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更显其静2、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蝉噪林逾静1、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以动写静,愈加其静。钱钟书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无声(静),它作为一种存在是无,无的对立物是有,因此,无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就是有声,借声显静则静更静。
1、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写山林,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笔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静,而是处于清静的状态,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
2、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我们反而被带进了一个极为清幽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巧妙的运用了“以动显静”和“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出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的创造出幽静境界。
3、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唐诗训解》: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4、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清泉的哗哗流水声,使秋天雨后的山间更加幽静,这既是环境的幽静,也是诗人心情的平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5、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7、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奇怪。当时韩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到撞上韩愈仪仗队,才停下来。贾岛就被韩愈的侍从带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应不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骚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9、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这句中,诗人以笼罩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草池塘,震耳欲聋的蛙鸣,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的美。蛙声愈是此起彼伏,愈是震耳欲聋,就越突出了夏夜的寂静。
2、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蝉噪林逾静
文 | 刘德民“垂緌饮清露,,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文 | 刘德民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夏日的傍晚,我饭后在大街上散步,忽然有声声稚嫩的童声传来。我循声走近,原来是一个上小学年龄的小男孩,在自家临街门市部的门前,双手捧着一本书,抑扬顿挫地读着。小孩很投入,我不愿打扰,只是从他面前匆匆地走过。
古代的诗人,作诗大多讲求“意境”。对于读诗者而言,只有曾经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有对所读作品意境的深刻感悟。这个小孩所读的诗是初唐政治家、书法家虞世南的一首诗,名字叫《蝉》。从字面意思看,这首诗的前两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秋日的蝉在梧桐树上的高处吸吮着清晨的露水,叫声从稀疏的树枝间传来。”
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我,由于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的农村还有农耕经济的影子,所以一听到这些诗句,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诗中辞句所描绘的画面。而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街上是车水马龙的汽笛声,是不会对此产生心灵上“共鸣”的,那种景象已离他们远去了。
我的老家是个大庄,人口始终没掉下过5000多人。村西有两条河,宽宽的汇河与狭长的金线河,河堤上有许多高阔粗大的树木;北边是从山区到平原的缓坡地,每到夏天的雨季,洪水如猛虎下山,冲向庄内。水借地势,庄内、庄外形成了好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塘。每年的这个时侯,树一长高,村庄就似乎低矮了许多,若从村北的高处往下望,整个村庄都被茂密的树冠覆盖着。
