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民国第一名伶:一生迷倒5位总统的她,最终怎么样了2、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被遗忘的京剧大师1、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民国第一名伶:一生迷倒5位总统的她,最终怎么样了
1921年的天津,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引得全国注目。
新娘是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坤伶刘喜奎,她坐着非常华美的轿子,敲锣打鼓,大肆宣扬。
刘喜奎何许人也?
她与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齐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戏女演员,有五位总统追过她。
那新郎又是谁呢?
她为何会有如此大魅力呢?
人生的华丽逆袭
刘喜奎,原名刘志浩,后改桂缘。祖籍是河北省南皮县的黑龙村。
民国初年,刘喜奎艺名远播,在京津两地,她的戏场场爆满。
连伶界大王谭鑫培看了都感慨万千,自愧不如:“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吾其休矣!”
当时的报刊记载:
每一登台,彩声雷动,天津戏园,卑词厚币聘之,唯恐落后,亦足见其声价矣。
刘喜奎未出场,满台都是莺莺燕燕,个个美如西子,她一出场,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身材曼妙,五官精致立体,眉目如画,气质高雅,清丽脱俗,如天女下凡。
她不仅是偶像派,更是实力派,唱腔清丽独特,表演生动传神。
在报纸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刘喜奎的名字很快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便成了誊满全国的明星。
面对社会的各种褒奖,刘喜奎虚心接受,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
她的执着,源于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
1894年,刘喜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
父亲刘贻文曾在邓世昌的“致远”舰上修理轮机。
中日甲午海战时“致远”舰被日舰击沉后,刘贻文跳海生还。战后在旅顺居住,生活十分清贫。
刘喜奎5岁那年,日俄战争在旅顺爆发,他们一家不得不返回老家,途中,父亲病死于营口。
母亲带着孤女刘喜奎,在营口靠洗衣做针线活勉强度日。
生活的艰辛,让小小的刘喜奎明白了“薄技可以立身”的道理。
为了赚钱贴补家用,她去李海的童伶班拜师学戏。
师傅见她是祖师爷赏的戏饭碗,心里喜欢,收她为徒。
母亲却强烈反对,在当时,戏曲艺人这种职业被视为贱业。
刘喜奎对母亲说:“谁说唱戏的就一定被人轻贱?”这句话成了她一生的行为准则。
刘喜奎说服母亲,八岁在营口正式参加科班演出。
之后,走南闯北,天赋加后天的勤学苦练,终成大器。
精彩的人生,需要自立自强,坚持不懈,更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才能守住底线。
不近权贵,坚守自我
古人云:“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现代社会,很多人成也名,败也名,一失足成千古恨。何况在那个军阀战乱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如何做到坚守自我,洁身自好呢?
刘喜奎的美艳,惹得权贵们垂涎三尺,追求者争风吃醋,大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盛况。
追求者里面,有五位总统,他们是袁世凯、徐世昌、曹锟、黎元洪、冯国璋,其中,袁世凯和曹锟的追求最为强烈与无耻。
袁世凯利用总统的身份,请刘喜奎去中南海唱堂会,利用刘喜奎在后台梳妆时间,叫人找来刘喜奎。
刘喜奎深知他不怀好意,不卑不亢地问正在和幕僚打牌的袁世凯:“大总统找我有什么事?”
袁世凯说没事,就是聊聊天。
刘喜奎冷脸说:“我还要梳妆,没事就要先走了。”
说完,刘喜奎快步离开了。
袁世凯讨了个没趣,只好感叹,这个女戏子不好惹呀!
这时一个幕僚出主意,让袁世凯娶刘喜奎为十姨太。袁世凯立刻让副总统黎元洪、相国徐世昌和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去当说客,以三千两黄金为聘礼。
面对三人,刘喜奎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说三千两黄金,就是三万两我也不会出卖自己!”三个人灰溜溜地走了。
老子死了心,儿子不罢休,二公子袁克文,三公子袁克良依然想霸占刘喜奎。面对他们的野蛮,刘喜奎守住内心的底线,不卑不亢。
而曹锟,曾经对刘喜奎百般骚扰,迫使刘喜奎两年没有上台。直到曹锟用六十大寿的名义,让刘喜奎不得不上台。
演唱完后,曹锟还想行苟且之事,手下崔承炽把此事告诉曹锟的老婆,她非常生气,放走了刘喜奎,这件事情才算结束。
刘喜奎身处复杂环境中,始终牢记学戏之处答应母亲的话,堂堂正正做人,大大方方演戏。
自尊自爱,出污泥而不染。
情断梅兰芳
1915年,中华民国外交总长陆征祥办堂会,几乎邀请了北京所有名角,刘喜奎与梅兰芳初次同台演出。
两人一见,似曾相识,相互钦敬,欣赏,乃至深爱,情定艺术舞台。
刘喜奎比梅兰芳小一岁,他们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对金童玉女。天赐良缘,情有独钟,定能开花结果吗?
