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廊坊各个县市】,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廊坊各个县市:老廊坊人才知道的这些地名典故2、廊坊各个县市,廊坊各县市区1、廊坊各个县市:老廊坊人才知道的这些地名典故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
“廊坊本叫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扬。一南一北龙凤河,宝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谣,传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来。
城市地名的来源,往往有其历史沿革!最近,为便于广大群众了解廊坊及所辖县(市、区)名称由来,传承地名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廊坊市民政局特意编写了《廊坊市县名由来》七字歌。
廊坊市县名由来
京津走廊明珠嵌,人杰地灵天蕴藏。
侍郎吕端高屋建,世人皆称侍郎房。
千年演化成廊房,最后定名为廊坊。
廊坊早为村之名,建国之后名渐响。
一九四九设管区,八大管区有廊坊。
一九六一置为镇,区位优越在增长。
一九七三升地级,地区天津改廊坊。
一九八二设为市,撤镇建市级为县。
一九八九大调整,地区和市同变换。
市改为区名安次[1],地区改市名廊坊[2]。
下辖十个区市县,文化深厚史悠长。
安次汉前名安墟,汉初设置安次县。
安稳祥和之居所,安逸和谐广义含。
北魏改为安城县,隋朝复名安次县。
元朝升为东安州,明朝降为东安县。
清朝复名安次县,一九五八入武清。
一九六一复置县,一九八三入廊坊[3]。
一九八九市改区[4],安次之名得复扬。
二 0 0 0市区调[5],一区变二增广阳。
广阳汉前制为郡,安次听于广阳令。
传承历史和文化,新区借用老郡名。
文安汉前未置县,西汉武帝设为县。
取义崇尚文和礼,实现国治又邦安。
一九五八入任邱,一九六一析置县。
固安隋前谓方城,最初设县在西汉。
北齐撤县隋时复,开皇九年置固安。
取义江山得稳固,永无战乱享平安。
元朝升为固安州,明朝降为固安县。
一九五七入霸县,一九六一析置县。
三河名因三条河,洳河泃河鲍邱河。
唐朝前期属潞县,开元四年置三河。
一九五八入蓟县,一九六二县复得。
一九九三改为市,名称依然用三河。
永清隋前未置县,东汉位于安次境。
隋朝析出始设县,大业七年通泽名。
不久即废分两地,划入安次固安境。
唐朝析出复置县,如意元年武隆名。
景云元年改会昌,天宝元年变永清。
玄宗皇帝定名义,漠北永久保清静。
一九五八入霸县,一九六一复县名。
香河置县九三八,东南滨水多芰荷。
夏秋之间香馥郁,因而得名叫香河。
一九五八入宝坻,一九六二县复得。
霸州得名在后周,显德六年置为州。
世宗柴荣定州名,取义称霸无敌手。
大城文安南永清,曾为霸州所辖县。
金辖大城和文安,还有益津和信安。
元领大城和文安,以及益津和保定。
明时管辖三个县,大城文安和保定。
清由直隶降散州,辖县之权被止停。
一九一三名霸县,一九九0改为市。
霸市两字中添州,新市沿用老州名。
大城古时称徐州,意为水中宽坦地。
战国燕王改平舒,性平宽舒为名义。
西汉名为东平舒,北魏县名去东字。
后晋沦失后周收,显德六年大城置。
武功威烈军强大,城防坚固含蕴义。
一九五八撤县制,分属静海任丘地。
一九六二区划调,析置大城复县制。
大厂原名为大场,燕王朱棣牧草场。
海氏迁居渐成村,谐音简化成大厂。
一九五二设为区,回族自治名大厂。
一九五五区改县,一九五八入蓟壤。
一九六二析置县,民族自治政策享。
老廊坊才知道的地名典故
三角地
▼
(图自网络)
三角地是廊坊商业的发源地,也称得上是廊坊的发源地。位于廊坊老火车站东北角,是东大街(今建国道西头)与西后街的汇合处。命名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鸿升号经理王少升在此地东面(即原来的四季春副食店处)盖起三间坐东朝西的房子,使这块地方形成三角形,人们便叫它三角地。在旧社会,三角地是小商小贩和卖苦力者谋生的地方。
王寨
▼
明洪武初年,村庄编为王庄里。建文元年(1399年),村民吕斌之妻李氏被选为宣宗乳母,后宣宗封吕斌为骠骑将军,人称吕王爷,为此起村名王爷寨。嘉靖年间,吕家衰落,更名王家寨。后简称王寨。
菜豆庄
▼
明永乐年间,蔡、窦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蔡家以种菜为生,取名蔡家庄;窦家以做豆腐为生,取名窦家务。1912年合并为一个村,改为蔡豆庄。
南尖塔
▼
宋代建村,有康、王两姓。因村旁千佛寺有一座尖顶宝塔,塔在北,村居南,故取名南尖塔村。
北昌
▼
元末此地为放马场,有李、张二姓居住。明永乐年间,石、常、高三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正南5里有一个放马场,便称此地为北马场。明嘉靖年间取“兴旺昌盛”之意更村名为北昌。
麦洼
▼
明永乐年间,山西孙、周几家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住户较少,时称漫洼。后因盛产小麦,且漫、麦字音相近,人们逐渐称村名为麦洼。
调河头
▼
