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有为怎么去世真实原因】,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康有为怎么去世真实原因:康有为是怎么死的?2、康有为怎么去世真实原因,康有为的墓地为什么被毁了1、康有为怎么去世真实原因:康有为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康有为是怎样一个人?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康有为最后是怎么死的?本文来说说康有为的故事。
康有为历史简介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康有为的政治举措有哪些?
维新实践
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于同年十一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四月初,康有为约同十八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虽然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七月,筹设北京强学会,得到光绪帝和帝师翁同龢的支持。
九月,赴上海,设上海强学会,翌年仍在广府学宫万木草堂讲学,他撰写多年的《孔子改制考》完稿,该书借“素王改制说”把孔子描述成“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又附会《春秋公羊传》“通三统,张三世”之说,认为历史发展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不断改革进步,以此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出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保国会员很快发展到数百人。这就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惧和诽谤。有人上书大骂保国会是“名为保国,势必乱国。”有的人还上书弹劾,准备对康等进行查究。只是光绪帝说了“会为保国,岂不甚善”才算作罢。不过从此以后,保国会的活动也就很少了。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组织学会,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动员了群众,扩大了变法维新的影响。
保皇立宪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不忘改良,组织起这个改良派政治团体。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会长。以保救光绪、反对慈禧和抵制革命为宗旨,陆续在美国、墨西哥、中美、南美、日本、南洋等地建立组织,共建总会11个,支会103个,设总部于澳门。以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为喉舌,宣传君主立宪。
创办报刊
改良派还通过发行报刊进行舆论宣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当时许多官员都能看到,一时在朝廷内外影响甚大。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改良派通过报纸,动员力量,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康有为的小故事
古玩丑闻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中,梁漱溟披露了康有为两件关于古玩的丑闻:一件是,康有为在陕西西安的卧龙寺参观时,将寺中多卷珍贵的古版佛经装到他的骡车上试图盗走,后被人发现并追回。还有一次,康有为向银行家余凡澄“借”一幅十分名贵的字画,试图据为己有。余凡澄多次讨要不得,便不得不派许多人到康家强行索回。
牛教问答
光绪二十三年(1897)初,康有为第二次到桂林讲学。当年开春三月,康有为从桂林由陆荣廷的老上司、师爷唐景崧、岑春煊的介绍前来明秀园拜会陆荣廷,期间在园内的“别有洞天”亭中举行了私人宴会。一次酒过三巡,康有为抬头看着亭子支架上挂的书有“别有洞天”的牌匾,打趣地问道:“‘洞天福地’是道教徒的热门术语,您到底信道教,还是信佛教?”
陆荣廷也望了望那块牌匾,摆摆手笑道:“我既不信道,也不信佛,就是当地人信奉的师公,我也不信!我只信牛教!”康有为感到奇怪,忙问:“世界上哪有什么牛教?!这到底是什么宗教呀?”陆荣廷郑重其事地回答:“牛教呀,是我陆荣廷在龙州时创造的。”康有为更感诧异地用广东话问道:“您创造这牛教,点解呢?”陆荣廷又哈哈大笑了起来,哼了一首壮语山歌做解释。
康有为洗耳恭听,莫名其妙,又用广东话说道:“唔知!唔知!”陆荣廷接着也用不甚标准的广东话说:“有乜嘢难知嘅!”然后马上用柳州话接着说:“这首山歌说的是:牛有四个胃,体壮力很强,干生全咬碎,消化不慌忙嘛!”康有为哈哈笑了起来,说:“这是民间歌谣,不是什么宗教嘛!”
接着,陆荣廷脸色有点严肃,一本正经地说:“说实话,我陆荣廷是个大老粗,世界的事懂得少,什么宗教不宗教,我一窍不通,我只看到农民养的耕牛本事大,干草、枯草、嫩草、老根一起吞下肚子里去,饱了就蹲在树荫下慢慢再吐出来,七咬八嚼,再吞下肚里消化它,不也有力得很吗?”他停了停,接着说,“孙中山先生派人来找我,教我实行三民主义;梁启超前不久也来找我,叫我搞什么造反主义;现在您来找我,教我大搞什么改娘主义。”
遗诏谎言
康有为身上有一个大谎言,就是所谓的“衣带诏”。此衣带诏是光绪会见杨锐时写给杨锐的,上面有“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等语。后来康有为说,是他受此“衣带诏”。他以为诏书上提到的人都已死去,死无对证。
他想不到的是,杨锐被杀后,他的儿子杨庆昶趁扶柩回四川,缝到四川举人黄尚毅的衣领中,带回老家,后来又拿出来。皇帝的手书,是铁证,伪造不了。“衣带诏”之事大白于天下。但是康有为却逃到海外,以“衣带诏”等事欺世而盗名,敛了很多财。
中日合邦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提出了荒唐的“中日合邦”。康有为早在《自编年谱》中并不讳言:“(我当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同时,康有为还曾让其心腹杨深秀向光绪上奏,建议“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较明确透露“合邦”之具体内容者,乃康党骨干宋伯鲁之奏折。奏折称:“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乂我宗社。”
所谓“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意即参与“合邦”之国,其现存政府架构完全作废,须另由康有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选百名外国顾问,全面接管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一切事务。
