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关于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哲理,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哲理,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2、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4、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5、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6、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7、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8、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9、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10、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11、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2、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13、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14、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15、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16、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17、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18、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19、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20、 暖树:向阳的树。
21、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22、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23、 没(mò):隐没。
24、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25、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26、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27、“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28、“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29、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30、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31、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32、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33、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34、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35、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6、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37、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38、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39、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40、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41、“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42、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43、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44、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45、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6、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47、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48、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49、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50、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51、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52、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53、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54、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55、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56、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57、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
58、实属闲笔,应删削。
59、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
60、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61、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3、”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
64、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65、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66、”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
67、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
68、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69、 “几处”是数量词。
70、“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
71、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
72、“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
73、“谁家”是疑问词。
74、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
75、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
76、“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77、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
78、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
79、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相信通过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