭遵循严格的宗法制,即世袭只能传给嫡长子,之下的次子,三子等等只能自降等级,比如天子之位传给嫡长子,那么二子、三子就只能成为诸侯了。同样,诸侯的位子传给长子,其他儿子降为卿大夫一级,同理卿大夫再降为士,士之后就只能成为庶民了。庶民就是平民,普通老百姓,没啥权力。当然最低的还有奴隶,这里就不算在内了。
所以,天子的后代过上七八代之后可能就成了平民,像刘备一样在大街上卖草鞋。
这里就得提一嘴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了。汉朝建立初期实行郡国制,就是除了郡县之外,还有封国,分封刘姓子孙和功臣。到景帝的时候,嫌诸侯国的权力太大,就搞削藩,结果造成了七国之乱,七个刘姓诸侯国起来叛乱,但最后还是被平定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还嫌侯国权力太大,有个叫主父偃的就出了个推恩令的主意,除了长子能继承封地之外,其他儿子也能继承。封国的大小本来就那么大,结果几个儿子一分,越来越小,都成了破碎的小国,也就没啥威胁了。有人说推恩令是阳谋,也确实是,孩子分自己的土地好像也没啥可抱怨的,非常符合人性,所以武帝兵不血刃就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好了,回来继续说周朝。
周朝除了天子之外,诸侯国,卿大夫,都有封地。天子封诸侯,诸侯可以再封自己地盘地给卿大夫。
其实诸侯,卿大夫有地盘倒也没啥,无非收点税,捞点财产,关键是他们还有封地上的军政大权,能自己组织军队,这个事儿就有点大了。毕竟武力就意味着权力,啥啥里面出政权就是这个道理,武力大了权力自然也就大了。
所以才有了春秋战国。虽然各个封国都是亲戚,但是过了十代八代的,血缘感觉也就没有那么强了,天子的权威下降,就进入了互相争斗的时代。刚开始诸侯的地盘都没那么大,结果到了春秋之后大家都开始了兼并战争,实力大的诸侯地盘越来越大,最后比周天子的地盘都大了。关键是平王东迁之后,放弃了关中一带,相当于放弃了最大的一块地盘,导致能控制的土地急剧缩小。所以诸侯看不起天子了,开始凌驾于天子之上了。
东周之后,天子基本上就没啥威望了,地盘越来越小,基本上只管洛阳周边的那一片。
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兼并的只剩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几个大国,个个都拥有强大的武力,你说谁还听周天子的呢?
那么在诸侯内部呢?其实也一样,得到封地和权力的卿大夫,也可能会超越诸侯本身,最后把诸侯给代替了,最典型的就是田氏代齐和韩赵魏三家分晋。
齐国的田氏始祖是陈完。陈完是陈国的公子(陈国在河南周口那一片),他爹是陈厉公,后来发生了宫廷政变,他就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他收留了,封官,还赐给田产。于是,陈完改姓了田,在齐国安顿下来。因此,陈完,也叫田完,也是田姓的始祖。
田完其实野心不大,齐桓公要封他为大夫,他不干,说本来就是逃出来的,能收留就不错了。但是架不住他的后代野心很大,齐国国君又愿意重用,到了他重孙那一辈儿就成大夫了,以后基本上都是累世大夫,实力越来越强大,经常跟齐国国君联姻。
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乞,借给百姓粮食的时候用大斗,回收的时候用小斗,故意给齐民让利,因此齐国的人心越来越向着田家。等到了他的儿子田成子,更是个狠角色,田家不是人口太少吗,家族成员不算很大,田成子选了一百多个大高个美女当姬妾,放在后院,任由门客胡搞,结果搞了七十多个儿子出来。田成子还发动政变,诛灭了鲍氏家族(鲍叔牙一脉),晏氏家族(晏子一脉),独揽了齐国的大权。他的儿子孙子基本上都被封为齐国大夫,朝野上下,基本上剩了田氏一家。
到了田成子的重孙,也就是田完的九世孙田和的时候,干脆将齐康公放逐到了海岛上,自己做起了国君,这就是齐太公,史称“田氏代齐”。
可见,商周分封时期,作为贵族的重要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世子孙地位基本上不会太低。
但是,古人改姓(确切应该是改氏)比较随意,光田氏的后裔就比较复杂。田氏,陈氏是一家,陈完还有个五世孙,也就是田乞的弟弟,也是齐国大夫,因为有军功,被赐姓孙,他有个孙子后来出了大名,就是孙武,写《孙子兵法》那位。
后来秦始皇把齐国灭了,但好歹没有灭族。到了项羽把秦国灭了之后,又重新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田氏后裔又被封了王。但后来刘邦造反,韩信把齐地彻底给灭了,田氏的后代害怕,纷纷都改了姓。其中一支改姓了王,这支姓王的在汉代又出了很猛的人,这人就是王莽。王莽仿效他的先祖收买人心,又短暂过了把皇帝瘾。还有改其他姓的,不一而足。
韩赵魏分晋也一样,韩氏、赵氏、魏氏本来是晋国的六卿之三,也是后来权力和地盘越来越大,最后直接把晋国给分了。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精彩,就不详细说了,免得文章越来越长。
