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一首写得十分狂妄的古诗
黄巢咏菊诗赏析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称冲天大将军。
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后兵败自尽。
他留世不多的几首诗中就有两首是咏菊诗,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首。每当秋风瑟瑟,菊花初绽之时,当花而立,都不禁使人生出几分诗情。
古往今来,咏菊的诗不计其数,既有屈原的“餐秋菊之落英”,也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造反诗人”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虽脑后未生反骨,但黄巢的这首联想奇丽、气魄逼人的咏菊诗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究其原因,除了这首诗特有的冷峻的美感外,大概与我感慨菊花由于其不媚世俗的孤傲的“蕊寒香冷”气质而被春风彩蝶冷落的境遇,在梦想我若有一天成为司春之神时将菊花从飒飒西风蝶难来的冷宫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这一点上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关。常言说“诗言志”,而人各有志,这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黄巢的咏菊诗当然寓有改天换地的社会抱负,而我对黄巢的咏菊诗的鉴赏又何尝没有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蕊寒香冷”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从飒飒西风蝶难来的严酷的社会现实的冷宫中解放出来的理想呢?大概在这一点上我与诗人产生的共鸣更为强烈!“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深信,将来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之日,必是公平、合理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从飒飒西风蝶难来的社会现实的冷宫中解放出来,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付诸实施之时!此时此刻,我竟分不清花与人、梦想与现实的区别了。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
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
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
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二、古代优美的诗词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说:“尽管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但其要则只有两条。
一是谙熟掌故,二是精通格律。而要做到这两条,唯一的方法便是强记。”
古人的启蒙教材,大多讲一些文字的基本知识。如《声律启蒙》讲的是对照,《幼学琼林》讲的是用词。
还有讲韵脚、讲典故的。如是的耳濡目染。
正如我们可以轻易算出数学题一样,他们会写诗是很正常的事。而且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上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绉”便是了。
更重要的是,寄情于山水,留心生活,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永垂不朽的诗篇。
基本功是木材,情感是火花,两相结合才是好诗。写时,那些遣词造句都在他的脑中了,使用词语的规则也烂熟于心,他所要得只是选取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起今人的勉力而为自然高明不少。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自然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
三、请精通诗词或略懂诗词的人进来帮忙,谢谢了
中国诗词之美,是绝世而独立的,如果你风华正茂、年轻而貌美,如果你热爱生活、感情细腻。
那么,你就热爱诗词吧!热爱诗词,读懂诗词,并且能够背诵和创作诗词,是能够提高人的品味的,所谓逗腹有诗书气自华地。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读到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地,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地,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地,逗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地,逗杨柳岸、晓风残月地,逗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地,或者读到纳兰性德的逗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看地,(争字就是现代字的[怎])。当你读到这些诗词的时候你感受不到诗词的美好吗看中华诗词瑰丽无穷,妙不可言,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想寻求浪漫,如果你是一位美少女,如果你想和董卿姐姐一样有才华、一样光芒四射,那么你就热爱诗词吧!你将会感受到诗词的美好而受益终生!。
四、精通古诗词文学者请进,求优秀诗词一堆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里闺怨类、归隐类、田园类的挺多的,婉约的、抒悲情的还是主流,也许悲剧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吧,所以比较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又因中国是农业国,所以田园类、山水诗挺多的。而且,中国文人很奇怪,所有的情诗基本上都是男性文人的作品,那群男人几乎成了古代深闺女子的代言人。
最初看的时候,我以为李白、东坡式的豪迈从者如云,其实那只是课本里挑出来的少有的激烈壮怀,更多的还是一种软性的情思,所以中国古人其实骨子里是温柔的,没有那么强烈的用世之心。安然恬淡。
