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识指的是哪八识】,八识的具体内容,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植物是有情众生吗?植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没有第八识如来藏【佛教】2、八识指的是哪八识?3、八识是哪八识?4、八识是指哪八识呢?1、植物是有情众生吗?植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没有第八识如来藏【佛教】
有人提到:“你们佛教讲慈悲戒杀,应该一切的生命都不可以杀害,可是植物也有生命,那吃植物也是杀生,佛教为何不戒?”的确!佛教特重慈悲,十善业道的第一善业就是不杀生;各种戒律中如五戒及菩萨戒,也都以戒杀为首重。例如《梵网经》菩萨戒十波罗夷重罪中的第一个重罪就是杀罪;经文说:“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2)就是不可以杀害一切众生的性命。而梵网菩萨戒四十八个轻戒中,也规定不可吃众生肉;经文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2)从这些经文的记载可以发现,它所戒止的对象都是众生,因为佛教强调众生平等。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说一切众生都有真如佛性,都能成佛,只因还有妄想执着,所以不能证悟这个成佛之性。
既然佛教戒杀众生,但对一般认定为生物的植物并不戒止,这是什么道理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知道:佛教中是如何界定众生。众生,梵语称为补特伽罗;《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补特伽罗者,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瑜伽师地论》卷83)是指能够辗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也就是六趣—中轮回,而受众多生死无有止息的,就是众生。佛法中又称众生为有情,是说他拥有情性、情爱;如 无着菩萨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中说:“何等有情生?即有情世间。谓诸有情,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趣中。”(《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3)这里所说的那落迦就是地狱,傍生就是畜生。整段论文的意思是说:有情就是生在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五道中,因此说五道就是有情世间;又因为阿修罗是遍五道的,所以也可以说六道就是有情世间,就称为有情生。
这里所说出生于六道世间的有情,与前面所引《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所说在六道中辗转轮回的众生,显然所指称的对象是相同的;所以佛教中所说众生,又称为有情,也有合起来称作有情众生,指他是有情性、情爱,而在六道中不断辗转生死的。而有情性、情爱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有记忆、有感情,也就是能记忆曾遭遇的事情,然后会有喜怒哀乐等喜好及厌恶的反应。然而能够记忆及有好恶反应,当然一定有心识,也就是唯识五位百法中所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这八识心王;纵使不能具足八个识,也至少要有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三个识。有了心王,才会有各自相应的心所有法来协助、伴随心王运作,就是五个遍行心所法——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及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个善心所,还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个根本烦恼,及二十个随烦恼,以及四个不定法。心王—尤其是意识心,在这些心相应的所有法助伴下,才能够有记忆的作用及好恶的反应。然而末那识及意识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出生,乃至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也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因此,有情众生的前提条件,就是他一定是有一个第八识存在,也就是般若诸经中所说的真如心,能记存此世及过去无量世种种大小的事情,并且能够出生第七识末那识,进而再出生第六识意识,然后依着今生五色根的运作,而有了今生的记忆及好恶的感情反应;也就是必须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住在五阴或四阴身当中,因此而出现了意识等心的行为,才能够说是有情;假使没有如来藏,就不是佛法中所说的有情众生。
了解了佛法所说有情众生的意涵。我们再来看看,植物是不是有情众生?一般人看到植物有生命,又看到它也有一些分别性,例如植物的茎叶有向日性、向旋光性,根有向地、向湿性,好像也有心性、有意识,就会误以为植物有心识,也是有情众生。其实植物茎叶的向日性、向旋光性,根的向地性、向湿性,都是植物的物性使然,这并不是有情众生觉知心的心性。依我们在前面界定有情众生所应该有的表现,就是有记忆的作用以及有好恶的反应来说,这都不是植物所拥有的,植物不会记取曾经遭遇的事情,也不会有喜怒哀乐的反应。或许有人会说:“一般植物都有各自适应而喜好的生长环境,这不就表示它也有记忆、也有好恶吗?”其实不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由于它的物性而来。它可能要经过十百千年,经历数十百个世代,使它的物性逐渐演化,才能适应环境的转变;这种经由演化而后才产生的适应,绝对不会发生在单一世代的植物身上。这就表示:植物对特定生长环境的偏好,不是因为它有记忆的作用和好恶的反应;反而应该这样说,如果它有这些记忆及反应的话,那它就不必要在原来的母株早已死亡,经历十百个世代的子株逐渐演化之后,才能发展出这种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与偏好。
