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作曲必备的6条基础理论,带你轻松入门2、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作曲比赛和音乐创作1、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作曲必备的6条基础理论,带你轻松入门
音乐理论说到底就是作曲理论,就是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配器法、曲式结构的技术理论体系来表达创作者音乐思想的方法。但因过于专业化而不易普及,乐哥在这里仅就重要内容加以简介,为初学者提供方便。
一、和声学
和声学是研究多个音共同发声的效果,规律的学问。若将旋律比作“骨”则和 声就是“肉”,只有有了和声,音响才变得丰满、协和、动听。
和声学地位非常重要,可谓是一切音乐理论的基础,许多音乐大师都对和声学作出过杰出的供献。但和声学内容浩繁、规则很多、不易学好。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著,“新 时期争鸣作品”)中的那个教授自称学了八年还没学好,可见难度之大。但掌握和声学基本常识得益较大,值得一试。这里简单介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一)三和弦
由根音与上方三度音及上方五度音叠合而成的和弦叫“三和弦”。三和弦是构成和弦功能的最基本的和弦,用得最多。按结构分,三和弦有“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减三和弦”(只有一个)。
按功能则可分为“主和弦”(主音为根音的三和弦)、“属和弦”(属音的三和弦)和“下属和弦”(下属音的三和弦)。
此外,每个三和弦又有两个转位和弦。主、属、下属这三个和弦称作“正三和弦”,其余的四个叫作“副三和弦”。这四个副三和弦又分属“属功能”组和“下属功能”组。现将自然音阶的七个音所构成的所有原位三和弦分列如下:
(二)七和弦,九和弦,变和弦
三和弦上再叠加一个三度音(根音的七音)形成的和弦叫作七和弦,七和弦是不协和的和弦。最常用的七和弦是“属七和弦”(属和弦形成的七和弦),重属和弦、减七和弦也时常碰到。若在七和弦上再加上一个三度音(即根音的九音)即为九和弦,九和弦也都是不协和和弦。若和弦中除根音外的某个音不按原规律而变换成另一个音,这样的和弦叫“变和弦”。九和弦与变和弦的功能色彩比较特殊且不易把握,故应用较少;简单作品中基本不出现。
(三)和声声部
和声一般由“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这四个声部构成。在写和声的谱表里高音部处于最上方,低音部在最下方,中音、次中音部在当中。故常把高音部和低音部这两个声部统称为“外声部”,而中音和次中音声部则叫作“内声部”。
高音部一般是主旋律声部;两个内声部主要是配置和声,也常被称作“填充声部”。和声在进行、连接中,内声部要求充实平稳,声部间不许交插。
低音部始终是和声中的较低音,决定着根音,故它不仅起着基础作用,而且领导着和声的走向,其作用非常重要。 “四部和声”的写作是作曲的重要技能之一,作品不论大小,均应以此为起点(主旋律确定之后,即着手和声写作)。
配器使和声织体具体化,(由于不同的乐器分属不同的声部,故总谱可按和声声部写,也可按乐器分组写:如弦乐声部、铜管乐声部、木管乐声部…)不同作曲家的和声风格往往各异:或富丽堂皇,或雄浑宽厚,或清澈透明。如瓦格纳的作品即以华丽著称。
(四)和声的进行、连接、“解决”
和声在乐曲进程中要不断地转换、变化、中止;各声部也要为此恰当地过渡, 连接。因此这是写和声的基本功。和声进行的基本特点是由“稳定”到“不稳定” 再到“稳定”;由“协和”到“不协和”再到“协和”的交替循环。其功能进行的图式为:T-S-T、T-D-T 或T-S-D-T。
小说《你别无选择》中多次提到的所谓“功能圈”就是这个意思。该小说中还提到“解决”这个术语。这是指不协和和弦(如七和弦)在进行,连接中向协和和弦转换的方式,其基本法则是将各声部的音向各自最靠近的协和音过渡,如 7→1;4→3,等;而协和音保持不变。
(五)关于和声的“力度”
《你别无选择》中的那个叫森森的高材生热衷于模仿贝多芬,但由于贝多芬“力度盖世”而使得他成天在钢琴上乱砸以寻求“力度”。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妈的,力度!”通常力度是指音响强度,用意文表示,如“p”代表“弱”,“f”代表“ 强”,“sf”为“特强”等等。但这里的力度则是另一个概念,否则用脚踩钢琴那 “力度”一定超过贝多芬。