但是看多了我就不再被那群男人说出来的女人话雷得鸡皮疙瘩四起了。因为中国古人,在高高在上的天子眼里,就是“臣”,和“妾”其实没什么区别,所以屈原的香草美人可以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
所有的事,仕途、前程、抱负,这一切本该刚性的东西都可以被古人以男女之思的方式表达出来。狡黠的聪慧,但是少了一股锐气。
见仁见智吧。扯了那么多,说些具体的吧。
唐诗宋词自不必说。前一段看两汉魏晋诗,惊讶于一种决绝悲烈的情怀,这与后代的温润截然不同。
因为世道的艰难,和没有信仰的空虚恐惧。那时的诗,还没有以后的雕琢和繁复的用典。
简单,却深刻,除却古老的语言,亲切得和我们一点没有代沟。比如,“人不如新,衣不如旧”、“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轻易地洞穿了我们的心事。
汉乐府里其实有很多寻常的喜悦和悲苦,比如,《病妇行》、《孤儿行》,其实都是民歌,不应该与我们有任何距离感。最近几年诗词鉴赏类的书籍也出的多了,如果想看,我建议安意如的作品,文采和深度都不错。
如果想自己看,也有很多古诗词译注本,也好懂。说一点亲身感受,看诗词多了,心变得安静满足了,有时候甚至变得很湿润柔软。
所以,并不适合兵荒马乱的商场竞争。有志于经商的人,还是不要看的好。
曾经疯狂地读李清照,这个不寻常的女人,晚年的作品悲凉沉重,最喜欢《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写在国破家亡南渡之后的元宵节,众人热闹地庆祝,她却婉拒了前来相邀的旧友,独自一人蜷在屋里,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一颗拒绝了美好和热闹的心,是怎样的沉凉阑珊呢?这阙词,我经常在偶尔想起的时候,就从欢快中收敛了笑脸。纳兰性德,已经很火了,就不说了。
最近比较喜欢仓央嘉措的情歌,最喜欢曾缄的汉译本,有一首诗(最有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也很火了。
这个端坐在西藏最高宗教领袖宝座的喇嘛,机缘如此,却有着人间的爱慕,有心爱的女子。这样的人,注定了在政治中一败涂地,却可以稳固妥当地存活在百姓心中。
就先说这么多吧,没摘出一首完整的诗,我还是觉得诗是最高贵的文学形式,不应该被随意的谈起和复制粘贴,所以建议你自己读一读。大家应该都没有那么多闲心、时间和精力,挑一些经典的看就好了:诗类看《千家诗》吧,算是比较精炼的高品质选本;词类如果没时间就看名家的,李煜,李清照、苏轼等大家,南宋的词不太好懂,用典过度,语言也过于精工,减淡了人情味;乐府诗的深沉和清新也好,汉乐府的名篇《陌上桑》《羽林郎》《上邪》等,知名度高的虽然俗了点也有盲目从众的嫌疑,但毕竟接受了众人的检阅应该比较可靠,当然,自己潜心看完然后自己判断更好了;南朝乐府的子夜歌48首(应该是吧,既不清了)挺好的,精炼清新,以情诗为主,相比于北朝粗犷的诗风我更为偏爱一些。
好了。就这么多吧。
纯原创,打字手都酸了。 BTW:其他的没有,仓央嘉措情诗倒是在网上整理了不同版本,应该比较全了,就是有点乱不够系统,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发到你邮箱里。
五、如何想那些精通诗词的人一样,起码不是很厉害,能够写出很美的词
你针对的是古诗词吗?
第一:我觉得是要有针对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方面也是瀚如沧海,你看诗就有五言,七言,律诗,古风,乐府,歌行体。。。。.等等等,词方面,词牌名就有那么多,光记住这么多词牌的格律我都会崩溃!所以不能贪多图快,最好是找个下手点,我觉得是!我们也不是和古人一样,唱歌写诗,喝酒写诗,做梦都写诗,古诗离我们生活蛮远。没有那么多精力侵淫其中!古人都那样了也还不能什么句式什么词牌都写的好呢!所以要有针对性点。诗选个七律什么的下手啊,词选个什么江城子的下手啊!熟了再干其他的!
第二:就是读,拼命的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你不多读的话你不可能做到诗的句式和词的格律了然于胸啊,就会犯一个为赋新词强凑字的尴尬,对着句式对着格律生硬的堆字!还有那些韵脚啊,你不可能死记硬背啊,还是在读诗的过程中边学习的好点!读多了,也就熟了!在读诗的过程中进行句式格律的学习韵脚等等的学习!对这些基本的熟悉后,才不会被这些东西深刻折磨!不会犯低级错误!
第三:就是情感的积累啦!诗以言情以言之,无情无志写出的东西就空洞了!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博大你的情怀!我在想,我们接受的现代教育已经不能让我们有感慨时就喷涌而出几句诗了吧?所以平时还是写些生活情感笔记读书笔记什么的吧!也算积累素材!
不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怎么能知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怎么知道“应是绿肥红瘦”啊!.
我不会写!!
六、精通古诗词的取名高手请进,急
车如流水马如龙 南唐·李煜《望江南》 〔今译〕车辆络绎不绝,好似滔滔流水;马儿十分娇健,宛如海上游龙。
〔赏析〕南唐后主李煜国破被俘,囚于北宋的都城汴京。他写他这首词追恋故国的繁华。
此句虽只七字,却写出了内苑车马喧阗的景象,而词人游兴之浓,亦寓于字里行间。句中比喻本于《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至唐,则有苏《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尽管前人一再说过,却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一经李煜入词,便成佳句。
原因在于:一是出现在梦境中,富于迷离惝之感;二是有上下文烘托,犹绿叶之扶红花。由此,可以得出一条经验,即佳句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原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七、精通古诗的高手请进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
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
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
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
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除了善于围绕中心造景写情、结尾含蓄有致的特点之外 ,对仗工整巧妙地当是其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中间两联不仅写得声、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间感极强,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立体画面的形象感受。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