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中日甲午战争。什么是中日甲午战争?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日甲午战争,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什么是中日甲午战争?

什么是中日甲午战争?

答什么是中日甲午饥迟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6月,日本政府以中国军队进驻朝鲜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为借口,出兵朝鲜丛肢早,抢占要地,并渗雀组建战时大本营,拟以武力驱逐清军,控制朝鲜。7月25日晨,日本联合舰队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域突袭中国运兵船队和护航舰。29日,陆军向驻牙山的清军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中日相互宣战。威海卫失陷后,清朝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请和,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答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拦档衡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简做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蠢睁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戚其章)

1894甲午战争的简介

答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名称: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地点: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厅旁时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 大清帝国,日本帝国

结果: 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

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 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欧美方面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寿,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桐仿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的主力舰和巡洋舰。中局伏纤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 邓世昌

过程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吉野号率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27 2126 10.2

日本联合舰队 268 568 36 3916 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节) 主炮(门)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 x4

“高千穗” 野村贞 3709 18 260mm x2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3150 26 150mm速射炮 x4

“浪速” 东乡平八郎 3709 24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节) 主炮(门)

“松岛”旗舰 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 x1

“千代田” 内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 x1

“严岛” 横尾道昱 4278 16 320mm1

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节) 主炮(门)

“桥立” 日高壮之丞 4278 16 320mm x1

“比睿” 樱井规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 x2

“扶桑” 新井有贡 3777 13 280mm x2

本队左侧: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节) 主炮(门)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4100 15 120mm

“赤城” 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管带) 排水量(吨) (节) 主炮(门)

“定远”旗舰 刘步蟾 7335 14.5 305mm x4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 x4

“经远” 林永升 2900 15.5 210mm x2

“来远” 邱宝仁 2900 15.5 210mm x2

“致远” 邓世昌 2300 18 210mm x2

“靖远” 叶祖珪 2300 18 210mm 2

“济远” 方伯谦 2300 15 210mm x2

“平远” 李和 2100 14.5 260mm x1

“超勇” 黄建勋 1350 15 250mm x2

“扬威” 林履中 1350 15 250mm x2

“广甲” 吴敬荣 1296 15 150mm x2

“广丙” 程璧光 1000 17 120mm x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创。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了什么?

答1894年(清光春好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这一年爆发的中日海上大战,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74年日本侵贺森轮犯台湾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禅信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在甲午战争过程中,清廷一直在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深化,人民承受着更加深重的灾难。

什么是中日甲午战争?

答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战争因日军的侵略而起,经过平壤、黄海之战,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战争终以日军的取胜、《马关条约》的签定而告终。中国液团型自此失去了制海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也随之进一步加深。

中国封闭的大门于1840年被英国大炮巨舰打开之后,从此便成了帝国主义竞相鲸吞的对象了。经1860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新兴资本主义,吞并中国的野心尤为狂妄。1874年,日本公然出兵侵袭中国领土台湾,因遭台湾军民的顽强抵抗而未能达到霸占台湾的目的,但腐败的清王朝却向日本赔偿白银50万两,从而助长了它把侵略魔爪伸向朝鲜和中国的欲望。

1894年4月底,朝鲜南部农民起义军占领全罗南道首府全州。6月4日,李鸿章(清朝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接到朝鲜政府关于“酌遣数队、速来代剿”的请求,遂于5月上旬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部淮军约2500人到达汉城南面的牙山县。在此之前,日本认为这是实现“征韩侵华”的大好时机,已决定出兵朝鲜,为此成立了作战大本营。接着日海军陆战队和陆军8000余人陆续在仁川登陆,直趋汉城。清驻日公使等人鉴于日本出兵朝鲜,野心毕露,要求清政府增派援军。李鸿章畏缩退却,乞求和平,面对优势日军,既不敢抗争,又不敢增援,专心寄希望于第三国的调停,结果四处碰壁。日军于6月21日进攻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昱应为首的傀儡政府,“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日军随即向中国运兵船和中国驻军发动了背信弃义的攻击。在清政府严责下,李鸿章派出共1.3万人,分别从天津、旅顺、奉天出发赴朝援应,又从天津调练军2800人,雇英国轮船在清军舰护航下从海路增援牙山驻军。在牙山口外遭日舰伏击,清军英勇抵抗,800余人死难,27日战败。日早有预谋的战争(亦称甲午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便这样不宣而战了。