亦作挑河头。清康熙朝以前,永定河不固定,“三年一改道,十年九泛滥”,清乾隆年间,永定河在此转弯调头,故得名调河头。清乾隆 《东安县志》 卷2乡镇市集: 挑河头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东安县图: 南有调河头镇。
北史家务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史姓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姓氏命名为史家务村。后因村南建一同名村,故村名加北字,称北史家务。位于安次区政府驻地南2.6公里,为北史家务乡政府驻地。
杨税务
▼
北宋庆历年间,村西原有一条运粮河,此地是一个渡口,来往客商很多,官府在此设有收税机构(俗称税口子),一位姓杨的管理税务,此人居官清正,颇得好评,故取名为杨税务。位于安次区政府驻地南偏西6.6公里,为杨税务乡政府驻地。
于常甫
▼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于、顾两姓人家,为图吉利,请当地和尚选出“常甫”两字为村名,意思是良好开端,因于姓户大人多,故称于常甫。
白家务
▼
明初建村。最早来此定居的有四姓,其中白姓户大人多,故取村名白家务。位于广阳区政府驻地西偏南18.9公里,为白家务办事处驻地。
碾子营
▼
明初建村,有吴、付、李三姓居此,名为常立村。清乾隆年间,本村有人打了县官,朝廷派兵要铲平村庄,时青壮年均逃走。人们便称此村为撵子营。后演变为碾子营。
桐柏
▼
明以前建村,原名东胜村。后因村东运粮河设有摆渡,遂名东摆村。因村庄较大,建有十余座寺庙,祭祀频繁,村中文化人认为村名俗而不雅,便以乐府桐柏曲改村名桐柏。清末为桐柏镇。原属武清县,1958年划归安次县。
北旺
▼
明初建村,因村北地势低洼,经常积水,取名北汪。清末,村民认为汪字不吉利,取兴旺发达之意,改称北旺。位于广阳区东部,属北旺乡。
九州
▼
元中统四年(1263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东安州治所。后因洪灾村庄被淹,村民外迁。灾后,人们相继返乡,在东安州旧址重建村庄,故名旧州。2004年改称九州。
南营
▼
明初建村,始称水火铺营,后来居民认为水火不相容,故改称南营。
古县
▼
汉始置安次县于此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县治移到石梁城(今朱官屯村北)。因曾是县治,遂称为故县,后演变成古县。
万庄
▼
明永乐年间,此地有沈姓居住,叫沈家场。后来,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万姓,改名沈万庄。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通车后,此村逐渐迁来一些商业店铺和居民,遂更名万庄。
燕郊
▼
春秋时期,周惠王五十四年(公元前663年),齐助燕伐山戎。击退山戎后,燕庄公送齐桓公回师至此,齐桓公以礼劝止燕庄公不要再送。燕庄公为表谢意,不肯停步,他说:“这才到我燕都东郊。”于是继续相送,直至齐国边地长芦(今沧州北17里)。为纪念送齐师经此燕都东郊,遂名此地为燕郊。
黄院
▼
香河县黄院:此处有皇姑庵,内有皇家女儿修行,后庵旁形成村落,取村名皇姑庵。皇家女儿圆寂后葬于村西,为防盗墓,改名黄家院,后称黄院。
西梨园
▼
香河县西梨园:东汉渔阳太守张堪辟此地为梨园,后成村落,名梨园。嘉庆八年(1803年),村东王家固考中贡生,村西刘晓延亦中举人,两家各炫耀功名,故分村为东、西梨园。此为西梨园。
前丞相
▼
大厂县前丞相:明燕王朱棣部将士陈元胜于鲍邱河两岸跑马占地48顷,地中有坟,为前朝丞相墓地,后于鲍邱河南北两岸各建一村,河南称前丞相庄(河北称后丞相庄,今属三河市),1958年以后简称前丞相。
大棋盘
▼
大厂县大棋盘:明代建村,呈方形,似棋盘,故名棋盘村。因与邻村重名,改名为大棋盘。
仙人桥
▼
永清县仙人桥:隋代中期建村。村中有万佛庵、龙王庙、菩萨庙、老爷庙等六座庙宇,群众称之为凤凰地。东西庙宇之间修有一座石桥,桥下常年流水不断,各庙修行称仙的人常徜徉于石桥之上,故得名仙人桥。
知子营
▼
固安县知子营:原名马庆店。元初,元军主帅在此屯兵扎营,从家中传来得子消息,遂改驻地马庆店为知子营。
半截塔
▼
固安县半截塔:辽大安年间立村,因谢姓落户早,故称谢家庄。天庆末年,村中建了一座矮塔,只有通常塔高的一半,遂改村名为半截塔。
永定河
▼
战国至西汉称治水,东汉至南北朝名灅水。隋至辽为桑干水(河),在每年桑葚成熟时节,河水干涸,故名。因水色黑之故,金至清初称之为卢沟河。由于河流泥沙含量大,元、明亦称其小黄河,后来人们还习称之浑河。历史上永定河河道迁移不定,洪水多次决堤成灾,故又有无定河之称。鉴于此河多次泛滥,下游人民深受洪水灾害之苦,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疏浚引流,修筑堤防,河床始定,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
煎茶铺
▼
霸州煎茶铺:元末建村。此处有一条大堤,堤上住着几户人家,以打鱼、卖茶为生,行人多在此处喝茶歇脚,故称为煎茶铺。此村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遴故里。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10.3公里,为煎茶铺镇政府驻地。