既然植物没有记忆的作用和好恶的反应,就证明它没有心识,最根本的就是没有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如心;因为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就不能现起第七识末那识,也就不能进而生出第六识意识,因此不能藉由心所有法的助伴来协助意识运作,而有记忆的作用和好恶的反应;植物没有第八识、没有意识,就不能叫作有情,也不能叫作众生,而是跟石头、岩块一样都是无情,正如一般人所说“木石无情、草木无情”,或者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都是把植物称为无情。因此植物虽然是有生命的,但是它叫作无情生;它这个无情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是从大家的真心如来藏来,是由于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业种的势力感召而共同产生的。为什么种子种了下去以后,它就会自然生芽呢?为什么它就会自动成长?就会自动开花结果?为什么果实自动会成熟?这些都是因为共业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如来藏中,都有出生植物的种子——也就是出生植物的功能差别,唯识经论称祂叫大种性自性;这种共业种子会感应而生出了无情生的植物,也会感应而使得植物在适当的时候发芽,也会长大、开花、结果,结果以后,它会自动烂坏、会掉下来、又会腐化掉回归大地。无情生有这一些运作,不是凭空而有、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有,都是由于共业有情众生如来藏中所有的共业种子感应,所以它就会变成那样。如果那一些植物与果实不按照这一个规则运作,世界就没有办法让有情生命存在;所以,植物的生长以及果实的成熟与烂坏,都是为了有情的存在而变异成熟,由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所含种子而变异及成熟、烂坏。
我们再进一步来加以说明:山河大地世界的形成,也是从大家的真心如来藏来的。有缘的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心中的业种感应,会在虚空中产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到了可以居住的时候,这些共业有情就开始往生到这里来,在这个世界中,一方面受业报,一方面造新的业。有情众生既然出生到这个世界来,当然要食物才能生长;如 释迦牟尼佛开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仰食存,所谓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在人间的有情都要有抟食才能生存。抟食就是一团一团的食物,也叫作段食—一段、一段,譬如青菜拿来切成一段一段。抟食、段食都是属于有物质的法,这一些东西如果不咀嚼就吞下去,如果不烂坏,经过小肠、大肠又排出去,这样一定不能够成就有情众生“饮食”这个法。所以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成唯识论》卷4)就是说:段食是以烂坏为食相;欲界众生的食物都系着于香、味、触三尘,如果这个东西不烂、不坏,就不能成就有情众生饮食的功德法相。就因为植物会生长、成熟、会烂、会坏,所以吃下去,它就开始变烂、发酵、分解,众生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然后剩下的在大肠里再发酵以后,把它排泄出去回归大地,让植物可以重新吸收。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就了欲界—尤其是人间有情众生的饮食的功德,让众生的色身能够成长、能够运作以及持续地存在,也让食物循环不绝不虞匮乏。这就是有情众生最根本的食物—植物—这个无情生命的由来。植物既然是有情众生如来藏的共业种子感应而化现出来的无情生,所以吃无情—吃那些植物—没有杀业,因为它们没有真心与妄心,吃植物不是把众生的五蕴加以杀害割取来吃,没有使得有情众生生命受害。所以佛教中,把有情众生拿来吃的时候,才叫作杀生;如果吃无情,不是杀生。而且此一世界的无情生,是生到此世界一切有情众生的共同资财,共同的资生之物,是为了滋养此一世界有情众生的生命而存在的。
探讨到此,虽然确定植物不是有情,不是佛教戒律中杀戒的对象,但或许有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会再提出质疑:“你们佛教不是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与无情一样都可以成佛吗?”依我们前面所引 释迦牟尼佛开示:“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说: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能成佛。也就是说,成佛的条件就是有真如佛性、成佛之性,就是如来藏心。有一个如来藏,就会有七个识出生来修行成佛,所以一个有情成为一尊佛,不可能成为两尊、三尊佛。如果说无情也能成佛,那表示无情的山河大地也有如来藏,可是山河大地有几个如来藏?可成几尊佛?因为实际可看得到的是,高山会崩塌成为小山,大石头会碎裂成为小砂砾;如果还没有碎裂之前的大石头可以成一尊佛,碎裂后的每一颗小砂砾,也都可以自己成为一尊佛,那是不是说如来藏可以被切割?如此一来,显然就违背了“真如心如来藏不增不减”的圣教。其实正如前面所说的,山河大地是由共业有情的如来藏依据共业种子所共同变现出来的,属于器世间色法。山河大地没有真如心如来藏识,当然也就没有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六识意识等七转识陪同如来藏来运作,不是有情众生;因此,山河大地没有妄想执着,也不可能有智慧德相,要如何修行成佛呢?所以佛教祖师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乃是方便的说法,不是真实义,不应该从字面的表相上生起执着,而产生种种不如理、不如实的臆想。
除非说,如同我们前面从唯识种智论述的角度来进一步演述说:山河大地草木植物都是有情众生共业种子所变现,因此自己相应的一分器世间,在你断除我所执与我执以后,不再接受后有了,于是你本有的那一分器世间就消失了,整个法界中就少了一分清净土。如果已经能离三界了,后来又发菩萨大愿说:“我还是继续在器世间度众生。”愿意发起受生愿,继续再来人间利乐有情,那么所感应的那一分世界、那一分器世间就会继续出生。将来当你圆成一切种智成为究竟佛,在你示现成佛的那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的山河大地与草木植物,也有一分是成佛的你的自心真如所变现的;也就是说,当你成佛时,你的佛国世界中的山河大地草木植物等一切无情,都有你的自心真如一分在其中,那你真如所变现的一分山河大地草木,也可以说在你成佛的时候,它也是同圆种智啊!因为这时你所相应的五蕴世界及各类法界世间,也同时成就了无上知觉了,因此才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啊!可是不应该说是无情成佛,而是你这个有情成佛了,那跟你相应的那一分无情世间也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而不消灭了。有关“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部分的法义,在正法道场 大善知识所著作的《宗通与说通》一书之中,已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了详细地开示;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菩萨,不妨到各大书局去请阅,然后就可以了解。
在这一集之中,我们探讨了:植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没有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众生成佛之性,所以都不是有情众生,而是属于无情,并没有犯杀戒的问题。
2、八识指的是哪八识?
