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史小知识,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如何评价武侠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写作风格2、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史小知识1、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如何评价武侠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写作风格
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三座高山,金庸、古龙、梁羽生。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有各有千秋。我有时候觉得武侠就像一座高山,我仰望它,在山下转了好久,却始终不敢上去。金庸小说一般都是侠义,民族矛盾,恩爱情仇为主线的。古龙小说一般都是风流浪子,武功超群,智慧绝伦,悬疑多变。梁羽生小说比较注重真实描写,语言也很直白,描写神魔的,有点类似志怪小说。
1、金庸小说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 戏剧舞台 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 ,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 梦回江湖 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
2、古龙小说
古龙的小说弱化了武功在武侠小说中的功用,表达了对武功武力的限制及使用武力的权限限制与责任担当。 古龙的写作风格一直在变化,他开创了一种武侠的流派。作为一个写作者来看,这是一种突破和追求。古龙早期的作品是结构相对严谨,能首尾呼应,人物情节纵向发展,放得开,收得拢,人物多而不乱,并各具个性。小说注意渲染典型环境的氛围,以情节的变幻来揭示人物个性,代表作《名剑风流》。
古龙中期的作品结构的严谨,场面、人物、情节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架式,总体上气魄宏大。标志着古龙小说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是古龙小说的一个里程碑。它以悲剧落笔,以喜剧收尾,是一幕人生的悲喜剧。
古龙晚期作品小说的主题标新立异,结构也较严谨,情节也有起伏,环环紧扣,用性格的表层特征写出了导致人物性格形成的心理特征。人物性格鲜明。
古龙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创造性的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古龙式武侠小说风格,古龙成功地运用了写景、写情、写心态的新派写法,又兼顾中国传统小说环环相扣、扑朔迷离的情节安排;有实写,有虚写;有重笔描摹,有轻笔带过;有警句格言,有精采对话;有对内心世界的挖掘,有对氛围的巧妙渲染;有张有弛,有情有味;有峰回路转,有绝处逢生;有悲凉也有幽默;有扣人心弦也有驰骋想象;层出不穷而叙而不乱,悬念迭起而合乎情理;感人肺腑而催人泪下,欲罢不能而回味无穷。古龙的话:“一个人如果沉溺于酒,必定有他伤心的事,而伤心的人必定是多情的人。”他打破了以往武侠以段为主的方式,大量使用短句,一句一段的排列方式。按古龙自己的说法:“长句读来如浩荡大河一泻而来,突然以短句相接,犹如一把剑把水截断,可以收到波澜大起大落的特殊效果。”确实,古龙作品里尽管短句很多,但是文字的优美依然亮丽。古龙的作品永远在弘扬真、善、美,在他的笔下,无论如何凄厉的故事都能让人感觉出一丝淡淡的温暖。对人性的了悟以及在这了悟后的宽恕,是古龙所要表达的主题。
3、梁羽生小说
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 民族风格 和民族气派。
2、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史小知识
文学史百题·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 何满子
我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基本体裁是章回体,因此,“章回小说”几乎成了中国旧小说的别称,连“三言”.“二拍”中所收的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也加上了第几回,第几回的标目,以至“章回小说”俨然也包括了短篇小说在内的全部古代白话小说。
“回”的意思就是“次”,唐人孟郊《济源寒食》诗:“一日踏春一百回”,可证古来就将“回”字解作“次”,现代语言中仍然保持着这一解释。宋元说话人演说长篇故事,非一天一场所能了结,每场讲演一段,为了吸引听众,讲到紧要关头,就宣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也就是下一次,下一场。因为每场讲演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每回故事的长短也大致相等。从而说话人所据以讲唱的底本,即“话本”,(现在的概念,单称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为“话本”,长篇的“讲史”则称“平话”,其实,当时凡说话人的脚本都称“话本”。)其每回的篇幅长短也大致相等,显得十分整齐匀称。这一由宋元说话艺人因为实际需要而形成的艺术体裁,既为听众所习惯,也就为以后创作小说的文人所承袭。“章回小说”就被固定为中国旧小说传统的体裁。
现存最早的分章小说的雏型,当推宋人话本《太唐三藏取经诗话》。王国维根据日本德富苏峰氏收藏的刻本,因上面有“中瓦子张家印”的款识,断定为宋椠。中瓦子是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倡忧剧场所在的一处街坊。王在跋语中说:
