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瑟希的鼓是什么意思】,鼓瑟希鼓是什么意思,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鼓瑟希的鼓是什么意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读细讲2、鼓瑟希的鼓是什么意思,鼓瑟希鼓是什么意思1、鼓瑟希的鼓是什么意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读细讲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意思是说观察今天的事情,应该借鉴过去的历史,如果没有过去,那就没有今天。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众所周知,《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它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比较短小,但是“侍坐”这篇文章比较特殊,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首先这篇文章出场的弟子多,内容非常丰富。其次,可能谈论的内容给弟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而记述比较完整。第三,这篇文章不仅回忆了孔子的言论,而且还记述了师生交谈的过程,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人物的人情和动作如在眼前,俨然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来解决,无法解决的标注一下,待会听范读然后再注音。
听范读,注音。
再次自由朗读,指生读,正音,齐读。
二、内容讲解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所以本文一开始就交代了四个学生的姓名;侍坐有两个意思:⒈ 在尊长近旁陪坐。⒉ 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在这篇文章中应该是在尊长近旁陪坐,因为文章的曾皙正在弹琴,站在是没有办法弹琴的。由此推知,几个弟子在老师孔子旁边席地而坐。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交代了学生姓名和典型的学习场景。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位弟子: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侍坐时的年龄大概51岁。
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史记》记载,拜入孔门之前,他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成为孔子的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职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kuǎi kuì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
曾皙,名点,当时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率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当时约31岁。
公西华,名赤,是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当时约18岁。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四个弟子是按照年龄顺序排列的。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尔(你们),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为以吾乎尔长一日,翻译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毋吾以也:毋,不要,另外还有“无,没有”的意思,如《史记·刺客列传》:“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以可释作“用”,也可释作通假字,通“已”,都是动词用法。1、通假字,通“已”,“停止、废止”的意思。大概就是“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即“不敢跟我说话”)的意思。2、毋吾以:不用我。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这样解释,清楚明了,既合乎结构规律,语意也自足。为了方便学习,我们在课上姑且采用可下注释的第一种解释。
毋吾以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是“毋以吾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居,平时,平常。(其他常见释义:1、处在,处于。居安思危2、积储;积蓄。唐·柳宗元《宋清传》:“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3、存心,怀着。居心叵测。4、用在时间语词之前,表示经过的时间,相当于“过了”。《战国策·齐策四》:“居有顷,(冯谖)倚柱弹其剑。”5、当;担任。《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6、住所,住宅。民居;旧居;迁居)
不吾知也还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如果,或:不定代词,有人,知:知道、了解,尔:你。翻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 相当于 “然”,……的样子。而,表修饰。翻译为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
千乘之国,因之以饥馑:乘,读shèng,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一辆战车,配属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中间。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现代军队一个师的人数一般为1.2万~1.3万人左右,旅的人数7000人左右。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 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
由也为之:治理这个国家。为,治。
比及:等到。比在文言文中还有几个意思要记忆:1、紧靠;挨着:~肩。鳞次栉~。2、依附;勾结:朋~为奸。3、近来:~来。4、等到:~及。
且:连词,并且
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讨论:1、从子路的“率尔而对曰”你能看出什么?
(1)子路是在场四人中年龄最大,入门最早的学生。
(2)性格使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陵暴孔子。
(3)从政经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为季氏宰。
(4)不惑之年,功业无成,时不我待.
(5)早深思熟虑。
2、补充子路的性格特点?
参考:1、自信,有抱负。子路第一个跳出来,虽然是匆匆促促地“率尔而对”,但其发言中情景创设符合时代特征、复杂完备,目标阐述清晰,不是一蹴而就的构想。可见,治国之志已在他心中扎根很久了。他的志向是:将一个国力中等,但外受大国之威、内遭自然灾祸的国家,用三年治理得既“勇”,又合乎“礼”。
2、勇敢、直爽。子路的直爽在《论语》中有很多的体现。孔子和学生聊天,子路几乎都是第一个发言的,毫不掩饰心里的想法,没有任何约束。子路虽被收为孔门弟子,但身上依然保留着那股行侠好义之气,因此是孔门学生中唯一一个敢给老师脸色看,敢对夫子提意见、表达看法的人。因为子路说话直来直去的个性,因此难免与孔子有正面上的言语冲突,所以被孔子批评也是最多的。孔子带领学生逃到卫国时,南子邀请孔子相见,子路个性刚直,很有正义感,马上就不高兴,对孔子说了一些特别过激的话,最后让相信天命论的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让天都来厌恶我吧。
3、粗鲁、鲁莽。子路的直率与勇敢相应地暴露了子路粗鲁、鲁莽这一方面的缺点。说话直肠子,不拐弯抹角,在外表上也往往不修边幅。即使子路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貂皮裘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不觉得惭愧。子路的不惭愧一方面说明了其“不恶衣恶食”,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子路过于邋遢,不顾及自我形象。子路的鲁莽不仅在外形上有所体现,更多表现在与老师言语的冲突上。子路的粗鲁、鲁莽让孔子很担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极力教导子路要懂得退让,三思而后行来避免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危害,卫国内乱时,出逃的子羔告诉子路依据当时的情形是不宜轻举妄动,但子路还是冒死前往,终究未能摆脱悲惨的命运。
夫子哂之。
哂 (shěn):微笑。还可以解释为讥笑。
讨论:你如何看待孔子的这个意味深长的笑呢?是微笑还是讥笑?
