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 正文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关于【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战友美文」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连载9):第八章 为母则刚2、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张桂梅40岁前的人生历程

1、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战友美文」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连载9):第八章 为母则刚

【战友美文】我(郭 磊)继续跟着张传禄老哥连续推发当代著名报告文学家李延国与王秀丽合著的力作——《张桂梅》[玫瑰][谢谢]这是奉献的是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亲们尽情享用哈

李延国老师是从我们老部队原26军走出来、我们崇拜敬重并引以为豪的著名老作家[谢谢][作揖]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第一作者李延国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张桂梅》(长篇报告文学)

李延国、王秀丽 著

(下 部)

山有桂兮,

金秋飘香。

崖有梅兮,

凌雪傲霜。

桂兮梅兮,

国之芬芳。

——题记

第八章 为母则刚

1、做妈妈

群山叠翠,森林茂密,水源丰茂,孢子植物在阴暗潮湿的土地上肆意生长,动物自由地在林间穿游,长年空气湿热——这大概是史前华坪的样貌。5000万年前,随着地壳运动,大片森林被埋在地下,这些绿色植物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变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现代工业之粮的煤炭。

无烟煤将华坪煤炭的形成期前推到了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迭纪,在历史无声无息的演进中,这些黑金一直静静地眠于地下,静待机遇到来。

2001年至2011年,在国家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环境下,作为工业动力之本的煤炭需求大幅增长,同时带来产量、价格、利润的飞速上升,这十年,被称为“中国煤炭黄金十年”。亦是煤炭资本的一场盛宴,同时也是华坪这个西南边陲小县城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

彼时,华坪人口不足16万,作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兴盛时期,采煤大军达10余万人。列宁讲“利益是最好的向导”,很多人带着资本或借贷当起了煤老板、挖煤人、伐木者、运输者……黑金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投入,高峰时民营煤矿达270余家。外来资本和人口纷至沓来,地处西南边陲的小县城一度繁荣兴旺,带起很多相关行业,拉动了酒店、餐饮、交通、房地产、机械维修、劳务中介、娱乐等相关产业。

煤炭经济的大发展背后隐藏着辛酸的眼泪。

财富引发的家庭裂变、矿难造成的伤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等扩大了弃婴和孤儿群体,他们需要被救赎。

2001年,一家国外华侨慈善机构在昆明时听到了你张桂梅的事迹,心仪不已,专程赶到华坪找到你。一番交谈考察后他们当即决定:在华坪县创办一所公助民办的儿童福利院,聘你为兼职院长(不领薪酬)。县领导也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担心你的工作负担过重,怕身体吃不消。你竟然用一句“让我来做一次妈妈吧”承诺下来。

福利院成立便收养了54个孩子,年龄从两岁到12岁不等,其中还有残疾儿童。未曾做过母亲的你, 一夜之间成了54个孩子的妈妈。

“儿童之家”开办是借用消防队的跑道建的食堂,同院还有一家养老院。“儿童之家”从社会招聘了四个生活老师,两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四个年青人充满活力,活泼能干,好奇心强,但都没有学过幼儿教育专业。

做为院长的你,育儿水平和四个生活老师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每一个孩子被你领进来时都喊你“妈妈”,你兴奋、感动,却又无所适从。你从来没有给婴儿喂过奶,从没有洗过屎裤子,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突然哭泣。他们都是被生活遗弃的小天使,是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的孩子,他们迷茫、无助、戒备、自卑、恐惧的表情令人怜惜。

他们有的刚呀呀学语,还不会走路,有的则满院子大小便,有的开始互相打架。

同院养老院的老人便过来告状:“吵死啦”、“烦死啦”、“快搬走”……

你第一天就尝到了“妈妈不是那么好当的”。

儿童之家每顿饭是两菜一汤,顿顿有肉,有时还加香肠、鸡脚、水果。山上的孩子们没见过这么好的饭菜,开始几天饭菜老是加个不停。

你被吓坏了。募捐得来的钱,这样吃下去,不久就会吃光的,那穿衣、看病、还要读书怎么办?你的工资还供着几个中学生、小学生,钱包已经瘪了,怎么办?怎么向社会交待?

你是一个刚强而又脆弱的妈妈。你竟像儿童一样哭泣起来。看到“妈妈”在哭,首先是小些的孩子被吓哭了,接着大些的孩子也跟着哭起来。孩子们像是在发泄命运的不公,这边哭完了那边又接着哭起来。

人们都以为这些孤儿在儿童之家吃饱了饭就会很听话,其实他们心灵饱受创伤,对谁都不相信。

一天夜里,男宿舍里闹了起来,生活老师来告诉你:“这些孩子说有鬼呀。”

咄咄怪事。你走进屋子,大家都不叫了,看看周围,没什么怪异。

你问他们:“鬼在哪儿?”

就听有个孩子说:“他吐。”往地下一看,有一个孩子真的吐了很多。

“吐了就是鬼吗?”

“他妈妈就是吐死的。他妈妈来找他了,他才吐的,他活不成了。”

“你们都老实睡觉,我送他去医院,回来再说。"

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吃多了。

此后,“鬼”的事件没再发生。

有一个小男孩,来的时候,穿的是长袖衣服,他胳膊长了个血管瘤,有鸡蛋大,等天热起来,穿短袖衫时才发现。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早就有了,一直没人管。你把他领到了中医院。中医院外科大夫与院领导商量了一下,同意免费手术。

你把他送进了手术室,告诉他:“忍着点,别哭,别动。叔叔为你免费治疗,一定要听话!”小男孩感受了人间的温暖,顺从地点了点头。

一个小时后,他从手术室走了出来,胳膊用绷带缠着挂在脖子上。他看见你,流出了眼泪。你心里不是滋味:如果他父母在,他会大声叫疼,也肯定不是自己走出来,要被大人抱出来。你抱不动他,只能给他穿上衣服,搂搂他的脖子,用语言来安慰他。

你认为,对这些缺少爱的孩子,只要对他们倍加关怀,他们一定乖乖的。错。

有一个小女孩,原来住在山上亲戚家,从来没人约束她,到了这里,还是脸不洗,脚不洗就上床睡觉。生活老师一说她,她就要从楼上往下跳,要不就跑出去。她见商店里有那么多吃的,就要买。

如果她因为不服管理而逃跑,一是要四处找她,增加工作负担。二是影响儿童之家的声誉。为了稳住她,你就悄悄地给她零花钱,让她买零食吃。一开始,她还能正常上学,可后来发现,她不做作业。你问她为什么,她说没有作业本。你马上给了她作业本。她拿走后却背着你把作业本撕了。你得知后很生气:本子是叔叔阿姨捐来的,她竟这么不珍惜。你拉着她到办公室进行教育,她却抱住你的胳膊狠狠咬了一口,当时就肿了起来。你明白了:无原则的爱,早晚会被咬一口。

许多人都骂她“忘恩负义”,可是,这么一点儿的孩子,她懂什么叫“恩”,什么叫“义"?

看着胳膊留下的伤痕,心头涌出一股苦涩:二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什么样的顽童没教过?自认为自己已经有一套了,没想到竟“栽”在了这个小女孩儿身上。

你原谅了她咬那一口。她不讲卫生,头上长了虱子也不理会。你要把她的头发剪短一点,以便于她自己梳洗,她坚决不同意。结果那一头虱子几天就传遍同屋的女孩儿。你好言好语地把她领到了你的屋里,领她到镜子前,夸她长得真好看,又聪明,又问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她说着说着就流了眼泪。你趁机又提出了虱子的问题,跟她说:“如果不弄掉,我们这么大个家,会人人头上都有虱子。那样,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再说,也影响你的美丽呀!”

说话间,你顺手把她搂在怀里。她终于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同意剪短头发。

这件事让你记住: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不能迁就;教育,从要求开始;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

对孩子要有爱,但是不该让步的地方就不能让步,该严格的就一定要严格。

一天,你去学校上课回来,听说孩子们打群架了。先是两个人打,周围的孩子不但谁也不拉,反而在旁边加油喝彩,更有帮忙的,有的帮这个找刀,有的帮另一个找棍。几个老师都拉不开。正赶上一位男老师来看你,费了好大劲才把他们拉开。

你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不作好教育引导,这些孩子长大了可就成了警察的对手。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是由于失去双亲,没人疼爱,没人管教,加上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变得顽劣。他们当中,有的父亲因罪入狱,母亲离家走了、有的父亲死于矿难、有的父母死于疾病、有的死于喝酒打架、有的自杀。来自这样家庭,孩子的心理很难健康成长。

半夜里,一间屋里传来了哭声,听起非常凄惨,你赶紧跑过去,是一个小女孩在哭,问她哭什么?她说:“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疼吗?”

“不疼。”

你晃晃手,有只眼睛果然没反应。赶紧找车,把她送到了县医院,眼科医生诊视后肯定地对你说:“她这眼睛早就看不见了,不是现在才发病。”

你听了很是生气: 她为什么不说实话,莫非是想赖你负责,骗你给她出钱?

