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风眠取得成功的原因】,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林风眠取得成功的原因:林风眠为什么那么牛2、林风眠取得成功的原因,林风眠就是一部励志书1、林风眠取得成功的原因:林风眠为什么那么牛
并将我们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爱艺术的小伙伴看到我们
周二:国人推荐
林风眠为什么那么牛
1948年摄于美国《Life》杂志记者专访林风眠
不得不说1900年是一个非常非常牛X的年份,那一年大清帝国正在闹义和团,并引来了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纽约的第一条地铁刚刚开工建设,普契尼歌剧《托斯卡》还在罗马城中余音未袅,伟大的尼采的丧钟却已经响彻了柏林,还没把弗洛伊德先生《梦的解析》看明白的欧洲人,又迎来了另外一门玄学——量子力学的拷问。
很难想象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是如何景象,很难想象出生在那个年代是如何的幸运与不幸。
林风眠就是出生在1900年这个牛X的年代。
林风眠19岁时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在欧洲学习绘画6年,结了两次婚,两任妻子都是外国人。26岁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28岁出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院长,潘天寿、方干民、吴大羽等人则是他手下的教授。
林风眠是一位极具抱负、兼具前卫国际视野的艺术家及教师。他在1930年代提出糅合中西艺术的概念,成为当代的艺坛先锋。作为年轻的改革领袖,尝试宣扬透视法、姿势与色彩等新颖的欧洲艺术概念,复兴在他眼中逐渐衰落的艺术文化。他提倡一种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鼓励中国艺术家放眼世界,尝试创新的技法。
杭州艺专教师郊游合影 林风眠夫妇与女儿(前排左一至左三)、潘天寿(前排左四)、 吴大羽(前排左五)、
在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期间,他将梵高(Van Gogh)和保罗‧塞尚(Cézanne)加入课程之中,向学生们介绍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最新的西方艺术流派。现在举世知名的吴冠中(1919-2010)和赵无极(1920-2013)都是他的学生。你说牛不牛!
吴冠中作品
赵无极作品
在1937年爆发第二次中日战争后,林风眠的画室被士兵大肆洗劫,大量画作被破坏。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痛下决心摧毁自己的所有画作,以免作品成为他被批斗的工具,尽管如此他依然还是被囚禁了四年半。
在1992年,吴冠中为《林风眠全集》一书撰写序言,并写道:“他的画作大部分都在水盆、浴缸中尽化为纸糊冲走。他的油画则在日本侵占杭州后被日军当作篷布。”
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林风眠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的原因,香港艺术馆曾于2007年举办一场林风眠作品回顾展,展览筹备经时十年,可见其画作难觅的程度。
林风眠先生的一幅名为《渔村丰收》(约1950-1960年代作)在2016年11月26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出,成交价高达3974万港元。
林风眠《渔村丰收》
林风眠《渔获》
林风眠《戏剧系列:关羽义释曹操》 约1960年代作
林风眠 《戏剧系列:宇宙锋》 约1960年代作。
林风眠 《柳树景色》 1960年代作
林风眠《仕女与莲花》 1964年作
林风眠《斜卧仕女》彩墨 1947年作
2、林风眠取得成功的原因,林风眠就是一部励志书
林风眠的人生是向命运抗争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其生活、艺术追求之路充满着艰辛坎坷,苦难与成就并存,生活的苦难也成就着艺术的辉煌。林风眠从小失去母亲,中年丧妻,后期艺术不被人时人理解,晚年凄凉孤苦。林风眠一生命运多舛,有生活的困苦,情感的悲惨、孤寂,学术上不得志,人生时常经受着身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都没让他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也越挫越坚, 林风眠的生活经历,是当代人们所不能体验的,他所经历的困苦与挫折也不是 常人所能领受的,与林风眠的生命遭遇和生活状态以及其取得成就相比,我们没有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艰难。林风眠的一生就是一部励志书。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白宫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原名叫林凤鸣。白宫镇是一个美丽的古镇,一条清澈的小溪贯穿其中。水中荇藻青青,溪边芦苇摇曳。小河两岸长满了榉树,这正是林风眠笔下常见的风物。林风眠晚年,每逢家乡有人去看他,他总要问起家乡的榉树还开不开黄色的花。
