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指南 > 正文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关于【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说文解字: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2、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步摇钗簪

1、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说文解字: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礼制萌芽于五帝时期,形成于夏商周。因为我们目前能掌握的关于礼的典籍,主要源于西周,特别是传说中周公旦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周礼》(又名《周官》)虽是后人伪托周公之名而作,但确实记录了许多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谈谈个人的理解。西周的许多制度(包括礼乐制度)绝不是其首创,周公旦仅是对商朝的文化进行了传承和改良。《尚书·多士》中记载,周公旦对殷商遗民说过:“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解释:你们都知道,只有你们殷的先人才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件。)这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典册,可惜目前考古发掘的殷商文物均为甲骨卜辞,没有发现典籍(确实不好保存),但并不影响我们认定这个事实存在过,也可由此推断出周族人在文化发展和文明开化上是落后于商族人的,对商族人还是崇拜和学习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殷商时期的各项制度被周王朝继承了,礼乐制度在殷商时期已经形成。

关于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据说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存在,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完备。成年礼又叫冠笄礼:男的成年叫冠礼(加冠),女的成年叫笄礼(及笄)。下面我们专门了解一下古代女子的“及笄”之礼。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即发簪,后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事实上,在先秦以前,特别是商以前,女子及笄之年应该还要更小些。

女子成年叫“及笄”,就是要从发型上作出改变,将头发盘起成髻,并插以笄(簪子)以固定。不同时代女子的发髻流行款式也不同,唐代的段成式(字柯古)在《髻鬟品》中记载了百余种发髻。其中,夏商周时期的发髻特点是“君子偕老簪笄珈”。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君子偕老簪笄珈”出自《诗经》:“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译文: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适合。谁知德行太秽恶,对她真是无奈何!)这是讽刺卫宣公的老婆卫姜的品行不端的诗,但“副笄六珈”却描写出了周朝时期贵妇人的发髻样式:“副”是编的假发髻;“笄”即簪子;“六珈”是有六颗垂珠的玉笄。

那么,夏商周时期的发髻到底什么样子呢?找了好久,百度到下图样式。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无意中又看到中国台湾地区出的一枚邮票——《殷商·贵妇虿(chài)尾黹(zhǐ)纯衣》。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结论:商周时期妇人的发髻比较简单,盘发结成高髻,插以多笄以固定;贵妇人会盘虿尾髻,佩以垂珠玉笄。所以,“笄珈”又可用于代称“妇人”。

下面言归于汉字“妇”。

百度词条将“妇”的本义解释为:持帚女人,引申为成年女子,已婚女子。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我对“持帚之女”为“妇”是严重质疑的。理由有两点:

理由一:在古代,“妇”是尊称。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从中不难看出,普通人的配偶是不配称为“妇”的,“妇”的地位还是比较尊贵的,根本不可能持帚洒扫。

理由二:在甲金文中,“妇”不仅有“女”+“帚”,也有单独的“帚”。很难想象,单独用“扫帚”就能指称成年女子,后来还发展成“士的配偶”。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在河南安阳市发掘的“妇好墓”中也发现大量的单“帚”之“妇”——“妇好”。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据专家考证,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不仅掌管神圣的祭祀占卜,还是统兵征战沙场的将军。妇好,“好”姓(“好”通“子”,上古姓氏均缘自母系氏族,从“女”),即商王室的子姓,而“妇”显然是种尊称,在当时很可能类似于“妃”甚至更高。“妇好”身份尊贵,岂能变成把“好扫帚”?

我对“妇”之甲骨文符号的个人解读是:梳着“笄珈高髻”的女子。换句话讲,就是所谓的“帚”符号并不是“扫帚”,而是“插着笄珈的高髻”。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而下图这个所谓“帚”,多了一个“H(横工)”。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我曾经解读过“方”的甲骨文,即“以人为中心的前后左右区域”。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所以,上面所谓“帚”的意思就是“将前后左右所有头发向上梳,盘成高髻,并用笄加以固定”。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结论:“盘着高髻,插着笄珈”的女子才叫“妇”,本是贵族成年女子。“及笄”之后的女子宣告成年,赐以表字,可以出嫁了(嫁为人妇)。

周公制礼作乐是为贵族而制作,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享受的。而受一些专家影响和误导,我们一直以为“持帚之女子为妇”,今天我为“妇”正名:“及笄之女子为妇”。“妇”的甲骨文符号强调的是“发型”(贵族/上等人),而不是“扫帚”(平民/下等人)。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妇”也逐渐平民化,甚至还用于贬义贱称(淫妇、荡妇、泼妇)。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2、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步摇钗簪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女性发型的改变,传统的簪钗渐行渐远。留传下来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发饰簪钗,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书中记载的女子发式浩如烟海,而各式的宝钿花钗是必不可少的装饰。这些发饰叫什么,作用如何,今天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在古代,女子插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时候还必须举行一种仪式,即“笄礼”。行过笄礼的女子,即被视为成人。因此女子的笄礼和男子的冠礼是相应的一种礼俗。笄礼产生于周代,《仪礼·士昏礼》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笄,女子礼,犹冠男也。”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这个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由笄发展而成,可用金、玉、兽骨、玳瑁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阴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器物形等,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嫁的较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钗和簪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来插发的,但不同的是,簪是一股,而钗则是双股。钗流行于西汉晚期,一直是女子的主要头饰之一,即便是如今,钗在梳妆品中仍有一席之地,比如发夹,就是从发钗演变来的。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说法。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华胜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步摇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步摇是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逐渐流行于民间,成为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挡”就是这一写照。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从魏晋开始,女子流行插梳之风,到唐代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起源于南朝宋,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发饰。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中国古代妇女的发簪,在流传过程中,因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不断融入新的技法、样式和风格,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意趣。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

本文关键词: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叫什么,古代女子及笄礼的服装,古代及笄发型,古代女子及笄发饰,女子及笄发型。这就是关于《古代女子及笄礼的发髻,从殷商女子发髻重新审视“妇”之本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内存卡怎么格式化 和家亲摄像头内存卡怎么格式化

下一篇: 福州市社保中心官网 福州社保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