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小常识 > 正文

关于水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茶叶(神奇的茶水实验)

关于【关于水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茶叶,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神奇的茶水实验2、 茶水魔术 科学小实验3、茶水变变变的实验原理4、关于茶的科学小实验5、关于茶的实验6、茶水变色科学实验7、茶水实验报告8、茶水变色化学实验9、神奇的茶水实验作品特点10、茶水和开水的实验是真的吗?

1、神奇的茶水实验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日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生态,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将丧失公信力。

2、 茶水魔术 科学小实验

那种应该没有,是魔术的障眼法,魔术师把泡泡换成珠子了。不过我有几种做泡泡的方法。

1、七彩泡泡水配方:洗洁精、洗发水(或者洗手液)、水、胶水 按照 2:2:4:1的比例调配好即可。还可以加糖,增加效果加蓝墨水。按这个配方很容易成功的。这个方法我感觉最容易,可以在里面加彩色墨水或者其他颜料,吹出来的泡泡会非常漂亮。

2、还有一个在电视上看到的泡泡水配方:取一只杯子倒入250毫升开水,放入袋泡红茶;在空杯子里加入1-2匙白糖,倒入一些洗涤剂,倒入茶水,用筷子搅拌一下,好了,泡泡水制作好了。用这种泡泡水吹出的泡泡大而且不易破。不过加入甘油吹出来的泡泡也很结实不易破呢!

3、还有在幼儿杂志上看到的泡泡水配方:把香皂切成小薄片放在杯子里,冲进250毫升热水把肥皂片溶化。再往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砂糖和一包袋泡红茶,盖好盖子放置一夜。又卫生又环保的超级泡泡液就制作好了,拿出去和小朋友一起比赛吧,效果非常理想。

4、简易泡泡水配方:1杯水+1~3杯洗洁精+半勺白糖,搅拌后即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做成吹泡泡用的水,例如:把肥皂切碎溶于水中,也可以用洗洁精或洗发水加水。经由实验证明,将浓度比较高的肥皂水、洗碗精和洗发精三种溶液加在一起,可以让吹出来的泡泡较持久,不易破掉。我自己的经验总结:在泡泡水里加上糖和醋或者甘油,吹出来的泡泡不容易破。

3、茶水变变变的实验原理

矿泉水泡茶使茶色变深的原因,主要是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单宁酸果胶物质和茶多酚和沉淀物等成分,它们与矿泉水中的钙、镁、铁等结合会形成混浊物和沉淀物,从而影响茶水的浊度。此外,水中的铁离子氧化,置换茶叶的单宁酸和茶多酚,会把无色的羟基转变成有色的羟基,从而加深茶水的色度,呈棕褐色。这如同人们用铁质的刀去切削苹果,经空气氧化,切口表层果肉渐变成棕色,也是铁与单宁酸果胶物质相互作用的缘故。所以,爱喝茶的人最好选择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较低的矿泉水为好。

因为矿泉水所含的矿物质含量高的原因,使得矿泉水泡出来的茶,茶叶颜色偏深一点,说明矿物成分高,对于身体来说,矿泉水里的成分比山泉水更好,更适合人体吸收,所以不必太担心矿泉水所泡茶颜色更红更深,对身体健康毫无影响,甚至对人体吸收更有好处。用山泉水泡茶更能体现茶的色、香、味的发挥,却不如矿泉水对人体营养的吸收。

4、关于茶的科学小实验

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装满空气,感受空气,还可以探究其他感受空气的方式,比如用手在脸旁边扇风,用嘴巴对着手掌心吹气等等。

分别准备三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里面分别装上自来水,盐水,茶叶水请同学能观察分辨等等

5、关于茶的实验

(1)抽提:在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的95%乙醇和沸石,装上索氏提取器,将装有10g茶叶末的纸套筒放入索氏提取器中,装上蛇形冷凝管,从其上口加少量乙醇至刚好下去为止。

