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最后一位渣滓洞脱险志士孙重逝世,白公馆脱险志士仅存一位2、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探访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缅怀革命先烈弦扬红岩精神1、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最后一位渣滓洞脱险志士孙重逝世,白公馆脱险志士仅存一位
澎湃新闻记者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方面获悉,红岩老人、渣滓洞脱险者孙重于2020年12月31日7时9分在重庆逝世,享年96岁。
2015年4月3日,孙重(左一)手持鲜花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参加清明祭英烈活动。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据新华网介绍,孙重1925年12月27日出生于浙江定海,他14岁进工厂当学徒,抗战时期随兵工厂迁入重庆,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作为罢工工人代表被捕入狱,关押于渣滓洞监狱。
孙重24岁时越狱脱险(1949年1月27日)。越狱脱险后,孙重在重庆市总工会工作,1986年离休。
从狱中脱险后,孙重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到机关、学校、工厂等地讲述革命经历。离休后,他重返歌乐山,发起创办“红岩英烈史料研究会”,组建红岩英烈亲属联谊会,致力于红岩精神宣传教育活动,用一生不断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新华网介绍,重庆解放前夕,孙重与江竹筠、罗广斌、杨益言等革命志士分别被关押在位于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大屠杀,300多名革命志士牺牲在黎明之前,仅35人幸运脱险,孙重是脱险者之一。后来,他们在狱中斗争的亲身经历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出小说《红岩》,为世人熟知。
孙重逝世后,当年从渣滓洞脱险的15位志士已经全部离世,从白公馆脱险的志士尚存郭德贤一人。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新华社去年7月曾刊文《渣滓洞、白公馆脱险志士: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介绍孙重和郭德贤脱险经过。文章当时写道:流年似水,脱险志士们陆续离世,孙重和郭德贤是目前在世的两位幸存者。70年来,脱险志士们始终不忘初心,理想与信念依然熠熠发光,并用一生不断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70年前的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黑暗如磐。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一个多月,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们满怀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来。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灭亡的疯狂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的鲜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
孙重在密集的枪声中醒来,他看到“猫头鹰”徐林贵指挥射击手把机关枪枪口伸进门洞疯狂扫射。一时间,战友们纷纷倒下,坐着的头部中弹,站着的胸部中弹,高呼革命胜利的口号声与枪声混成一片,土墙弹孔斑驳,烟尘四起。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白公馆里,郭德贤听见不断有革命志士喊着“革命万岁!共产党万岁”,倒在密集的枪声中。她意识到,最后一刻来了。郭德贤换上入狱前穿着的旗袍,静静地坐在地板上,安抚着一双年幼的儿女,等待最后的命运来临。
就在这时,她突然听见有人敲门,是大学生周居正。原来,由于渣滓洞关押人数众多,特务大部分赶去屠杀,留在白公馆的看守杨兴典在平日与革命者的接触中产生同情思想,打开了牢房,帮助他们越狱。
郭德贤赶紧给两个孩子穿上衣服,和周居正一人背一个孩子,悄悄下楼后,一刻不停地跑。一路上难民汹涌,郭德贤翻过几重山,一直逃到了近20公里外的白市驿地区。
血与火中,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杀中脱险,其中白公馆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
在脱险志士联络处,逃出来的战友们抱头痛哭。大屠杀后第三天,重庆解放,脱险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馆,去帮助辨认遇难战友身份。“太惨了,没有全尸,有的只能看出有点像。”郭德贤说。
脱险的罗广斌走进牢房,撬起屋角那块木地板,将那面浸染着烈士鲜血的五星红旗紧紧攥在手中……
2、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探访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缅怀革命先烈弦扬红岩精神
记得我在读高中时看的第一本小说就是《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革命先烈们许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才换来的。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江姐、许云峰、孙明霞、陈刚、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骑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先烈的英雄事迹。那时才知道什么叫地牢、老虎凳等酷刑。从此在心中无限崇敬这些先烈们,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到渣滓洞、白公馆去缅怀革命先烈们,去探访当年他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崇高革命精神。
工作后忠于有机会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十多年前我的一篇论文在重庆西部大开发学术论坛上发表了。在春末夏初的日子里,我有幸应邀参加了重庆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后,会务组组织我们来到了位于重庆市西郊歌乐山下的渣滓洞和白公馆。我们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渣滓洞走去。走过一段林荫道,就看见一草盖石砌的碉堡立在路旁,旁边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渣滓洞监狱。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形隐蔽。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38年起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成秘密监狱,专门用来关押和迫害革命者,烈士们的许多英勇悲壮的事迹,便发生在此。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为女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当我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一颗崇敬地心情,走进渣滓洞白公馆,看着这些刑具仿佛想象到当时关押在这里的革命将士们所受的非人的酷刑。冰冷的铁门和悲怆的遗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心情无比的沉痛。走进女牢时讲解员给我们介绍,江竹筠(红岩小说中的江姐)曾被关押在此。在人们所熟知的江姐的动人事迹中,两个最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的情节,一个是她亲眼看到了她的丈夫彭咏梧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后悬挂示众,另一个是她被捕后遭受了以竹签子“钉手指"的酷刑,江姐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紧接着讲解员带我们去展室看小箩卜头的展览。小箩卜头原名宋振中,他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在他八个月大的时侯,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他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中长大,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长到八岁的时候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头大身子小,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的叫他“小萝卜头"。在解放前夕,特务们残忍地杀害了年仅9岁的小萝卜头。
参观完渣滓洞,驱车前往白公馆。讲解员介绍说,白公馆过去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原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监狱。原一楼一底的10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它和渣滓洞称为“两棺材"。但是它们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200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原防空洞改为刑讯室。
参观完渣滓洞白公馆在返回的途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感慨颇深。许多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他们为了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换来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些牺牲的烈士们,铭记他们,并懂得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勿忘历史,弦杨红岩精神。
——皮爸游记
本文关键词:渣滓洞白公馆幸存者有哪些,渣滓洞白公馆幸存者有孩子吗,渣滓洞白公馆是什么,渣滓洞白公馆最后多少人逃出,渣滓洞白公馆有多可怕视频。这就是关于《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最后一位渣滓洞脱险志士孙重逝世》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