杨芬港
▼
霸州杨芬港:元代建村。原名羊粪岗,因有人经常在高岗上放羊,羊粪厚积而得名。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此地,觉得羊粪岗之名不雅,遂据近音改为扬芬港。
郭底
▼
大城县郭底:五代周太祖郭威曾在此屯兵,并为将领们从简构筑宅邸。因此,当地人称这里为郭邸。明代,周、贺等姓人陆续迁此,因地势低洼,渐改邸为底,村名称郭底。
苦水邬
▼
大城县苦水邬:明永乐年间,有移民居此立村,因靠近旧子牙河,水甘甜,又有船坞码头,故得名甜水坞。后子牙河改道,井水变苦涩了,清光绪年间改为苦水坞。
子牙河
▼
子牙河属海河水系。上起献县臧家桥之滹沱河、滏阳河交汇处,流经大城县,下至天津市杨柳青西河闸,全长158公里,流经大城县46.7公里。春秋战国以前称洚水,其后至唐代称衡漳水,宋名滹沱河,元代称盐河、沿河,明代称交河,明末清初名臧家桥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诏修臧家桥河堤,同时命管河主簿衙门由献县臧家桥迁往大城县子牙镇。遂依惯例,河随管河主簿衙门治所地名,改臧家桥河为子牙河。
注:
[1]市改为区名安次。指廊坊市(县级)改为安次区。
[2]地区改市名廊坊。指廊坊地区改为廊坊市(市级)。
[3]一九八三入廊坊。指安次县并入廊坊市(县级)。
[4]一九八九市改区。指廊坊市(县级)改为区。
[5]二 0 0 0市区调。指廊坊市(市级)市区调整。
来源:廊坊市民政局、网络公开资料
2、廊坊各个县市,廊坊各县市区
—
廊坊:侍郎房、郎房、廊房
五代时,安次人吕琦(北宋宰相吕端之父)任后晋兵部侍郎,其家乡宅第院大房高,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为“侍郎房”,久之成为村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常讲话祛繁就简,逐渐把村名叫成了“郎房”,村址在今廊坊市区的小廊坊一带。清·乾隆十四年《东安县志》有“郎房,离城三十里,属东北路”的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修通,在村西设站,写站牌为“郎房站”。铁路通车后,车站附近商贾云集,人口渐增,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大村落,亦称“廊房”,并改称原来的“郎房”为“小廊房”。
廊坊火车站老天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廊房大捷,使“廊房”名扬中外。中华民国三年《安次县志》有“廊房,距城三十里。三、八大集,五、十小集”的记载。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为“廊坊镇”。此后,以“廊坊”二字标写地名者越来越多。1961年设置廊坊镇,确立了廊坊之名。
美丽新廊坊
01
安次:安墟、安城县、东安县
安次,古称安墟。史称黄帝曾经到过这里。安次之含义,史无定论。据历代郡、县多以吉祥嘉言命名的规律,以其字义释为:“安”,安定、平安,“次”处所、驻留,取“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之意。西汉高祖置安次县,北魏改名安城县。隋大业初年复名安次县。元中统四年(1263年)升为东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东安县。因与湖南东安县重名,1914年复名安次县,名字自此确定下来。
欢乐时光
12月12日
现存廊坊博物馆隆福寺长明灯楼公元688年所刻碑文
“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
第什里风筝小镇
02
广阳:曾经和安次是一家
因地处广阔的燕山之南而得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广阳为区名,是因为其境域在战国、秦、东汉时期均属广阳郡管辖,而且建区时与国内其他县、市以上名称没有重名,符合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地名命名的规定。2000年7月由安次划出成立广阳区。
树龄六百余年的北旺乡大枣林村古槐
廊坊市文化艺术中心
03
开发区:桐柏开发区、南营开发区
1989年底,廊坊市政府开始谋划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口至市区中心10.19公里道路两侧,规划8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集物流、仓储和旅游为一体的工业开发区。因所占地域归属安次区桐柏镇,故时称“桐柏开发区”。又因临近和跨越南营村,亦称“南营开发区”。在以后筹建过程中,有时还称廊坊开发区。1992年6月19日,市长赵诚向新闻媒体宣布:开发区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正式命名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廊坊国际展览中心
