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小常识 > 正文

古诗诗句是对偶吗

一、古诗是否都是对偶

不是的。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二、古诗是否都是对偶

不是的。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三、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四、古诗中的七言律诗有对偶的要求吗

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7字的诗

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所以,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7字的诗;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五、诗词中的对仗是怎么回事

诗词中的对仗,又叫作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攀龙附凤”,“攀龙”与“附凤”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攀龙附凤”是句中自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则是两句 相对。一般来说,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例,“物”、“天”、“人”、“地”都是名 词,相对;“华”、“宝”、“杰”、“灵”都是形容词,也相对。

在对偶中,同类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仍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例,“物”与“人”、“天”与“地”都是专有名词,所以是 工对。

六、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对偶诗句

你好!!!!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互文和对偶同为修辞手法,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类别。

对偶指的是形式上的相对,互文指的是内容上的相融。 它们的判断标准不同。

对偶(互文)的句子可以互文(对偶)。就像一个人,从性别来看他是男性,从职业来看他是一个公务员。

他可以既是男性又是公务员。但是另一个人可能也是公务员,但是她是女生。

如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是一个对偶句,因为它内部了平仄和结构都相对应。 但是它不是互文句,因为你就不能把它解释为“不论生死天下都歌,不论生死天下都哭”,不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个互文句,因为可解释为“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喜,也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悲”。 一般来说,互文的句子都同时是对偶句。

就像护士一般都是女人,但是也有男人。 也许比较绕口,但仔细阅读一定可以明白,顺便说一句,是“互文”,不是“互问”。

八、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还是对偶

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坏家伙们2和1有联系吗,坏家伙们2有没有1中的人物登场(ESI前万分之一学科)

下一篇: 表示时间易逝的古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