“麦子上场,知了喊娘。”老家的人将蝉称作“爬叉”和“知了”,更多的人叫它“爬叉”。每年的五月份,在地里待了三年的蝉的幼虫,会带着硬壳陆陆续续地从地里钻出来。在农村,没蜕皮的蝉是一道美味。一到夏季,小孩们都呼三邀四地去“摸爬叉”。摸爬叉的工具离不开手电筒。在小孩的苦苦央求下,家里没手电筒的,会去买个新手电筒,有手电筒的,会买两节崭新的电池换上。
天一摸黑,村里的大树旁,村外的树林里,手电筒发出的光柱到处晃悠,不时地传来“找着了”“这里有一个”的惊呼声。这样的事,我虽然每次都会积极地参与,但无奈天资太笨,总是没别人发现的多。我家大人不止一次的、半真半假地嘲笑我说:“你看看你,才摸这点爬叉,白费钱给你卖电池了。”我没一点的羞愧,总将原因归功于知了幼虫的颜色跟树皮太像了。知了蜕下的皮叫“蝉蜕”,是一种中药材,不少中药里都有它。逮的多的,将蝉蜕卖给药材公司,能挣几块钱的本子钱。我始终也没挣够一个本子钱,光有羡慕的份。
蝉出了土,脱去外壳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当夜就完成蜕变。我很惊奇这奇妙的变化,总想看到这整个的过程。好几次,将摸来的爬叉放在蚊帐里。为了防止它蜕皮后飞走,我总是先将蚊帐密密地封严实,眼睛盯着它变。往往是,看着看着,就睡过去了。第二天,蝉就一分为二了,撑起来的蚊帐上,有一个带着薄翼的黑乎乎的东西趴着,一个黄色的硬壳挂着。若不注意,一打开蚊帐,完成蜕变的黑蝉会飞出屋内,落在院子树上的高处,留下了蝉蜕在蚊帐里。 没有玩具的童年,蝉蜕也是个好玩物,拿在手里总是玩个不够。
蝉是个好歌唱家,会鸣叫的蝉实际只是雄蝉,小时的我并不知道,以为所有的蝉都会叫。雄蝉的叫声实际是鼓动着腹肌部发出的。在它的肚皮上有两个小圆盖,叫音盖,音盖内有一层透明的薄膜,盖板与鼓膜是空的,腹肌每秒震动1万次,所以声音特别洪亮,能传很远。 夏季里,天一热,蝉就在村里开始了大合唱,准确点讲,是男高音大合唱。雌蝉是“哑巴蝉”,它虽然不会叫,但有个特别发达的器官,一听到雄蝉的歌声,就会前来约会。蝉鸣,是爱情的召唤,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80年代这首来自台湾的校园歌曲,到了人人都会唱的地步。我虽家在北方,也将蝉称为“知了”,只不过没有榕树,池塘边长的多是杨树、榆树、柳树、槐树。各家院落里的树上也有蝉的鸣叫,但还是池塘边树上的蝉最多,叫得最响。
出了我家的大门,往东走一小段路,是个小树林,长着许多的洋槐与榆树。小树林的北边是池塘,东边也是池塘,小树林被围成了一个半岛。池塘的岸边是粗粗的大柳树,由于雨水的冲刷,洪水的浸泡,水岸松动,柳树的躯干都歪着头向池塘里伸去,柳叶都快贴着水面了。池塘往东就没了人家,是通往庄稼地的路了。这里处于村庄边缘,没有杂音的干扰,相对安静些,所以这里蝉的叫声最为密集、响亮,从早晨到下午,一直不会间断。此时,池塘里鹅、鸭的叫声都被压下去了,只偶尔听到几声“嘎嘎”的声音。
村西的金线河和汇河两岸的河堤上,那些高大的树木,绵延几十里,树荫遮天蔽日。在夏天,这里蝉的叫声,更加清脆、高亢,富有穿透力。只不过这里离村得有五六里的路,除了去干农活,一般是没工夫去一饱耳福的。上小学期间,学校里经常组织学生支援三夏生产,有时排着队到河边的田地里给生产队干活。干活中间,有个歇息时间。每到这时,大家一哄而散,都涌上河堤去逮“知了”了。高树上的是逮不住的,人还没爬上树,它就飞走了。河边有许多灌木林,尤其小杨树苗子黄黄的嫩叶上,也会趴着许多蝉,基本是伸过手去就能逮住,但得小心翼翼,不小心就会掉河里去。
记忆里最深的还是在村里面逮知了,也说是“粘知了”。找根粗长的蚊帐杆子,然后去寻找马尾,马尾要长和硬的。许多小孩自己去薅马尾巴上的马尾,结果被警觉性高的马尥起钉着铁掌的蹄子,踢出去老远。以前生产队的马统一喂养,有专门的饲养员,马一般不会对他不恭。我们就去哀求他给薅几根。他总是给薅好多,我们用不了的,小心翼翼地压到床席底下,以备后用。
逮住的知了,被放在瓶子里,这时它的叫声反而不响了,更多的用处就是被用来玩了。蝉的头部有伸出去的触须,像是官员下垂的冠樱,所以虞世南的诗中说“垂緌饮清露”了。古人认为蝉靠饮清晨的露水生存,实际它是靠吸食树汁生存的。
蝉分夏蝉与秋蝉,有的叫声是直腔,有的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寒蝉知秋,整个村里的蝉鸣还没完,往往暑假就结束了,开学后,我们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蝉在阳光下生存的时间只有半个月的时间,短的只有三天。秋后常见到落在地上的蝉,吟唱着生命最后的哀鸣,在“寒蝉凄切”声中,渐渐不闻蝉鸣。
现在,在城里偶尔听到蝉声,总会勾起对儿时的回忆,也想起离县城不远的老家的夏季画境。前几年几次回老家,不知何原因,河堤上的树被砍掉许多,村里池塘边的树也不见了,河道里、池塘里也没水了。在大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今天,老家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多想那里再重现以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那个样子啊!
我边走边想,耳畔忽然响起抖音上一首很有名的歌曲,“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作者简介:刘德民,男,1967年生人,农业银行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支行。2011年创作出版了大型通俗性研究专著《贯中故里说水浒》(中国文化出版社),在各类报刊发表短篇小说8篇,诗歌20 篇,散文20篇,曲艺、电影短剧本2篇,其中短篇小说《退钱》获得金融文坛征文三等奖,短篇小说《马三柱贷款》获得山东省农行征文一等奖,散文《城记》获《今日东平》“美丽东平-变化在我身边”征文一等奖。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本文关键词:王维的鸟鸣山更幽的诗,王维的刻画鸟鸣山更幽的诗,鸟鸣山更幽王籍,鸟鸣山更幽 王维鸟鸟鸣涧,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的两句诗是什么。这就是关于《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