小说中的“力度”主要指音响效果的力度,即和声的力度。和声的力度大概与和弦中包含的泛音系列的谐振频谱有关。因此也就与声部的数量及音程距离有关。一般说来,小三和弦的力度不如大三和弦;单音程的力度不 及复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的力度;协和和弦的力度不如不协和和弦(减和弦除外) 。所以森森才在“九和弦再叠加一个七和弦”。
*如何学习和声学:
(1)、充分理解基本概念,不必死记规则。和声学规则虽多但限制却少。况且记住这些“禁条”就不会犯大错,因此应先记“禁忌”。
(2)、坚持做习题。音乐不同于数理化,它无的标准,习题也非一种答案。只有多做多练才会记牢,提高。
(3)、多听名曲。这实际上是最有效的手段。初学者可多听简单,好懂又好听的曲子。
二、曲式学
曲式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有“单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变奏 曲式”“奏鸣曲式”及“回旋曲式”等。各主题乐段用“A、B…”表示。
如“两段体”的曲式图式是“ AB ”;“段体”的图式是“ ABA”,第三段A与 一段基本相同。儿童歌曲多为两段体甚至一段体;通俗歌曲多是三段式。而“圆舞曲”则常采用回旋曲式。
三、复调
“复调”是相对于“主调”而言。如果只有一个声部担任主题旋律,其它声部仅起衬托作用,这样的音乐叫主调音乐。如果旋律声部不只一个,且各声部横向上彼此具有独立性,纵向上构成和声关系,形成和协的有机整体,则这样的音乐叫作“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中,各声部的旋律依主次关系被称作“主旋律”、“副旋律”。主旋律只有一个。复调是重要的作曲技法,应用甚广,其理论基础是和声学。“赋格”是复调曲式之一,巴赫将其技巧发展成熟。
四、对位法
对位是“复调音乐”写作技法之一。它以和声学为理论基础,使各声部既协和又相对独立。如重声合唱(三重唱,四重唱)就是用对位法写的。对位法又有“严格对位”和“模仿对位”之分。俄、德音乐理论家推崇、恪守严格对位。
五、旋律
旋律就是曲调。它是一乐曲区别于它乐曲的根本特征,好似建筑物的风格和韵律。“音素”构成“动机”,动机进一步发展成主题从而形成旋律。具体说来,一定的“音型”、“节奏型”按特定的节奏节拍规律组合形成旋律。旋律具有视觉性 :它体现在旋律线(符头的连线)上。
早期有些音乐家追求“旋律线的优美”,认为好的旋律视觉上也应是美的。旋律的创作一靠天才二靠灵感三靠实践。旋律写作的技巧性是很强的,其发展手法多种多样,最为丰富。常用的发展手法有:重复、模进、模仿、紧缩、扩展、变化、对比、变奏等。多数概念的讲解要通过板示和视听。(见音乐欣赏讲座(3))。
六、配器
配器法是管弦乐的写作技法,故又称为“管弦乐法”或“乐器法”。但对于一切乐队的演奏乃至于通俗歌曲的伴奏都离不开配器的运用,因此学一点配器知识很有实用价值。学习配器法是要解决如下问题: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音色、音量及演奏法等,各种乐器间音量上的匹配关系,正确地选用乐器以求正确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及风格。
现假设一个例子:我写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小提琴手拿到谱子后来找我说:没法拉。我坚信写作没有问题:旋律优美、和声丰满。问题在哪?
一、是分谱的音域不对,上限或下限超出小提琴的音域范围。
二、是我把三和弦写成三个音,而小提琴最多只能同时拉出两个音,琴手当然没法拉。
三、是和弦音程过大:如一个音在G弦(四弦)上,而另一个则跑到了A弦(二弦)上。当中隔着一根弦,你让他(她)怎么拉?
再如,一个乡镇企业发了以后买了一堆洋乐,组成了乐团,排演了节目,遂请专家光临指导。可指挥看后大摇其头,表示爱莫能助。原因是(1)乐器数量不匹配,有些超过大型乐团;(2)不讲配器,搞大齐奏,这是专业乐手也难以办到的。
以上两例失败原因盖出于不懂配器常识。此外,在通俗歌曲伴奏中,若不适当运用配器法也可出现一些问题,如“杂乱无章”,“喧宾夺主”之类。但电声乐器的发音、音色、功能特点及演奏技巧等都与传统乐器迥异,自成体系,故传统配器法基本不适合于纯电声乐队。
2、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作曲比赛和音乐创作
多年来不少人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会问:这三种形式创作的不都是音乐作品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或共通之处?
