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蒙哥 和麦克阿瑟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蒙哥 和麦克阿瑟以及杜鲁门低估了麦克阿瑟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抗美援朝期间,美国 上将麦克阿瑟是怎样被解职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都有谁?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 上将麦克阿瑟是怎样被解职的?
1951年4月10日15时,美国 杜鲁门签署了两份文件(见文末附件),一份是给驻日盟军最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远东总司令、美国陆军远东司令 拉斯 麦克阿瑟的命令,告知解除他以上职务并移交给马修 李奇微中将,命令立即生效;另一份是就麦克阿瑟解职一事提交新闻界的公开声明。两份文件都是正式的,任何一份的公开即意 着解职令的生效。
麦克阿瑟的解职对于当时的交战双方以及关注朝鲜战争的各国都是重要事件。
中国近年出版的官方资料(如军事博物馆编《抗美援朝战争纪事》, *** 出版社2000年版)都只说有过麦克阿瑟解职一事,而未加任何评论。但在民间话语及有文学色彩的书刊中,与麦克阿瑟解职相联系的关键词是“美军战败”,这可能源于当年的宣传材料如:
[新华社13日讯]美国远东侵略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已因在指挥侵略朝鲜的战争中遭受朝鲜、中国人民武装的严重打击而下台。这是中朝人民抗美斗争的胜利。
《人民日报》4月15日时评称“ 麦克阿瑟的下台,是中朝人民抗美斗争的新胜利,也是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 的一个胜利……很显然,麦克阿瑟是在中朝两国人民的抗美斗争的铁拳打击下倒台的;它标志着美国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失败,世界人民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 的胜利。 ”
这也算是历史沉淀的无奈吧。
美国方面关于麦克阿瑟解职的原因说来话长,相关的文字资料、档案难以计数,简单说就是总司令与前线 不能合作。
解职的事 中外都有,这里只说当时用的什么方式将麦克阿瑟解职以及解职后发生的事情。
白宫决定让麦克阿瑟本人早于其部属与公众获知被解职的消息,在确认麦克阿瑟亲自收到解职命令后白宫再发布 声明。不仅如此,还决定 专人当面送交解职命令,而不是由东京陆军通讯部门将收到的白宫电报送交麦克阿瑟的副官,副官再递交麦克阿瑟。
杜鲁门没有要求麦克阿瑟辞职而是下令解除其职务的做法其实略带惩罚的含义,之前的1950年9月,杜鲁门认为国防部长约翰逊不能胜任,采取的是温和方式,即让约翰逊辞去职务由马歇尔接任。但如此规定命令送交方式、生效方式显然又照顾了麦克阿瑟的面子。其时陆军部长佩斯正在东京,是恰当的送信人选。国防部长马歇尔通知佩斯立即到朝鲜去并等待进一步指令,解职电报避开陆军通讯系统而是由国务院发给在釜山的美国 穆乔,由穆乔转交佩斯,然后佩斯 回东京当面交给麦克阿瑟。
白宫之所以如此慎重处置解职事项,是 麦克阿瑟问题的特殊性:
1.麦克阿瑟资格 、威望高,一战时就在美国驻欧远征军任旅长、师长等职,一战后曾任西点军校校长、陆军参谋长(1930~1935年)。二战时任盟军西南 战区总司令,二战后任驻日本盟军最高 。麦克阿瑟是美军10名 上将尚在任的4人之一,依陆军部长佩斯的说法,“当麦克阿瑟是陆军参谋长时我还在宾州一所预科学校里呢”。佩斯当然认为给麦克阿瑟送解职令是非常触霉头的事,他设想这样去送信:我到麦克阿瑟总部,把门铃一按,把解职命令往门口一塞,然后拼命跑掉。
2.麦克阿瑟担负重大责任,即代表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指挥正在进行的朝鲜战争。可资比较的是,德国为四大国分区占领,美、苏、英都 出了战争期间的头号军事 —— 尔、朱可夫、蒙哥 ——任占领军总司令,但他们都只任职至多1年;而麦克阿瑟却是唯一的日本“太上皇”,而且已有5年又7个月之久。