但是这里面唯独出了个例外,就是秦国。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基本上就是军功爵制了,废除世袭,实行郡县制,如果想要晋升,只有通过打仗,通过斩人头,就算贵族也不行。结果秦人军人特别生猛,那打仗就跟不要命似的,为啥?多砍一个人口就改变命运了呗。秦国从此成为军事强国。但是贵族就惨了,因为不能再白吃白喝了,所以贵族才那么痛恨商鞅,等到秦孝公死了,商鞅没了靠山,贵族就开始发难,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就跑了。悲剧的是商鞅路上想住店都不得,因为他出了条政策,住店必须要有凭证,商家告诉他这是商君之法。商鞅最终被杀,尸身车裂。
秦国改制开了先河,被之后的西汉继承了,分封世袭也就走到头了。
三、门阀士族
(1)两汉魏晋南朝
到了西汉之后,分封制基本上就不是主流了,虽然也有封国,但是权力一般都不大,特别是七国之乱和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之后,对封国一般都是强力打压的,封国一般只有收税权,但是没有政治权和军权,也就是作为皇族后裔可以养活你好吃好喝,但你就别掺和政治了。
世袭的卿大夫这些就更没有了,想做官怎么说也得有点德行和本事。但是什么叫有本事呢?怎么说也得识字读书吧,毕竟书本是最大的智慧来源,但是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什么人才读得起书?还不是有钱人么?谁最有钱?当然是那些家大业大的世家大族,地主阶层。
秦朝的时候实行的是法家,焚书坑儒,不让人们接触知识,对人民强烈镇压,结果二世就灭亡了。汉朝初期相当于拨乱反正了,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出现了文景之治,经济大大好转。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武帝是个雄主,社会一富裕,人心就思乱,反动势力又有点抬头,于是汉武帝想加强中央集权,大臣董仲舒就提出了那句名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作为武器,建立严密的忠君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
儒生的辉煌时代来临。在朝为官的,怎么也得通点儒学,儒学开始大行天下。世家大族想要做官,也不得不研读儒学,而平民子弟想要飞黄腾达,更要研习儒学。结果,另一种畸形权力结构出现了。
谁掌握了儒学的解释权,谁就掌握了进官的通道。精通儒学的大儒传授给自家后代或门徒,成为儒学世家,儒学世家又成为公卿世家,从而把持权力。
另外,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察举就是地方长官考察、选取人才然后推荐给朝廷试用。征辟就是皇帝或者官员征召有名望的人出来做官。不是经常读到一些故事嘛,听说某某隐士很厉害,于是就请他出山做官,这就是征辟。
由此可见,官员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因为能够直接举荐官员。所以如果官员的道德水准比较高的话,确实会挖掘到一些人才,但大家也知道,道德其实就那么回事,毕竟人人都有私心,特别是到了朝代后期,政治腐败,一般都成了父亲举荐儿子,儿子举荐孙子,或者师父举荐门生,亲戚朋友一家子全都当了官,门阀士族也就渐渐形成。
比如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他的祖上就是从袁良开始发迹,袁良师从孟喜学习《孟氏易》,后来被举荐做了官。他的后代也都精通易经,然后老子举荐儿子,儿子举荐孙子,多人做到司空、司徒、太尉的职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才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袁绍、袁术割据的基础。
让士族门阀更加巩固的是从曹魏开始的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选出来的人才又分成九等,也就是九品。品评出的人才最后由吏部进行任用或者升迁。
而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是家世背景,二是品行才能。其中,尤以家世背景为最。所以就导致了世家大族愈加壮大,而寒门子弟即便才能再出众也只能位居下品。这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有人就问了,难道朝廷不知道吗,任由世家大族无序发展?这就要说到为啥叫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了。
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就是剥削制,占统治地位的是地主阶级。也可以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地主阶级,说明这些人手段高明,才能出众,处于强势地位,那么,皇帝要想统治社会,依靠的是哪个群体呢?或者说,到底哪个群体的人才最多呢?显然是地主阶级。人才并不能自然成长,更多的时候是靠金钱砸出来的。何况在古代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普通农户可能连耕地的牛和铁器都没有,饭都吃不饱,需要依附于大地主,才不至于饿死。
在乱世之中,往往也是地主阶级、世家大族的向背决定了哪一方能够获胜。比如刘秀。刘秀除了从南阳带出的一众豪强班底之外,本身就是在河北世家大族的拥护下取得胜利,最终登基。