这个话题有点大,细说起来可能不是一篇文章能讲完的。今天我尝试着尽可能精简地说一下三者之间的不同点和联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作曲考试
音乐学院的作曲考试,是考察学生对基础作曲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而言,对于想进入国内音乐学院和部分海外音乐院的同学而言,现场作曲考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作曲技巧的掌握,如怎样在素材统一的基础上对所给主题做逻辑化的发展,尤其是处理再现部的变化,和声的运用手法以及转调的技巧等。考试对风格和结构上的要求是限定的,比如所给的主题是现代风格,曲式要求是三部曲式。哪怕它不是一个比较优质的主题,或者不适合一些同学以往的写作风格,为了顺利录取也要在主题范围内进行发挥。
创作单三部曲式钢琴小品,是音乐学院本科入学必考的。
再来说说作曲考试的环境和场景。
几十位通过初试的考生在一个大教室里,在三四个小时内用指定主题完成一首钢琴小品或是艺术歌曲(也可能是两者)的创作。在考试中不会提供任何设备辅助创作和试听,如钢琴或电脑打谱软件等,完全依靠内心听觉和以往经验完成。在限时考试的环境下心情紧张很难有灵感,也很难像日常创作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修改和推敲作品,更多比拼的是作曲技巧和一定的经验。
相对于自由艺术创作,作曲考试是标准化的,甚至某些方面是可以有对错区分的。因为上述一些指定性因素,如主题、结构或部分技术手法等都会将音乐创作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的空间有限。
当然评委也会理解,在短时间内以考试的形式且不用钢琴做辅助完成一个作品非常困难,因此对其艺术性和精致程度也相对宽容。
基于以上因素,有经验的老师在改作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传授一些应试的“套路”,帮助考生获取评委的青睐和高分。这些“套路”的和下面会说到的作曲比赛有一定共通点,虽然与艺术创作的初衷相背,但其中的一些“硬技巧”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02. 作曲比赛
作曲比赛,是“视觉炫技”的盛宴。
在考上音乐学院之后,大多数同学的下一个目标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作曲比赛中获奖。一是丰富自己的履历以便于今后升学或职业发展,二是作品能得到演出的机会。
这个话题比较复杂,作曲比赛也分不同规格,参赛要求也尽不相同。目前国内外主流的作曲比赛基本上都有不成文的风格限制,一般而言获奖作品都是以现代技法创作的学院派音乐,其中有以参赛为目标的有针对性创作的作品,也有直接拿之前作品去参赛的。
在谷歌上总会搜索到适合你现阶段的作曲比赛。
与作曲考试相似,作曲比赛也是几个甚至一个评委来决定是否获奖,事先研究他们的喜好和风格成了很多有经验选手们的“必修课”之一。大部分作品在提交申请时上传PDF总谱即可,不需要提供录音甚至midi版本,而评委们不依靠录音很难感受到作品百分之百的音响效果,也很难看到谱面之外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管弦乐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参赛选手都抱着“炫技”的意图,在谱面设计上下大功夫,试图在一首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作品中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掌握的一系列技巧和想法,比如独特而复杂的织体、精美的排版等,让评委们“看到”自己的优势,脱颖而出。
与作曲考试另一个相似点是,作曲比赛多多少少也有着“学术作业”的性质。虽说很多国内外重要作曲比赛中选出了不少出众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哪怕被广泛演奏的又有多少呢?
03. 音乐创作
这里的音乐创作主要指毕业后依然从事作曲的作曲家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 来自个人或合唱团、交响乐团委约的独立作品
成为职业作曲家后,你会接到一些来自演奏家或乐团的委约作品,历史上绝大多数伟大的音乐作品都出自这个模式。与作曲考试不同,没有人会关注作曲家用何种方式、在哪里创作,甚至有些委约作品对题材和时长都没有严格的限制。这无疑给作曲家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无论是技术还是个人风格都可以在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也有这样的现象,很多当代作曲家执着于追求“个性”和“创新”,过于强调自我的表达,忽略了与听众之间的交流,甚至提出“谁在乎你听不听”的观点,导致很多作品丧失了社会价值,这点值得深思。
视觉艺术和管弦乐队
2. 与其他艺术门类合作的音乐创作,如音乐剧、电影、游戏和广告音乐等
以上提到的独立音乐作品一般不涉及与他人的合作完成的问题,而此类音乐的创作则需要与合作者根据剧情、应用场景来沟通音乐的风格和方向。虽说是合作性质的“命题作文”,但仍然给了作曲家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在影视音乐创作中,导演更多的是从情节、风格和感受等宏观感性层面对音乐提出要求和建议,很少对微观层面的一些创作手法进行干涉,作曲家可在限定场景内自由发挥。
虽说在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内,这类商业音乐不被归类于“艺术音乐”。但我认为一个好的商业音乐作曲家更需要严格的作曲技术训练,而且对多元化风格创作能做到游刃有余。很多优质的流行歌、影视配乐所需要的古典音乐功底比学院派音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领域内,五花八门的作曲技术完全是为音乐服务的。与现代音乐强调个性相反,商业音乐是必须考虑听众感受的。在我看来,最优质的商业音乐是技术、艺术和辨识度的合体。把你所学之技和艺术审美融入到音乐中,与大众产生共鸣,我相信这个是让每一位作曲家都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综上所述,作曲考试、作曲比赛与艺术创作看似不同,实则环环相扣,以技术相通。技术是实现艺术价值的保障,但需要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唯有如此,作曲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音乐,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作者简介
赵梓翔,旅美青年作曲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作曲专业。作品包括声乐、器乐独奏,室内乐、管弦乐和影视、游戏配乐等,七次获得国内外重要作曲大赛奖项和提名。世界钢琴教师协会钢琴音乐创作委员会主席、国际钢琴会议艺术总监、美国作词作曲家协会会员,并担任多所中美音乐院校的作曲教师、客座教授。
本文关键词: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点,作曲包括几个方面,作曲要具备哪些知识,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技能,作曲的基础是什么。这就是关于《作曲有哪些基本知识,作曲必备的6条基础理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