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新亮点·京津冀协同发展2、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新亮点·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座港口的现代化变迁,可以管窥一个区域9年多来的协同发展之效。
上周,“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于北京朝阳区揭牌成立,各企业开始“原地享受”150多公里外天津港的各项服务。
海上,天津港环渤海内支线“天天班”穿梭。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继挂牌,天津与河北的港口逐步从竞争走向竞合。
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七彩”码头上,新一代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在烈日下忙碌。依靠来自京津冀的多家机构共同研发的风能、太阳能供电技术,这座现代化码头已实现碳的零排放。
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破除壁垒、协同赋能创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时代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崭新气象。
图为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2023年2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 摄
疏解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炎炎夏日,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科学园、大学园、金融岛等一处处功能片区有序推进,国贸中心、体育中心、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一个个重大项目拔地而起。目前,中央企业已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50多家,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3000家。
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两翼”,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优化京津冀区域资源配置的关键。
京津冀21.6万平方公里区域,拥有1亿多人口。曾经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集聚了过多非首都功能,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牛鼻子”。
9年多来,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100亿元。几年前还是动物园批发市场的地方,现在正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在北京市内部,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也已实现。
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加快了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天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全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等3项指标全国第一,河北快递业务量占京津冀地区的比重由2017年30.1%提升至2022年62.4%。
而与此同时,北京自身经济总量也相继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大台阶。
图为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生态廊道(2022年7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 摄
改革破除区域平衡壁垒
今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业内呼吁多年的跨区域看病“一卡通行”,在京津冀率先实现。
过去,京津冀也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壁垒存在于多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打破“一亩三分地”。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此后,《“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我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五年规划,《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成为我国首个跨区域人才规划,另有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一系列规划,为三地平衡发展改革破壁。
顶层设计之下,京津冀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率先突破,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并非一定要在当前经济实力最强、机制体制最优的区域,选择一个发展空间大、发展潜能优、通过探索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更能为全国提供示范。”天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两个改革案例的全国推广就是有力证明。2015年8月1日京津冀之间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率先取消,2017年9月1日这项政策在全国落地;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2017年7月1日全国海关正式实施通关一体化。
图为2023年3月1日拍摄的SMC(天津)制造有限公司的表面氧化自动化生产线。新华社发
协同提升区域发展层次
“干事创业京津冀,北方‘智慧’新农人。”总结自己过去的9年,39岁的胡建龙用了14个字。
2014年,胡建龙创立专注农业人工智能的北京科芯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他把公司总部搬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依托北京的研发和天津的产业化,科芯公司已将智慧农业的市场扩展至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北方广大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市场主体、助力北方地区转型升级的一个案例。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回看中央2014年对京津冀寄予的厚望,意味深长。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继续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肩负着缩小中国南北差距的重要使命。”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说。
实践中,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正在紧密结合,河北也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可以预期,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进程中,京津“双城记”将形成互动引领、并与河北联动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记者王建华、李鲲、郭方达)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房颖
来源:作者:新华社
2、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作者:杨维凤(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作者:杨维凤(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首都都市圈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央和京津冀三地都在实践中积极推进首都都市圈的建设。1982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首都圈”概念。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这是中央首个推动都市圈发展的重大政策安排。其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协同布局。
首都都市圈发展经历了发起、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交通、生态和产业合作三个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现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从当前来看,首都都市圈整体竞争力仍需提升,圈内产业关联度需增强,区域分工协作需拓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进一步构建。“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尊重区域经济、市场经济和都市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政府的培育方式和组织手段,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实现全面联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东京、伦敦、巴黎等都市圈建设中都构建了综合交通体系,有力支撑和带动了都市圈发展。首都都市圈要进一步推动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需将轨道交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轨道交通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既可以疏解公路、高速公路上产生的潮汐式拥堵,又有助于促进都市圈内各要素的有效流动。
二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在都市圈内的转移。充分发挥北京的辐射作用,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带动,增强临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首都科技创新的辐射能力。搭建多元化的产业链接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在都市圈内开展补链、强链和拓链工作。同时提升首都周边区域的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链的区域配套能力。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
三是着力推动首都和北三县、雄安、沧州等城市的联动发展。推动通州区和北三县的一体化联动发展。这需要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北三县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转移。助力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直连直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同时要强化北京和沧州的产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市在承接引进中,塑造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形成了汽车全产业链、服装全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一体化水平是影响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都市圈的营商环境亟待整体提升和结构性优化。要进一步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还需继续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比如完善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制度,搭建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比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立体化的基础设施到立体化的机制建设,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一定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5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关键词: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心得体会,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感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20,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就是关于《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新亮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