曹操,袁绍,刘备,哪个都少不了世家大族的支持,曹操自己就是世家大族,有本家曹氏和夏侯氏家族的鼎立支持,加上笼络其他世家大族站稳了脚跟。当然,曹操也试图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控制,比如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但是作用不大,最终还是没有走下去。等到曹丕称帝的时候,之所以实行九品中正制,也是向豪强世族妥协以获取拥护。九品中正制的策划人陈群本身就属于颍川陈氏,名门望族中的一员,这样世家大族就把握了官员的晋升通道。
其实反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真正成功的很少,从陈胜吴广开始,赤眉军起义,黄巾军起义,瓦岗军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每次起义都轰轰烈烈,但最后往往都失败了,被地主阶级集团夺走了成果。这里面的原因不得不深思,贵族、地主和农民的力量对比,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社会资源的掌握等等。
等到了东晋建立,士族门阀体系达到了顶峰。
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在琅琊王氏等家族的拥戴下即位,是为东晋。司马睿在皇族中的威望并不高,能够稳定住局面也全靠世家大族的拥戴,特别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的大力支持,王导负责朝政,王敦负责军事,一文一武控制天下。至于王氏家族的子弟,自更不用说。不是有句话吗,“王与马,共天下”。
说说琅玡王氏。
琅琊王氏的始祖,据考证是帮秦始皇打天下的秦国大将王翦,王翦、王贲、王离一门三父子,都是秦国的大将,后来王离的儿子王元为了避乱,迁居到了琅琊,也就是临沂那一片,成为琅琊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的后代世代都有做官的,王元的四世孙王吉做到了谏议大夫,王吉研习并教授《齐论语》,并成为琅琊王氏的家学,琅琊王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发迹的。
到了西晋末期,王氏一家很多都是朝廷重臣,王融、王衍、王祥、王导、王敦,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就是琅琊王氏。永嘉南渡之后,东晋建立,王家更是如日中天。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都是琅琊王氏家族。
顺带说一句,提名门望族的时候,必定要带上某地,也就是虽然都姓王,但只有琅琊的王氏才是真正的望族,其他地方的就不是。这也说明周秦之后,随着人口增加,姓氏分化,姓加氏也都不够用了,必须指定地名才能加以区分,就像现在,王姓人口都快九千万了,遍布全国各地,加地名也不够用,大概只能报身份证号了。
东晋名望最高的四大家族,除了琅琊王氏之外,还有陈郡谢氏,龙亢桓氏、 颍川庾氏。
陈郡谢氏,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个谢,王谢并立,也足见谢氏家族的显耀。谢氏家族的名人就是谢安,谢玄了,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一战扬名。
桓氏家族最有名的是大将桓温。桓温是东晋皇帝的驸马爷,在荆州一带带兵,后来实力控制不住了。桓温最大的功劳是灭了成汉,收复了蜀地,进行了三次北伐,其中一次打到了长安,屯兵灞上,又一次收复了洛阳。桓温的声望越来越高,有了篡位的野心,但是架不住朝 中抗衡的士族势力太大,但是到了他儿子桓玄,终于还是反叛篡位了,建立了桓楚政权,但没维持几年,就被刘裕给灭了。
刘裕是谁?东晋之后,南朝宋齐梁陈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
刘裕出身属于次等士族,也是永嘉南渡渡江过来的,小时候家里很穷,以砍柴种地为生。刘裕发迹是进了北府军之后,潜力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堪称战神。
刘裕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孙恩起义,桓玄反叛,卢循之乱,收复了西蜀,往北一直打到山东青州,灭了南燕,往西北收复了洛阳、长安,灭了后秦。在刘裕时期,南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大。
刘裕军功卓著,总揽了朝政大权,不久就代晋自立,建立了宋朝,史称刘宋。
刘裕见识了世家大族掌握朝政的危害,因此极力打压世家大族,扶持寒门,自此,皇权大大得到了集中。
到了之后的齐和梁。南齐、南梁都是兰陵萧氏家族。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同样以军功上位,后来废宋帝自立,成为齐高帝。萧道成有个族弟的儿子叫萧衍,萧道成活着的时候十分器重这个族弟和他的儿子,委以重任。南齐存在了二十多年,后来内乱,萧衍趁势取代了南齐,建立梁朝,史称南梁,萧衍就是梁武帝。