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04
永清:平曲侯国、益昌侯国、通泽县、武隆县、会昌县
西汉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置平曲侯国,故城在今永清县城东32里,东汉废。其时,县境还兼有益昌侯国(今霸州地)辖地。隋大业七年(611年)析安次、固安(方城改称)二县地设置通泽县,不久即废。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固安二县地设置武隆县,县治即今永清县城。景云元年(710年)改名会昌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更名永清县,因境内桑干河(今永定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上请取沙漠永清(即永绝水患)之意为名。1941年3月,永清县同固安、安次、宛平三县连壤地区组成第三联合县。1945年10月9日,永清县恢复原建制。1958年12月20日,撤销永清县,并入霸县。1961年7月9日,永清县恢复建制。
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始建于辽金时代的千年古刹白塔寺
05
香河:雍奴县、清化县、三通香联合县
西汉至隋均为雍奴县地。唐天宝元年(742年)雍奴县易名武清县,此后,今香河县地即为武清县辖域。五代时,武清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入契丹。辽会同元年(938年),析武清、三河、潞县地置香河县,县治今县城。城东滨河,河中芰荷茂密,夏秋季节,香气馥郁,因名香河,县以河为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为宋收复,宋徽宗赐名清化县,不久复名香河县。1945年初,香河县、三河县、通县连壤区组成三通香联合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并与武清、宝坻二县边沿区组成香武宝办事处。
香河第一城全景
京杭大运河香河段
06
大厂:大场、城关
明初朝廷在此设置马场,俗称“大场”。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是孙姓和王姓家族,沿用“大场”之名。明嘉靖年间,海姓先祖海南悉从沧州迁居“大场”。因海南悉在朝为官,随之而来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以海姓家族为主的小村落。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收获,为区分麦收的打场,“大场”逐步演化成“大厂”。曾名城关。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北坞清真寺
大厂回族自治县民族宫
07
三河:临泃县、蓟宝三、平三密
西汉至隋,均为潞(路)县辖地。唐武德二年(619年),析潞县地置临泃县,因县治濒临泃河得名,故城在今三河市泃阳镇东关东南。贞观元年(627年)省入潞县。开元四年(716年)又析潞县地置三河县,治临泃故城。以泃河、洳河、鲍邱河三水流经县域而得名。1938年三河县分别与蓟县、宝坻县和平谷县、密云县组成蓟宝三和平三密两个联合县,并建立了抗日政权。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联合县,三河县恢复原建制。
三河燕郊行宫
辽代建灵山宝塔
08
霸州:淤口砦、信安县、益津县、第二联合县
西汉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在今境域东北部置益昌侯国,东汉初废并入安次县。东汉至隋主要为安次、方城(隋改为固安县)两县辖地。唐主要为永清县(含文安县地)辖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于益津关(今霸州市区)置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同年,在淤口关(今霸州信安)设置淤口砦(寨)。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淤口砦置破虏军,景德初年改为信安军。金大定七年(1167年)信安军降为信安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益津关置益津县。信安、益津二县此时均属中都路霸州。元初省信安县入益津县,中统四年(1263年)废益津县并入霸州,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益津县。明洪武初年废益津县并入霸州。清初,霸州辖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其辖域约含今文安、大城、霸州三县市地域)。雍正六年(1728年)霸州降为散州,不再辖县(原辖之县直隶于顺天府),其辖境与今霸州相近。
千年古镇胜芳
复建益津关