很可能是大人出的主意。

你没有批评小姑娘,反而向她许诺:“等捐款来了,我就领你上省城检查。如果能恢复视力,就想办法治疗。”你也没向任何人讲这件事。

两个月后,她悄悄递给你一封信。当面不好意思说,用书信来表达,这是民族孩子的特点。打开一看,是讲眼睛的事。她写道:是小时候上山干活,摔倒碰到了树杈上,扎瞎了的。

孩子的天性善良、诚实。冲着这份真诚,你也要为她治眼睛。

还有一个小女孩,慈善机构用十七万募捐款,在北京一家医院历时半年治好了她的病。回来后,到学校不学习,不做作业。一开始,谁都不敢批评她,生活老师给她擦澡,给她洗衣服,她从未说声“谢谢”,似乎是别人应该做的。考试成绩只有几分。一天,老师给她讲了一些道理,她就要跳楼自杀。你走到楼顶把她拉回屋里,讲大家的钱来之不易,救了我们的命,我们应该懂得感恩。谈得关系和缓了,你夸她唱歌很好听,让她唱《为了谁》这首歌,唱着唱着,她流下了眼泪,一屋子小女孩都开始抽泣。 借此机会,你告诉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要珍惜时间。从此,她再也没说要跳楼,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

妈妈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而缺少母爱的孤儿们无法弥补为人之初的最重要的课程。

日复一日,你凌晨即起,匆匆赶到民族中学执教,下午放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儿童之家”,你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开生活会,纠正他们的缺点,引导他们的言行。周日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美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你和孩子们一起把院子变成了美丽的花园,种上了玫瑰、月季、鸢尾、米兰、剑兰、夹竹桃、夜来香,你和孩子们一起浇水、施肥,孩子们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盛开——54个孩子在母爱的呵护下全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幸运的考上高中并升入大学,费用仍旧由“儿童之家”提供。

为此你感恩华坪县委、县政府、民政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和关心,让你行使了做妈妈的使命。

母亲对孩子的养育之恩不可忘。而母亲的伟大更在于诞生新生命,你做为54个孩子的母亲,不能诞下一个婴儿,却在此诞生了一个梦想。

2、是梦想还是天方夜谭

你的梦想是在华坪办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

今天,一拨接一拨的记者、媒体人涌到华坪采访你,探询你办“女高”的初衷。

2021年夏季,国内著名剧作家王宝社先生创作了一台话剧《桂梅老师》,公演后引起轰动,场场暴满,甚至你自己去观看也流下了眼泪。

王宝社先生2009年有缘认识了你,并创作了一部情景短剧《感恩的心》,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打动了无数观众。甚至你也为这个短剧流下眼泪。他因此成为你的挚友,他向笔者讲述了关于你办“女高”的六个因素,笔者甚为认同:

1、空课桌。你在民族中学当班主任时,上着上着课,有个课桌空了,你知道,这个孩子辍学了。去家访,看到的结果是要么因家庭困窘,成为一个牧羊女,帮衬家里的生计,要么是家里收了彩礼,小小年纪准备嫁人了。你和孩子们目光对望,感受到锥心的痛,这种痛,变成你梦想最初的种子;

2、黑眸子。有一次你去山里家访,在一个山坡上,你看到一个女孩身边放着草筐、镰刀,破旧的衣服掩饰不住她美丽姣好的少女面孔,她有着一双美丽的黑眸子,却手托着下巴,呆滞的望着大山那边,你登上山坡坐下来和她攀谈,问她:“孩子,你在想什么?”女孩儿回答:“我想上学。”你当即哭了,含泪走下山坡。你梦想的种子,拼命要拱出板结的土壤,朝着阳光生长;

3、慈母心。至今你仍是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妈妈,为了妈妈的责任,你再苦再累也不会舍弃这份没有薪酬的工作。第一批54个孩子大都是女孩儿,你做为妈妈已经和她们有了血缘之爱,在相处的日子里,你亲眼目睹了由于母爱和家庭之爱的缺失,她们扭曲的童年,无知、敌意、撒谎、冷漠取代了童真、活泼、善良、诚实。如果她们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何至如此?你用爱救赎了她们,她们在重塑健康人格的同时,全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她们没有父母,没有亲人,继续升学有谁来关照?那么多的孩子啊,要是有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多好?

4、华坪恩。你来到华坪工作不久就查出患有重疾,是华坪县委、县政府、政协组织一次次的捐款,一位领导甚至说:张老师,放心治病,我们决不能捧着骨灰盒来赞美你。尤其那次妇代会捐款,那位来自大山深处的村妇联主任连车票钱都捐了出来,说“只要张老师病好了,能上课了,我就是爬十座大山也心甘情愿”,这句话你将铭记终生。还有县政协领导到学校视察工作,听了你的事迹,非要一见你,当你进门时,政协主席一声口令:“全体起立,向张桂梅老师三躹躬。”为报华坪大地之恩,你也要把“女高”办起来;

5、女儿泪。你的一个学生在中考之际,父亲病危弥留,告诉家人,不许告诉孩子,回来送葬没有用,读书才有用,让她好好跟张老师读书吧。她考上高中,却因家境变故上不了,这样的女孩有多少?为了老一辈的期盼,你一定要让“女高”的梦想生根发芽;

6、战蒙昧。对待贫穷和愚昧,凭口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男尊女卑文化传统深扎的山村,男人无节制的酗酒、匪夷所思的家暴是家常便饭、顺理成章,由此导致家庭破裂、轻生、破罐子破摔。他们的女儿命运便照此循环下去。你把这一切概括为两个字:“蒙昧”。改变蒙昧靠什么?靠教育。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相当于改变三代人甚至无数代人的命运。“女高”势在必办!

你要实现这个梦想。

戏剧家王宝社先生还讲了你办“女高”的性格因素:

1、党性原则强。面对困难,总是越战越勇,不为困难所折服,身上总是会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2、有伟大的同情心悲悯心,更有回报他人的感恩心——这是你性格的底色,从你身上能看到中国历朝历代巾帼英雄和伟大母亲的身影;

3、坚韧不屈。你拥有超常人的坚韧和顽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能屈能伸,甚至做到忍气吞声;

4、智慧。自私的人很难拥有真正的大智慧,你永远是个利他主义者,是一个纯粹的人,所以才会有超越常人的思维方式;

5、刚正。你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一旦碰触到你的底线,你就毫不留情面,因诚而威,因信而威,得理不让人,所以有的学生私下称你为“大魔头”;

6、既坚强又脆弱。做事果断,认准的路走到底,但心软,好独自哭泣,你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爱打扮,也爱“作”,你的脆弱表现在:宁愿去死,也不让人看笑话。

在贫困地区办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国无先例。现实远比梦想更复杂得多,你亦是无知者无畏。

也许你最初设想办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一是需要资金,二是需要教师,资金向县市申请,找一个旧厂房改造装修一下,再招聘教师,不就可以开课了吗?

你开始一趟趟跑教育局,说出你的梦想,许多人听后认为这简直是一个“童话”。

教育局领导倒是挺客气的对你说:“张老师,那你就打一个报告,往县里报一下吧。”

你看到当时由于煤矿产业的发展,县里财政状况好转,房地产业也在兴起。如果领导支持,办一个学校不会成问题的。

你信心满满,把多年酝酿的梦想写进了报告中,包括资金的预算、师资的招聘、教学的规划等详之又详。

教育局领导看了报告,十分谨慎。

你是全国十大女杰、 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你的话语权不能被轻易否定,教育局把报告送给了县委县政府。

县领导出于重视,邀请了相关教育专家、心理学者专门召开了论证会。

让你失望的是,论证会全盘否定了你的梦想。

主要理由是:当时,华坪县总人口数不足16万,县城已经有一所高中,第二所高中因为招生人数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办了没几年就关闭了,再办一所女子高中只是蹈前车之辙。何况办一所高中需要的经济数额太庞大,免费高中的经费来源无法解决。

局长问你:“张老师,不说别的,就说建一个实验室你觉得要多少钱?”

你回答:“两万元差不多吧?”

局长说:“你在后面再加两个零都不一定够啊。

你教书可以,办学校是妥妥的外行。”

由于“想得简单”,你丢分了,极少有人相信你的梦想会成真。问题是,你痴了似的,没完没了找相关单位和领导,陈述、说明,有的人烦了:这是个什么人哪,把她赶走……

为什么你想到的专家没有想到?那是因为你看到的世界他们没有看到!

你的梦想没有因此而破灭。

2002年暑假来临,你安排好福利院的孩子,把历年来所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装在包里出门直奔省城。

你不是个拜金主义者,今天你却要去“拜金”了。金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能换到你想要的东西,比如一所学校。

在繁华的省城,你像一个小商贩,在热闹的街头铺展开一块塑料布,把你历年获得的奖章、证书摆得满满当当。立起“筹资办学”的纸板,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你很兴奋的给围观者们讲起了你的梦想。

围观人群中有人好奇、冷漠、有人不屑、有人指指点点,有人摇头不置可否的走开。

你宣讲得精疲力竭。大山离城市太远,人们像在听一个寓言,人群渐渐散尽,你只募到些小钱,最大面额十块。

有时候你刚铺下摊子,就被城市管理人员驱赶,说是占道经营,你辩“我不是经营,是为办教育募捐”

“那也不行,挪走!”

你挎着包,在人群密集的闹市把奖章和证书一次次递到陌生人面前,讲述着自己的梦想。

一天,你把证书递到一个穿着体面的人手里时,他看看证书,又看看你,说了句“你是骗子吧?用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骗钱,稀罕。”

有人说:“这么多的荣誉还用得着出来要钱吗?”“这证书去广告店,要多少能做多少。”

你忽然明白,同样是金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使用是多么的不同,你几乎是视金钱如粪土,把用金钱帮助困难的人引以为乐。为帮助困难的学生和家庭,你的工资月月光,连买口红的钱都留不下。而今当你办学需要资金时,却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这是怎么了?

你不气馁,走进一家企业,企业是要负担社会责任的,你提出要见到总经理。保安把你拦住,你拿出“兴滇人才奖”证书和优秀教师证书,进行自我介绍,要和企业领导谈办学项目。保安见你是个女老师,信赖你,用对讲机叫出一个年轻白领,这个白领是企业广告部的,他把你领进一间办公室,看了你的证件,他也知道你的名字。但当你提出要建免费女子高中,来找投资时,当即被婉言拒绝,说企业是做电子的,目前尚未考虑向教育投资。但热情的留你用午餐,你道声谢谢便离去。

这还算一家善良的企业。你在另一家企业遭遇到放狗咬你的事件,资本生怕善良的人们看到他们巧取豪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罪恶。

你又累又饿,走到一个挂了许多政府机关牌子的大门口,正是午休点,机关的人们已经下班,你便靠在门口边歇脚,准备下午上班时闯进去试一试。冬日暖暖的阳光晒在你身上,你不知不觉睡着了。

下午两点半,上班的人陆陆续续走进机关大门。其中一位领导看到门口侧躺着一个灰头土脸的女人,以为是遭受家暴的上访者,近前呼唤,竟然发现是你张桂梅:“桂梅老师,你在这里做什么?”

