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关于【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讲究门第,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都是草根?2、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七位皇帝司马奕

1、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讲究门第,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都是草根?

众所周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北世族拥戴下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帝国,史称“东晋”。因世族权势巨大,东晋初就基本确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体制,并由此开启东晋前中期王、庾、桓、谢“四大家族”与皇帝联合执政的典型门阀政治时期。然晋成帝时,朝野出现“中兴四佐”之说,也就是辅佐晋元帝司马睿的最重要的四个大臣,但这里面却不包括王导等朝廷重臣,而是后人不甚熟知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他们生平事迹如何?因何获“中兴四佐”之美誉?又为何在后世名声不显?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两晋士族门阀分布示意图

一、“中兴四佐”生平简述

(一)刁协

刁协(?—322年),字玄亮,渤海郡饶安县(今河北盐山)人。西晋时,任太常博士、渤海郡大中正等职。

“永嘉之乱”爆发,刁协渡江,投奔司马睿,历任军谘祭酒、丞相左长史等职。因忠诚、干练,逐渐被司马睿倚为心膂。

司马睿称帝后,刁协任尚书令。他与刘隗等人悉心尽力,推行“刻碎之政”,强化皇权,抑制世族,遭到琅琊王氏等世族的仇视。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讨刁协、刘隗,清君侧为名,东攻建康。刁协建议晋元帝诛灭留居建康的王氏族人,晋元帝不允。建康陷落前,晋元帝命刁协等逃离。因其年老体弱,不能骑马,行动迟缓,加之平时苛虐随从,逃至江乘(今南京东北)时遇害。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二)刘隗

刘隗(273—333年),字大连,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人。西晋时历任秘书郎、彭城内史等职。“永嘉之乱”时避乱渡江,被司马睿揽为心腹,任御史中丞。鉴于世族势盛,刘隗与刁协联手,强化皇权,抑制世族,遭致世族嫉恨。王敦第一次叛乱,建康陷落前,刘隗率家人、亲信逃奔后赵石勒,后死于内乱。

(三)周顗

周顗(269—322年),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汝南)人。西晋时曾任秘书郎、镇军将军长史等职。“永嘉之乱”,周顗渡江,历任军谘祭酒、荆州刺史、吏部尚书、护军将军等职,成为晋元帝的心腹。

王敦第一次叛乱时,王导率留居建康的数百族人跪在宫门前请罪。周顗虽佯装不理睬王导的请托,但多次密奏,极力劝谏元帝毋诛灭王氏。

王敦叛军攻陷建康后,在王导默认下,杀害了周顗。后来,王导在宫中检稽旧档,看到了周顗多次营救自己的密奏,不禁痛哭流涕。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四)戴渊

戴渊(269—322年),字若思,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人。年轻时曾为盗,后经陆机劝解感悟。司马睿称帝,戴渊历任尚书、护军将军等职,因履职勤勉,忠诚可靠,成为晋元帝的心腹。为防范王敦,掌控军权,晋元帝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幽、冀、雍、并六州诸军事。

王敦之乱爆发后,戴渊回京,指挥平叛。经过激战,京军战败,建康陷落,戴渊也被王敦残杀。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二、四人为何获誉东晋“中兴四佐”?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叛乱,兵败身死。晋明帝为周顗、戴渊等平反、追赠。刁协、刘隗因出逃,未能以身捍御君父,遭众朝臣指责,未获平反、追赠。

晋成帝时,刁协的儿子刁彝上疏朝廷,请求为父亲平反。辅政大臣庾冰认为,刁协不能以死报君,反而死于逃亡途中,不宜平反、追赠。丹阳殷融激愤,上奏说:“王敦恶逆,罪不容诛……中兴四佐,位为朝首。于时事穷计屈,奉命违寇,非为逃刑。谓宜显赠,以明忠义。”晋成帝及公卿众臣最终不仅采纳了殷融的建议,而且对他提出的“中兴四佐”的称谓,也未有异议。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东晋朝臣

众所周知,晋元帝“中兴”,其时朝廷辅佐如王导、郗鉴、顾荣等南北世族领袖、流民帅,可谓俊彦济济。为何刁协等四人能脱颖而出,荣膺如此美誉?