梁武帝这个人很有意思,信佛教,特别是老年的时候,几次进寺院出家,最后都是朝廷出大价钱赎回来,相当于捐款了。达摩祖师来中国的时候就是梁武帝那个时期,还面见梁武帝,俩人有段精彩的对话,有部电影《达摩祖师传》就拍了这个镜头。据记载就是在梁武帝的时候,禁止佛教徒吃肉,改为吃素,从此以后,佛教徒就形成了吃素的传统。
在梁武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对南朝的世家大族是一个灭顶之灾,这就是侯景之乱。
侯景,羯族,是北魏的一名大将,后来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侯景归附了东魏,因为不为东魏所容,又反叛投奔了梁朝。侯景刚投奔梁朝就打了大败仗,害怕梁武帝把他引送给东魏,发动了叛乱。
这里面有个插曲,侯景投奔梁武帝之后,向梁武帝请求赐婚,想跟王氏或者谢氏结亲,结果梁武帝说王家、谢家门第太高,你不配,可以找低等的门第,直接惹恼了侯景。
侯景叛乱之后,力量发展太快,从800多人发展到十万人,很多农民和奴婢加入,不久就攻陷了健康城,活活饿死了梁武帝,并对世家大族进行报复。很多氏族大姓遭到屠杀,或者围困饿死,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南迁来的北方豪门氏族多数被杀,几乎销声匿迹。
在平定侯景之乱的战争中,又崛起了一名将领,这名将领就是陈霸先,南朝陈国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是陈叔宝,被隋朝所灭。
(2)隋唐关陇集团
南北朝,南朝是宋、齐、梁、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是对东晋的继承,一个继承上一个,东晋相当于老祖。而北朝的老祖就是北魏,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东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继承,最后都统一为隋,隋又被唐取代。
隋唐有没有门阀大族?当然有,最大的就是关陇集团了。
西晋亡国之后北方就乱了,胡族入侵,分裂成五胡十六国,最后被前秦统一。上文不是提到有个淝水之战嘛,前秦对东晋,结果被谢氏家族打得大败而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此战之后就分裂了。
其中在北方有个曾经被前秦灭掉的小国代国,在前秦分裂之后又复国了,改叫魏,史称北魏,北魏是个鲜卑族国家,巨能打,经过几十年就把北方又重新统一了。
北魏初年的国都是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那时候在蒙古草原崛起了一个大汗国柔然,为了防范柔然,北魏在北方设置了六个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的地位非常高,去那当兵都是非常光荣的事儿。
但是后来北魏实行汉化,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北边那些军镇的地位一落千丈。军民心里不满,就爆发了六镇起义,北魏国内乱了。一通镇压,叛乱,争权的操作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关陇集团就产生于西魏。
西魏的地盘是关中一带,都城长安,实际掌权者是宇文泰,鲜卑族,西魏皇帝就是傀儡。西魏刚刚建立的时候,实力比东魏弱很多,东魏经常越过黄河欺负西魏。西魏的班底大多是北魏六镇的旧部,鲜卑族居多,宇文泰出身武川镇,部下也多是武川旧部。
当时的民族矛盾还是蛮大的,胡汉之间动不动就相互屠杀。为了壮大力量,宇文泰开始寻求当地汉族豪强的支持,实行胡汉融合,相互通婚,争取了汉族地主阶层的大力支持。宇文泰这个举措也奠定了之后大唐王朝的广阔胸襟,民族包容的基因。
宇文泰设置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统领西魏府兵。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八柱国十二将军出将入相,垄断上层权力阶层,成为新权贵。
宇文泰死后,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拥护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篡位,建立北周。而东魏被北齐篡权。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即为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隋炀帝)即位后,实施暴政,造成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并经过几年的平乱,统一全国。
从西魏至唐,国家政权都是在关陇集团内部流转,并且关陇集团内部相互通婚,基本上都是亲戚,结成了一个统一的团体,下任政权代立之后,也很少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因此,一直到唐朝,上层权贵阶层都比较稳定。
当然,统治阶层也认识到了这种结构的不稳定性,毕竟很容易被篡权,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打压权贵阶层,扶持寒门阶层。在隋朝,科举制横空出世,并在唐朝发扬光大。