你揉着疲惫的双眼,一下认出了对方,礼貌地站起来回应。

你随着领导乘电梯上了办公楼层,看到走廊里挂着“向十大女杰张桂梅学习”的标语,心中五味杂陈。

一杯热茶递到你手里。

“桂梅老师,你来昆明有事吗?为什么不打个电话?”

“你工作忙,怕麻烦你。”

“我还以为是遭家暴的妇女来告状呢。”

“我没有家,也不会有家暴发生。”

两个人都笑了起来。你觉得这次闯对了门,以最好的状态讲述了你的梦想。

“张老师,这个事情太大了,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做成的,你还是好好当你的老师吧,而且你身体不好,扛不起。”

多少人劝你,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荣誉,作出那么多成就,养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再揽那么多事了。

误解不断。一次你应云南省电视台赴昆明录节目,你早到半天,见缝插针在火车站人多处拉开横幅募捐,执勤的警察当即要把你带去派出所,怀疑是“诈骗”,你只好把电视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了警察。你在警察的敬礼中离开了车站。

也有人在会议上讲,说你竟然拿着荣誉去社会上骗钱,这种误解最令你痛心。

也有朋友劝说,国家现在鼓励上职高,没有钱,可以上职高啊,国家还有补助,建什么免费女子高中,出力不讨好……

你忽然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无奈。五年的假期,你筹得的钱不到两万元。算起来,要75年才能凑足你一甩手捐出的30万兴滇人才奖的数额。75年后,你还在世吗?

你曾乐观地想着每一个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金钱观。

猴年马月才能筹够建一所学校的钱?放弃吗?

3、没着正装的十七大代表

2007年10月,你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县委办给你送来七千块钱,做为你参加会议的费用。

你在领款条上签完名后,县委领导郑重的对你说:

“张老师,你去买一套像样的衣服,你代表的不仅是我们华坪,也代表丽江,更是代表云南,从你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你的形象就是我们全云南的形象。”

这样隆重的会议,你一生唯有一次,你要把自己整饬出最正式的样子。

按通知,你需要10月13日到达昆明,由驻昆办工作人员陪同购买正装。但就在当晚,你接到市委办公室的电话,说给你准备了一套纳西族服装出席会议。

纳西服装很漂亮吔。你是个爱美的女人,有了这套纳西盛装,你就不用担心再考虑买什么样的衣服了。

那七千块钱怎么用?你开始打这笔钱的主意了。

办免费女子高级中学的梦想已经在你心里盘桓了多年,这笔钱,可以为梦想添置一些什么东西呢?

当时电脑已开始普及。也许应该为学校添置一台电脑。它可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你不知道一台电脑多少钱,但你知道,留一千块钱买衣服备用足够了。那你就可以有六千块钱买电脑。

你马上找到了一家卖电脑的联系电话。

销售人员很快就带着一台手提电脑上门了,他打开手提电脑给你演示,你看不懂,但你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你想知道的,电脑上都可以显示出来。

“这东西好神奇啊。”你由衷的感叹着。

“张老师,用熟悉了它能做的事更多。”卖电脑的帅小伙笑着介绍。

“我要买最好的。”你完全动心了,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电脑打开了你的眼界。

小伙子给你选了一台配置最好的台式电脑,价格大大超出了你的预算。

“八千六。”小伙子报价。

“这么贵?”

“张老师,我是按成本价格给你的,不赚你的钱。”

你一咬牙后买下了它。你买的是信息时代,买的是与时俱进!买得值!

十三号,你囊中羞涩的到了昆明。驻昆办工作人员很热心的要陪你去买衣服。

你很尴尬,又不能说自己把钱花没了。支吾了半天,终于说服了女办事员别跟着你,你会自己去买。

女办事员还是百般不放心,临出门又扭头问你:

“张老师,还是我陪着你去吧,我对昆明更熟悉些。”

“不用了,我不会走丢的,你们跟着我会让我觉得不自在。”

你向她保证一定会买一套合乎会议要求的衣服,她才千叮咛万嘱咐的离开。

她一离开,你就如释重负的躺到床上,把头埋在被子里躲着笑出了声。

天还没黑你就睡下了。这一夜,你睡得很香很沉。

十五号,你穿着纳西盛装如期走进人民大会堂。

56个民族,56种服饰,美不胜收。

大会结束,分组讨论的时候,大家自由着装,你换下纳西民族服装,穿上自带的深色西服上装、浅蓝色牛仔裤。

牛仔裤耐脏耐穿,便宜经洗。既然自由着装,你就穿牛仔裤呗。

进了分组讨论会场,所有人的目光齐聚你身上,你赶紧低头打量了一下自己的着装。衣服扣子都在呀,裤子拉链也没开呀,抬头看,发现还是有人用怪异的目光盯着你。

你觉得好尴尬,你对大家笑笑,狼狈不堪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云南丽江的张桂梅。”

“张老师,你好。”

“你好,张老师。”

与会的人开始笑着跟你打招呼,你松了口气。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悄悄问身边的一位女代表:

“刚才我进来你们为什么都那样看着我?”

“看你的衣服呢,你怎么穿成这样?”

你眼光四处一转,才发现所谓自由着装并不是没有限度的自由,只是大家换下了民族服饰穿上了西装或者其他比较正式的衣服,质量上乘,显示出“国泰民安”的气氛。

你低头瞥了眼自己身上那件褪色严重的西服,你甚至记不起这件衣服在你身上穿了多久,现在它泛着一种陈旧的亚灰色,蓝色的牛仔裤洗得发白,膝盖处还有两个小破口,它们唯一还能示人的就是干净,除此之外几乎无一可取之处。

你额头背心都在冒汗,忽然产生了自卑感。

县领导曾对你说过:

“你代表着的是我们华坪、丽江、还有云南的形象。”

早知道这样,借钱也要买一套像样点的衣服。

你做客央视,刚到达演播室,尴尬的一幕又发生了:导演看着你,皱着眉头说:

“张老师,您这身衣服不合适,您赶快回去换一身正装来吧,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您快点。”

幸好还有丽江市委送给你的纳西盛装。你马上回去换了出来,才算过了这一关。

会议期间,一位与会代表买了一件新西服送给你,衣服很厚实,颜色很低调,你非常喜欢,马上就穿在了身上。

你谢天谢地,穿着它参加了好几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录制。会议结束回华坪时也穿着。

而你穿着褪色西服、牛仔裤的形象被一位敏锐的记者发现。她就是党代会驻云南组的记者林红梅,她在你下塌处采访至深夜,你把多年来想说的话都倾诉给她。

林红梅是一个“快手”,第二天就和同事一起写了一篇通讯,在会议期间新华社发了通稿,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

《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在显著的版面上刊登——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林红梅、徐江善、张先国)“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张桂梅代表一双眼睛里跳动着热切的火苗。

“十七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是基层党员的代表,我要把基层百姓的心声反映上来。”张桂梅说。

张桂梅用生命追逐着她的梦想。记者看到,她的额头上、脑门上有一个个鼓起的包。她笑笑,淡定地回答说:“这是肿瘤转移鼓出的包。”记者愣住了,不相信地看着眼前这位齐耳短发、双眼炯炯有神、穿着牛仔裤的党代表。

今年50岁的张桂梅从小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1995年,她的丈夫突然被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张桂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也没有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家没有了,我的天塌了。”张桂梅决定到深山中躲起来度过余生。她离开大理,来到华坪县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1997年4月的一天,她肚子疼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肚子里长了一个大肿瘤。她手拿医院的报告,徘徊在回学校的路上。没钱治病,举目无亲。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思来想去,决定不治了。她要用有限的生命,把孩子们带到毕业。

第二天,上课铃声一响,她准时站到了讲台上。她日日夜夜和孩子们在一起,辅导孩子们冲刺中考。孩子们问她:“老师,你为什么不笑?”她答道:“等你们考完了,我告诉你们我的秘密。”学生们毕业后,学校知道了她生病的事,送她到昆明医院做了手术。

  出院后,她被派到新设的民族中学任语文教师。她拖着病体,每天只吃9毛钱的饭菜,哪个孩子缺用品,她给;哪个孩子交不起学费,她拿。肿瘤在她的体内再次发作。她忍着,把学生带到毕业。她的学生拿了全省语文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一个默默无闻的,来自山外的女教师,引起了山里人的关注。华坪县妇联专门为她发起了募捐;县政府出资送她进医院再次做了手术,并免费为她提供药品。

“面对深情厚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活着,尽最大努力为这些山里孩子们做事。我的生命是由这块土地上的父老挽回的,我要报答他们的恩德。”

  张桂梅把县妇联1.6万元的捐款捐献给了学校,为学校架起电线。从此,孩子们不用再点着蜡烛上自习了。

2001年4月,华坪儿童之家孤儿院成立,张桂梅任负责人。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担负起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的重任。孤儿院一开张,就来了54名孤儿。到现在,孤儿院已先后收养了83名孤儿。这些孩子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16名孩子正在高中、中专或技校就读。

  张桂梅把所有心血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在忙碌中,治疗着心灵的伤痛和肉体的病痛。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已经转移到肺部的肿瘤竟然消失了。

“是这块土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怕死,我唯一不踏实的,是欠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的情没有还。”她看着记者,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山里人穷,穷在意识落后、文化落后。山里人把很多希望寄托在十七大上,希望党能出台更多适合山里孩子读书的好政策。”张桂梅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个在你心里埋藏多年、困难重重的梦想开始会破茧而出了吗?