论及其中缘由,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典型门阀政治体制。以司马睿为首的西晋宗室,并无独力建国的能力;以王导、顾荣为首的南北世族,之所以拥戴司马睿,一则看重他晋朝宗室的身份,二则自身威望不高,难以实现登高一呼四海归附的效果,因此不得已拥戴晋元帝,以“中兴”为号召,凝聚江南官民,齐心协力与北方的匈奴、羯等异族抗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元帝“中兴”,是皇权不完整的“中兴”,王导、顾荣等南北世族,更多的还是注重本家族权益在江南地区的保全与最大化,而不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驱逐鞑虏、恢复晋朝河山。

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东晋建国后,皇室内部、皇室与世族、世族与世族、世族与流民帅之间的各种权争轮番或交错上演;为何锐意北伐,收复失地的祖逖处处受掣,以至郁郁而终,北伐毁于一旦;为何庾亮、桓温等发动的“北伐”,往往流于形式,多以失败告终。

因此,出身寒微的刁协四人,既无门荫可依,只能凭藉自己的能力及对皇帝的忠诚,逐渐跻身高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与皇权构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四人才会尽心尽力地辅佐晋元帝,不遗余力地推行强化皇权、抑制世族的措施。不过,这些措施打破了皇权与世族间微妙的权力平衡,遭致权益巨损的世族嫉恨,最终酿成王敦之乱。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不难推测,与刁协等四人或堪称同志的殷融心目中,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堪称社稷之臣,皇帝之佐,绝非王导、王敦等只顾家族私利,甚至起兵犯上之辈可比。因而,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为刁协平反,并褒誉四人为“中兴之佐”,毫不留情地将王导等虽托名重臣,实则国贼之辈排斥于外。晋成帝、庾冰等对此虽心知肚明,但时移境迁,人物代谢;王氏家族已被庾氏家族取代;利益攸关方或死或隐;皇室、世族相互牵制、依存的联合共治的门阀政治格局,势难逆转;因此,晋成帝及世族对“中兴四佐”的称誉,心照不宣地默认了。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三、“中兴四佐”为何后世名声不显?

为何无论是东晋中后期,还是后世,“中兴四佐”的事迹并未广泛流传,为人熟知呢?文史君推测,当有以下三个缘由:

一是如前所述,东晋中期,由于皇室与世族逐渐实现了权力分配、共享的微妙平衡,因此,门阀政治体制逐渐稳定、巩固。无论皇室,还是世族,均对晋成帝欲皇权独尊,进而激化皇室、世族权争的往事讳莫如深。众世族虽出于自家门户利益考虑,联合皇室挫败了王敦为使王氏独大而发动的第二次叛乱,也不得不违心认可皇室对周顗、戴渊、刁协的平反与追赠。虽然,这是世族妥协的底线所在,但这不能说明,他们对刁协四人的作为不耿耿于怀。因此,他们绝不会容忍皇室大肆褒扬刁协等人,绝不会允许刁协等人的事迹在朝野传颂,更不会允许朝廷中再出现刁协辈的臣子。久而久之,刁协等人逐渐被时人、后人淡忘。

二是时人多将四人视为引爆王敦之乱的肇事者。晋成帝在《追赠刁协本官诏》中就指出:“协情在忠主,而失为臣之道,故令王敦得托名公义,而实肆私忌,遂令社稷受屈,元皇衔耻,致祸之原,岂不有由!”在晋成帝看来,刁、刘等授人以柄,致使王敦起兵犯阙,酿成国危、主辱、身死之困局、死局,可谓不智;逃亡敌国,苟且偷生,更是罪不容赦,无足称道。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三是刁协四人虽精明强干、忠诚皇室,但品性上难免有缺陷与瑕疵。被晋元帝誉为“抗志高亮,才鉴博朗”的刁协,被誉为“宰辅之冠盖”的周顗,被陆机誉为“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的戴渊,或刚毅聪察、不习苟且,或不脱魏晋名士旧习,酗酒放诞。这些品性上的缺陷或瑕疵,使他们与儒学士大夫尊崇的典范人物形象无疑存在着巨大反差,与百姓津津乐道的清官能吏更是相距甚远。

文史君说

东晋建国初,门阀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不甘皇权旁落,与世族共治的晋元帝信用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大力推行强化皇权、抑制世族的举措;出身没落或寒素阶层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或因无门荫可依,或基于忠君伦理信念,也将皇权视为进身之本,义无反顾地卷入皇权与世族权争的激流漩涡中,并因而招致杀身之祸。随着门阀政治体制的巩固,他们的事迹也逐渐被时人或后人有意无意地淡化、淡忘了。

参考文献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2、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七位皇帝司马奕