刘喜奎和其她少女一样,有一个美丽而绚烂的梦,和自己爱慕钦佩的人,彼此看着、听着、唱着,就这样一直唱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但梦终究只是梦,即便再舍不得,也不能再继续假装睡下去。
刘喜奎心里明白,在这乱世中,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和心爱的人结婚,梅兰芳必定会遭到报复,断送他的艺术生涯。
个人幸福是小事,京剧艺术传承是大事。
痛定思痛后,深明大义的刘喜奎与梅兰芳断绝一切来往。
其实,有的时候,放弃是深爱,无情是深情,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
刘喜奎下一步该怎么办?
民国时期,戏子的身份很卑贱。许多坤伶迫于淫威,最终都沦落为军阀政客们手中的玩物。
刘喜奎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尊严,又摆脱不了政客军阀的无尽骚扰。于是,她意识到只有嫁人,才能落得个平安。
受骗错嫁,终身守寡
终身大事,刘喜奎是有原则的。
她要嫁的男人,不需要功成名就,不需要高官厚禄,更不需要家财万贯。
她想嫁的人,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就一定是心中有家国,有民生的人。
有一次,武清县崔承炽在报纸上公开发文,揭发上司陆锦贪污克扣军饷的丑闻,引起不小的社会轰动,是大快人心之举。
从那慷慨激昂的文笔、字字珠玑的语言中,刘喜奎感受到了这位中年男人的正直与大义。
在这个男人的文笔下,她看到了值得托付的影子。
刘喜奎派人前去说亲,崔承炽受宠若惊,怕自已太丑刘喜奎反悔,就派了一个年轻的勤务兵冒充自己。
刘喜奎见此人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就定了这门亲事。
二十七岁的她,做了崔承炽的新娘。并特意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让那些追求她的京津政要和纨绔子弟彻底断了念想。
一时间,刘喜奎结婚的消息成了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也成了报纸娱乐版的头条,人们大惑不解?
洞房花烛夜,刘喜奎揭开盖头的一刹那,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崔承炽的颜值和健康值都相当感人,又高又瘦,还患有肺病,虽然只有四十岁,但看起来像六十多岁的老头。
刘喜奎心如死灰,反悔不得,只能认命。
刘喜奎再一次畅想未来美好的日子,以后,她不再登台,在家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妻子。
虽然没有爱情,但丈夫的人品、才华俱佳,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也是一种不错的婚姻状态。
但世事的走向从来不会如她所愿。
曹锟听说崔承炽娶了刘喜奎,气急败坏,不但免去崔承炽所有职权,还联合陆锦施计加害崔承炽。
结婚第四天就将崔承炽调离,加重公务,使他常年奔波于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与刘喜奎聚少离多。
1925年,崔承炽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这一年,刘喜奎刚三十岁,终身守寡,足不出户,退出演艺舞台。
正如她自己后来说的:“不肯牺牲身体,就得牺牲艺术。”
爱国忧民,无私奉献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国家支离破碎,风雨飘摇,人民饱受苦难。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与那些苟且偷生的女子相比,刘喜奎则是女中君子,深明大义。
当日本人重金请刘喜奎登台演出,来粉饰太平,刘喜奎想都没想,一口回绝。
她连夜逃离日占区,转到抗战后防,登台义演,筹集资金支援抗日。
听说安徽遭遇水灾,她立即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里抠出两千大洋,赈济灾区。
她没读过书,她的人生哲学都是从唱过的戏文里得来的。
她说:“大道理我不懂,但什么叫‘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懂。”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周总理的亲自邀请下,刘喜奎再次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刘喜奎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的义演,在炮火连天中,一次次为志愿军战士演出。
一名真正的爱国京剧大师,不贪富贵,不图享受,被周恩来总理赞扬为“中国戏剧界的明珠”。
当中国戏曲学校成立后,她开始在这里授课,将毕生所学亳无保留倾囊相授,把自己热爱的戏曲发扬传承下去,让千千万万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兜兜转转一大圈,份已散,缘未尽,她最终给自己的戏曲之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64年,七十岁的刘喜奎病故于北京,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她的一生,传奇跌宕,波澜起伏,半生动荡,一朝安定,虽然爱情和婚姻不曾如意,但好在,戏曲的光和热一直照亮着她暗淡的生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活得有尊严就要不卑不亢,
活得有骨气就要自尊自爱,
活出精彩人生就要自立自强,坚持不懈。
人生不完美,但一定要守住底线!