八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意根)、阿赖耶识。1、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意根)、阿赖耶识,这八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基本功能。
2、佛教唯识学把我们的心区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识”、好比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公司,有八个部门共同合作经营,各有各的任务。
3、眼识、我们的眼睛有视觉的功能,能看到外界各种各样的东西,就和照相机一样,把外界的信息统统传递到里面,这就是眼识。4、耳识、就是我们的耳朵,具有听到外面声音的功能,就好像一个录音机,只能接收信息,但不能分别。5、鼻识、鼻子具有嗅觉的功能,能闻到各种气味,但还是只负责接收信息,不分别不执着,什么臭味、香味、汽油味,它不管这些。这就是鼻识。
6、舌识、舌头能够感知味觉,但也是只能接收味道的信心,不能辨别是甜、是咸、是苦,这个区分的任务它不管。7、身识、我们的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就好像小区门禁的感应器一样,有感知的功能。
8、意识、意识不能接收外面境界的信息,但是具有认识抽象概念、思考分别的功能,只要前五识中有一个开始工作,接收到信息,这个意识就开始起作用了,是香还是臭,是甜还是咸,是痛苦还是舒服,对前五识接收来的信息开始加以分别判断。9、末那识、也叫意根。这个是我们产生意识、心念的根本。
它是依据第八识储存的资料,对第六识的意识加以衡量,从而产生自我意识,产生了我执,造成无量无边的烦恼。10、阿赖耶识、是梵语音译,也叫藏识,相当于资料库、档案库、仓库,是妄念和真心共同所在的地方。
3、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意根是意识的所依根,不是意识的种子:意根是恒而常住的;除非断尽我执而入无余涅槃中,否则意根是永远存在的,自无始劫以来他就一直都是如此的;意即:意根是恒时现行而不曾是种子;在意识现行时,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由意根配合意识而同时运作,意识才能运作。
所以,不是意根灭了变成意识心,而是意根与意识二个识都是现行识而同时存的在;意根如果真的如月称、安慧、宗喀巴、印顺等人所说的,那正是意根灭了才出现意识,就成为:在意识出现时,意根就不存在了。
意根与意识若是同一个心,十八界的建立就成为虚妄建立了!十八界就应该改为十七界。而且世间睡眠这个法相的定义必须要作修改,因为眠熟后仍有意根存在,而意根即是意识,意识存在时必定有别境五心所,所以一定是清楚了了的,所以眠熟后应该仍然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此睡眠的定义必须重新界定。不但眠熟时如此,在闷绝位、无想天中、正死位、初住胎位、无想定中、灭尽定中,也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么这些法相都应该重新定义。但是有实相智慧的人,从佛在四阿含「意、法为缘生意识。
一切粗细意识,所有意识皆意、法为缘生」的开示中,当然可以了解到意是根,也能了解意与意识是二个不同的心;又从阿含依根而立识名的意思中,也可以理解到意与意识一定是二个不同的心体;所以在二乘法中,绝不可能是只说六识心而不说七识心的。只有智慧不够的人,才会说四阿含诸经中只说到六识心。
4、八识是指哪八识呢?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着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
八识深析:佛所说的因果主体识,既是三世因果的主体,也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也是般若的主体,是全部都以第八识心体为中心而有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是完整性的、全面性的佛法架构,是一心而有世出世间法的。真如、涅槃、我、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则是互不相关、被分割成支离破碎彼此互相矛盾的。必须以八识论作为修学基础,方能断我见、我执而证无余涅槃,也必须依此而成就佛道。
本文关键词:八识的具体内容,八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八识讲解,八识是如何作用的,什么是八识。这就是关于《八识指的是哪八识,八识的具体内容(植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