民国2年(1913年)霸州降为霸县。1941年因形势需要,霸县、新城、雄县连壤区域组成第二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撤销第二联合县,霸县基本恢复原建制。1946年至1948年间,霸县处于国共双方交错地区,为适应斗争需要,原属文安县北部边沿区的胜芳、苏桥一带划入霸县,改称胜霸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胜芳改为地辖镇,1953年12月改为霸县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永清、固安两县,并入霸县。1961年7月9日,析霸县复置永清县。1962年3月27日,析霸县复置固安县。1990年2月20撤销霸县建制,设立霸州市,为县级市。
中华戏曲大观园
09
文安:丰利县、文新县
西汉置县,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意,名为文安县,治今文安县城东北大柳河附近。隋大业末年,析文安、平舒(今大城)地置丰利县,治今文安县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废丰利县并入文安县,并徙文安县治于丰利城(今县城)。宋景祐元年(1034年)析文安县地划归保定军。宣和七年(1125年)废保定军,改置保定县(治今安县新镇)。明洪武七年(1374年)保定县省入霸州,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
唐代董满墓出土陶俑
民国3年(1914年),因与保定道重名,保定县改名新镇县。1940年夏,文安、新镇两县组成文新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文安、新镇两县各复建制。1949年8月1日撤销新镇县并入文安县。1958年12月20日,撤销文安县,并入任丘县。1961年7月9日,恢复文安县建制。
文安古城墙遗址
10
大城:徐州、平舒、东平舒县、章武郡
大城县域,战国时期称徐州。燕王喜五年(公元前250年),燕伐齐克聊城,徐州归燕,更名平舒,取人性宽舒之意。秦设郡县,平舒属巨鹿郡武垣县。西汉初年设置东平舒县。东汉建安十年(205年),设章武郡,治文安县城(今文安县东北大柳河附近),东平舒属之。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郡为国,章武国都城设在东平舒县城。十六国前燕元玺元年(352年),国改郡,东平舒县城为章武郡治。北魏登国二年(387年),县名去东字,称平舒县仍为章武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章武郡,西章武县划归平舒县。因晋至隋318年县城一直为郡、国治所,且有26人封爵(王、公、侯、伯)于此,官衙、私邸、商贾匠作多,使城池比普通县城大一倍,故改县名为大城县。
龙冢村东龙冢战国墓遗址
1938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大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现大城县版图东北部为静(海)大(城)县、西部为任(丘)河(间)县,均属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沿地域联合县。1949年联合县撤销,县东北部、西部村庄划归大城县。1958年,大城县子牙河西部与文安县同时并入任丘县;子牙河东部、南部与青县一起划入静海县;大城县撤销。1961年5月,任丘、文安分设,静海、青县分设,现大城县子牙河西部划归文安县,子牙河东部、南部划归青县。1962年3月,恢复大城县建制。
中国红木城
11
固安:方城县、长乡县、固安州、第一联合县、第三联合县、新固县
固安,古称方城。春秋战国有方城邑,即今方城村,西汉初置方城县,治原方城邑。三国魏析置长(后改苌)乡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方城、苌乡俱省入涿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涿县境内原方城、苌乡县地,置固安县,借用北魏时固安(今易县)县名,易其地而名之。其含义以字义释为:“固”者,稳固也,“安”者,平安、安全也,取“江山稳固、人民平安”之意。元中统四年(1263年)升为固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固安州为县。
宝严寺出土金代银鎏金佛舍利柜
1941年3月,固安县处于游击区,其西部与新城、容城、涿县三县连壤地区组成第一联合县;东部与永清、安次、宛平三县组成第三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撤销一、二联合县,固安县恢复建制。1948年初,固安县为国共双方交错地带,遂同新城县连壤地区组成新固县。同年11月底,固安县全境解放,恢复原建制。1958年12月20日撤销固安县并入霸县(含永清县)。1962年3月27日,固安县恢复原县建制。
固安产业新城
来源:霸州文化旅游
本文关键词:廊坊各个县市人口排名,廊坊各个县市中考人数,廊坊各个县市人口,廊坊各县市工资排名,廊坊各个县市gdp。这就是关于《廊坊各个县市,老廊坊人才知道的这些地名典故》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