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

关于【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2、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

1、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

“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次提出。这一词语脱胎于古希腊时代的记述,其重点便是张骞“凿空”之后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贸易路线。东西方的“通道”和交流路网,是李希霍芬提出这一概念的落脚点。尽管“丝绸之路”一词提出不到150年时间,但是对两千多年来张骞“凿空”的这一通道,古代中国就有多种称呼,如“外国道”(《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西域道”(《隋书》卷33《经籍二》)、“朝贡之路”(《宋史》卷490《外国一》),此外还有“麝香之路”“毛皮之路”(王尚寿、季成家主编:《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等。与这些汉籍文献不同,李希霍芬从众多贸易物品中选择“丝绸”作为命名的核心要素,反映出他注意到了从东西方开始交往之初,丝绸在贸易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对西方社会的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最早向西开放的主要通道,自然也是东西方交流的最古老通道。一些学者将陆路上的中西交往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甚至更早。如小麦与玉的传入、《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乘马西巡游猎等。在“丝绸之路”一词被广泛采用后,对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一些学者使用“前丝绸之路”或“早期丝绸之路”等称呼。而对其他方向的中西交往,近代以来的一些学者用“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等词来表示不同方位的国际交往线路,这些都反映了“丝绸之路”一词的重要影响。

李希霍芬明确肯定张骞“凿空”的开创性贡献和中国到中亚的通道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这一“古老的贸易大道”和“民族交往的大道”予以高度赞扬。他认为:“从中亚出发穿越沙漠和高山,经甘肃到广袤富饶的西安府山谷。这里曾多次生发出高级的文化,艺术与科学十分繁荣”,“整个中亚及其简单的分界和古老的贸易大道展现在眼前,触手可及。”(《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后人对于李希霍芬“丝绸之路”概念的不断丰富,也都是围绕着这一认识展开的。

丝绸之路是全方位的中西文明交流之路,而不是简单的商贸之路。学术界之所以把丝绸之路的开始年代定于西汉张骞“凿空”之举,就在于从此开始,中国与包括中亚在内的古代西方真正进入全方位交流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古代中国才真正认识到了中亚在国家安全、区域合作、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而中原王朝官方的主动介入,真正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往来的帷幕,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流的大门。此前零星的、间歇性的交往因此走向密切的、主动的、持续的交流。张骞“凿空”的这条中国至中亚的陆路通道,是中西交流的古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政治互信的蓝本。

日本学者羽田亨认为:“东西交通在海路交通发达以前,中央亚细亚是最普通的通道。就是在海路发达之后,如取陆路也必须经过此处……所以在东西交通史或东西文明传播史上,此地区的历史也具有很大的意义。”(《西域文明史》,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对于中亚的这一特殊地位,西汉时期的君臣已有切身感受。张骞不畏艰难,长途跋涉,克服一切困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前往中亚的大月氏、大宛、大夏、康居等地,坚持不懈地表达中国对西域各政治体交往的诚意与决心,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了解域外文化的新窗口,历史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西汉时期的中国对中亚、印度、波斯、地中海等“西极”之地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的认知大为丰富,并大大改变了西汉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遥远的神话传说变为亲自经历的地理考察。从《史记·大宛列传》的内容来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考察报告”对中亚各国的方位、空间关系,物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高度关注,详细记录了所至城市人口、商贸、货币、文字等情况。后人之所以用“凿空”一词来形象地描绘张骞空前的开拓之功,就在于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的主动介入使中西交往的速度得以加快,安全得以保障,信任得以强化,并因此开辟了中西交流的新篇章。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汉王朝主动地与西域诸政治体进行联通与交往,西域各民族积极参与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空前而又重大的事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使得中西交往从此进入政治保障、经济保障、安全保障的全新时代。正如《史记·大宛列传》所言:张骞“凿空”之后,“使臣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西汉与中亚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是丝绸之路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所以说,丝绸之路真正的灵魂是“信”,凡丝绸之路上的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皆建立于相互的信任之上。没有各政治体的相互信任,在丝绸之路上就不可能顺利地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交往。张骞所开创的大区域互信精神,被后来的郑和发展为“敬信”,并切实贯穿于七下西洋的全部活动之中,赢得了西洋各国的悦服和对明朝的尊重。

与张骞“凿空”之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同,之前零星的交往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也是十分曲折与艰难的。正因为如此,张骞在早期中西交流史上所发挥的划时代作用得到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赞誉。美国学者米华健认为这一时期是“丝绸之路的古典时代”,西汉与匈奴的冲突“促成了古典东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作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路”的畅通与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张骞“凿空”之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馆置驿”,为过往使者和商队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影响深远。直到明朝,朱元璋还一再强调这一路网通畅和安全的重要意义。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晓谕西域诸国:“朕即位三十年,西方诸国商人入我中国互市,边吏未尝阻绝,朕复敕吾吏民不得持强欺谩番商,由是尔诸国商获厚利,疆场无扰,是我中国有大惠与尔诸国也。”(《明太祖实录》卷249)只有借助政治力量保障下的安全之路,“丝绸”等物品以及多元文化才能顺畅交流。通过历史的过滤,世界逐渐趋于一致,对张骞开辟的道路用“丝绸之路”来命名,可以说是对张骞“凿空”西域的全面认可,本身就具有国际意义。张骞“凿空”以来的中国与中亚路网的畅通与安全,为中西文明交流树立了互联互通的典范。

丝绸之路绝非单纯的一条道路,而是中国与西域各政体相互联络的路网。在中国与中亚密切联系的基础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从中亚走向西亚、南亚,从亚洲走向欧洲,从陆路走向海路,从单线变成多线乃至网状线路。如果把丝绸之路视为接力赛的话,那么,中国与中亚是其中的第一棒,当然也是关键的一棒。而且由于是多途的接力,故由这一棒引发的则是一个扇形的接力活动,参与的国家和民族众多,形成了人类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景观。