作者 | 王渤,自由撰稿人,传递正能量,书写亮丽人生。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被遗忘的京剧大师
2007年10月17日,宋宝罗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视觉中国
宋宝罗
籍贯:河北涞水
终年:102岁
去世原因:心脏衰竭
生前身份:著名京剧演员,高派老生传人
生前住址:浙江省杭州市
没有治丧委员会,没有讣告,没有多到摆不下的花圈,也没有公开追悼,甚至没有留下一句遗言。2017年9月2日下午4点08分,一代梨园耆宿宋宝罗先生安详地离去了,享年102岁。
很多杭州市民都知道,杭州城里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公鸡画得好。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浓眉大眼、气质轩昂的老先生,曾与梅兰芳、程砚秋同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是声震梨园的名角儿。
“更想昔日宝罗,蒋痴毛醉,座下三朝客。称火车头,凭一吼,震瓦飞灰穿壁。”老友翁思再如此追忆他的风光年代。
上海 一九四一
台下观众像疯了一样
上海滩最大的剧场——天蟾舞台,上下三层楼,最多能容纳3500多人。“奶奶后来说,台下观众像疯了一样,镯子、钻戒、项链、手表,都往台上扔。”宋宝罗长子宋德宝向记者回忆。
没有麦克风,只凭一把嗓子,宋宝罗的声音回荡在天蟾舞台的每个角落。没抢到票的戏迷就挤在场外听,隔着门叫好。
1941年,“火车头”的名声就这么从上海传出来了。
“上海普通人均取其嗓子响亮,故临别贴《哭秦庭》一剧,竟上下客满。”戏剧评论家苏少卿当时在杂志撰文说,“天蟾之大,素为名伶所畏,但宋之卖座盛况,竟能如此。”
宋宝罗生于北京戏曲世家。父亲宋永珍,曾指点尚小云;母亲金翠凤,是孟小冬的干妈。宋家满门都是梨园中人,以宋宝罗成就最高。
宋宝罗在家里完成了京剧启蒙,后来随富连成科班“六大弟子”之一雷喜福学戏,并私淑于高派创始人高庆奎,奠定了隶属于高派的风格基础。
他的名声在1940年代初的上海到达顶峰,“客满”的牌子每天都高高挂在戏院门口。宋德宝说,父亲那时演出两三天的包银,就可以在上海买一个大宅子。
宋宝罗原本只跟戏院签约一个月,但后来一再延期,一共唱了三个月。三个月里,宋宝罗每天唱的戏都不重样。
有一年,宋宝罗的忘年交、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去拜访京剧名家王琴生先生,王老先生说:“宝罗我很崇拜他。”张一帆问原因,王老先生说:“他会的戏太多了!”