司马奕yì(342年-386年),即晋废帝(365年-371年在位),字延龄,晋成帝司马衍次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 ,母周贵人,东晋第七位皇帝,也是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黜的皇帝。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司马丕死后。同年二月丁酉(2月23日),司马奕即帝位,在位六年,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为桓温所废。被废后降为东海王。咸安二年(372年),又降封为海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过世,终年四十五岁,葬于吴陵。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

本名司马奕字号字延龄出生地建康 今江苏南京出生时间公元342年去世时间公元386年在位时间公元365年登基(在位6年)年号太和谥号晋废帝陵寝吴陵朝代东晋

早年经历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

晋废帝

司马奕生于咸康八年(342年),出生当年就被封为东海王。

永和八年(352年),拜任散骑常侍,不久加任镇军将军。

升平四年(360年),拜任车骑将军。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二十二日,晋穆帝去世无子,司马奕的哥哥司马丕被立为皇帝,是为晋哀帝。 五月二十七日,晋哀帝改封司马奕为琅邪王。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七月,转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登基为帝

兴宁三年(365年)二月二十二日,晋哀帝司马丕去世,因司马丕没有子嗣,所以崇德太后褚蒜子于二月二十三日下诏说,司马奕德才兼备,又是皇帝的弟弟,应当继承皇位。于是百官到琅邪王府去迎奉司马奕,司马奕当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三月二十九日,将晋哀帝葬于安平陵。 第二年,改元太和。

被废去世

司马奕即位之时,桓温掌握朝政,桓温有意废掉司马奕自立为皇帝,但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便指司马奕阳痿而不能生育子嗣,其男宠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在宫廷参侍,后宫所生三子可能并非皇帝亲子,于是逼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即日桓温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

咸安二年(372年)正月,降封为海西公。同年四月,司马奕被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和御史顾允领兵监管。时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义,声称奉他的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朝廷。司马奕知道这些情况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谨慎地度日,尽量避免嫌疑。

咸安二年(372年)十一月的一天清晨,卢悚派弟子许龙秘密来到司马奕居处,自称奉太后密诏来迎司马奕回京复辟。司马奕听了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这时,他的家眷出来极力劝阻,他于是又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司马奕自知复辟无望,又怕再遭祸端,便有意表现得平庸以求平安,整天在家沉迷于酒色。朝廷以司马奕安于屈辱,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

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马奕病死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一带),时年四十五岁。

为政举措

司马奕即位当天大赦天下。决定将晋哀帝葬于安平陵。第二年,改元太和。太和元年(366年)九月甲午日,司马奕下令特赦梁、益二州。

历史评价

桓温、崇德太后褚蒜子:"不图德之不建,乃至于斯。昏浊溃乱,动违礼度。有此三孽,莫知谁子。人伦道丧,丑声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庙,且昏孽并大,便欲建树储籓。诬罔祖宗,颂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怀! "

《晋书》史臣曰:"东海违许龙之驾,屈放命之臣,所谓柔弱胜刚强,得尽于天年者也。 " 赞曰:"海西多故,时灾见及。彼异阿衡,我非昌邑。"

崇德太后褚蒜子:"琅邪王奕,明德茂亲,属当储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统。便速正大礼,以宁人神。"

王夫之:"帝奕未有失德,温诬其过而废之。"

轶事典故

东晋大将恒温想废掉司马奕,但司马奕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并无过错。因此,桓温并不敢贸然行动。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在听取部下关于"宫阐重闷,床笫易诬"妙计后,"诬帝在藩夙有痿疾"(《晋书》),三个儿子都是后妃与他人私通所生,并将此消息秘密散播到民间,扰乱视听,再以皇太后的名义,行"伊霍之举",废司马奕为东海王,以王还府第。这一年,司马奕刚刚30岁。

桓温为了谋图废立、揽权夺势,出此卑鄙下流的阴招,使司马奕之私密器官"被阳痿"的同时,令其政治生命也随之告终。在一片欷歔声中,司马奕灰溜溜地结束了六年的傀儡生涯。

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帝纪第八》

《魏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晋成帝司马衍

生母:贵人周氏(周贵人)

哥哥

晋哀帝司马丕

后妃

皇后庾氏

美人田氏

美人孟氏

本文关键词:晋元帝司马睿怎么读,晋武帝司马睿,晋书司马睿,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在哪里,晋元帝司马睿简介。这就是关于《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但为什么司马睿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日本女孩节(日本传统节日偶人节女孩子的节日)

下一篇: 关羽又称为武圣、财神,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还被称为剃头匠的祖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