4、生命的转折点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路标一样的话语,让你兴奋得彻夜难眠。

这意味着每个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都将拥有公平的起跑线。而从边疆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实际出发,创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无疑是和会议上所提到的教育精神相契合。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依然不改初衷。

你怀揣着美丽的梦想,走进各大媒体的演播厅。

你被党和国家的发声鼓舞着,你觉得生命里充盈着力量,心中从来没有如此踏实。

你在访谈中提出办学梦想:用知识改变山里女孩子的命运、不让低素质的母亲带出低素质的孩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大山深处因为党的阳光照耀而光亮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来更多的优秀人才。

你的梦想产生了辐射效应。教育频道、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都对你的梦想进行了报道。

回到华坪后,省委、省政府给予这个梦想一路绿灯,各种手续很快批了下来,丽江市委、市政府和华坪县委、县政府均划拨了一百万元建校经费,县政府立即协调土地,进行规划,并成立了女子高中筹建领导小组。

然而,就在一切进入预定轨道时,你接到来自东北老家的电话:哥哥病危,想见你一面。

你自从来到云南后,只回过两次老家。跟老家的哥哥姐姐们几十年没有相聚,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你这个流落在外的“小老五”。

就在你悲痛不已准备返乡时,又接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电话:要为你的办学梦想录制一期节目,一位想要给办学赞助的企业家也要参与这期节目录制。

你极其矛盾,你曾经自欺欺人的让一个病危的姐姐坚强的活着,等你忙完了回去看她,姐姐没有等你。如今,你还能再让哥哥坚强的活着等你回去看他吗?

你忽然想到,去北京、回老家都是一路向北,既可以去北京录节目,也可以回去看哥哥呀。

你先赶到北京,约好节目录制时间,老家的电话打了过来。姐姐在电话里哽咽着说:

“哥哥一直不肯咽气,人都不清醒了,还在喊着你的名字,你快点回家吧。”

从北京乘飞机回家,只需要两个小时,只要愿意,你一定能见到哥哥最后一面。可是,已经约好了录制时间,你回家就要错过,错过了他们会再让你录一次吗?企业家还会和你对话吗?那笔钱他还会捐助给你吗?错过了,你要通过什么渠道再能筹到这笔钱呢?

纠结中,你哭泣着对姐姐说:

“姐姐,我真的有件重要的事,走不开,只要等两天……”

没等你把话说完,姐姐就挂了电话。你的心窝一阵阵绞痛,全身无力地瘫软在地上,把头伏在手臂中,由抽泣变为号啕痛哭。

第二天,你含着眼泪走进了演播室。

企业家被你的节目打动,捐赠给学校50万元钱。

走出演播厅,你身体无力的倚在路边,摸出电话打回老家。

“姐姐,哥哥怎么样?”

你好希望姐姐说哥哥还在等着你。对面传过来的是抽泣声,然后是姐姐哽咽的声音:

“哥哥走了,我们已经送他到殡仪馆了。”

你的心碎落一地,你不知道怎样结束了通话。回到住处的路变得漫长难行,双脚似乎踩在棉花上,感受不到大地的厚实。

你用一些苍白的理由来欺骗自己,不敢再打电话回老家。你对自己说:人总有生老病死,病榻间的亲情缠绵,必是万分不舍不忍,而去的人,终究要去,无力回天,与其如此,不如为活着的人努力。华坪,那个善待了你的小县城,给了你包容与温暖的城市,你需要用毕生来拥抱她。

你订了飞机票,回到了华坪。

负罪感使你害怕和家人通电话,自然规律使亲人在逐一离去,你也会死,并且怕自己撑不到学校建成就会死。所以你要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让学校能尽快建成,让山里女孩尽快入学,你才死得安心。

与在外面募款的艰辛不同,华坪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给予了这所学校极大的帮助。全县所有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发起了捐款倡议。

当时华坪是全国一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虽然国家煤炭政策逐步紧缩,一些小煤矿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但所有煤矿都慷慨解囊,募捐金额达106万元。

华坪有着良好的人文生态、政治生态,爱你的人远远多于淡漠的人。

一切是不是都如你所愿了?

5、招生波折

你的梦想破茧成蝶,一座五层教学楼在狮子山下拔地而起。

教学楼与民族中学一路之隔,预计8月建成,9月1日正式开学。

学校定编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面向全市一区四县招生。

你站在繁忙的工地上,想象着大山里走出来的青春的女孩子们,在校园里学习、奔跑的场景,孩子们的未来,将从这里起飞,她们的命运将由此改变。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

你没有料到,梦想与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高中录起分数线下来后,你满怀希望的贴出了招生广告。

你想像山里的女孩儿们会奔走相告、结伴来报名,结果你望穿秋水,来询问报名者廖廖无几。

你让已到职的老师们将桌子摆到热闹的街市、广场上。你则带上一个老师走遍了丽江的一区四县,想尽量招收一些达到录取线的贫困女生。

你们把招生简章贴到各县学校门口,回到车上扭头一看,有人手脚利索的把它撕掉了。

你奔走招生的初衷是希望尽量招收一些学习优秀的“尖子生”,起码分数达到录取线。但是,你失望的铩羽而归。

回到华坪后,招生慢慢有了起色。有少数高分学生来打听相关情况了。但绝大多数报名者没有达到分数线,有的分数甚至低到不可想象。家长对她们升大学也不抱希望。

毕竟“免费上学”四个字,对于家境贫困的女孩儿们太有吸引力了,这四个字像长着双腿,很快跑遍了大山的旮旮旯旯。她们面有菜色被家长带着来询问,是不是真的不交学费?

得知一切承诺都是真的,家长瞬间喜笑颜开。

有一位老父亲,听到学校不仅不收费用,还发放衣服被褥时,便在破旧的衣服兜里抠索出一大把零钞和钢镚放在你面前:

“张老师,这么大一所学校,娃都不交钱怎么办啊?你多少还是收点吧。”

你拉着这位父亲黝黑皴裂的手,把钱塞回去说:

“你真的不用担心,孩子上学的费用政府会解决,穿的、用的都有社会好心人捐助,你就给她带点生活费就行了。来,我带你去看看她们的衣服和床。”

你带着这位父亲去了教室改成的临时仓库,里面整齐堆放着已收到的校服、被褥。他站在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泪水滚入了脸上的沟壑。

“党和政府太好了,能这样关心我们山里人。”

“让你的女儿好好读书,对得起党和政府啊。”

老父亲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他感受到了公平和希望。

还有一位残疾父亲,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学校,半信半疑的问你是不是真的不用交钱。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同样泪流满面:

“张老师,我两个孩子妈妈死得早,我不识字,又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我这两个姑娘从小读书就努力,可她们同时考上高中,我根本没有能力供她们一起上学。”

姐妹俩也在一边抽泣着。你抱住两个孩子对她们说:

“孩子别哭,到这里就是到家了。”又对父亲说:“大哥,你不用担心,我一定把两个孩子管得好好的,让她们都能考上大学。”

“我受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二姑娘小时候生了一场病,我不知道送医院,在家找草药给她吃,结果耽搁了病情,娃娃有点残疾。”

一对老实的夫妻在带着女儿报完名后,无法表达感激之情,当即挽起衣袖帮助学校打扫卫生。父亲一边俯身用抹布擦拭着教室地面,一边嘴里念叨着:共产党的天下啊!共产党的天下啊……

那一瞬间你意识到:你的选择、努力,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这所学校,她们初中毕业后没有机会继续读书。她们的一生都走不出魔咒。

一传十,十传百,学生陆续来报道了。但她们的成绩都不理想,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中考分数不够普高录取线。但她们的父母太希望她们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太希望她们能藉由女子高中走出大山。

看着这些父母焦急渴盼的眼神,你无法将她们拒之门外。

一天,一个特殊的学生被送到你面前。

她的父母在县城里有工作,家境宽裕,孩子并不符合女高招录的“贫困”条件。那对夫妻很为难的对你说:

“张老师,我们这个姑娘,肯定是考不上大学的。其他高中都不要她,成绩有点差,我们只想把她放在一个还能管束她的地方,不要混社会,当小太妹。”

你断然拒绝了这对父母的请求。

小姑娘的父母坐在你面前抹泪。

“女子高中不收费,你们来这所学校就是占用学校资源,我收了你们的孩子,就对不起党委、政府,对不起全社会的好心人。”

夫妇俩哭着对你说:“张老师,我们知道学校不收费,但我们交费用,全都交,请你收下她吧,不然我们管不了,她的一生就要被毁了。”

看着这对父母在你面前相对而泣,你最后还是心软了,把她看成是一个精神“特困生”。

你有点懵: 社会对女子高中的印象是什么?难道这里是混岁数的地方?

虽然成绩参差不齐,但终于招满了一百名学生,其中没达到普高录取线的占大多数。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具有连续性,其内容往往取决于原生家庭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和权力状况。

现实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常常达成一种合谋,通过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制度的不公平、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证书制度的权威性,有优势文化资本的人持续处于上层,劣势文化资本的人持续处于下层。二者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小,逐渐形成阶层固化。社会的不公平由此产生。

要消除这种不公平,首先就要让两个阶层之间有畅通的流动渠道。让贫困家庭孩子能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命运、感受到社会、制度的公平性。

这个渠道,就是公平、普惠的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渠道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使其产生穷则思变的精神动力,才能彻底拔出穷根,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破土而出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你带着一群刚放下牧羊鞭的姑娘站到了教育公平的起跑线上,以破釜沉舟的的姿态向文明冲刺。

你将在狮子山下书写属于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艰辛办学路

2008年9月1日,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

一座五层高的孤楼矗立在狮子山下。

时间仓促、资金有限:尚没有硬化的操场上堆满了各种建材和建筑垃圾、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

很多人劝你第二年9月1日再开学,你拒绝了:等一年,对大山里的女孩子来说,这一年也许就是她们的一生。

8月30日下午,全校师生都在忙着打扫卫生,以迎接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下午,县教育局干部职工全都来到女高,教育局局长拉着你的手说:

“张老师,不要着急,学校的事就是我们教育局的事。”

处于极度劳累中的你,感动于这一句温暖的话。

一直到次日凌晨,学校卫生才打扫完,教育局干部职工连夜在花坛里种上花、浇好水,保证了开学典礼如期举行。

一百名正值花样年华的女生穿着整齐的红色校服、提着学校免费配发的统一被褥包站在操场里,你的眼眶湿润了。

学生代表上台讲话,她叫何先惠,是民族中学你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是那年女高录取学生中的第一名: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长年靠种地为生,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们把走出大山的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今年七月,我以优异的成绩为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当全家人为我的成绩而感到高兴时,随即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读高中的学费从哪里来?