从张骞开始,中国与中亚的交流空前强化,可以说,中国与中亚是互联互通的开拓者。在丝绸之路“黄金段”,中国持续传播的是和平理念,不断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如今,在唤醒彼此的历史记忆中,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中亚各国践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代河西走廊驿站体系与西北边疆治理研究”〔21BZS061〕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代之前的东西交通秦汉以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广泛存在,早期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联系之空间幅面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周秦时期甚至更早,自陕西通向西方民间自发的、无组织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已经存在中原经过西北地区与外域的文化通路早已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历史作用但由于当时联系的主体不是政府,所以,这些情况没有被纳入国家的记录体系,在官方文档中少见反映,不被人们所广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汉代之前的东西交通

秦汉以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广泛存在,早期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联系之空间幅面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周秦时期甚至更早,自陕西通向西方民间自发的、无组织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已经存在。中原经过西北地区与外域的文化通路早已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历史作用。但由于当时联系的主体不是政府,所以,这些情况没有被纳入国家的记录体系,在官方文档中少见反映,不被人们所广知。

正当中原政治史进入战国秦汉重要转折时期,匈奴作为北方草原强势军事实体,在冒顿单于时代进入空前强盛时期。冒顿不仅控制了匈奴各部族,并且施行对外扩张。匈奴在冒顿领导下征服了北方的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游牧和以射猎为生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冒顿东袭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又收复了秦始皇派蒙恬所夺匈奴旧地,成功地在各个匈奴部落之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而且几乎向所有方面扩展他的势力。匈奴在西向扩张过程中,制服了从楼兰到乌孙的西域大多数小国,势力急速自吉尔吉斯草原伸向咸海、里海,并控制了东西文明地带间的交通,建立起世界史上空前煊赫的第一个游牧大帝国。

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为匈奴所阻隔,但匈奴与西域的“交通”则得以空前畅通,东西交通于是出现了新局面。因为匈奴较早控制了西域通路,匈奴军事强权对西域地方文化形态和文化方向产生了强劲的影响。随着匈奴文化和汉文化影响的加强,西域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作为东西文化交流通道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匈奴控制西域的形势下,当地商贸活动依然产生着活跃经济和沟通文化的作用。匈奴支持和鼓励西域商贸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方向。匈奴充当了汉族与羌族、乌桓族和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并通过西域,间接和希腊人及其他西方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

匈奴东进不仅威胁到了游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等民族,其进一步南进还威胁到了秦汉帝国。秦朝面对匈奴的威胁采取武力进攻与修筑长城的双重策略来应对。经过休养生息的西汉为了抵御匈奴,需要联合处在匈奴高压统治下的诸游牧部族。与匈奴有世仇且被迫从河西走廊西遁、游牧于天山一带的大月氏是西汉首选的联合对象。汉武帝期待与大月氏采取联合行动,“断匈奴右臂”。张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使大月氏的。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冲过匈奴的重重拦截,西行越过葱岭,经过大宛(今中亚之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到达大月氏。由于大月氏西迁后已然安居,张骞交涉一年多,仍“不得要领”,只得返回,途中不幸被匈奴捕获。一年后,张骞脱身归国,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历经13年艰辛回到汉朝的张骞,虽未带来与大月氏军事结盟的好消息,但是正因为这趟远程探索,张骞认识了西域,把意外所发现的西域诸国经济、政治、文化、地理、风俗等信息报告给汉武帝,尤其是西域诸多小国并非都如匈奴人般要骚扰劫掠汉朝,他们都仰慕汉朝,希望与汉朝往来交通。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张骞再次踏上出使西域的路程,此次出使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外交行为,而是包含了更实在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内容。这一次出使队伍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钱币、绢帛“数千巨万”。但这次张骞西使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西汉欲同乌孙结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但在乌孙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各国,广加联络。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遣导译相伴,并派使者随行至长安,使者返回后,汉朝国富人众的事实在西域传播,汉朝的威望在西域诸国大大提高。不久,张骞所派副使也纷纷回国,许多西域诸国的使者亦随行。从此,中西之间的交通正式开启,西汉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政治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西行使者相望于途,西汉多则一年之中会派遣十几个使团,少则五六个;使团规模大则数百人,小则百余人;所访之地遥远,出访一次所需时间从二三年到八九年。东来的商胡贩客也是“日款于塞下”。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不得要领”,但改变了汉朝与西域诸国双方的认识,尤其深化了西汉对西域的认识,从而激起了汉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汉代在与西域的交往中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打通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线。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后元元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相继设立了张掖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河西四郡,在敦煌设置阳关、玉门关。四郡、两关设置后,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犹如一把利剑,向西拓展到汉代的敦煌郡以西,河西走廊成为隔绝游牧民族的一条通道。汉朝建立军事城镇、烽燧、驿道、长城,将防御体系延伸到西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汉朝的影响力远及中亚一带。汉朝与西域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保障。汉朝通过贯通西域的道路,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各国进行着经济文化交流。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叫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张骞出使之前,中原与西域的贸易联系广泛存在。但就当时的基本情况而言,隔绝性毕竟是主要的,张骞出使之后,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才进入新的时代,所以张骞出使才被称作“凿空”。张骞出使西域,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原本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论文,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七年级上册,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英文,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英文介绍。这就是关于《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摩托罗拉v303,已经过时却非常好用的手机(80、90后的回忆)

下一篇: 民间体育组织(关于民间体育组织简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