科举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大量寒门子弟开始进入权力阶层,动摇了门阀制度的根基。
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遗风还在,社会上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还十分巨大。除了南朝的一些世家大族已经销声匿迹外,北方尚有大量的世家大族存在,北魏时就定了“崔卢郑王”四大高门姓氏,到唐朝时又有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陇西李氏就是唐朝皇帝这一支,是皇姓,出身于陇西,据传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
赵郡李氏,祖籍河北石家庄赵县一带,奉赵国大将李牧为先祖。陇西李氏在北魏、东魏、北齐、唐都十分活跃,还出过多位宰相。
博陵崔氏祖居博陵郡,今河北衡水安平县一带。博陵崔氏在唐朝出了16位宰相,可谓权倾朝野。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人崔颢就是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出自西汉的清河郡东武城县,现在河北衡水故城县一带。清河崔氏在唐代出了12位宰相。
范阳卢氏家族世居涿县,现在的河北涿州,始祖是东汉时的卢植,刘备的老师,儒学大家。卢氏家族在唐朝出了8任宰相,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就是范阳卢氏。唐末大乱的时候,范阳卢氏的一支东渡朝鲜,成为韩国卢氏的先祖,韩国总统卢泰愚、卢武铉都是范阳卢氏后裔。
荥阳郑氏,祖居今天的开封市祥符区一带,同样是汉唐时期的名族大姓,在唐朝出了12位宰相。
太原王氏,代表人物是东汉末年的王允,就是《三国演义》中将貂蝉献给董卓设计铲除了董卓的那个,官拜司徒、尚书令。太原王氏在曹魏、西晋和东晋都十分显赫,在唐朝时仍然是名门望族。
重视名望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浓厚的社会风气,世人甚至宁愿娶世家大族的女儿也不愿娶皇族的闺女。因为这些世家大族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唐高宗还搞了个七姓十家,禁止这十家的大族相互通婚,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对唐朝世家大族打击最严重的是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黄巢本身是寒门子弟,曾经屡试不中,痛恨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因此起义之后对世家大族也毫不手软。起义军攻陷长安之后,皇族和百官遭到清洗。到了黄巢起义被剿灭,投降朝廷的黄巢叛将朱温掌握了唐朝大权,又来了一波清洗,不仅杀光了皇族,把30多位朝廷大臣沉尸黄河,制造了白马驿之祸。之后,朱温代唐自立,建立后梁。
经过唐末的战乱,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再到朱温篡唐和后面的五代十国,前朝旧臣和世家大族权贵遭到反复清洗,从此销声匿迹,江湖再无传说。
到了宋朝,科技大爆发,造纸术更加成熟,活字印刷出世,书本大量普及,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被彻底斩断,加上科举制的愈发成熟,权力阶层被世家大族垄断的现象根绝。
到了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顶峰,世间再无门阀士族。
(全文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地球味儿)
2、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古代士族享有的3大特权
大家好,我是麻团,一只专注于地球文化领域的喵星人。
友情提示:阅读全文,大概需要3分钟。
上一篇,麻团说到了古代士族阶级完成上层社会垄断的3个方法,那么为什么古代士族阶级要想方设法的实行阶级垄断呢?今天我们就再来聊一聊,在门阀制度下,古代士族阶级,都享有哪些特权。
特权的含义特权,就是一种不被或少被约束的自由权力,意味着主体可以针对某一客体采取其想采取的行为。
特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或者集体,也可以是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事件,而被针对的个体,也可以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还可以是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事件,当然还可以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在门阀制度下,古代士族阶级享有的大量特权主要表现在政治、法律、经济这三个方面,接着,麻团就来详细说一说。
