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景润的故事】,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2、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的简介1、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
【大家】
作者:沈世豪(厦门城市学院教授)
学人小传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在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任厦门大学资料员,1957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有《初等数论》《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简介》等。
厦门大学校园里的陈景润雕像。沈世豪摄/光明图片
或许是缘分。1981年4月,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我作为校友代表应邀回母校。在庆祝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新婚不久的数学家陈景润。那一天,他坐在主席台上,脸色红润,清秀、儒雅,很是精神。散会后,我在会场外还见到陈景润和老师谈话,但不到5分钟,他就被蜂拥而来的记者包围了。
15年后,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不幸去世。1997年春,厦门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写一部回顾这位数学巨人一生的长篇传记。他的人生经历,是令人怦然心动的鲜活现实,像是个神话:一个普通得有点卑微的“丑小鸭”,仅凭着一支笔和难以计数的草稿纸,怎么能够摘取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1+2)”,成为世界上至今依然无人可以跨越的巍巍高峰呢?
接受任务之后,我沿着陈景润的人生轨迹走了一遍。无数鲜活的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个徐迟先生名作《哥德巴赫猜想》之外的陈景润。
今年是陈景润诞辰90周年,他的样子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
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转载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资料图片
厦大,梦想起飞的地方
人是需要平台的,就像演员需要舞台。
1950年春夏之交,陈景润考进厦门大学。他念的是数理系,全班只有四个学生。他酷爱读书,尤其爱读数学书。有幸进了大学,他就像高尔基所描绘的“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进入痴迷状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他读书有一套自己制定的“高标准”,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根据学习的课程完成一批习题,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他完全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他的老同学杨锡安回忆:有一回,突然下起了雨,同学们都飞跑着去找可以避雨的地方,只有陈景润依旧在漫步。杨锡安惊奇地问:“你不怕淋雨吗?”他才恍然大悟,说根本没有感觉到下雨——他的心绪完全沉浸在书海中了。
在厦大读书期间,陈景润没有看过一次电影,也没有去过近在咫尺、风光奇秀的鼓浪屿。他嗜书如命、舍命苦读的精神,令同学们惊叹不已,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爱因斯坦”。对陈景润最了解的林群院士,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科学好比登山,有的人登上一座山,浏览了峰顶的风光,就满足而归了。而陈景润却不一样,同样登山,倘若上山有十条小径,他每一条小径都要去爬一次。他重视的不全是结果,而是贵在过程。直到把上山的路径全摸透了,他才会感到满足。功底、基础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起来的。”
对于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来说,读书是学习,重在掌握知识;解题则是实践,贵在提升能力。两者的结合,就像苦心修炼,为后来的攻坚克难奠定了坚实基础。陈景润后来创造的神话般的奇迹,实际是建立在超出常人的深厚基础之上的。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教。他虽然学识精深,但如一个独行侠,习惯于在数学王国中踽踽而行,而且天性不善言辞,无法适应中学教学。对此,他又闷又急,本来身体就不大好,一年中,居然住了六次医院,后来,不得不辞职回到福州,靠摆书摊勉强度日。
一个厦大毕业生落到如此窘境,的确很无奈。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把陈景润调到厦大数学系资料室工作。
陈景润获救了!