“我第一不知道自己唱过多少戏,第二不知道自己挣过多少钱。”宋宝罗曾告诉别人。
无戏可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1949年以后,宋宝罗先是带着班子在南方各省四处巡演,最终落户浙江京剧团。
然而,京剧在杭州,只能居于越剧等南方剧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宋宝罗没有多少戏可演。宋德宝说,父亲性格耿直,不愿溜须拍马,被时任领导误以为清高,因此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京剧研究专家翁思再认为,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宋宝罗就长年被舞台边缘化了。远离京剧的根据地北京和大市场上海,按照规定又不能流动演出,宋宝罗如一只困兽囚于江南。
翁思再说,“文革”之后,宋宝罗一度有了重新登台的机会,却仍然不顺利。80年代初赴沪巡演,是借了宁波的班底;后来好不容易争取到一次演出机会,却只能拨6个演员,只好小规模演了一出《乌龙院》。
有一年,上海的老朋友王玉田想请他一起搭个班子出去演演,他向团里借服装、借人,都没有,就不了了之了。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宋宝罗97岁时为《宋宝罗唱腔选》题写了8个字。“年轻时曾立志要创造流派,坐头把交椅,惜乎50年代以后京剧就走下坡了,时不利兮骓不逝。”翁思再后来在文章里写道。
受邀唱戏
获三代领导人赞赏
没戏可演,宋宝罗非常失落,心里面窝着火,就用书画篆刻排遣。宋德宝记得,父亲有时候从5点起床开始,就不停地画画或刻印。刻一个“寿”字,有大小之分、阴阳之分、字体之分,一刻就是几百方。
画画、写字、篆刻,宋宝罗少年“倒嗓”中止唱戏时学会的三门本事,成了他一生安放心灵的净土。他远离俗务,爱的只有戏,没有戏唱时,就扎进书画印里。
他曾为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张大千、梅兰芳等名人刻章制印。30年代时,他在天津开办了一间梦石楼,开价一块大洋一枚,军阀资本家则翻倍,顾客络绎不绝。
画画的本事,则取代京剧,成为他在公众眼中最鲜明的标记。命运的转向,得自毛主席的钦点。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领导人时常造访杭州,宋宝罗则经常受邀为领导唱戏。
1962年,在杭州汪庄,宋宝罗为毛泽东主席演唱了一曲自编自导的《朱耷卖画》。他一边唱一边作画,在四句之内,就画出了一只公鸡。毛主席连连称奇:“画得好,用笔很准。你可以写上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嘛!”宋宝罗遂添上这句画题,送给了毛主席。
宋宝罗一生获得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欣赏和肯定,非常以此自豪。“我们不得不承认三代领导人都是懂戏的内行,宋老是引以为知音。”张一帆说。抗战胜利后,宋宝罗曾在南京总统府为蒋介石唱过《二进宫》,因此在“文革”中蒙难,在“牛棚”里待了5年。
前半生,宋宝罗成名是因为戏;后半生,他再次成名,竟是因为画鸡。
“宋老给世人的突出印象是长寿,形象好,能书画印,最后才是著名京剧演员。”张一帆认为宋宝罗的京剧造诣被他身上的猎奇性掩盖了。
人生憾事
一生未收入室弟子
宋宝罗在京剧表演艺术上,远宗谭鑫培,近法高庆奎、刘鸿昇、汪桂芬、汪笑侬,同时借鉴马连良、周信芳,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等艺术家同台,演出过的剧目在数百出以上。
“在受过高庆奎直接指授、与二汪(桂芬、笑侬)传承距离最近的艺术家中,他是最后去世的。而后者早在数十年前就被基本认为已经失传。”张一帆说。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镖题写的挽联中称:“熔谭高马于一炉驰骋歌场”。他认为,宋宝罗以谭派为基础,得高派创始人高庆奎的真传,兼唱马派、汪派等各派曲目,路子如此之宽的老生演员,几乎没有第二人。
“前四大须生余、言、高、马中,高派传承人极少极少。宋老一走,得高派真传的传人又少了一位。”钮镖唏嘘不已。
宋宝罗一生没有收过正式弟子,这是他晚年最遗憾的事,由于眼光太高、要求太严,始终没有人能入他的法眼。“京剧完了,就到此为止了”,他说,京剧不可能再有以前那么好的时代了。
“电视里的戏曲频道他看着都生气,这样也叫唱戏?”宋德宝回忆。可有时候,他自己也会打开戏曲频道,偷偷在关注有没有好的苗子,可以接他的衣钵。但总是很快就看不下去了,关了电视,回屋睡觉。
白发美髯一回首,沧桑百年流过。回想当初,宋宝罗初登台时,溥仪还在故宫里。
7岁那年,宋宝罗初试啼音,在天桥东歌舞台剧场连演三天打炮戏,观众“暴雨般”拍手叫好,全城报纸都在写他。
8岁那年,冯玉祥把末代皇帝从故宫里赶走了,遂在南苑举办三天堂会庆祝。宋宝罗连唱三天,唱得冯玉祥夫妇又是给糖又是赏钱。
由于年纪太小,唱《斩颜良》时,扮演关公的宋宝罗拿不动青龙偃月刀,开打时,一下子就把颜良“斩”了,全场哄然大笑。
晚年回忆起伶人生涯的开端,宋宝罗哈哈大笑,开心得忘乎了所有。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是谁,民国时期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有哪些,民国京剧大师名单,民国时期京剧名家。这就是关于《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们,一生迷倒5位总统的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