政治首先,古代门阀士族享有世代为官的权利,无论是在汉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度,还是在魏晋及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都牢牢被门阀士族所垄断。
朝代初始所设立的用人选拔制度,原本是为了优良人才所设立的上升渠道,但门阀士族作为上层社会的实际统治者,不留余力的宣传门第高低、血统传承、族系谱牒,促使之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原本的上升渠道,不仅完全沦为了古代门阀士族用以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也构成了古代门阀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证了家族成员的社会政治地位,又促使整个社会对士族产生了精神崇拜。
其次、在东晋、西晋、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鼎盛时期,士族利用社会的精神崇拜,引礼入法,形成许多新的法律原则或制度。
因为礼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引入,古代门阀士族的处罚标准和庶族、平民大为不同,如果古代士族一不小心触犯了法律,可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
法律古代士族依照触犯法律轻重,可依次实行礼制、赎刑、官当。
首先是礼制,礼制是曹魏时代依从《周礼》引入的制度,其中规定了八类权贵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八议制度。
议亲:为皇家亲属者议故:为皇帝的故旧议贤:为朝廷认为有德行的贤人君子议能:为能整军旅、莅政事,为帝王之辅佐、人伦之师范者议功:为有大功勋者议贵:为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议勤:为有大勤劳议宾: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以上八类人犯罪,需要由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但无论犯什么罪,都要减一等论罪。
但是这还没完,因为其后又引入了赎刑制度,说白了就是捐钱赎罪,大体来说,五刑之中,上自死刑,下到杖、笞,都可以赎,赎金的数量根据触犯法律的轻重而定,只是与其他朝代稍有不同的是,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文化讲究清高,甚至有手不触铜的思想,所以赎刑之物一般用丝绸。
如果赎罪也减轻不了,还有官当制度,就是用身份抵罪,一般五品以上的官员犯罪后可以当二年,九品以上可以当一年,如果是公务犯罪,还可以多当一年。
虽说这一系列维护封建特权的制度始于西晋、东晋时期,但一直沿用到了明朝清朝两代。
经济再次、在经济方面,古代门阀士族也享有特权,西晋时期法律规定了士族可以按品位的高低,享有占用土地和佃客、衣食客的特权。
因为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导致土地荒废,在西晋司马氏在当权后,为了保障门阀士族的利益,公开把官田以及相关赏赐给大臣,但门阀士族永远不会嫌弃他们拥有的田地太多、雇佣太多,私兵太多,为了平衡中央政权与士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汉朝时期的户调制度就再次被西晋朝廷所启用了。
西晋朝廷首先承认了士族实际占据的大量土地和人口,而后规定,自新政实行起,官员按品级可占相应数目土地,这些土地可由亲戚、后代继承,最多可延续九代,最少的也能延续三代。而且,不光是现任官员,皇族、退休高官、知名人士的后代也可以按照相应的规定占据土地。
然后是人力,西晋朝廷还规定官员可按品级,合法拥有相应数目雇农、保镖、门客,而且这些雇佣都不向政府交税,而是直接交给他们的雇主。
这种制度使当时社会大量的经济资源,只流通与上层社会,普通民众只能依附于门阀士族。
门阀制度归结于一个时代,在今天看来,这种士族阶级的特权,短期虽然对巩固朝廷政权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长时间无序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有的小伙伴觉得麻团文中提到的庶族就是社会下层阶级,其实这是不对的,下一章麻团打算来着重说一说,在古代门阀制度下,士族、庶族、平民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归属于哪个社会层面。
门阀制度,古代士族只用了3招,便完成了上层社会的垄断
“衣冠南渡”,晋元帝的诗和远方
“科举”,古代的“高考”的那些事儿
本文关键词: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的时间,中国古代士族门阀,士族制度和门阀制度的区别,古代的门阀士族是什么意思,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啊。这就是关于《古代士族门阀有多猖狂,门阀士族的诞生和消亡》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