重回厦大的陈景润,除了日常工作以外,就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对于自己读书的方法,成名之后,陈景润在一篇文章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独白:
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真是所见略同!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拈来应用。
不得不佩服,陈景润做学问脚踏实地而又不乏强烈的独创精神,居然能把鲁迅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神思之功,融入自己在数学王国的跋涉。
不少数学著作又大又厚,携带十分不便,陈景润就把书一页页拆开来,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像华罗庚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有一块砖那么厚,陈景润就是一页页拆开,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读了30多遍,几乎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陈景润日夜兼程地驰骋于学术的天地里,生活被他简化得只剩下两个字:数论。
怎样做学问?中国有句古话:本固而后枝荣。陈景润做到了极致。他好似一个久经修炼的侠客,终于携剑出山,一出手,便惊世绝俗。
他将几乎耗尽心血的成果,写成了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于这篇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专家们,至今的评价仍然是:一个数学家一生中能有一个这样的发现,便算幸运了。华罗庚认真审阅后,感慨万千地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待在我的身边,倒让一个跟我素不相识的青年,改进了我的工作。”
命运,向陈景润敞开了一扇更具诱惑力的大门。
陈景润著《初等数论》
在三平方米的卫生间谱写炫目春秋
华罗庚慧眼识英才,1957年9月,他力排众议,把陈景润调到北京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初到北京的陈景润只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住集体宿舍,四人一间。大家都是快乐的单身汉,但陈景润却很难快乐起来。他不善于和人交往,乐于一个人独往独来,只要关起门,便可以一个人去神游那魅力无穷的数学王国。到哪里去寻觅这个世界呢?他的目光,居然盯住了那间只有三平方米的厕所。
现在提起来,那是一个近乎荒诞的笑话了。有一天,陈景润壮着胆子和同宿舍的同事商量,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把厕所让出来给他一个人用。当然,这个提议要给他们增添麻烦,因为,屋内只有一个厕所,室友要“方便”时,只好到对门的单元房中去。说完,陈景润极为恳切而认真地凝视着他新结识的伙伴。他们一齐笑了,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好!君子成人之美!”
得到应允,陈景润立即卷起铺盖,搬到那个三平方米的厕所,而且,一住就是两年。
厕所中没有暖气,北京的冬天寒冷,陈景润在厕所的正中吊了一个大灯泡,既能照明又能取暖。明灯高悬,照亮了700多个夜晚,也照亮了科学崎岖小径上这位独行者艰辛的旅程。
他吃得更是简单。通常的食谱是:两个馒头,五分钱的菜。不过,陈景润是颇能喝水的,还有特殊讲究:开水里总要丢下几片西洋参或人参。或许,这是他最奢侈的享受了。上好的西洋参和人参他是买不起的,常用的是参须。他不止一次向人们传授经验:喝参须和人参的效果是一样的。
陈景润的习惯是凌晨三点就起床干活。小屋真好,宁静如水,连同伴沉睡的鼾声也被隔断了。他伏在床上劳作,像往常一样,灵活的思维开始悄然起步。
他把奋斗的标尺定在攻克华林问题的目标上。这一问题希尔伯特、哈代、华罗庚等人曾研究过,迪克森取得过一些进展,剩下的问题,在数论史上尚是一个空白。
攻克华林问题这一炮,会打哑吗?
他并非盲目自信,更不是蛮干。一位了解他的老朋友这样分析:陈景润的基本功很扎实,像老工人熟悉机器零件一样熟悉数学定理公式,老工人可以用零件装起机器,他可以用这些基本演算公式开创出新的定理。长期苦读,他背诵、演算的题目,可以垒成山、汇成河,他熟悉了数论领域每一朵飘逸的白云、每一缕飘逝的春风。
征程漫漫,陈景润终于跃上峰巅。1959年3月,他在《科学纪录》上发表论文《华林问题g(5)的估计》,数论史上的一段空白,被填补上了。陈景润在三平方米特殊世界中谱写的炫目春秋,镌入永恒的史册。
陈景润著《组合数学》
在六平方米的锅炉房喋血跋涉
这是中科院数学所那间刀把形的锅炉房,六平方米,没有锅炉,房间一角,突起的烟囱占了一个显眼的位置。进门的左侧,正好放一张单人床,一张断腿的凳子横着放倒,正好坐人。床就成了书桌。陈景润伏在床上,仍然算他的数学。这间小屋,就是陈景润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地方。