就在我因筹集不到念书的费用准备放弃高中学业时,由张桂梅老师任校长的女子高中建成的消息传来,让我重新燃起了读书的希望。我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第一栏中填报了丽江华坪女子高中。

不久之后,我就收到了一张红色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免收书费、学杂费等一切费用,甚至连行李也是免费的。这无疑给我们的家庭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我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作为一名贫困家庭的女孩,成为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第一届学生,终于能够圆了自己读高中的梦,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这是一所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好心的叔叔阿姨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建起来的学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何先惠在民族中学上初中时,天天从窗里往外看着“女高”的建筑工地,她知道在建的是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后,希望学校早日建好——因为她家境困难,没有钱念高中,面临初中毕业就辍学。如今她也圆了自己的梦想。

食堂、厕所暂时要和隔壁民中共用。没有围墙、没有保安,学校背后全是荒山,是一所女子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你带着女老师们住进了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吃住和学生在一起。男老师则在 一楼用砖头和木板搭建起简易床铺,兼顾保安。

老师基本都是从大学招聘而来,80后、90后占绝大多数。

为了给学生们安全感,凌晨你是第一个打开电灯的人,晚上也是最后一个关灯的人。

每天处理完学校的事,差不多都是午夜了,给值守老师交待完后,你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走回儿童之家。

第二天你四点半起床,从儿童之家走回女高差不多五点左右。学生和老师都还没有起床,你打开办公室的灯后,天地之间一片静谧,你开始打扫学校卫生。让老师、学生们一起床,就看到清爽、干净的校园。

做这些事情,你心里充满着欣喜:期盼孩子们能喜欢上这所学校,爱上这所学校,在此改变她们的命运。

学生基础太差,你下了个决定。早上的卫生由老师们打扫,17位教职员工要扫一个很大的操场。每天早上要5点多起床扫院坝,学生读书、背书。

但他们都太年轻了,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没吃过苦,晴天扫完一身灰,雨天扫完一身泥水,学校没有可以洗澡的地方,有时要一两天后才能离校出去洗一次澡。

恶劣的环境让部分老师打了退堂鼓,冬天的一个早晨,几名老师相约着不再打扫卫生,想到华坪县教育局联名反映你。你什么也没说,背着福利院最小的孩子“小萝卜头”,拿着扫帚默默地清扫校园。

“小萝卜头”受不了灰,在你背上哇哇大哭,用手抓扯着你的头发表示抗议。你只是背过手轻轻哄拍着背上的“小萝卜头”,坚持扫地。看到笼罩灰尘中的你和“小萝卜头”,大家沉默了。

他们慢慢聚拢在你身边,闪着启明星微光的校园里,响着沙沙的扫地声。

想去县教育局反映你的人最终没去。老师们想出一个办法,用尺子量了操场,按人头平均分割,还买来油漆划上线,每人去认领一块。

学校卫生在这样的不情不愿中解决了。你哭笑不得,甚至感到了一丝幽默感。你无法苛责他们,毕竟条件这样差的学校,全县仅此一家。何况在你眼中,他们也是刚毕业的孩子啊!

9月的华坪多雨。一下雨,学生老师出入都极不方便,但更为不便的是学校没有厕所。老师学生都借用邻近民中的厕所,或是去学校外的公共厕所。

夜间为保证学生安全,你规定学生上厕所必须要一名女老师和一名男老师陪同。如果遇到学生拉肚子,频繁的上厕所,护送她的两位老师基本就无法安睡了。天一亮,老师红肿着眼睛又要进教室上课。

你心疼老师,也从心底觉得对不起他们。但你的歉意还没有持续多久,就发现学校洗漱间里总有一股怪味,这是怎么回事?

一天早上,你到校后决定先去洗漱间看看。当你推开洗漱间门时,一位女老师慌张的提着裤子站了起来。因为厕所离学校远,她们把洗漱间当成了厕所。

“我天天这么辛苦打扫卫生,你们天天把洗漱间当成厕所。你们这样做,是给学生带了个好头吗?”

你毫不客气的痛斥了这位老师,直到她哭着离开洗漱间。当你的怒气平息下之后,又觉得这也不能全怪老师,都是年轻小姑娘啊,也许她半夜不好意思叫醒别人陪她上厕所,才不得以想出这样的解决办法。

想到这里,你回到办公室找来桶和扫帚,开始冲刷洗漱间。

冲洗的过程中,留校值守的老师们几乎都来了,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干着活,直到洗漱间被冲洗得干干净净。

学校地势较高,自来水经常压不上来,只能先保证生活用水。学校后面有一条农用灌溉渠,每隔十天半个月左右水渠里会来一次水。这时,全校便停课去抢水用。洗完衣服,再端去浇灌花木,整个学校忙乱不堪。

灌溉渠里每次淌水都非常混浊,学生的白衬衣只要洗一次就变黄。而且要把水渠堵截起来才能取用。这就使得下游农民灌溉用水受到影响。他们便堵在水渠上不让学校用水,也会聚集起很多人到学校讲理。出于理亏,你无法辩解,你讲到学校的难处时,他们也不能理解。每次用水都会被老百姓骂得狼狈不堪。

你只能在挨骂后开校会做老师、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大家,只要再坚持一下,我们的蓄水池修好后就不会这样被动了。并对学生讲要发扬井冈山“小米饭、南瓜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有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办学渐渐露出了狰狞的一面。这些刚从大山里出来的女孩没有时间观念、懒散、缺乏自律,初次离开大山,看到城里的一切事物都新鲜,三天两头溜到街上买各种垃圾食品,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生活费,被她们两三天就花光。接下来的日子完全无法应付。上课时间,教室里总有空位,有时课上了半节还有学生气喘吁吁的从街上跑回来。到吃饭时间,有的学生不吃饭,到下午上课时就无法集中精力,一会儿胃疼、一会儿恶心。

有一个孩子还每天早上要花二十分钟敷面膜,这让你觉得不可理喻。你问她哪来的面膜?她说买的,三块钱一张。你问她钱哪儿来的,她说一天少吃一顿饭就省下来了。

你记得她父母送她来学校时,显示出家境的贫穷,可为什么父母才一转身,她就要敷面膜呢?

这些都是你始料不及的,这跟你原来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你想象中的贫困孩子都会珍惜上学的机会,她们会拼尽全力的努力,学习风气会好得让你感动。面对事实,当了几十年教师的你才觉得,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对年轻老师们来说,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和看似不可救赎的学生,他们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当激情消散,他们的理想从现实的悬崖上跌落下来。

接着,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

7、党旗所在

你决不放弃。

你制定了女子高中的校训: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你把学生集中起来,一个词一个词的讲给她们听,要求她们背下来,并要求以此自律自戒;你对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要求老师们统一备课,实行坐班制,学生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都能找到老师解决;最后,你还要求未婚老师签订三年内不结婚、已婚老师三年内不怀孕的合同。

三年,是刚好送走这批孩子的时间,你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和你一起,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些孩子身上,帮她们打开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

开学不久,17名教职员工因学校条件差,有9人相继找理由辞职离开。

接着有学生转学。有一个学生父母来接女儿时,带走了学校免费发放的被褥、行李箱和衣物,还不屑的对你说:“如果我们稍微有点钱,都不会让娃在你这儿耽搁时间。”

一个月内,6名学生转走了。

局面似乎失控:剩下的老师人心惶惶,学生精力不能集中,校园内外流言四起,学校又出现经费短缺。一切都呈现出最糟糕的状态。

一天早上,你为学校的经费跑了好几个部门都无功而返,疲惫不堪的坐在旗杆下,看着开学才升起来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说不出的苦涩。

“张老师,你还好吗?”一位老师关切的问你。

“也许学校办不下去了,没有钱,一分钱都要不来,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过。”你强忍着眼泪对他说。

“老师也走了这么多,都无法正常上课了。现在从哪儿可以快速的招到老师?也许,学校真的要黄了。”

一阵心酸直涌上心头,你紧紧咬着嘴唇,就怕一开口就会哭出声来。

这位老师坐在你身边也沉默着。

因为过度焦虑,你身体上出现了各种毛病:全身浮肿,额头鼓起多个小包,去医院检查,是骨瘤。肺上也有了结节,加上长期服用各类药物和一些强效止痛药,肌体损伤很大。你经常感到呼吸困难,全身像针刺一样痛,剧痛过后还会出现眩晕和虚脱感。

随后,相关部门把你叫到办公室,说为了照顾你的身体,办理退休吧。

你的退休立刻变成了现实。

甚至有传言:女高将被接管……

绝望来得那么突然、那么真实。

疲惫感如潮水将你淹没。支撑你的力量消失殆尽。周遭突然变得空旷,你无物可依。

寂寥的天地间,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从云间传来,你依稀看到,赤玫火笼的原野上,跑着穿红花袄的小姑娘,小辫子在春风中摇荡,洒下一串清脆的歌声;对着妈妈唱着“大麻子”的小姑娘,被爸爸抽了一耳光;唱着《红梅赞》、演着江姐的小姑娘,被观众一遍遍叫出来谢幕;走出车站的少女,伏在父亲背上,滑落在父亲颈窝的热泪;新婚被落下没有参加到婚礼的新娘;洱海边琴瑟和鸣的丈夫;苍山上那块孤独的石碑;民族中学里辍学的姑娘;儿童之家可爱又可怜的孩子;还有那些要钱的屈辱、拼尽所有建起来的女高,那里面有你的梦想,你的希望。

这一切,都真实的存在过,又虚幻得不可触摸。所有的人和事,都远离了你,你拼尽一生心血,最后不过一事无成便已年暮。

“不能供自家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就不要去强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打工也需要人。”有人这样对你说过。

你想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你没有做到,曾经豪情万丈,如今只落得绝望凄凉。你最终辜负了大山的希望和贫穷家庭的期盼。

自责和绝望将你完全笼罩。

你缓缓闭上眼睛。

丽江著名的风景区虎跳峡,那里山高峡深,水流异常湍急,暗礁林立,失足掉下去的人会尸骨无存,听说死在虎跳峡的人会去到一个叫“玉龙第三国”的地方,那里鲜花遍地、四季如春。

你似乎恍惚的坐在观景台上。

发源自青海格拉丹东雪山的金沙江千里迢迢奔波到此,因突遇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的阻挡,原本平静祥和的江水变得怒不可遏,咆哮着从两座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壮观的大峡谷之一。虎跳石横踞中流,将江水一分为二,传说中猛虎从玉龙雪山跳跃,在这块石头上稍微垫一下脚,就能跃到对面哈巴雪山上,虎跳峡便因此得名。

江水在脚下咆哮、翻滚,卷起重重浪花,狠狠摔打在石壁上,水雾氤氲上卷,扑得你一脸一身。你不再乎,对心无所念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让你在乎了。

踏歌而来的小姑娘在对你招手,红扑扑的小脸满是幸福的笑容。

永别了,那些如花朵般的笑脸、那些曾经不堪或荣光的往事、那些你曾深爱过的人、那些也深爱着你的人。

对不起,那些对你寄予厚望的人们,你最终没能达成他们的愿望——让你们失望了,下辈子我再努力吧!

