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与的部首,与的部首和结构笔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北宋郑燮《说文解字·聲部》
来源:《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词典之一,全部收录了一万余个汉字,超过了六千个小篆文字汉字。它是汉字知识的一部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说文解字·聲部》中收录了关于“与”字部首的记载:“首會者也”,指的是“与”字首手部首。
二、古籍《楚辞·离骚》
来源:《楚辞·离骚》是东汉中叶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离骚》中有关“与”字部首的记载:“首未手”,指的是“与”字的手形部首。
三、《篆笔传记》
来源:《篆笔传记》是由宋朝官方学者历史学家谭忠非编著的一部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篆刻学研究功臣谭氏家族史料的第一部学术性文献。在《篆笔传记》中有关“与”字部首的记载:“笔端止于它左穴,象會也”,指的是“与”字中横笔作为部首,形象是一双手會在一起。
一、“与”的部首的由来
1、《尚书·洪范》记载:春秋时期牧野之臣吕不韦,曾在当时实行“爱民与”的政策,他运用如今的“与”字,可以把平民与官吏之间形成相互关系,这就是“与”部首的由来之一。
2、《说文解字》里有“与,相求也”的解释,从而可以推断出“与”的汉字出处早就存在于汉语之中。如《山海经》有“受费以为与”,可见“与”汉字早在三千年前已经使用。
3、到了汉朝,与字出现的频率增加,“与”的部首的意义早已开始显现,它的意思就是“互助、互相关系”。曹操《桃蹊记》记载“关公与帐下虎将”,出自《论语》中“君子之于天下也与也”,这些都可以看出“与”是表示相求、相靠、相依的汉字。
4、汉字随着语言发展而保存,随着历史变迁而变化,“与”也慢慢成为社会文化关系的表示,表达融洽、亲密、和睦的关系。这也是“与”字获得部首地位的重要原因。
5、西周的“和”字之后的“与”部首,乃是异体字“和”,取『和顺』含义;而《尚书·洪范》记载的“爱民与”显示,它仍延续了那种仁慈的精神。这也是“与”的部首形成的由来。
二、结论
“与”的汉字初期出现在西周时期,作为含义为“顺和”的汉字使用,随着春秋时期“爱民与”政策的实施;汉朝时期更多的使用,以及社会文化关系的表达,让“与”字正式成为部首,从而形成今日的“与”的部首。
本文与的部首,与的部首和结构笔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