3. 资深望重又加权力大,麦克阿瑟素以桀骜不驯著称。1937年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任军事顾问期间曾回国完婚,此后再未回国。二战与朝鲜战争期间,两任 多次召他回国述职,他均以军务在身而推脱。根据麦克阿瑟的要求,达成的妥协是在 顿与麦克阿瑟总部之间的地点同 会晤:与罗斯福的会晤是1944年7月在檀 , 携参谋长莱希同西南 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 战区总司令尼米兹研究战场形势;与杜鲁门终其一生的唯一会晤于1950年10月在威克岛举行,时间不过3小时,麦克阿瑟甚至谢绝了杜鲁门共进午餐的邀请,匆匆 回东京。
杜鲁门关于麦克阿瑟解职的两份文件签署后接下去实际发生的事情是:
由于技术原因,国务院发给正在釜山的穆乔 的电报迟迟未能到达;
随着时间的拖延,新闻界似乎对麦克阿瑟将被解职有所察觉,《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甚至紧缠白宫新闻秘书肖特以便从中套出可供立 布的材料。肖特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磋商后怀疑解职命令可能泄露;
考虑到麦克阿瑟在解职尚未生效(即个人电报未送达且白宫新闻会未开)之前可能提出辞职以抵抗白宫命令,杜鲁门决定改变预定程序:立即通过陆军通讯系统将解职命令发至东京盟军总部麦克阿瑟本人,然后在4月11日1时( 顿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 声明;
东京有记者电话告知麦克阿瑟副官赫夫注意收听15时(即 顿时间1时)的新闻广播,他认为会有麦克阿瑟解职的消息;
大吃一惊的赫夫听了15时开始的新闻广播后立即打电话告诉麦克阿瑟的夫人珍妮;
珍妮将解职的消息告诉正在宴请客人的麦克阿瑟;
紧接着不久,盟军总部通信兵将刚收到的电报送交赫夫,赫夫即驱车前往麦克阿瑟处;
麦克阿瑟亲自拆开信封 解职命令电文。
以上情节中有一些说法各异,连麦克阿瑟的传记都未能准确描述。例如麦克阿瑟得知被解职后说的那句名言:“珍妮,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究竟是何时何种场合说的,就有多个版本。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闻传播速度超过了军用电报的速度,预想的程序颠倒了。问题出在从杜鲁门指示直接发军用电报给麦克阿瑟本人到4月11日1时新闻发布会之间所留的时间太短。这个时间究竟有多短?笔者没有见过哪个资料说过。可以推想白宫的两难——新闻发布会的任何拖延都会增加正式消息晚于媒体消息的可能性,而新闻发布会的提前又会使公众与部属都知道麦克阿瑟被解职而麦氏本人还蒙在鼓里。
麦克阿瑟的解职引起了轩然 *** 。日本内阁曾考虑以总辞职表示对解除他们“救星”职务的不满,裕仁 到美国 馆与麦克阿瑟 惜别,麦克阿瑟启程回国的当天,数十万日本人在通往机场的公路旁列队送行。
解职后的麦克阿瑟携全家从东京 抵檀 时受到20万人欢迎,在旧金山的欢迎人群更达30万以上,抵达 顿时国防部长马歇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以及众多三军将领在机场迎候(这里需要 个附注:布莱德雷与三军首脑 建议 罢免麦克阿瑟,上任才半年又常因患病而不在职的马歇尔在 要求他查阅战争以来 顿与东京的往来电报后得出的结论是早在两年前麦克阿瑟就应被解职)。4月19日麦克阿瑟应邀在国会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演讲结束时据说“民主党这一边没有一个人不是热泪盈眶,而在共和党那边,没有一张脸上是干的”。之后麦克阿瑟应邀到一些城市巡回讲演,在纽约市欢迎与 *** 者达700万,用去的彩带、纸屑、飘带数以吨计。
与此同时,公众 宫表示出强烈不解和不满,人们不能原谅 对他们心目中的这位 的无礼行为。据白宫新闻办公室的统计,他们总共收到了近3万封公 件和电文,其中超过95%的信件和电文是批评 的解职决定。盖洛普民意测验则显示全国有69%的人表示支持麦克阿瑟,而只有29%的人表示支持 的行动。
5月3日开始,参院军事委员会与外交委员会联合举行有关朝鲜战争问题的听证会,麦克阿瑟首先作证,他的证词长达20小时以上。 *** 方面出席的首席反证人是马歇尔,两位年资相当、却分别出身西点军校与弗 军校的陆军 上将进行面对面的辩论,继而布莱德雷、柯林斯、谢尔曼、范登堡相继到场作证,当然都是作为麦克阿瑟的对立面。
参院听证会持续到6月25日,没有什么结论。之后,麦克阿瑟的巡回演讲也风光不再。在达拉斯的一次 *** 不过2.7万名听众, 嘲笑说这还不如一场中学生橄榄球比赛的吸引力。显然公众与舆论终于想通了,在解职一事上 没有大错,至于麦克阿瑟本人52年的传奇军人生涯与特有魅力,那是另一回事。
