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讲家家祭灶王,古诗三首,谈谈祭灶与小年的来历,相信很多朋友对于家祭灶王的意思,祭灶词古诗欣赏,小年祭灶王诗词等问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今天捂裆派就来谈谈家祭灶王的意思,祭灶词古诗欣赏。
#头条创作挑战赛#灶君今日上青天,古诗三首,谈谈年,小年,小年祭灶的来历
日历上写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南方过小年。
那么小年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小年那天,南北都有祭祀灶王爷的风俗呢?
年,最初是指谷物成熟。上古人们没有时间概念,依靠作物的成熟,粗放记录时间。但是这也相对准确,因为大体四季循环,植物都有相应的周期,尤其原始人类开始根据身边植物的生长,来判断作物结果或者成熟,而进入农耕社会后,农作物的收成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保暖。在秋冬季节,举行盛大的仪式,感恩自然赐予。
古书记载,尧时代,开始利用太阳在地面有周期的光影,准确划分了年的长度。在陶寺出土的古观象台和圭表,见证了四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利用太阳周年的运行,划分年月和节气,一年定为366天。那么尧时代的年,具体开始和结束于哪个时间呢?
根据夏朝过年是在正月,可以推出,尧时代极有可能也是正月,因为尧舜禹是一个短期的部落首领禅让时代,而大禹的儿子开启夏朝,相对平和,在历法上承接传承,应该是最自然的过渡。
夏朝过年,是以正月初,还是正月的节气点为时段,已经不可考,但是从原始社会农耕社会一脉相承的对丰收的狂欢和诸神的祭祀代代传承。
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冬至那天为一年的开始。
到了汉朝,正式定年首为正月初一,绵延至今。
但是过年,不只是年开始的那天,还有相应的准备,慎重的祭祀,时间是跨越一年冬春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段。
以新年那天为节点,新年之前的头一个月,几乎都有重要的祭祀。
古代在腊月,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叫腊日。是先有的腊日,才有的腊月。腊日是冬天打猎并且祭祀诸神的日子,在先秦和汉朝并不固定,比如汉朝是规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基本在腊月的的下半旬,腊日也标志着正式迎年的开始。
到了南北朝时代,《荆楚岁时记》“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其曰,并以豚酒祭灶神”
也就是说,在南北朝时代,迎年的标志,就是腊月八日,因为在这天开始重大的驱除疾病的仪式,并祭祀灶神。
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流行。
有人说,你的题目是小年,怎么谈腊月八日?
因为后世的小年重要的一个项目是祭祀灶神,起源在南北朝时期或者更先前的腊八祭灶神。
关于灶神。
现代人肯定付之一笑,专门的日子,要祭祀厨房里的灶台,还专门有个神。
但是在上古,人们最初利用火,保留火种,是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从最原始的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火,移到山洞,常年守护,到燧人氏观察自然摩擦可以钻木取火,火带来温暖,健康饮食的同时,也极其容易引发火灾。
灶神最早,是火神。当人们利用火烤熟食品,制作可以容火的灶,将火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畴中,因火受惠,最感谢的,是产生火的自然和利用火的先人。
所以最早的火神,有炎帝,祝融,这些其实都是上古给人类带来巨大技术变革的人。
所以先秦,就有祭祀火神和灶神的传统。不过有意思的是,灶神的祭祀不在冬天,而是盛夏,阳光炙烈的日子,因为火和阳光,在古人心目中属于同一性质。炎帝和祝融也是太阳之神。
人间的和平安康最为现实和重要。
虽然汉朝的腊日未必是腊月八日,但是传说汉宣帝时,南阳有个阴子方的人,特别孝顺慷慨,积恩好施,最喜欢祭祀灶神,腊日早上,他看见了灶神,后来暴至巨富,有田七百馀顷,比藩王还富有,后世子孙感谢灶神,于是在腊日祀灶,用黄羊来作贡品。
到了南北朝时段,腊月八日祭祀灶神,选择在一年将尽的时候,也有着辞旧迎新,感恩火神庇护家宅平安的愿望。
唐朝的腊八就是腊日,这天也有祭灶的传统。
既然汉朝阴子方人间做了好事,灶神心里有数,许了他富可敌国,子孙兴旺,灶神便演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家宅之神。
到了唐朝,祭灶的那天晚上,还有一个风俗,就是“镜听”。
“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
昔时长著照容色,今夜潜将听消息。
门前地黑人来稀,无人错道朝夕归。
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
铜片铜片如有灵,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唐 · 李廓《镜听》
这是繁荣都市的腊日夜晚,在拜祭完灶王之后,女子从闺房里取出镜子,对着灶神虔诚跪拜,然后再抱着镜子站在门口,仔细听路上行人的第一句话,就能得到远方丈夫此时的凶吉。
为什么是灶神和镜子呢?