脚下的江水咆哮翻滚,轻轻一跳,立即会被暴虐的江水卷走,丝毫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会被浪花抛砸到石壁上,让全身骨头碎成齑粉。会在浪涛的裹胁下,不停的撞向一个又一个巨石。会随着湍急的水流,跌下一道又一道的瀑布——你却不会感觉到痛。灵魂感受到释放的快感,所有羁缚肉身皮囊的一切都会在暗礁的碰撞中撕裂、被江水洗刷殆尽,无可拘束的灵魂便会展翅高飞,得到真正的自由!

怒吼的江水卷起千堆雪,向你发出呼唤:

“来吧,只要投入我的怀中,你的灵魂将得以解脱!”

“张老师,你还好吗?”一声焦急的呼唤,一双温暖的手扶起了你。

“你头晕吗?”一位老师问。

“我只是打了个盹。”

你拒绝了老师送你去医院的提议。

虎跳峡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深、最壮观的大峡谷之一?因为金沙江水毫不犹豫的硬挤过看似最不可能的那一条路,造就了最狭窄处仅30米宽、峡谷内礁石林立、18处险滩、7处10米落差、瀑布10条的壮景。

这种壮美缘于金沙江从来没有选择改道!

然而,如今的你,还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改初心吗?

她们还好吗?

那些大山里的姑娘们,能像你小时候一样奔跑在野玫瑰盛开的山坡,笑着唱着吗?能像你一样扮演着自己崇拜的江姐吗?在她们的人生中,她们能扮演谁?女儿?妻子?母亲?她们可以有很多身份,但唯独没有“自己”。

就像今天的你一样,看似将失去所有,却无力也无法。

恍惚中,你觉得你和她们在这一刻,是紧紧相依的。

放弃吗?

你万念俱灰,放弃是此刻唯一的、最好的选择。放弃了,一切的忧思和困难会随之而去……

你开始整理档案,准备移交。却忽然发现留下来的8名老师中,竟有6名是党员!

那一瞬间,一丝亮光如利剑劈裂了黑暗,你顿时觉得,学校有希望了,党员们没有离开!

共产党员,这是一个神圣的称号,这意味着他们坚守信仰,有担当。

你当即打报告向县委组织部申请成立党支部,很快得到批准。你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

有党员在,学校就不会垮,你要举办一次特别的宣誓仪式。

你让美术老师找来红黄两色油漆,在教学楼二楼墙壁上手绘了一面巨大的党旗。

你带着6名党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由你领诵: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每一个宣誓人眼中都涌出滚烫的泪水。

你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我把党来比母亲。

你张桂梅是党的一员,是党的组成部分,是一位母亲,你能承担起党员的责任!

为母则刚,你将为理想扛起一切!

战斗堡垒筑成了,阵地守住了。

教学楼共有五层,你把办公室设在三楼,方便上下照看学生以及应对每个楼层发生的突发事件。学校没有围墙,你就每天五点半准时把教学楼的灯打开,并赶走很多来夜栖的小动物,甚至蛇、蜈蚣等。学生起床时,你已经安静的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等待她们。山上还有很多坟茔,在深夜发出幽幽磷火,令人毛骨悚然,你便等学生们都全部睡下后,才一个人慢慢的关掉所有的灯。

静谧的校园里,最早的人和最晚的人都是你。

你带着老师们重新开始了学校工作:除了正常教学任务,你要求党员必须配戴党徽上班,每周开会让党员轮流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唱革命歌曲,把《为人民服务》、《记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做为必读文章,组织师生每周看一部红色电影,讲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事迹。

只有记住来时的路,恪守入党的初心,才能把“要我干”转化成“我要干”。

党员必须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入党、坚守信仰,这不仅是为了女高的发展,更是为了党的肌体的健康和民族复兴的事业!

你告诉他们,党员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而是要用各种形式让大家真正把“党员”外化于形,内植于心。

你把毛泽东诗词做为必修课,每天让学生朗读,背诵。让她们时时“与经典为友,与伟人同行”。

在学习背诵毛泽东诗词的基础上,你精心挑选传统经典名篇作为全校师生必修课,让他们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用雅言传文明,以经典润人生,把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相结合,作为陶冶情操、激励斗志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载体,让老师和学生们从中寻找到真善美,汲取力量,修身律己,摒除浮燥之气,安心静神而向学。

而原来的晨跑,经过深思熟虑后,你将之改成了练太极,你忘了谁说过:“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一招一式发乎心,她们渐渐会领悟其中精妙,也许,多年后会对她们的人生有着影响。

学校卫生也重新归于学生完成,除了要求每天早中晚的三次大扫除外,课间也需要两次打扫,并收走教室所有垃圾桶,让她们养成归置收拾东西的习惯。而产生的垃圾在课间打扫时,统一置放,由专人运出校园。这样实施后,并没有耽搁学生读书的时间,而是更好的养成了她们的时间观念。每到下课,所有学生小跑出教室,风一样卷向操场,最多五分钟,操场便一尘不染,而一天三次的打扫,使得整个校园干净整洁。吃饭时间也做了规定,从打饭到吃完饭只有十分钟时间,这也养成了学生吃饭不讲话的习惯。

各种秩序的重新修订,让整个学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学校严格的要求以及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很快在学生身上看到了成效。

渐渐的上课准时了,有了纪律观念,很多小毛病改正了。你终于舒了口气。

你治校的严格中透着浓浓的母爱。高一年级新入校的女孩们在大山里没听说过“奶茶”,见城里女孩喝奶茶,趁你心情好时便向你撒娇:

“我想喝奶茶。”

“喝你妈个头”

“妈个头能喝也行。”

你噗嗤笑了。便让办公室主任去给高一新生每人买了一份奶茶。高二高三的学姐们也撒娇要喝奶茶,为了“公平正义”,你下狠心每人买了一份,做为她们童年的集体补偿。一杯奶茶,让人品出了浓浓的人情滋味,不过这笔钱慢慢从你工资里扣吧!

你的事迹通过媒体渐渐为世人所知,各级领导和公众敬佩你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积劳成疾而不抱怨,创造了生命与工作的双重奇迹。

省委发出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大中小学教师学习你: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活动迅速在各地州、市、县掀起了高潮,并很快形成了全国学习的态势。这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转机。

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飞向校园:一个化名为“一滴水”的志愿者,每年定时为学校捐款,一直到今天。很多人给你写信、打电话,联系要求来学校支教。

你开始有选择的接受自愿支教老师。一对来自南方的退休老教师夫妻,不适应云南的高海拔气候,批改作业只能坐在地上,晚上睡觉也只能打地铺,但坚持支教三个学期;两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原定支教时间为一年,可一年过去了却不愿意离开,要求再留一年。

一切都在你的坚持下发生了改变。

你喜欢种花,你和师生共同在校园里种下了玫瑰、月季、白玉兰、海棠、长寿花、网球花、夜来香、三角梅、桂花、君子兰、芭蕉、芒果、橡皮树、小叶榕等花和树。

你是一个真正的护花使者。

8、又闻歌声

为了保持学校干净整洁,你规定老师每天早中晚打扫三次卫生。一天中午,老师们将扫帚放到操场上,在四楼天台准备唱完歌后再下楼继续扫操场。

跟往常在天台上唱歌一样,有些老师耷拉着眼皮、不情愿的唱着。可没唱几句,楼下操场便传来了响亮的歌声,正准备上中午课的学生经过操场时,自觉的站好队,“无缝对接”的接着唱起了同一支歌,声音完全盖过了楼上的歌声。

楼上的歌声仅一瞬间,就由弱变得激情昂扬、声线饱满。楼上楼下相呼应,革命歌曲大合唱有力的旋律飘扬在校园上空。

唱完歌,没等老师们下楼,楼下的学生主动捡起地上的扫帚开始打扫卫生。楼上的老师们奔下来,抢夺着学生手里的扫帚,学生们抱着扫帚不放,说老师你们辛苦了,以后卫生就由我们来打扫吧。

此后,只要看到操场上有杂物,老师们都会去主动打扫。那些油漆划分的区域标志成了“文物”。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师生关系融洽带来的是课堂效率的提高。

短短三年,学校就形成了师乐教,生乐学,知礼崇文的良好氛围。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学生以本科上线率73%、综合上线率100%的好成绩,全部考上了大学。

党旗下宣誓的老师们,挽着全体教职员工的手,终于给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学校沸腾了,老师们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梦想之路曲曲折折,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那个叛逆少女的父母拿着女儿的重本录取通知书,带着厚厚一沓钱来到学校,和老师们一样,笑了哭,哭了笑,激动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那些原本家贫无法让孩子上学的家长,甚至跪在教学楼前表达感激之情。

96名大山里出来的女孩儿将走向诗和远方!