麦克阿瑟解职的故事大致如此,早有文学人士以生花妙笔据此想象、臆测、渲染而形成洋洋大观的各种“秘闻”、“揭秘”、“内幕”、“大解职”之类。撇开文学泡沫,有意思的是这则故事所透露的一些游戏规则与制度因素问题:
1.解除一个 的职务总有种种难处,但这次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个人即有权解除战区 的职务,这是朝野皆知的。 与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必须非常明确,任何官员都应清楚上对谁负责,下可以指挥谁罢免谁。 虽然没有上级,但他若做得不妥也有可能被国会弹劾。事实上杜鲁门在决策前听取过所有主要官员的意见,甚至还征询了私人朋友的意见。
2.解职命令的生效是斩钉截铁的,不存在名义上解职实际却在位的情况,也不存在名义上还在位实际却无权或被隔离、看管的情况。
3.不管以哪种方式告知麦克阿瑟被解职,他本人都是自由地在现场,并不需要将他带进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场所当面宣布,或者先以某种方式使他与部属、家属隔离而由新指挥官实际负起责任来。
4.解职命令称“撤换理由将在上述电文送交你时,同时公布”,一方面说明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指挥权的顺利交接而不是撤换理由,另一方面表明撤换理由只有一个版本,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在后台解释或私下交换意见。
5.麦克阿瑟解职后不到一个月参院听证会即召开,而并不是先挂起来或先“冷冻”一下。
6.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公众与媒体对麦克阿瑟狂热追捧,同时对杜鲁门 *** 强烈抨击,杜鲁门与白宫官员、军队首脑心情之沮丧是可以想见的。然而难受归难受, *** 与军队仍在运行。
7.公众与媒体再强大的反抗声浪也不能直接扳倒 ,而 及 *** 、军队官员虽可以有对于公众与媒体的强烈反感,却绝对无权干预公众与媒体来表达意愿。
8.两任 召麦克阿瑟回国述职而不得,杜鲁门的命令竟也不提麦克阿瑟解职后的安排或去向,但解职4天后的4月16日,麦克阿瑟即启程返回阔别14年的祖国。笔者看到的资料均未有对这一离奇现象的探究,大概的推测是: 上将麦克阿瑟清楚自己具有的终身现役军人身份,到陆军部报到去了。
9.解职命令是冷冰冰的,但杜鲁门也非常人性化地授予了麦克阿瑟最后一项权力:“你有权下达为前往你所选择的地方所需下达的命令。”
10.白宫为发布解职命令而作出的复杂策划、因情况发生变化又临时变更以及最终解职命令生效方式的颠三倒四,看起来是左支右绌、手忙脚乱。但是,由于无论发生哪种情况,都还在制度与规则的底线之上,因此“麦克阿瑟解职事件”大致是能经受住历史检验的。
附一 命令
致东京麦克阿瑟 :
作为 和美国军队总司令,我有责任撤换你盟国最高 、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总司令、美国驻远东陆军司令官等职,对此深感遗憾。
你应将所任各职移交马修 李奇微中将,立即生效。你有权下达为前往你所选择的地方所需下达的命令。
撤换理由将在上述电文送交你时同时公布。
附二 声明
我深感遗憾地宣布,陆军 上将 拉斯 麦克阿瑟在有关正式职守的问题上不能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 *** 的政策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 特殊责任,以及联合国特别委托 责任,我已决定更换远东 。因此我免去麦克阿瑟的各项指挥权,并已任命马修 B 李奇微中将接替他的职务。
对有关 政策进行的全面而激烈的辩论是我们自由民主宪法制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军事指挥官们必须按照我国法律和宪法的规定,遵守下达给他们的政策和指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危急时刻,这种考虑尤为必要。
麦克阿瑟 已完全确定了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于他在重大责任岗位上对 作出的卓越和非凡的贡献,全国人民深表谢意。由于这一原因,我对不得不对他采取的行动再次表示遗憾。( 来源: ,作者:黄力民 )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都有谁?