很明显灶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镜子明察秋毫。
虽然灶神不会说什么,但是人们相信,灶神会满足人们的愿望。
古人对于诸神,向来抱着的是一种心诚则灵的虔诚。
我们知道祭祀灶王,就意味着正式进入迎年的氛围。
唐朝是腊月八日祭灶入年,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是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小年呢?
实际这是宋朝之后的事情。
宋真宗在即位的第十个年头正月,忽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宫廷的某个旗杆上,出现了一条黄丝绸的天书,宋真宗说,一个月前,我就梦见仙人,仙人说要给我降天书。这实际就是皇帝在进行政治上的精神控制,以稳定自己的威信。于是从这年开始起,改元大中祥符,而在宫廷中,以腊月二十四为“降圣节”纪念,年年举行道家的祭祀活动,其中祭灶,就合并在这一时段。
那么这个黄丝绸上写的什么呢? “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说宋朝有七百年江山,赵家是上天派下来做皇帝的。
宫廷中将年前的腊月二十四,定为一个自洽狂欢的节日。后来称“小节夜”“小年夜”。
到了南宋,这个宫廷风俗带到南方,并随着南宋政权的稳定,官民共洽,形成了腊月二十四的小年风俗,祭灶也就固定在年前最隆重的腊月二十四。
到了南宋末年,南宋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都以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小年,是过年年节中的一个前期热闹时段。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南宋 · 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三 祭灶词 》
虽然这首诗开头就写古,但是如同这首诗的开头,是传言。
因为将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也只是宋朝早年的事,只是南宋的范成大生活在南宋治下,已经习惯了过小年。
翻阅北宋的一些文史诗词资料,是没有过小年这一说法的。也就是过小年,起源于北宋宫廷,而盛行于南宋所辖的江南地区。这里物质丰富,提升了很多过年的精神需求,扩展强化了民俗,且腊月二十四离真正的过年不远,仿佛年前紧锣密鼓的铺垫。
祭祀灶王爷带着更多娱乐祝福的意味。
在这天,传说灶王爷升天,去天上汇报每家一年的事情。
于是家家户户都用丰盛的菜肴去祭祀灶王爷。
那熟烂的猪头肉,那鲜美的双鱼烩,那豆沙制作的粉团堆在盘中。
男人向灶王爷献酒,女子们这个时候回避。请灶王爷听好,我家的琐事,婢女孩子间的斗气,你就别往天上汇报了,那家里鸡飞狗跳的事,也别到天上说。
你喝饱吃足,只管在天上安乐,来年保佑我们家宅平安,我还是给您送上好吃的,有福同享。
实际这里看到,南宋的小年,祭祀灶王爷是一种传承的项目,但是喜庆娱乐的氛围非常隆重。
重点在于,小年这些丰盛的佳肴,是给家人分享。
小年实际上在南宋,已经成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
小年是进入年节的一个向上时段,过了小年,天天年,这种年节的丰盛和热闹会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在腊月二十三雍和宫祭祀满族的神,顺带也把灶王爷祭祀了,这在以旗人为主的京城,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所以京城是以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且家家张灯结彩。
乾隆皇帝就谈了民间和官方祭祀日子的不同。
“乡村腊廿四,家家祭灶王。
城中二十三,比户灯烛张。” 清 · 弘历 祭灶 (雍正壬子)
从此就有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的说法和做法。
灶神从上古的火神,成为了可亲可爱的过年娱乐神。
至少那说祭祀给灶神吃的麦芽糖,汤圆,饺子,各种好吃好看的菜肴,落到的是欢快过年的咱们的嘴巴和肚子里。
不过要记得一点,过年,防火是重中之重。
这一点,灶神的存在也提醒人们,小心用火。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民俗文化。
古诗词四首,有兔爰爰,东走西顾,谈谈古代兔子那些事
以上就是关于家祭灶王的意思,祭灶词古诗欣赏的优质答案了,希望能够对广大用户有所帮助,若是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及其他内容的话,那么就请关注或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