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重温一个时代的童年记忆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林海音窃读记,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林海音是著名台湾作家。很多人纳闷,一位台湾作家为何能写出如此生动的京味小说。实际上,林海音与北京有着深厚渊源,她从小就生活在北京,在宣南一带留下了数十年的生活痕迹。

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随家人返回台湾。后又因父亲不甘屈辱过着殖民的日子,于1923年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在北京上学、工作和生活的这段人生经历,使她身上蕴含浓厚的北京味。

70年代,林海音的一部代表作《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厂改编成同名电影

林海音的文笔清新淡雅、真挚感人,叙述娓娓动人,读来就像回到那个年代,坐在她身边听她娓娓而谈一些小故事。她深沉优美的文字风格,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她的作品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小读者。

今天,盒子与大家分享林海音1978年写的一篇回忆成长经历的散文:我的童玩。

精彩书摘

我的童玩

我的“小脚儿娘”

老九霞的鞋盒里,住着我心爱的“小脚儿娘”,正在静静地等着她的游伴——李莲芳的“小脚儿娘”。夏日午后,院子里的榆树上,唧鸟儿拉长了一声声“唧——唧”的长鸣。虽然声音很响亮,但是因为单调,并不吵人,反而是妈妈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在这有韵律的声音中,安然地睡着午觉。只有我一个人,兴奋地在等着李莲芳的到来,我们要玩小脚儿娘。

一放暑假,我就又做了几个新的小脚儿娘。一根洋火棍,几块小小的碎花布做成的小脚儿娘,不知道为什么给我那么大的快乐。老九霞的鞋盒,是小脚儿娘的家;鞋盒里的隔间、家具,也都是我用丹凤牌的洋火盒堆隔成的。如果是床,上面就有我自己做的枕和被;如果是桌子,上面也有我剪的一块白布钩了花边的桌巾。总之,这个小脚儿娘的家,一切都是照我的理想和兴趣,最要紧的,这是以我艺术的眼光做成的。

最让人兴奋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个用厚纸折成的菜盒,放在坐凳我屁股旁边。等爸爸一吃完饭放下筷子离开饭桌时,我的菜盒就上了桌。我夹了炒豆芽儿、肉丝炒榨菜、白切肉等等,装满一盒子。当然,宋妈会在旁边瞪着我。不管那些了,牙签也带上几根,好当筷子用。李莲芳抱着她的鞋盒来了。我们在阴凉的北屋套间里,展开了我们两家的来往。掀开了两个鞋盒,各拿出自己的小脚儿娘来。我用手捏着只有一条裤管脚和露出鞋尖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向李莲芳的鞋盒去,然后就是开门、让座、喝茶、吃东西、聊闲天儿。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我俩在说话、在喝茶、在吃中午留下来的菜。说的都是大人说的话,趣味无穷。因为在这一时刻,我们变成了家庭主妇,一个家的主妇,可以主动、可以发挥,最重要的是不受制于大人。

从六岁到六十岁

旧时女孩的自制玩具和游戏项目,几乎都是和她们学习女红、练习家事有关联的。所谓寓教育于游戏,正可以这么说。但这不是学校的教育课程,而是在旧时家庭中自然形成的。

我五岁自台湾随父母去北平,童年是在大陆北方成长的,已经是十足北方女孩子气了。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昨天,为了给“汉声”写这篇东西,和做些实际的玩具,我跑到沅陵街去买丝线和小珠子,就像童年到北平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挑买丝线一样。但是想要在台北买到缠粽子用的丝绒线是不可能的了。我只好买些粗的丝线和穿孔较大的小珠子,因为当年六岁的我,和现在六十岁的我,眼力的使用是不一样啊!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挝子儿

北方的天气,四季分明。孩子们的游戏,也略有季节的和室内外的分别。当然大部分动态的在室外,静态的在室内。女孩子以女红兼游戏是在室内多,但也有动作的游戏,是在室内举行的,那就是“挝子儿”。

挝子儿的用具有多种,白果、桃核、布袋、玻璃球,都可以。但玩起来,它们的感觉不一样。白果和桃核,其硬度、弹性。布袋里装的是绿豆,不是圆形固体,不能滚动,所以玩法也略有不同。玻璃球又硬、又滑,还可以跳起来,所以可以多一种玩法。

单数(五或七粒)的子儿,一把撒在桌上,桌上铺了一层织得平整的宽围巾,柔软适度。然后拿出一粒,扔上空,手随着就赶快捡上一颗,再扔一次,再捡一颗,把七颗都捡完,再撒一次。这次是同时捡两颗,再捡三颗的,最后捡全部的。这个全套做完是一个单元,做不完就输了。

女性的手比较巧于运用,当然是和幼年的游戏动作很有关系。记得读外国杂志说,有的外科医生学女人用两根针织毛线,就是为了练习手指运用的灵巧。

挝子儿,冬日玩得多,因为是在室内桌上。记得冬日在小学读书时,到了下课十分钟,男生抢着跑出教室外面野,女生赶快拿出毛线围巾铺在课桌上,挝起子儿来。

为了收集这些玩具给汉声,我买来一些白果,试着玩玩。结果是扔上一颗白果,老花眼和略有颤抖的手,不能很准确地同时去捡桌上的和接住空中落下来的了。很悲哀呢!