白宫镇得名于镇子上有一栋白色的宫殿式的房子。房子前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矗立着一棵大榕树。即使在自己的故乡,林风眠仍是寂寞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记起他,更少有人谈起他。因为他自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这里。他把家乡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他的画里最多的是黄黄的榉树和几幢低矮的民房,那是他童年的记忆。
命运给林风眠的第一个苦难——母亲失踪他6岁那年,溪边新开了间染坊,那五彩的颜色给单调的乡村生活添加了斑斓。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感兴趣,总是缠着母亲带他去染坊玩。母亲是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在家里地位很低,那一阵子,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乐,经常穿着染成青绿颜色的衣裳在镇上飘来飘去。然后,就发生了那件令林风眠不堪回首的事:母亲被族人五花大绑在村口,被树枝抽打,被蚂蚁咬,被族人唾骂,他们说母亲和染坊老板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抱回家里的,只记得从那以后,就没有见到过母亲。有人说她被“浸猪笼”了,也有人说她被卖到山里去了。失去了母亲,林风眠的童年变得更加孤独了,他不愿意和村里人接近,总是对着一本《芥子园画谱》描摹。或者跟着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个石匠,他告诉凤鸣长大了要老老实实做石匠,不要想什么读书做官。
林风眠最终没有听祖父的话,他18岁从梅州中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后又辗转到法国留学。此后,他一生中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是近乡情更怯,还是始终不肯原谅村人?个中理由,他从未对人说起过。
命运给林风眠的第二个苦难——妻子罗拉骤然去世
林风眠在梅州中学读书时,美术老师梁伯聪就十分赏识他,常给他的作业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画比我还好”。中学毕业后,林风眠去上海投奔同窗好友林文铮,恰好在报纸上看到招收勤工俭学的学生赴法留学的广告,于是就和好友一起报了名。1921年,林风眠和同伴们坐四等舱来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艺术的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凤鸣”改成了“风眠”。临风而眠,好一个诗意的名字。他先在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柯罗蒙学素描和油画。
一代艺术大师林风眠评价学生洪毅然,仅仅一句话,足见份量!巴黎素有“枫丹白露”的美名,给予了林风眠充分的艺术滋养。求学之余,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馆,不光看画,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艺,就像一只贪婪的蜜蜂,从各种花朵中汲取精华。
在巴黎待了一阵后,他去德国游学。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罗拉。罗拉和他一样酷爱艺术,经常为他弹奏德国古典和现代钢琴曲。可惜好景不长,就在林风眠的画入选了法国秋季沙龙展览,于艺术上崭露头角时,罗拉却在分娩时不幸染疾,母子同亡于巴黎一家医院。这是林风眠一生中最伤心的事,命运对他总是这样无情,每次他初尝到一点人世的温馨时,又会骤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他后来又结了婚,第二任妻子叫阿丽丝,是个法国姑娘,曾送过他一朵野蔷薇花。他很照顾阿丽丝,还和她生了个女儿蒂娜,可他再也没有像爱罗拉那样炽热地爱过任何人。
命运给林风眠的第三个苦难——他倡导的“艺术运动”失败
1926年林风眠回国,蔡元培保荐他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当上了全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那一年,他才26岁。从二十岁到三十多岁的这个阶段,是林风眠一生中最意气风发的岁月。有感于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决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那时的林风眠完全像一个斗士,他当校长,办画展,向传统的中国绘画“宣战”,试图“调和中西”。林风眠在北京做过最轰动的事是开办艺术大会。艺术大会一开就是一个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试图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民众心中。可惜当时许多民众并不理解,有人甚至写信批评说,多少可怜的百姓啼饥呼寒,你们却充耳不闻,还要开什么艺术大会。
林风眠大力推行艺术大众化,雇请人体模特,引起了教育总长刘哲的反感,他认为林是“赤化校长”,向张作霖报告要逮捕他。幸好张学良在旁边说:“我看林风眠是个清白的美术家,没有问题的。”林风眠才得以脱险。