整个县城和丽江市都刮目相看,有的学校拿“女高”说事:“那帮乌合之众都能教育好,我们教育不好说得过去吗、”

唉,这是什么话啊!(待续: 第九章 长征十万里)

2、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张桂梅40岁前的人生历程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没有意外也没太多波澜,张桂梅名列其中。她被评为“助人为乐模范”,事迹主要从2001年起,彼时她开始担任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张老师没去北京现场领奖,防疫要求和舟车劳顿估计会让她吃不消。

11月1日,话剧“桂梅老师”在丽江华坪首演,这部剧刚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张老师在华坪看了剧,演出结束后她和演员们相互鞠躬致意,但是她本人和华坪女高的师生婉拒媒体采访。王宝社老师写的剧本很精彩,层层解构又力图重构一个张桂梅,给观众强烈震撼。当晚我和张老师交流观剧感受,她说一时还没想清楚——看别人演自己,老太太有点恍惚。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李发兴摄影

10月底,张桂梅被写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网友一片感叹“她值得”。一介平民而被载入史册,张老师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正如她曾经所说,在华坪的二十多年,是她人生中最辛苦最充实也最精彩的岁月……

张桂梅为人所知的经历,大都从华坪开始讲起。1996年从大理喜洲来到华坪,她已经39岁了,人到中年而奋楫中流,于人生低谷中绝地重生,创造出事业和生命的双重奇迹。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动辄成为“热搜红人”,张老师的事迹广为人知,甚至有点“曝光过度”。公众的兴趣也从“知其然”走向“所以然”——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大河源远流长,大树根深叶茂,人生其来有自,张老师的39岁前后不可分割。那么,“不惑”之前的张桂梅走过怎样的人生历程?童年时东北牡丹江的黑土地给她怎样的滋养?在迪庆香格里拉十多年最好的年华经历了什么?大理喜洲的人生给了她哪些甜蜜和痛苦?从平凡到非凡,认识一个“完整的”张桂梅,我们会受益更多……

一、东北原野上从“玫瑰”到“桂梅”

1957年6月14日,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铁岭公社。她的籍贯是辽宁省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以“岫岩玉”出名、如今人口超过40万、满族人口占九成以上的地方。解放前,张老师的父亲跟他的爷爷和弟弟逃难到黑龙江。出生地叫“赤玫火笼”,是满语,意为“开满野玫瑰的地方”。

张老师出生时,母亲已48岁,且身上有肿瘤——她一直身体不好,常病恹恹躺在炕上。张老师说,如今自己身上的许多病痛,可能遗传自母亲。小桂梅刚出生时,差点被送人——家里剩下的六个孩子,只有一个男孩,平时还得靠“榆树皮面”充饥。张老师和大姐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和三姐关系最好,父母年事渐高,得靠哥哥姐姐们供养了。

张老师年幼时身体就不好,瘦弱且经常咳嗽,细细的脖子大大个头。她还去上了幼儿园,但因为睡觉时经常惊醒大哭,吵得别的孩子没法睡,又被父亲背回家来,成了整天到处疯、到处野的“五猴子”。上户口时,家里人报的是“张玫瑰”,但是管户口的同志不会写玫瑰,倒是会写“桂梅”:这也体现出那个时代广播报纸上的文化风尚。

上学了,张老师穿上大姐给缝的新衣服买的小皮鞋,高兴地忍不住跑到邻居家“显摆”:“五猴子”上学了!小学时当上班长,从二年级直接跳到四年级,显示出好强且敏感的秉性。说她敏感有依据,如老师的一句话差点让她丢了命。

因为偶然被老师骂了句“笨蛋”,小桂梅一直情绪低落课堂走神成绩下降。一天下午,她课前爬树捉了几只毛毛虫,悄悄塞进男同学的课桌洞里……这下闯了大祸,毛毛虫不但让课堂闹翻了天,还不幸蛰到了闻讯赶来维持秩序的教导主任的手。于是小桂梅被“罢官”了,她放学后一个人朝家相反的方向踽踽独行,天黑时迷路在一片“青纱帐”里。月亮升起来,一条坐着都比她高的“大狗”出现,四目对视令人毛骨悚然——要不是被一个捡柴人搭救,小桂梅或许就喂狼了。等以后自己当了老师,张桂梅深知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

其实张老师小时候三次遇险差点丧命,另两次也挺神奇。一次是她被当年日本鬼子留下的炸弹爆炸掩埋,被扒出来后并无大碍;另一次是和父亲进山准备柴禾,她坐在柴禾垛上——如小山的柴禾堆在拖拉机上摇摇晃晃,后面翻了又把她压在底下,被救出来她毫发无损。“命硬”,是邻居们对小桂梅的评价。

张老师读初中时,是班上的文艺委员,那时候兴起“停课闹革命”,也没怎么好好上课。张老师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同学们广阔天地去,去农村、工厂、学校等地表演。她倒背如流《毛主席语录》,读到的是革命书籍,那代人的纯粹忠诚和理想主义影响她一生。因为少年时主演歌剧“江姐”,张老师对江竹筠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当成自己的理想寄托,后来无论是丈夫病逝自己又罹患重病的人生低谷,还是创办儿童福利院、女子高中筚路蓝缕甚至山穷水尽之时,还是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坚持陪伴同学们,年幼时种下的红色意志种子,始终是支撑她的“人生能量源泉”。她硬给大山里的女孩子“红色教育”,也是自身经验使然。

和张老师聊起她的“人生能量源泉”,她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由快乐的童年,就是整天沉浸在大自然里。“五猴子”时天真烂漫的玩耍,“假小子”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勇于探索的性格,培养出乐观开朗、热爱生命的气质秉性——自然主义的河床上流淌着意志之流,张桂梅怎会轻易倒下?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在东北辽阔的原野无拘无束释放天性的日子里,因为一个端午节采集艾草时踩陷坟墓,小桂梅生了一场大病,昏迷11天,差点不治。家人甚至请来巫医给她“放血”,当然无效。还是她二姐夫送她去医院,挨个哀求人家收留救治。在一家部队医院里,张桂梅苏醒了过来,但出院后她下不了床、走不了路,一度被认为要残废。在锥心蚀骨的疼痛中,她咬牙坚忍着,渐渐活动双腿恢复知觉,又扶着墙壁椅子一步步捱着锻炼,终于重新迈开了步。在那段日子,张老师有大把时间追问自我思考人生,但也不那么相信医生的话了。

自打张老师记事起,她母亲就一次次在鬼门关前徘徊,好多次差点撒手人寰。初中毕业,张桂梅就来过一次云南投奔三姐,因为水土不服加之思乡太深,呆了几个月又坐火车回去了。没成想,她回去不久母亲就真的去世了——有个躺床上经常呻吟的病母亲,也比没娘了强,张老师痛彻心扉。或许一样痛楚的是,此后她不得不再次从东北来到大西南,从此远离家乡,开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这里要着重介绍张老师的父亲,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白胡子老者,张桂梅坚毅敢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继承自她父亲。父亲是典型的“封建式家长”,也是村干部,在家里说一不二。一次惩罚做错事的“独儿子”,他冬天让张桂梅的哥哥站在雪地里,幸亏被邻居发现拽走了。张老师一个姐姐解放前被送人当“童养媳”,解放后父亲说不能不认这个账,姐姐为此在出嫁那天投水,差点闹出人命,但被救回来后,父亲依然说“要认这笔账”。

知子莫若父,父亲曾教育张桂梅:“你性子太刚了,要早早被折断的;心地太善良啊,要夭折的;太要强了,自己会被困死的。”既点中张老师性格的要害,也好像只说对了一半。命运把一朵殷红有刺的玫瑰,变成了凌霜傲雪的桂梅,这一转变不只在故乡。而父亲去世时,张老师已在滇西北小中甸的雪域高原上,演绎“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雪域高原上的历练与升华

从大理高铁站出来,沿着巍山路一直向东,不到两公里远,右拐穿过一个公路桥底涵洞,再爬一阵坡,中甸林业局干休所的地盘到了。这个片区正在搞改造,到处尘土飞扬坑洼不平,周边的房子既有城中村,又有棚户区,嘈杂混乱,两栋供回迁的高楼正加紧施工。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一个探出盛开的三角梅的大门,挂着“云台山林业局车队及中甸林业局干休所片区改造项目指挥部”的牌子。“云南省中甸林业局”——是个1997年被撤销,如今已不存在的单位。1975年12月,张桂梅参加工作,即在这个“中甸林业局”,中甸县后面改名为香格里拉市,但“中甸林业局”并非隶属于当时的中甸县,而是归云南省林业厅管。林业局老职工曾科,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经历。

曾科是湖南人,出生和张桂梅同年同月,他在伊春长大,也算半个黑龙江老乡。他介绍,从1973年开始,连续几年中甸林业局大规模招工,相当一部分是林业职工的亲属。在黑龙江年轻人不好找工作,但云南林业采伐正好缺人,这是张桂梅来云南投奔三姐的具体背景。张老师不是支边,参加的是“三线建设”,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亲自启动的这项战略决策,把张桂梅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时代结合到了一起。

张桂梅刚到中甸林业局,是在红山林场一工段干活,这也是最基层最一线的艰苦岗位。那年她刚好18岁,除了修路做计量员,还兼任厨师和卫生员。红山林场有好几百号职工,一顶大帐篷有二三十平米的空间,中间是个大炉子,男女职工分帐篷围炉而睡。原始森林里,阴暗潮湿,帐篷只能挑平一点的地方搭,下面垫上木板,还是潮气逼人。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晚上睡觉需要不断往炉子里添柴禾,不然后半夜会被冻醒。一顶帐篷得住十多个人,洗澡当然是奢望,污浊的气息可想而知。