此书与《五代平话》、《京本小说》及《宣和遗事》体例略同。三卷之书。节分十七节,亦后世小说章回之祖。
但鲁迅疑此书为元刻本,王国维后来在《两浙古本考》中,也列为元刻本。不论系宋刻或元刻,估计这一话本的成书年代当在宋末。王国维跋中所列的几种小说中,《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都分卷不分目,王氏没有提到的《武王伐纣平话》(今存有元至治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本)则卷前有目,内容并不分章。惟有《取经诗话》,则目录和正文都分有《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第一章目缺),《入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等十七章的章目。所以王国维称它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
这种分章的题目的格式,显然是取法子古代的典籍的。例如,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它的分章格式就是《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先秦子书如《墨子》也采取这种分章格式,如《亲士第一》、《修身第二》等等。《晏子春秋》的分章题目,更和后世的小说章回接近,如《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景公饮酒酬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之类,《取经诗话》的章目和这些古代典籍几乎是一样的.
最初的白话小说,章回题目大都是单句题,以后又将诗歌中对仗的句法引入章回的命题,变成了偶句。例如,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二百四十回,每回的回目就都是单句的,第没有齐集之前的“垫场”。但说话艺人或书会先生(为说话艺人编撰话
本的作者)在刨作“入话”时,也注意到这种原来为“垫场”之用的“入话”和小说整体结构上的联系,所以“或取相类,或取不同”,“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弃,转入本事,故叙述方始,而主意已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用比兴、映带、陪衬等艺术表现方法,使“入话”成为整篇小说的有机部分。这种“入话”有的是诗词,有的是历史掌故,有的是可以独立成篇的小故事。那作用,正象是正文的导论。这在当时,纯粹是为说话艺人的“营业”需要而设的,但一经行之有效,就不但为当时的艺人,并且为后来的小说作家所承袭。明代的“拟话本”作者,也大都采取了小说前冠以“入话”的结构,从而成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普遍使用的体裁。
由于我国最初的通俗小说是由说话人来传播的[欧州中世纪也有“行吟诗人”讲述故事,但由于西方语言的特点,其文字和语言的距离不象中国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差距之太,所以特征相对地不很明显),也就是说,这种艺术基本上是诉之于听觉的,这就造成了中国小说艺术的特点,即它带有严格的可叙述性。它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象明朗,头绪尽量不纷繁,尽量不使用倒装手法,等等。困此,和西洋小说不同,忌用跳跃式的表现方法,忌用多线索的、几种戏剧冲突交叉进行的结构,忌用倒叙手法,忌用需要听众较长久的思索才能理解的内容,忌用需要记忆(因为它不象诉之于视觉的、可以覆按以前的叙述内容的书面作品)才能前后连贯的表现手段,凡此种种,都制约着中国古代的小说艺人,使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表现性格。这种艺水表现的特点,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所承袭,更因为如同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对象——任何生产物也一样——创造若有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群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旦群众习惯了这样的审美习惯和欣赏需要,艺术家就不得不适应群众的习惯来从事他们的创作。所谓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也不外于这种历史的传统。至今还有广大的读者,特别是较少接触外国文艺的读者,仍然觉得章回小说合他们的胃口, 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这除了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比较熟悉,易于理解以外,艺术形式的这一审美上的习惯,也不能不是重要的原因。
本文关键词:章回小说的前身是民间说话艺术中的,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的区别,章回小说的基本特点,章回小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分析章回小说的艺术特点。这就是关于《章回小说和叙事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史小知识(如何评价武侠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写作风格)》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