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关于【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2、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衡阳风华70年70人唐浩明

1、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的这段人生格言再贴合他不过了,我也非常喜欢。

自古就有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特征,使他这一介书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当然,这其中的艰难困苦也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像的……

曾国藩的湘军是出了名的勇猛和厉害,到太平天国灭亡之前,湘军主力部队发展到了20万人的规模,汇聚了像李鸿章,刘坤一、丁汝昌等军事将领。

世人都知道他凭借的是:“结硬寨、打呆仗” 。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军队的精神基础,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从湘军的组建、发展、再到建功立业,到功成身退,最后解散,这期中的灵活和变通也带给我们生活中的大智慧。

“巴蛮”可谓是曾国藩性格的标配。尤其在他早期的官场生涯中,敢想敢干,勇闯硬拼 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去学习。只要他认定要做一件事,即使没有条件,他也要创造条件干下去。比如,他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这件事。

曾国藩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央任职的文官,一没有在地方工作的经验,二根本不懂军事,如何征兵、练兵,从哪里征粮、征饷,战术和后勤是一概不知。作为一介书生,他又怎能管理好那些暴烈好战的士兵?而且兵源又从哪里来?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吓退这个志向远大的湖南籍汉子,他“巴蛮”的干着。从湖南本地直接招募士兵(还要求必须是天性淳朴的农民)到严格军事训练,再配合儒家礼教的政治教育。(在当时被有些人嘲笑为“儒生带乡奴”)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居然初步建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可靠的队伍,这也就成为后来湘军的基本班底。

兵源问题解决了,可后勤保障也是难上加难。在当时,晚清的官场腐败横行,各种潜规则都制约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种种原因导致湖南官场对支持曾国藩是非常不积极的。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成就事业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曾国藩为此只好冒着牺牲政治生命的风险,多次给咸丰皇帝上书,逼迫皇帝给他统领地方的大权,给予湘军合法化的地位,甚至还接连弹劾了湖南和江西两位巡抚下台,强逼地方官僚支持湘军作战。

这个“巴蛮”的汉子,血液里流淌着执着与敢为!

接下来,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要直面太平军了。众所周知,与湘军对阵的太平军将领,不论是前期的石达开,还是后期的陈玉成和李秀成,曾国藩跟这些人比起来,军事指挥能力至少差了几个数量级。所以,在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湘军留下了一连串耻辱的战败记录:1854年,湘军遭遇靖港大败,刚刚建立起来的水师被太平军重创,曾国藩险些跳江自杀;同年年底,湘军又遭遇虎口惨败,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855年,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发动西征,横扫江西全省,湘军被驱赶到南昌,困守孤城。

命运就这样无情地捉弄着这个饱受战争折磨却又不肯认输的“巴蛮”汉子。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重生,意志在执着和抱负中坚强。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像是湖南山涧里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最终,他凭借“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笨办法战胜了太平军。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留下了千古佳话。打碎牙齿和血吞,愈挫愈勇,愈败愈强。

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的确让他克服了自己作为文人不懂军事的难题,使他在屡战屡败后,不断汲取作战经验,完善军事思想,最终成就了他在战场上的抱负。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巴蛮”险些让他在官场上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我们从他被贬的履历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命运。

曾国藩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在那个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在那个中央政府官员大都秉持“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哲学时期,曾国藩竟拿出对付太平军的那套策略来同皇帝和同僚打交道。动辄就上书弹劾,逼皇帝把对手罢官,这引起了湖南和江西官员的不满,一度让曾国藩在这两省无法立足。

他的这种性格“巴蛮”,做事强硬,缺少必要的宽容和弹性,自然就成了官场上的孤家寡人。更过份的是,他还要挟咸丰黄帝给他督抚大权,做湖广或者江淮地区的一把手。因此被黄帝收回了兵权,让他回老家给他刚过世的父亲守孝去。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这次罢官给曾国藩的打击很大,回到家乡后,他开始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在官场的处事态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找出《道德经》《庄子》和《南华经》这些道家和佛教的书籍来读,帮助自己提升思想境界。在反思的过程中,他结合了道家的无为和辩证的思想,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

随着反思的深入,他渐渐懂得了政治家的处事态度一定要谦退、理性,要把官僚体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时刻想着去反抗破坏这个系统。

这一切,使曾国藩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 他,真正的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当他再次重返官场时,他已能安然接受各种官场的潜规则,处事也变得圆滑世故了起来。他的变化与转型也逐步获得了同僚的认可,但是,这种不得已接受的潜规则,绝不是他做官的目的。只是他处事的手段,因为他知道以一己之力,无法提出抗议,也无法发表宣言,更无法扫除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为了道义、为了百姓、更是为了朝廷,他也只能一定程度上和势利小人“同流合污”。但曾国藩自己的内心从没有变化,无论境遇如何,他对于金钱一丝不染。