1、讥笑。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虚,不符合以“礼”治国的要求。
2、微笑。孔子则以一“哂”对之,并解释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此处的哂实际有着熟稔的师生间默契交流之感,并非嘲讽的笑,而是“你也知道你自己又鲁莽了”的意思。说他不谦让,实际上是他不合于礼。其一是他应答不合于礼:《礼记》载“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虽然按弟子年龄排序他应当第一,可他未做到“顾望”,显然过于急躁了,因而不让。其二是千乘之国绝非小国、弱国,他却说只用三年治理即可,且勇方兼备——回归质朴、刚猛志气不是难事,但要以“礼”化之,想必孔子本人也不会有这等自信,因而子路不让。知徒莫若师,只需一哂,想必仲由也可意识到了。
“求!尔何如?”
何:怎样;如:在这里是语气词,加强语气,用来询问对方。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如:或者。足:使动用法,使……富足。如 :连词,或者。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
翻译: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讨论:从冉有的回答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冉求是在孔子点名后才发了言,他的志向是:将一个占地不算广大的小国,治理三年使百姓富足,但要靠君子的到来才能推行礼乐教化。这句话是他自谦的说法,实际也是做主政者治理一个不小的国家。其中无不体现着他鲜明的理论观点:“富而后教”、“君子教礼”,可见他对自己思想体系的坚定与平日的思考。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
能:动词,能做到,胜任。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端服,盛行于先秦两汉的一种士人礼服。为上衣下裳制。因为先秦布幅宽为二尺二(约合50cm),裁剪这种礼服上衣共用布六幅,每幅二尺二,正好是六幅正方形。正方形在彼时曰“端方”,后来引申为端直方正的君子风范。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翻译: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赤之所言,更为谦逊。他的志向是:学着做主持诸侯祭祀、朝见天子的司仪官。在他的志向中,他不是主政者,而是诸侯祭祀的司仪,算是礼乐教化者、礼的执行者,也没有指出为政的理想成就。
比较三个人的志向我们可以看到: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
而:表顺承。作:立起来,站起身。乎:介词,跟,和。撰:才能。“
异乎三子者之撰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原语序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意思是: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探究:1、曾皙为何最后一个发言?
南宋·朱熹:“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
2、曾皙在这个场合鼓瑟,是否违礼?
《礼记》“侍坐弗使,不执琴瑟。由此推知,曾皙弹琴应该是孔子之命。
3、曾皙有没有专心弹琴?
异乎二三子之撰。他其实一直在旁听别人的观点。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农历三月大致相当于阳历的四月。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略有不同的是,笄礼是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的,如果一直没有订婚,20岁时举行也可以。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在沂水里面沐浴。另外一种说法是把“浴”翻译成洗面和手,一种祭祀祈福的仪式,因为当时天气还比较寒冷。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它是一个祓除、修禊事也,这是一个祈福的活动。
风乎舞雩:风,吹风。舞雩(yú)台,又称舞雩坛,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讨论:孔子为何“喟然而叹”?
十三经中“喟然”二字一共只出现五处,都是人物的内心情绪产生剧烈波动的时候发出的动作。说明曾皙所说的话震撼了孔子的内心。
南朝·皇侃《义疏》“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去。
解读一:孔子一生奔波,推行自己学说但是不被当政者采纳,当时有了出世之心。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读二:曾皙描绘的画面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该说在所有说法中最为流行,认为孔子说赞成曾点,是因为曾点描述的理想,即是《礼记 礼运》中孔子叙述的大同理想社会的缩影,切恰地符合孔子的志向——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清·张履祥:“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勘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勘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
解读三:四子之志是一个连贯的治国方略。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而曾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治国之后的一种结果——大国真正崛起,百姓幸福安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讨论:曾皙为何单独留下来追问孔子?
参考:第一种可能,谦虚好学,有刨根问底的习惯。第二种可能:验证一下自己的回答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心意。第三种可能,曾皙比较有心机,想知道另外三个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讨论:曾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孟子·尽心下》中这样写道: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与:相与,交往。②狷(juàn):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汤伯峻注:中道,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一切都合合于仁义道德。
总结:曾皙思想进取,立志高远,言大于行,但并不完全合乎道。他不像子路那么轻率,也不像冉有、公西华那么保守。他习惯先观察、聆听,谋定而后动同时他敢想敢说,在子路因为不谦虚被孔子取笑后其他弟子一个比一个保守,但曾皙却不仅不继续后退,反而大步向前。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1、责问;责备。例句——《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
2、谦让;礼让。例句——《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让:推辞;拒绝。例句——《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4、让给;让位给。《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让舜。”
5、让开;躲开。例句——《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翻译:“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探究:孔子是否不认同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赋:兵赋,军事)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侍坐中三个弟子的志与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基本吻合的,因此,孔子的内心对三个弟子的回答是满意的。(儒家修身的四个阶段:士——君子——仁人——圣人)
探究:孔子为何哂之?
联系子路的性格,孔子哂子路,并非嘲笑他的志向,而是他急躁的态度。
2、鼓瑟希的鼓是什么意思,鼓瑟希鼓是什么意思
鼓瑟希鼓, 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鼓瑟希鼓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鼓瑟希鼓是什么意思
鼓瑟希鼓, 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鼓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gǔ sè。释义:弹瑟,比喻夫妇感情融洽。出自《诗·小雅·鼓锺》:“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本文关键词:鼓瑟希选自,鼓瑟啥意思,鼓瑟希作者,鼓瑟是什么意思解释,鼓瑟读音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鼓瑟希的鼓是什么意思,鼓瑟希鼓是什么意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读细讲)》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