重压之下,他只得南下,到杭州筹办艺术院并任校长。艺术院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成了中国美术家的摇篮,也流传着许多有关“林校长”的故事。林风眠从不束缚学生,而是鼓励他们“放松一些,随便些,乱画嘛”,还对学生说“画不出来,就不要画,出去玩玩”。
很多艺术院的学生认为,林风眠几乎用他的整个人格影响着他的学生。可惜的是,林风眠的性格并不适合做校长,他拙于事务,不擅应酬,在学生闹事时无法处理自如。他的画风被视为洪水猛兽,他的性格也不讨人喜欢,他领导的艺术运动最终寿终正寝,本人也不得不辞去艺专校长之职。
离开艺专的林风眠,彻底从斗士变成了隐士。他先是迁居于上海,躲到一个仓库里去画画,没有任何职务,只靠卖画为生。后来索性独自跑到重庆嘉陵江边的一间茅草屋里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林风眠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屋里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桌,菜刀、砧板等物列于纸笔之侧。国民党委员刘建群专程拜访,见如此陋室不禁感慨道:“住在这种地方,不是白痴,就是得道之人了。您得道了。”生活如此清苦,林风眠对自己说:“我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的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林风眠就是在这样的陋室里,他不知疲倦地画啊画啊,一种全新的画风诞生了,因为个人风格太过强烈,被称为“风眠体”。所谓“风眠体”,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诗意中蕴含着淡淡的哀伤。他笔下的风景不是现实中的景色,而是记忆中的景色,是艺术家主观表现的景色,是林风眠自我心灵的呈现,清逸缥缈但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就像杜甫诗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意境。
如果说之前上天对林风眠还算怜惜,那么到了六七十年代,命运便完全露出了狰狞的一面,鞭子如雨一般落到他的身上。他的妻女去了巴西,留下他一个人在上海,经常一天烧一顿稀饭,配烧得发黑的霉干菜烧肉吃。这一别就是22年,他把女儿蒂娜的照片挂在客厅里,可照片如何能慰藉他的孤寂。最伤心的是,在徐悲鸿式写实风格主宰的年代,没有人再欣赏他的写意画,甚至有人称他的画作不为社会主义服务,是“黑画”。傅雷与林风眠是知交,曾许诺说要帮他写传。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妇双双自杀离世。听闻这个消息后,林风眠非常悲伤,他不是傅雷那种玉石俱焚的性格,于是决定亲手毁掉自己的画以绝后患。
林风眠关紧门窗,烧画的烟把他的脸熏得乌黑。他怕烟囱冒烟被人发现,又改了办法,把画撕碎,泡成纸浆,然后从马桶冲下去。画还没毁完,红卫兵就到了,他被关押起来。一关就是5年,他的双手被反铐起来,手腕肿得厉害,手铐都嵌进了肉里。吃饭时也不给解铐,他把嘴凑到饭盆边吃以求生存。他的许多朋友都自杀了,他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
5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释放了一批艺术家,其中就有林风眠。他出狱时,已经72岁,没有人记得这个白发苍苍的小老头竟是名动一时的大画家。有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说有外宾要见他。匆匆赶去,外宾竟是30余年未见面的学生赵无极。师生当场抱头痛哭。
林风眠事后说,赵无极这是要救他呢,身为外宾如此重视他,造反派自然不敢拿他怎么样了。78岁那年,他受叶剑英关照去了香港,只准他带走34幅画。带不走的画他都送给了亲友,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和归雁,吴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离群,不禁潸然泪下。
生命中最后十几年,林风眠是在香港度过的,妻女仍住在巴西,他短暂探望过两次,之后还是两地分居。孤独就像是他的宿命,晚年他已全盘接受这宿命,不再抵抗,而是自觉地与世隔绝,凭着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他活到92岁才去世,最终依风长眠于香江。临终前留下绝笔:我想回家,要回杭州。
林风眠的一生,正如苏轼笔下的那只缥缈孤鸿。他这辈子活得太孤单了,生前离群索居,死后声名也被遮蔽。诗人艾青曾为林风眠画集做了一首诗:“色彩写的诗,光和色的交错。他的每一幅画,给我们以诱人的欢欣”。
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是非常高强的,他的画充满了诗意。并不象现在有些画家的画叫人看不懂。他的画大家都可以看得懂,很美!我个人觉得他的画摆在世界现代绘画史里,就是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也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
——李可染《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本文关键词:林风眠的地位,林风眠的人生经历,林风眠受谁影响,林风眠对后世的影响,林风眠主张。这就是关于《林风眠取得成功的原因,林风眠为什么那么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