8月上旬,清政府派出的4支援军先后抵达平壤,并命叶志超为各军总统。叶志超在李鸿章指导下,并不按原定计划进取汉城,而是坐守平壤,又不深谋远虑,择要分击,摆出一副挨打架势。9月15日,日军分四路对平壤发起猛烈攻势。清军分路抗拒,战斗十分激烈。叶志超居城中调度策应,指挥无方:见北门不守,即下令撤军,弃平壤逃走。因后路已被日军切断,突围时溃不成军,损官兵近3000人,炮40门,枪万余支。下旬,叶志超率残部万余人仓促渡鸭绿江退入国境。

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全部朝鲜。遂决计寻机在海上消灭清北洋舰队。两天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中日海军爆发了著名的黄海大海战。日舰共12艘,清舰共10艘,清北洋舰队参战舰只总吨位有3.1万吨,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只总吨位则有约4万吨。双方舰队互有优长,不相上下,总体素质日舰较好。在激烈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奋勇抵抗,两舰官兵均壮烈牺牲。济远舰贪生怕死,退出战斗。定远、镇远二姊妹舰力持危局,坚决战斗,重创敌旗舰构岛。海战经过了五个多小时,日联合舰队先行败退,北洋舰队旅亦收队返港。

这次海战,日舰受重创,北洋舰队虽受损较大,仍是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近代海军舰队。但是,李鸿章出于自私目的,夸大海军败绩,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港内,不许出战,使日本不受威慑地取得制海权,造成以后中国海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9月25日,日军第一军约3万人在鸭绿江东岸义州完成集结,28日占领重兵防守的九连城,并以九连城为大本营,向西、东北侵犯。1个多月内,日本占领凤凰、岫岩。11月中旬又占领我重要战略据点海城,清军震动。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25日,旅顺失守。清政府经营15年,花费千万巨资建成的包括当时东亚最大船坞在内的旅顺军港及其全部军事设施、武器弹药一并落入日军手中。

如果平壤、黄海之战,还不使昏庸的清廷清醒的话,那么旅顺陷落后,清廷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与日军作坚决的斗争了。然而,垂帘听政的或燃西太后慈禧是一个顽固的守旧派,她挥霍无度,置国家命运于不顾,浑浑噩噩。握有军事和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则执行所谓“息事宁人之计”,坐以待毙。日军占领旅顺后,随即决定进攻威海卫,彻底消灭北洋海军。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第二个基地,设有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湾内刘公岛、日岛也设有炮台,共有最新式大炮约60门。陆军有16营约万人,港内还有北洋海军铁甲舰、巡洋舰等20余艘。由于执行李鸿章的“保存实力、不准出击的命令”,闹猜这些舰只都株守港内,坐待敌人来攻。以大山岩为司令官的日军山东作战军约2万人,从日本本土出发,在联合舰队护送下,于12月25日在山东半岛顶端成山角附近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县,以军舰22艘、鱼雷艇19艘封锁威海港口。北洋舰队奉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方针,消极应战。至8日,日军先后占领南、北帮炮台后,利用炮台轰击港内军舰,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定远、来远等舰先后为鱼雷、大炮击沉。17日,镇远等大小舰只10艘在外国雇员胁迫下无耻地向日军投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等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此后,清廷集中数万军队围攻海城,以挽败局,不仅未达目的,反使日军占领了辽东、辽南地区。一直在进行乞和活动的清政府,见前线迭遭失败,乞和要求愈见迫切。在美国安排下,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身份,于1895年2月23日到达日本马关,经一个月谈判,与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银2亿两;日本人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设厂制造工业品,免征一切杂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驶入各口。至此,中日战争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日本随后占领台湾,八国联军侵占、瓜分中国,使中国政治上被奴役、经济上遭剥削、人权受践踏、思想文化受西方资产阶级及宗教毒害(1900年后,外国在中国教会60多个,教士32000多人),而且制海权一落千丈,我国的黄海、东海任凭日本军国主义横冲直闯,几乎成了他人的领土。

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岸力量并不弱。但甲午一战,北洋舰艇损失殆尽,清海军从此对日海军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日本军国主义从这次海战中,充分尝到了海军制胜的甜头,因此其海军力量迅速膨胀,日本仰仗这海上力量,企图称霸世界,实现“大东亚共荣”,因而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全面入侵,已在计划之中了。

明白中日甲午战争。什么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蜗牛号的其他栏目。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这几个星座想和恋人长久 需要改变说话方式

下一篇: 汉英双解经典成语故事(关于汉英双解经典成语故事简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