他是1964年悄然开始攀登哥德巴赫猜想(1+2)险峰的。虽然1966年5月发表了那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文,但陈景润知道,证明过程还有许多不足:过于冗杂,不简洁,还有失之偏颇和不甚明了之处。仿佛是上山的路,他上了峰顶,但路线尚不清晰,他要进一步完善它,简化它。正值“文革”时期,陈景润也遭到冲击。窗外,浊流滚滚,嚣声震天,陈景润揩干脸上被啐的唾沫,深埋所受的创伤,仍在钻研他的数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门外越来越热闹,陈景润渐渐被人们忘却了。
陈景润小心谨慎,轻易不出门。他不善于申诉,受了天大的委屈,也只是忍着。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他生命中最忠实的旅伴。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用沉默无言筑起一道马其诺防线。喋血跋涉,需要超人的意志和韧性,小屋中,他几乎成了一幅凝然不动的油画,一座岿然坚毅的雕塑。
后来,中科院绝大多数人都打起背包,去“五七干校”了,虚弱多病的陈景润意外被留了下来。恰似大潮退尽,昔日乱哄哄的办公室顷刻一派宁静。长长的走廊,一到夜晚,便空无一人,空旷、寂寞,仿佛还有淡淡的忧伤。时代,似乎忘却了这座神圣的殿堂;魂不守舍的人们,似乎也忘却了陈景润。
房间里的电线被人剪断了,陈景润购置了两盏煤油灯,一盏亮着,另一盏默默守候在墙角,随时等候主人的调遣。黄中带青的灯光,把陈景润那瘦弱的身影,幻化成一张写意变形的弓,清晰地映在白墙上。他又开始了那魂牵梦绕的神游,巡视数论艺苑里的草木春秋,品评已是长满青苔的绝壁、悬崖和吊角如翅的古亭。小径如丝,系着那飘逸的云彩,还有那总是神秘莫测的群山峻岭。低头细看,脚下荆棘丛生,石阶上湿漉漉的,莫非是孤独的跋涉者洒下的泪与汗?
陈景润的草稿、手稿被那些批斗他的人毁尽了。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一切要从零开始。陈景润就是有这么一股韧劲,认准了真理,就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一个人是渺小的,然而,当他把自己的一切和光照天地的真理融会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一滴水融进浩瀚奔腾的大海,就像一棵草化入气势磅礴的草原,便产生了神奇的伟力、永恒的生机。
窗外,万家灯火,一派辉煌,陈景润的小屋中,一灯如豆。灯光无言,照亮咫尺天地,照亮那深深浅浅且不乏歪歪斜斜的一行行坚实的脚印。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真正完善和最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血拼”中了。
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终日紧紧地关着,夜晚,窗口上有昏暗的灯光在摇曳。人们不知道陈景润在做什么,仿佛也不屑于去知道。偶尔,陈景润会从小屋中出来,手提一个现在已很难看到的竹壳热水瓶,或者,端着一个碗口斑驳的搪瓷碗。喝水、吃饭,生存之必需,除此之外,都免了。
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熬了多长的灯芯,烧了多少煤油,无法统计。四年,在煤油灯下,陈景润经受过多少次失败,没有人知道。人们只是在他获得成功之后,发现他床底下有十麻袋的草稿纸。
对于陈景润硬拼硬打的精神,早在1963年,他的好朋友林群院士就为之惊叹。有一次,陈景润问:“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别人的一篇论文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算的呢?”
这个题目要硬算,须乘360万项,至少要10年。而仅仅过了一个月,陈景润就告诉林院士:“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我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陈景润的毅力和耐性,以及敢于去碰大计算量的勇气,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哥德巴赫猜想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极为缜密的推算过程,无法用电子计算机(当时陈景润也没有此种设备),陈景润仅靠一双手,一支笔,胼手胝足,终成大业,何其不易。
科学攻关讲究组织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但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却是独自一人拼搏获得成功的,这是中外科学史上的神话。古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关键和根本就是那个含辛茹苦、矢志不移甚至含泪带血的“咬”字!