蒙哥 、朱可夫、隆 、山本五十六、古德里安、 尔、麦克阿瑟、巴顿、布莱德雷、尼米兹。
1、蒙哥
伯纳德 劳 蒙哥 (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享年89岁),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 子爵。
蒙哥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
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 被英国BBC评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第88名。
2、朱可夫
格奥尔吉 康斯坦丁诺维奇 朱可夫(俄语: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英语: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年12月1日 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
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 ,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 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岁。
3、隆
埃尔温 隆 (德语: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隆 绰号“ ”、“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随军开赴法国,后又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被德皇授予蓝马克斯勋章。一战后曾担任过步兵营长、陆军学院教官。1938年隆 少将任元首大本营司令。
1940年2月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使该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 中将任驻非洲军团军长。
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迅速扭转了北非战局的初期局势,被提拔为上将,1942年6月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二战期间,隆 被卷进了密谋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 被迫于1944年10月14日在卡车上服毒自尽,时年53岁。
4、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日文平假名: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 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
山本五十六1916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校,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 大学学习。历任驻美武官、第1航空战队司令、海军航空本部长、海军次官。大力发展 和舰载 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 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本海军中,反对加入轴心国的高级军官,反对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但在日本右翼势力庞大的压力和日军高层的压力下最终发动了 战争。
妄图先发制人,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了珍珠港,消灭美国的 舰队主力后为确保日军进攻东南亚的翼侧安全。
同时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 企图在美 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 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遭惨败。
1943年4月18日, 59岁的山本五十六在视察部队途中座机被美军 机击落而毙命。
5、古德里安
海因茨 威廉 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国陆军大将,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
他同时也是装甲战、 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 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 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海因茨 威廉 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隆 被后人并称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6、 尔
德怀特 戴维 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国第34任 (1953年 1961年在任),政治家,军事家。
尔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丹 的一个已经破产的 徒家庭,他在艰苦生活中磨砺了意志。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毕业时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军士长的军衔。
后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第19步兵师服役,少尉军衔。然而后来他却成为了10位 上将中晋升“第一快”,出身 “第一穷”,也是美军 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1944年至1945年里负责计划和执行监督进攻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行动。1948年2月退役,任 大学校长至1953年(但从1950年起一直缺席而担任北约司令)。
1952年作为共和党 候选人参加竞选 获胜,成为美国第34任 ,1956年再次竞选获胜,蝉 统。1969年3月28日在 顿因心脏病逝世。
7、麦克阿瑟
拉斯 麦克阿瑟(英文: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军事家、政治家。
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晋升为上校并前往法国参战。 1919年6月,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 战区盟军司令。
1944年麦克阿瑟被授予陆军 上将。二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结石去世。
8、巴顿
治 巴顿(1885年11月11日 1945年12月2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受命组建装甲旅,晋升准将。1940年美国总参谋部改组,马歇尔任参谋长。德国以 为主力兵种横扫西欧后,美国开始重视装甲兵建设。
巴顿于7月被起用为装甲旅旅长,12月升任为新成立的第2装甲师师长负责组建装甲部队,并晋升为少将。
1942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11日占领法属摩洛哥,担任住摩洛哥总督。后负责组建美国第7集团军。
1944年12月,在阿登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队支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打退了德军。
1945年3 5月,巴顿率领部队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强度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进至 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
12月,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21日,不治在德国 堡去逝,享年60岁。
9、布莱德雷
尔 纳尔逊 布莱德雷(Omar Bradley,1893年2月12日—1981年4月8日),男,出生于密苏里州克拉克,美国著名军事家、 、陆军 上将(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主要指挥官。
他是最后一位辞世的 上将,同时也是第一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10、尼米兹
切斯特 威廉 尼米兹(Chester Wilpam Nimitz,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美国海军名将、十大 上将之一,二战时任 战区的盟军总司令。
尼米兹早期以研究潜艇为主,而后成为美军中柴油引擎技术的专家, 战争爆发后,尼米兹担任了美国 舰队总司令、 战区盟军总司令等职务,主导对日作战。战后,尼米兹担任海军作战部长,一直至1947年退役为止。
1966年2月20日,尼米兹逝世,享年8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战十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