张桂梅刚到中甸林业局身份是工人,在工段负责修路保通工作。不要以为这是个轻快活,曾科介绍,在大山里修路运输不便,许多活要靠人力手工,林间的腐殖层很厚,大车一经过,路基易损坏,“垫上块大石头,一压就陷进去找不着了”。7到9月,云南进入漫长的雨季,山间塌方甚至山体滑坡多发,而在冬天经常大雪封山。江梅老师曾是张桂梅在中甸林业局子弟学校的同事,她说:“张老师的类风湿骨节痛,十有八九是在一线落下的病根。”曾科说:“张桂梅从事的筑路修路多是女工,男工伐木的多,但都属于繁重体力劳动,是特殊工种,女同志干到45岁就要安排退休。”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住的差,吃的、用的也恼火。高寒山区吃新鲜蔬菜是奢望,冬季下大雪或夏季雨水多,物资难以运进来——其实也没多少蔬菜肉类的物资。曾科回忆,林场一线吃的最多的是土豆,耐储存又好加工,煮了烧了都能吃。偶尔到附近老乡家买只鸡,算是“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林场没有电,晚上无事可干,对于一线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来说,真可谓“孤独寂寞冷”。

令人敬佩的是,张桂梅挺了下来,还当上了女青年突击队队长。来林场第一年的春节,工友们都下山过年团圆了,她是一个人守着17顶帐篷在山上度过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一个家在万里之外的异乡人,一个曾经的文艺骨干,冰天雪地野兽出没,是煎熬也是历练。

到了雪山耸峙的滇西北,张老师又被这里的勃勃生机所鼓舞,被大自然的雄浑伟力震撼:大树高耸入云,树下厚厚的苔藓像棉被一样舒坦,到处是鲜红欲滴的野草莓,远处群山荡漾,壮阔天地里仿佛她们是第一批来客……

在滇西北迪庆雪域高原十多年的经历,对张老师一生同样影响至深。这里锤炼她的意志,吃得苦中苦;也开拓着她的胸襟,又认识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刚到一线工段工作不久,张桂梅就经历了伐木事故,几个淳朴的少数民族青年工友,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血的现实,让年轻的张桂梅怅然良久。当时小中甸林业局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当时全局数千名职工,有23个少数民族。张桂梅回忆,她分配到红山林场时,工段的17名职工几乎都是少数民族。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张桂梅在一线的时间有两三年,后面因为文字能力文艺特长,也因为踏实能干的口碑,她被调到局里机关工作。在机关历练的十来年,同样令她成长——让她以后管理一所福利院和学校时不至于太吃力。

在迪庆,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董玉汉老师。那时候张老师都大龄青年了还好像不解风情,人送外号“大仙姑”。后来经一个老知识分子介绍,她认识了大理的董老师,一番书信来往,两人互生爱慕。董老师为了她,忍痛不打麻药做手术治好了眼疾。二人的婚姻是集体婚礼,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来迎亲的董老师同事落下张老师,他一人完成了集体婚礼神圣的仪式。一段两地分居后,董老师调来中甸任林业子弟学校校长,张老师因之意外走上了教师生涯。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江梅的大儿子也是张桂梅的学生,为了接受笔者采访,她还专门问儿子对张老师的印象。儿子说,张老师的课堂不枯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调皮学生也不例外,她会给学生补课,学习差的成绩也上来了。江梅老师回忆,后来张老师去丽江师范学院读书有些犹豫,主要是年龄30多岁了,记忆力下降压力大。但还是去了,觉得当老师不读书深造,知识不够用。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中甸林业局的采伐陷入资源枯竭,这个曾经风光的单位迅速衰落,甚至一度发不出工资。1990年,张老师大学毕业后随丈夫去了大理喜洲。1997年12月,穷途末路的中甸林业局被撤销,一千多职工分流到云南各处。就在那一年,到华坪教书不久的张桂梅查出了重病,一年内肿瘤两次发作……

三、苍山洱海间的“人生变奏曲”

今年暑假,记者走访了大理市喜洲一中。校方很重视,当年的学生和老师来了十多个人,有的女学生还穿上白族传统服饰,一身“风花雪月”打扮。她们送别张老师后,也是这几年才在电视上知道她的事迹近况,颇为自豪,大家在校园合影留念。我把这些照片传给张老师,她一个也认不出来了——二十五六年过去,当年的青葱少年都四十出头了。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学校背后是苍山,面向洱海。张老师刚在此教书只有一栋楼,既是教学楼又是老师宿舍,她和丈夫董玉汉住在三楼。后面搬到旁边一栋小楼上,是个小套间,好多学生来此做过作业。如今许多人记得,张老师家的“宠物”是一只大白鹅,她和董老师下班经常抱着白鹅散步。养鹅不是为了吃鹅蛋,理由出人意料:为了防蛇。“鹅粪便的气味会把蛇赶跑”,一个学生说。当然比起看家护院,一只大鹅不亚于一条大狗。

在喜洲,记者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是张老师对学生严厉又慈爱,要求班上样样争第一,她对学生家访那时就开始了;二是张老师那时候就有病,她当时患上了肌瘤。有人回忆说,张老师一次去医院做手术,故意要求不打麻药。“来嘛,看看我能承受多少”,那人摊开双手,学着她的样子说。

39班的马仁志同学回忆,1993年镇一中举办了首届运动会,张老师要求班上统一服装,给每人做了一条浅蓝色的裤子和白衬衣,成为学校里唯一统一服装的班级和最亮丽的风景。张老师要求学生冲洗教室,这在学校也是独一无二。张桂梅上课讲半节,然后给学生讨论,有时候是张老师讲故事:她爱讲笑话,课堂气氛很活跃,成绩也挺好。张老师课间还放音乐,教学生跳彝族舞蹈,其他班的孩子羡慕地趴在栏杆上张望。

杨泽芬当年是班上“学霸”,家庭条件差,张老师去她家家访了三四次。她63岁的爸爸,至今记得张老师。一次她上课发烧,张老师陪她去下关城区看病,打针时还把她抱在怀里。农村孩子很少去城区,怕把杨泽芬丢了,张老师上厕所也拉着她,打完针给她买了双皮鞋。但是张老师不喜欢女生留长发,觉得那样收拾起来浪费时间,“头发长也会吸收大脑营养”。杨泽芬认为张老师刚强、仁慈、可爱。“可爱是领着我们玩,女生周末也喜欢找她玩”,她说。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如今是大理州一名公务员的李绘宇,在喜洲一中是张桂梅的学生。她当时正经历病痛,张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了很长一段鼓励的话。李绘宇看到那段话后,眼泪滴到作业本上,几个字都模糊了。她把这字一直保留着,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把那页纸带来,宛如一件圣物。她2003年参加工作,看报纸发现张老师的一则报道,写着儿童之家。她就给张老师寄了信,张老师回信了!2004年,她参加张老师的一档节目去了北京,事先不知情的张桂梅很惊喜。

她们一起回到昆明,住在张老师的姐姐家。晚上聊天,张桂梅告诉李绘宇:人还是要有个温暖的家,每个人都应该成家,饭后洗洗碗也是幸福。张老师后来在沟通中,教育李绘宇:工作要吃得了苦,要受得了气,人要活得清高一点。一次对她说:你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我感觉张老师内心是有原则的”,李绘宇告诉记者。

张丽娟老师是白族,1989年毕业进入喜洲一中,之后和张桂梅老师是同事,关系密切。张丽娟说,张桂梅老师性格耿直,趋炎附势的事不会干,眼睛里不揉沙子,也不会藏着掖着,看不惯的人和事都和她们说。她明显带着东北人的大方豪爽,一起吃饭啥的都抢着去付账。张丽娟说:“和她在一起非常有安全感,她还热心,给好几个人介绍过对象。”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张老师和丈夫董玉汉形影不离,但两个人不会料理生活。当时张老师最拿手的是包饺子,不过要弄几个菜整不出来。比如买只鸡,俩人会把鸡头、鸡爪子砍下来,最后只剩下一小坨。张桂梅后来负责儿童福利院照顾那么多孩子,张丽娟不可思议:“她当时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董玉汉老师是“夫子型”人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他骑着车思考问题,结果骑到沟里;他夏天开会思考有所得便记在小腿上。他大理师专毕业,出身喜洲“四大家族”之一的董家,董家解放前在东川开铜矿,富甲一方。董玉汉如父兄一样呵护着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张桂梅,给了她最甜蜜的一段婚姻生活。但也是他的癌症和猝然离去,给了张桂梅一记最沉痛的打击,让她备尝世态炎凉:在昆明一个大厅里打遍电话却借不到一分钱,张老师坐在地上放声痛哭。没有尊严,没有体面,也没有什么人上来关心问问。但是,人生的悲凉和命运的连续暴击,从未让张桂梅那颗柔软的心变硬,她对学生还是那么好,对世界还是那么善良。

董玉汉去世后,张丽娟和杨天一等几个女老师住进张老师家,日夜守护着她。为了让她散心,她们拉张桂梅去歌厅,还动员她买裙子穿。而之前,张桂梅“天天就是那几件衣服”,更不会去歌厅。此时即便去了歌厅,她最爱唱的依然是“红梅赞”……

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

睹物思人,张桂梅难免整天魂不守舍,她得离开喜洲一中了。当年张老师办调动,其实联系过当地几所学校,还到下关二中试讲过。不过一个举目无亲的外地人,想留下来并不易。命运再一次将她抛向未知,抛向金沙江边群山中的一座小城——华坪。好在三姐在攀枝花,两地不远,到那里有个照应。

滇西北雨季的山野郁郁葱葱,白云缭绕,是一年最为生机盎然的时节。1996年暑假,一辆客车在那里漫无边际的群山中穿行,有时爬上山梁,有时驶入河谷,有时紧贴着令人胆寒的悬崖峭壁。客车上有位孤身女子,她神情满是疲惫——从大理喜洲到丽江华坪的路程,要走两天。女子就是张桂梅,二十五年后,她荣获“七一勋章”,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注:部分图片为张桂梅老师、张丽娟、喜洲一中提供,王秀丽、王平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编:李冬雨 实习编辑:赵萍

编审:周晓雪

终审:钱红兵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关键词: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的故事,张桂梅是怎样一个人,张桂梅主动作为,你觉得张桂梅是个什么样的人,张桂梅这个人。这就是关于《张桂梅一个特别纯粹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江津4万以下楼盘在售(江津滨江新城在售楼盘)

下一篇: 结手机壁纸( 结手机壁纸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