他的私生活几乎和苦行僧没太多区别,吃饭用的器皿是瓦盆,穿着破旧 。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而面对他自己时,他绝对是一个高洁的问心无愧的圣徒。

在他31岁时的一则日记中记道:“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别敬”就是外省官员进京办事,送给京官的红包。曾国藩和别人聊天时听说有人拿了很大一笔“别敬”,晚上就梦到别人发财,自己羡慕不已。醒了以后,曾国藩好好作了一番自我批评,并且把这件事写进日记里警示自己。

……

因阅历和认知的自限,又因有限的篇幅,我无法再多地叙述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但是,他的“巴蛮”而又懂圆融的性格特质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纵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和为官之道,让我想起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有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曾国藩保持自身的清廉,但在行事上却可以接受部分的行贿和受贿,用这些钱来打点办事的人,采取厚薪制度,他深刻的明白,想要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不能只依靠单纯的道德约束,也要满足大家的利益诉求。因为利益才是人与人合作的最广泛共识。

钱财是成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普通人很难有伟人的这种道德修养,但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提升认知。道德不足,认知弥补。

2、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衡阳风华70年70人唐浩明

00:00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红网时刻记者 蒋楠 整理报道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任《曾国藩全集》《彭玉麟全集》的责任编辑。通过编审、分析曾国藩留下的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阅读曾国藩同时代人的著述和大量的正史、野史资料,他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认为曾国藩既非圣贤完人,亦非千古罪人,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历史人物。

他在费时11年编纂、校正、出版1500万字、30卷的《曾国藩全集》的同时,构思、写作三卷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曾国藩》重印23次,总印数高达数百万册,还在台湾印刷出版。同时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彭玉麟》《杨度》《张之洞》等。

他就是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唐浩明。

唐浩明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等荣誉称号。先后获过第一届、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图片来源:百度)

1946年,唐浩明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金溪镇,父亲唐振楚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母亲王德蕙,衡阳市第一个接受师范教育的女子。其2岁时父母随国民党撤退去台湾,唐浩明三兄弟被托付给伯父赡养,之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唐浩明被衡阳一个理发匠收养。

尽管人生经历坎坷,但是书本却搭建了一段奇妙的缘分,跨越时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家与曾国藩的家乡相距只有15里地。“人生中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我都是看书度过的。曾国藩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唐浩明表示,曾国藩出身农民,却凭借自己的力量闯进国家核心权力层。他一介书生,却能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改写历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

唐浩明很高兴结识这样一位朋友,他们在思想上相遇,似乎是穿越历史时空的“异代知己”。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的唐浩明进入岳麓书社后,担任《曾国藩全集》的责任编辑,他更加深入地走进了曾国藩的世界。

40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写一部以曾国藩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还原一个鲜活、完整的曾国藩。而那时,全世界还没有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

立下这个心愿后,他的人生就进入了两条线。白天,他是岳麓书社的编辑,编辑曾国藩全集;晚上是个作家,写《曾国藩》小说。

他坚决辞掉了副总编辑的职务,每天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应酬,连睡梦中也常穿梭在那一段历史丛林中。他常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研究历史,不能‘太聪明’,只能退回到笨人。”唐浩明一字不漏地啃读1500多万字原始资料,极尽所能找到曾国藩的后人,踏遍所有他能寻访到的“曾国藩足迹”。

历史的许多细枝末节在他心中生长,渐渐活跃、复苏起来,带着他进入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

1990年11月,以《血祭》为书名的《曾国藩》第一部出版。

一时洛阳纸贵。湖南文艺出版社门口车水马龙,都是前来买书、要书的,坊间也流传着“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说法。唐浩明不太清楚究竟销售了多少册,“算正版的话,四五百万册可能是有的”。

美国《北美日报》评论:“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人思想突破了一大禁区,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卫星相比拟。”这本书在国内也获得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进入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此后,唐浩明又创作了《杨度》《张之洞》,跟《曾国藩》并称为“晚清三部曲”,勾勒了近代中国最为广阔的社会场景。晚清正是湖南名人辈出、大放异彩的时代,杨度即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诗句。被认为近代湖湘文化重要源头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家乡衡阳,正是唐浩明的出生成长之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无形中深刻影响了他。

写完晚清三部曲后,他宣布封笔:不再写其他小说,而是集中精力写作“评点曾国藩系列”。

心中牵挂着家乡衡阳的唐浩明,还在2013年与哥哥唐翼明一起回乡讲学,并在家乡表示,要继承好父亲的遗志,继续办好“嵩亮”奖学金,资助家乡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推荐单位:衡阳市文旅广体局 视频、图片来源:岳麓书社)

本文关键词: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曾国藩与江西官场冲突,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人,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是谁,曾国藩是江西人吗。这就是关于《江西人眼中的曾国藩,我读曾国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什么才是夫妻(什么才是夫妻该有的样子)

下一篇: 电脑中怎么添加打印机(电脑怎么添加打印机步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