(2)用水浴加热,连续抽取2~3h后,当提取液变得很淡,提取器的液体刚吸下去时,立即停止加热。

(3)冷却后讲提取液转移到250ml锥形瓶中,既得粗咖啡因,贴上标签待进一步提纯。

6、茶水变色科学实验

所有的茶水放时间长都会变色,只是程度不同。茶水变色主要是氧化发酵所致,温度低就不易变色了

7、茶水实验报告

根据测定,冲泡后最容易析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基本上第一次冲泡的时候就析出来了,然后是咖啡碱、茶多酚和可溶性糖等。

以不发酵的绿茶为例,第一次冲泡的时候茶中可溶性物质的析出率在50%左右,第二次析出30%左右,第三泡在10%左右。由此可知,冲泡次数越多茶的可溶性物质析出就越少。估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绿茶冲泡次数多了后就跟白的开水没啥区别了。

但是这个也不是绝对,主要取决于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析出率,因而决定了其可冲泡的次数。一般来说:

1.好的绿茶可冲泡2-3次,有的老茶甚至可以冲泡3-5次;

2.白茶、黄茶因为是低发酵茶,冲泡次数和绿茶差不多,也是2-3次;

3.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一般可以冲泡5-9次,获得“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4.而陈年的普洱则可以泡20来次,实在是太惊人了,因为它的析出物出来得实在是太慢太慢了。

所以,说到这里,大概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有的茶耐泡,有的茶不耐泡了。决定权在于茶类,不同的茶类,能冲泡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8、茶水变色化学实验

因为氨水能和茶水的酸性物质反应,从而使茶水变色。在去渍时,使用氨水浓度为26%。 氨水可中和因酸引起的织物变色,使之恢复原色;能与合成洗涤剂协同作用,可去除汗渍,食物渍和蛋白质渍有一定的作用;能加速双氧水的反应作用;也能去除某些墨渍、染色和药渍等。

9、神奇的茶水实验作品特点

铁锈溶解的少,颜色就会浅一些,溶解越多,颜色越深。

1、 取一个透明的杯子,倒入1/5体积的茶水(绿茶、茉莉花茶均可) 2、 往差水中滴1滴浓度约1%的氧化铁溶液(或铁锈水)再轻轻摇晃茶水。现象:浅黄色的茶水瞬间变成了乌黑色,成为一杯黑水。

10、茶水和开水的实验是真的吗?

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由于工业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各方面的因素,水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家对水质好坏的问题也很关心。下面我介绍几个能简单测试水质的方法,简单易学。用比较透明的容器,没有印花的玻璃杯,一次性的塑料杯即可。接满一杯子水,放置几个小时然后在光线好的地方仔细观察,观察一下水中是否有悬浮物。如果有的话建议处理。基本上家家都有热水器或者烧开水的开水壶,把开水壶打开,看一下里面是否有水垢或者是铁锈。如果有的话说明水质硬度偏高。长时间饮用高硬度的水会导致结石累的疾病,对肠胃不好。在家用自来水烧一些水,泡一杯茶叶,放置1天,1天后观察颜色是否变成黑色。如果变成黑色,说明重金属含量超标。烧开水,然后喝一下,在喝的过程中仔细感觉一下水中是否有异味。是否有一种涩涩的味道。如果有就说明水质的硬度偏高。用杯子在自来水龙头下面接水,闻一下水里是否有一股漂白粉的味道,如果有的话,你家的自来水中可能含有余氯。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能在家中实验的方法,如果需要测试水中各个指标的准确数值就需要专业的工具,或者到专业的机构去测试。

本文关键词:科学实验茶叶水苏打柠檬酸,科学小实验茶叶制作方法,科学小实验茶叶里的小秘密,科学小实验茶水变色,茶叶怎么做实验。这就是关于《关于水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茶叶(神奇的茶水实验)》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婚纱照好评文案,全家福婚纱摄影好评文案(全家福婚纱摄影好评文案)

下一篇: 冻顶乌龙茶多少钱一斤,冻顶乌龙茶价格多少(冻顶乌龙茶价格多少?多少钱一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