摘自《我的童玩》

‍名家书评

林海音与老北京

傅光明

北平算是林海音的第二故乡!她在北平住得太久了,童年,少女,而后妇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像树生了根一样。她在北平住了二十六年,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这座古城。

她是多么熟悉这里的季节啊!她会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中山公园细细地品赏牡丹、芍药。许多夏季的黄昏,她懒洋洋地倒在太庙静穆松林遮掩下的藤椅上,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喝几口清淡的香片茶,听几声悠长的夏蝉鸣。西山枫叶红透的时候,海音常约了同学踏上海淀道去寻秋。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吃鲜美的松枝烤肉。回来时,不忘摘几片红叶,夹在书里。

到了冬天,骆驼队来了,就停在英子家的门前。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读者该记得这样一个好玩的情景:英子站在骆驼的面前,它们咀嚼着吃草料。丑脸,长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了胡须,它们咀嚼得那样安静。英子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自觉跟着动了起来。

童年的冬阳随着骆驼队的远走一去不还,但那缓慢悦耳的铃声,始终萦绕在心头。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英子是多么想念北平,想念童年住在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她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写,北平的景色、童年和人物就扑面而来,于是就有了展现二十年代北京风土人情和生活真态的《城南旧事》。它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朴素的写实,它在暴行、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它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有一股让人觉得热乎乎的亲和力,充满了生气、情调和乐趣。

林海音怎么忘得了北平。在三十岁离开大陆以后,一直到八十多岁的她,连语言带生活形态,依旧“比北京人还北京”。听她在电话里用纯粹的京腔聊天特别开心,那话语又甜又脆又热,开心极了。这时,我眼前便浮现出了带调皮劲儿的英子来。她苦念着北平。当她在阔别大陆四十余年后重访旧地时,发现她心底感性的北京城没有了,城墙、牌楼,下雨淌泥的小胡同都不见了,一声“我的城墙呢”足以让人心酸落泪。

林海音成为一个北京小姑娘的生活,起步于椿树上二条的新家。在这里,她开始穿打了皮头儿的布鞋,开始穿袜子,开始喝豆汁儿,开始吃涮羊肉,也开始上师大附小一年级。清早,扎紧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黄辫子,斜背着书包,沐浴着晨曦去上学,是多么的快乐、兴奋、温暖。

虎坊桥是英子成长中最难忘的地方。这时,她的二妹也从台湾送了来,而母亲又生了四妹、五妹,家里人丁兴旺,虎坊桥大街上也多姿多彩。英子上三、四年级了,每日仍是走读,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人和事可太多了。她的幼小心灵里开始装上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情绪:怀疑、同情、感慨、兴趣……一条街包含了许多的人生世相,小英子开始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英子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搬到西交民巷。那里街头常走过一队队的救世军,穿着灰色的制服。救世军的摇鼓一响,各家小孩都往外跑,看热闹,听传教。父亲要英子周末去“福音堂”听洋人传道,至少可以学点英语。其实她是喜欢那儿发的书片。英子打小就喜欢新鲜刺激的玩意儿,在“福音堂”,英语是没学会一个字,倒是学会了这样的歌:“耶稣爱我真不错,因有圣书告诉我,凡小孩子都牧羊……”住梁家园的时候,英子四十四岁英年的父亲病逝于东单三条的日华同仁医院。家里为了节省生活,就又搬到南柳巷55 号的晋江会馆,不必付租金的房子。她家的斜对面,是南柳巷永兴寺“报房”,北平报纸的派报处。

林海音在北京旧居晋江会馆门前留影

南柳巷四通八达,出北口是琉璃厂西门,要买书籍、笔墨纸砚都在这儿。林海音晚年在《家住书坊边》里详细描述过英子的文化区。她的日常生活区则在出南柳巷南口儿的地方,那里烧饼麻花儿、羊肉包子、油盐店、猪肉槓、小药铺,甚至澡堂子、当铺、冥衣铺等等都有。出了西草厂就是宣武门大街,英子的初中母校春明女中就在这条街上。南柳巷可算是英子一生居住中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她在丧父后的十年成长过程中,读书、就业、结婚,都是从这里起步。

英子与夏承楹结婚后,住到永光寺街一号的夏家,这里距南柳巷走路不过五分钟。这是个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承楹在家排行老六,英子做第六个儿媳妇。在这里,英子做了母亲。孩子满月时,英子按照夏家的老规矩,先到婆婆屋里叩头:“娘,给您道喜!”抗战胜利后,林海音与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搬到南长街 28号,这是一所小三合院的房子, 独立的小家庭生活从这里开始了。对面是中山公园的冰窖后门,天气好的假日,林海音夫妇常推着藤制的童车,拉着大的,推着小的,四口儿过马路,进冰窖门,柏斯馨,长美轩,春明馆,饮茶、吃点心、赏鱼、品花,好不快意。

1948 年,林海音一家是从南苑机场上机回台湾的。飞机到了上空。在方方正正的古城绕了个圈,最后难忘的一瞥是协和医院的绿色琉璃瓦。英子的心颤抖了,这真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海音闭上眼,北平的一切过电影般浮现眼前。北平给她无限的怀念,要走了,心情真是沉重。海音不敢再想下去,她的眼角湿润了。她苦念着北平!

(本文有所删节)

图书推荐

林海音 著

168.00

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林海音儿童文学全集》(全新增订版)是林海音家人授权的权威定本,共分《城南旧事》《薇薇的周记》《我的童玩》《窃读记》《奶奶的傻瓜相机》《我们都长大了》六册,共计约80多万字,是2018全新增订版,校勘并修正前版的百余处讹误、增订补齐70余篇作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重温一个时代的童年记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夏普复印机维修站电话(夏普复印机售后电话)

下一篇: 生日短句8字亲友生日祝福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