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小常识 > 正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未曾生我谁是我)

关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最美十大佛偈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寓意呢4、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全文

1、“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最美十大佛偈

一、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出自《顺治归山诗》

释义:我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我是什么,我生出来的时候又是谁呢?我到底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何处才是归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名利、财富,但事实是所有人的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代表着你曾来过这人世间,名利、财富等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一切将归于虚无,而且离开我,这个世界还是会按原来运行。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

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义:这句所说的色,不是我们所说的五颜六色的色,也非男女之情的色。而是指这个世界上我们用感觉或者感官在借助仪器之后所能看到和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用唯物论者的话说,就是指客观存在。空就是无,没有,不存在的意思,是色的对立面。

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存在的东西其实是不存在的,而不存在的东西才是存在。它揭示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万事万物,都是无中生有,然后又回归到无中去的。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经》

释义: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四、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释义:佛曰四大皆空,一切看透一切皆空,悲亦空,悟亦空,喜亦空,自然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境界,自然看透个中道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悲之后不流泪,大彻大悟之后不说出口,大喜大悦之后不笑出声,乃境界也,机缘既然到来,该是你的就是你的。

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这是从神秀和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意思就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就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

释义:《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佛主拈花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超脱了一切,是谓“无相”。摩诃迦叶心不动,静静地观看,佛祖拈花一笑,摩诃迦叶看佛祖拈花一笑而笑,实指这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超脱一切的境界。

当自己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外表,不要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

七、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出自《无量寿经》

释义:原文是:“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意思是指一个人生存在这世界上,都是独来独往的,独自生活然后孤独的死去,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的承受,没有人可以代替他的生活。意指生命匆忙,要及时积善修行。

八、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出自《维摩诘经》

释义:原意是指修行的人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当觉得别人不好的时候,其实是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不好的变化。只要将自己的心态改变过来,不去纠结外在的表现时,就会发现别人都是很好的。

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出自《金刚经》

释义: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所以我们不必执着地知道世界的本质,不能执著于自己的一切所得。

十、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出自《圆觉经》

释义:每个人的身体其实同宇宙万物一样,无非由地水风火这“四大”构成,在人的身体里,呼吸是风大、筋骨皮肉是地大、血液、唾液为水大、热气体温是火大,这四大哪个是我呢,都不是我,如同幻化。修行的人,就是要堪破这四大聚合的奥秘,这样就可以做到圆明觉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未曾生我谁是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未曾生我谁是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未曾生我谁是我)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则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扩展资料:这首诗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寓意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的意思。原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出处:唐代神秀《坛经》含义: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扩展资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慧能与神秀作偈呈心时,神秀所作。六祖慧能所作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出处:唐朝惠能《菩提偈》含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4、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全文

《神秀偈》(原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翻译)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扩展资料:以下为《神秀偈》典故:据说,五祖弘忍退位时,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子弟做自己的继承人。

于是,他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你们都将自己多年悟禅的结果写成偈子,然后呈上来,我看看你们修行的成绩,中意的话,就把衣钵传给他”。在众多的徒弟中,有一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资历很深,读了很多经书,颇有学问,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认为衣钵的继承人非他莫属。很多人没想去作偈子,而是等着看神秀的参悟。

不几天,神秀将自己参悟的偈子写在了墙上。偈子云:身如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这样的偈子自然引来一片叫好声,也很快传到正在伙房舂米的慧能耳中。慧能听了后,就告诉身边的僧人说:“还行,但未能真正悟道。”一个勤杂工如此说,大家感到很惊讶。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说出了自己的偈语,就是开头的那四句话。众人感觉这个更好,就把神秀的从墙上擦掉,替之以慧能的。第二天,弘忍看到了这首偈语,连连点头。

为了掩人耳目,他脱掉自己的鞋子,把慧能的偈语从墙上擦掉了。晚上,慧能还在伙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过后,他用手杖在门上轻轻敲了三下,然后转身走了。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当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彻底大悟,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即为六祖禅宗。

本文关键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意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关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未曾生我谁是我)》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晌组词和拼音 晌组词和拼音是什么,晌组词和拼音(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课)

下一篇: 鸡蛋要煮几分钟才熟,鸡蛋煮几分钟可以熟(可不少人却进入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