陈景润和华罗庚(右)在一起。资料图片
他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早在1966年5月,陈景润就在《科学通报》发表文章,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不过,那篇论文仅是一个摘要式的报告,烦琐且不乏冗杂之处,而且因为后来的社会动乱,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1972年,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陈景润,用独特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华,改进了古老的筛法,科学、完整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写就一篇流光溢彩、珠圆玉润的惊天动地之作。
《中国科学》杂志于1973年正式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该文和陈景润于1966年5月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文题目是一样的,但内容焕然一新,文章简洁、清晰,证明过程处处闪烁着令人惊叹的异彩。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处于政治旋涡中的中国数学界,尚未从浓重的压抑中完全解放出来,但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它是无价之宝,是一颗从中国大地升起的华光四射的新星!
密切关注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到这篇论文以后,真正信服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哈贝斯特坦从香港大学得到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入他与黎切尔特合撰的专著中。为了等待陈景润对(1+2)的完整证明,他们把专著的出版推延了数年之久。该书的第十一章即最后一章,以“陈氏定理”为标题,文章一开始就深情地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喋血跋涉的精神,感动了所有深知其艰辛的人们。华罗庚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道:“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
美国著名数学家阿·威尔在读了陈景润的一系列论文,尤其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2)论文以后,充满激情地评价: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这就是我认识的陈景润。虽然只是40多年前,远远见过他一面。那次见到陈景润,时间虽短,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陈景润并不像此前那篇报告文学中所写的那么“傻”。20多年前,我们从陈景润的老家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起步,在那个名人辈出的秀丽村庄里,听到陈景润少年时的朋友和乡亲讲述他的许多趣事;然后到福州,寻觅到陈景润的弟弟陈景光,他热情地讲述了陈景润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在福州仓山英华中学,我们找到陈景润的校友了解情况,居然还在该校的档案馆里找到陈景润读中学时的成绩单和借书卡;厦大是陈景润读书和工作过的地方,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详细讲述了他们眼中的陈景润;最后一站是北京,我们在中关村住了下来,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采访陈景润的家人、同事。陈景润夫人由昆女士讲述的一个精彩细节,让我的思绪突然像被强烈的阳光照亮了一样:由昆真诚地告诉我们,陈景润其实一点都不傻,他更多的是天真。当年,他非常喜欢孩子陈由伟,他抱孩子的姿势极为有趣,头朝下、脚朝上,似乎抱着一颗炮弹!说到这里,由昆还模仿了一下陈景润当年抱孩子的姿势,笑着说道:“他的那个模样,就像一个大孩子!”
“数学上的巨人,其他方面都是孩子。”一个突兀而来的感悟和发现,如汹涌的大潮,几乎要把我席卷而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终于找到陈景润传的人物定位了。在数学领域,他不愧是巨人;而生活中的陈景润不是傻子,更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按照这一人物定位,我开始了创作,写得很顺利。此书出版后,由昆含着热泪说:“读了这本书,一个活生生的景润就站在我面前了!”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陈景润永远是鲜活的历史。他的传奇式经历,浓缩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雨。陈景润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去世27年后,他的雕像痴情守望在母校厦门大学校园里。
理论的突破,洋溢着强烈的根本性、全局性。中国出了陈景润,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今天,我们渴盼涌现更多陈景润式的科学家。时代将会一次次呼唤他。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的简介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陈景润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必须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飘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
一向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样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向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但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这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先,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此刻,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日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样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但是没有人回答。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向看到第二天早上。但是,这天不行啊!
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但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样办呢?
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立刻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样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
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立刻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
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立刻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小时候学习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但是他,就处处欺负他。
记得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对陈景润拳打脚踢。陈景润流着泪回到家,要退学。妈妈劝他说:儿子,只怨爸爸妈妈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你要好好儿学习,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哭过,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县立初级中学。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
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
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
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籍贯福建省福州市。中国着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4月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辆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在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事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友谊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1996年3月19日,因呼吸循环衰竭,经抢救无效于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逝世,享年62岁。
本文关键词:陈景润的故事100字,陈景润的故事演讲稿,陈景润的故事简短,陈景润的故事30字,陈景润的故事50字左右。这就是关于《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