晚年婚姻
康有为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却无钱偿嫖资。久而久之,让妓家知道了,群到康有为所住的客栈索取,康有为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广东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来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开船后,有水手看见船板内有人,大惊,呼众人来看,正是康有为先生。后来,有人写诗讽之:“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
民国七年(1918年)春夏畅游杭州。这位“圣人”竟“挟妓游湖”,并乘兴做诗一首,开头便是“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时被传为笑柄。康有为泛湖闲游,忽见一位妙龄女郎在浣纱,疑是西施再世。
经打听此女叫张光,年仅18岁,尚未婚配。康赶紧托人提亲,张家见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坚决要求和媒人尽力撮合之下,家境贫寒的张家最终点了头。民国八年(1919年),康有为在上海举行婚礼,亲朋好友尽皆道贺,唯独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以集体缺席婚礼相抵制。
2、康有为怎么去世真实原因,康有为的墓地为什么被毁了
小蓬仙馆是何人所建,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道教羽士集资兴建;一说是康有为的祖父所建。尚有一说是曾任两广总督的叶铭琛奉父命所建。据有关部门和人士近几年的考证,小蓬仙馆应是康有为的祖父所建,以仙馆为名乃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以示高雅脱俗。
前段时间闲来无事读了几篇关于康有为的作品,笔者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后世作者都觉得康有为君子之名名不副实。在读了这些文章后笔者也感觉,康有为似乎偏离了正派,他的行径更像是一个“骗子”。
每逢社会处于革命热潮之中,总有一些这样的家伙,肚子里有些墨水,脑子里有些见识,能力也有一些,但是,为人处事均站在己身利益考虑,且自私自利的很,为了某些目的捏造事实,甚至,编撰假史。
这样的人,虽然,会在短时间内收获声名,但是,时间一长,目光雪亮的后世史学家必会发现其中端倪,将其揭发。
康有为的大作《康南海自订年谱》十分巧妙,详实记载中,掺杂一些杜撰的假货,这样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掩人耳目,让读者脱离真相。史学家茅海建曾这样评价道:“康有为这个人的言论中有很多夸张的地方,所以,在读他的作品时需多加留心。”
在这部《自订年谱》中,康有为曾说光绪帝指示总理衙门:“若有康有为的奏折,可以让他直接送到宫里。”这在当时的制度中是绝无仅有的,康有为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衬托自己在光绪帝心中的地位,可是,他却忽略了在满清体制中这种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而在另一本《天公不语对棋局》中,作者也曾这样揭秘,康有为引以为豪的“公车上书”其实根本没发生过。根据康有为本人的描述“公车上书”事件发生于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进京参加科考的读书人纷纷写文章表达不满。
由于,当时想要表达反对声音的读书人太多,康有为便组织了一大批读书人,由他亲自执笔,写了一封奏折交给光绪。这件事康有为说得有理有据,但就是没说清具体的时间地点,这批读书人在哪里与康有为见面?而康有为又是在哪里交的奏折?这些都没有具体的证据。
那么,光绪帝真的收到这份万言书了吗?事实上并没有。读书人对条约不满为真,或许考生们组织集会请康有为也为真,但康有为却根本没将这份奏折交上去。这次事件顶多是“公车集会”罢了,根本没有“上书”这一环节。这是康有为赚取声望骗术,也是他欺骗事业的开端。
康有为说:在光绪皇帝觉得自己的安危受到威胁时,曾写了一封绝密的诏书,请求康有为帮他带出皇宫,交给变法人士处理。根据考证,这场“衣带诏事件”虽然发生过,但是,康有为却并非当事人。其实,当时光绪皇帝将这份密诏交给了杨锐,并未交给康有为。
由于,衣带诏中提到的变法人士以及杨锐均已死,康有为索性将这件事安到自己身上,替自己赚得声名。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杨锐被处决后,他的儿子将这份密诏带回家乡,后来,公诸于众。光绪的手书有极高的辨识度,自然无法作假。
真相大白后康有为逃到海外,借着此事大书特书,以“衣带诏”等事欺世而盗名,敛了很多财,沽名钓誉。其实,康有为在朝廷的地位不高,对宫中的许多规矩也不甚了解,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破绽。
康有为的信口开河骗过了许多人,却瞒不过熟知清廷规矩的史学家,经不住推敲。
例如:康有为在作品中提到:“光绪皇帝某天得到一盒点心,觉得味道不错所以赏赐给王公大臣,慈禧听说后将这些点心剖开观察,看里面是否夹带了密诏。”康有为不知道,很多人都有机会与光绪皇帝会面。
如翁同飨每天都能见到光绪皇帝,倘若光绪想表达一些想法何不直言?为何要夹到点心里这么麻烦?况且,如果将密诏夹到点心中,肯定要在御膳房动手,宫中尽是慈禧太后的耳目,这样做岂不是更危险?
作为变法的带头人之一,康有为在这场改革中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只是,这份贡献被康有为本人无限夸大。江中孝的文章《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中说道:
“不论在革新党还是守旧派中,康有为的影响力不高,康有为本人虽然有一定学术,在朝中也有一些声望,但却非常有限,根本没办法担任学术领袖。甚至,在康有为引以为傲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所持的观点并不高明,时至今日仍无人赞赏。”
这位因篡改真相使自己名利双收的改革者,我们恐怕得给他重新定个位了。
康有为原墓在李村枣儿山,原墓碑立于1929年,但是,在1966年,康有为墓被毁了,后来,青岛市政府重建康有为墓,墓志铭:“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吾从公兮上海,吾铭公兮厉沧海,文章功业,彪炳千载。”这样言之凿凿的墓志铭是否言过其实?
参考资料:
【《小蓬仙馆》、《康有为墓》、《康南海自订年谱》】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干嘛了,康有为为什么死,康有为真正死因,康有为是什么,康有为干啥的。这就是关于《康有为怎么去世真实原因,康有为是怎么死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