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小常识 > 正文

交通污染源属于什么源,交通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关于空气污染与新风系统的基础知识)

关于【交通污染源属于什么源】,交通污染的原因有哪些,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关于空气污染与新风系统的基础知识2、空气污染源有哪些3、求环境化学答案4、污染源分为哪几种?

1、关于空气污染与新风系统的基础知识

1.PM2.5是如何形成的

PM2.5主要由含碳组分、水溶性离子组分以及其他无机化合物三大类化学物质组成。

含碳组分主要包括有机碳、元素碳。有机碳含有数千种有机化合物,既有一次源直接排放的一次细颗粒物,又有经VOCS转化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元素碳通常被称为黑碳,也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来自燃烧源的直接排放。它既含有纯碳、石墨碳,也含有高分子量的有机物质,如焦油、焦炭等。

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一般是二次颗粒物,都可溶于水。在PM2.5中主要以硫酸铵、硝酸铵的形式存在;在颗粒物酸性强的情况下,也可能共存硫酸氢铵。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地壳元素和微量元素,现已发现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包括70余种,这些元素均为一次颗粒物。地壳元素如硅、钛、铁、钙、镁等及其化合物,主要来自土壤扬尘、建筑扬尘、道路扬尘等;微量元素如铬、铜、镍、铅、锌、锰、砷、汞等,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工业过程。

PM2.5的来源非常复杂。从形成过程上,可以分为一次来源与二次来源。一次来源又可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飓风、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生物腐烂等。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二次源是指各污染源排出的气态污染物,经过冷凝或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细颗粒物。二次细颗粒物又可分为二次无机细颗粒和二次有机细颗粒,前者主要包括硫酸盐、氮氧化物、氨等无机气态前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过程而形成的;后者含有数千种有机化合物,是由VOCS转化而来的。

各地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和生物质燃烧等。各个城市和地区视产业结构各行业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能源生产行业排放较少,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

交通污染源属于什么源,交通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关于空气污染与新风系统的基础知识)

2.PM1,PM2.5,PM10的区别

PM1,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1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这些数值是对颗粒物直径的描述,数值越大颗粒物直径越大。PM10﹥PM2.5﹥PM1,如果说PM10是西瓜,那么PM2.5就是网球,PM1就是葡萄。

3.PM2.5最早被发现是什么时候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伦敦雾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的一星期内,伦敦市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的症状,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离世,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儿童老人,很多逝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当时因为严重大雾,救护车都没法正常工作,数周后又有几千人死亡,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

4.新风系统是什么

新风系统是由新风换气机及管道附件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新风换气机将室外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净化,通过管道输送到室内。

在密闭的室内一侧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

采用高压头、大流量小功率直流高速无刷电机带动离心风机、依靠机械强力由一侧向室内送风,由另一侧用专门设计的排风新风机向室外排出的方式强迫在系统内形成新风流动场。

在送风的同时能够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过滤、灭毒、杀菌、增氧、预热等处理。排风经过主机时与新风进行热回收交换,回收大部分能量通过新风送回室内。

5.新风系统的发展历程

新风系统并不是在最近几年我国雾霾严重之际才诞生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就有了换新风的概念。1952年英国伦敦连续数日大雾天气导致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人数多达12000人。此次空气污染对英国民众造成的健康危害与精神恐惧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恶劣影响。1956年英国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其中就有了新风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新风系统的年销售量就达到了50万台;1977年美国修订《清洁空气法》,划定空气质量控制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并要求各州制定实施计划。进入90年代美国新风系统的年销售量已经达到800万台。到本世纪的2005年美国新风系统的年销售量突破2100万台。新风系统在美国,不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

而在欧洲,法国最早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引进新风系统,2000年欧盟统一住宅通风标准,并且当时欧洲的新风系统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亿台。九成的室内环境已经安装新风系统。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学校、酒吧,安装具有置换空气功能的新风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标配。

在中国,新风系统得到重视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目前中国的新风系统在住宅的应用还是比较少的。一方面是,人们没有这个意识,相比于机械通风设备应用最广泛的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中国的通风手段一般就是开窗;另一方面,住宅的开发商在建筑设计初期并没有考虑新风系统,说到底还是人们不重视。

进入到21世纪后的最近10年来,空气净化产品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环境、办公环境、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雾霾造成的环境急剧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构成巨大威胁。随着雾霾形式的严峻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空气净化器等单机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新风系统的应用。从去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一轮新风系统的引爆潮。

6.新风系统能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减少室内有害气体,呵护家人健康

新风系统能把装修产生的甲醛、苯、氨、氡等有毒气体及时排出室外,把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使人免除有毒气体的侵害。此外,还可以排出室内的烟味、油烟及异味。

2)抗雾霾大神器

新风系统能够过滤净化引入室内的空气,包括有效过滤空气中的PM2.5等等,让居住者每时每刻都能进行"绿色"呼吸。

3)门窗紧闭也能流动活空气

新风系统可以使室内在闭关门窗的环境下,通风换气,一天24小时流通活空气,同时隔绝室外污染空气和噪音,消除室内"空调病",一举多得。

4)通风净化的同时防干除湿

带湿度控制的新风系统,在保持室内清新空气的同时,还能防止空气干燥或潮湿。干燥或潮湿都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会有害于家具,或使木质家具开裂,或使衣物发霉,给生活造成各种麻烦。

5)降低能耗

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器,可以在冬天采暖和夏季制冷季节,回收采暖热量和制冷冷量,减少室内热量和冷量损失,起到降低能耗、节能省钱的作用。

2、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空气污染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飓风、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生物腐烂等自然现象。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

对人为污染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 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

1、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分类,这种方法是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的不同而划分的 , 具体有以下三种 :

① 生活污染源 , 是指人们由于烧饭 、 取暖 、 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 , 燃烧化石燃料向空气排放煤烟等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 此类污染源称为生活污染源 , 如炉灶 、 锅炉等 。

② 工业污染源 , 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空气中所排放的煤烟 、 粉尘及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等造成的空气污染 。 此类污染源称为工业污染源 , 如火力发电厂 、 钢铁厂 、 化工厂及水泥厂等工矿企业 , 在生产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

③ 交通污染源 , 是指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过程中的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 此类污染源称为交通污染源 , 如公共汽车 、 火车 、 船舶等交通工具 。

上述三种污染源中 , 前两者的位置是固定的 , 因此又称之为固定源 。 后者是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 所以又称之为移动源 。

2、按污染物排放和散发的空间形态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将人为污染源分为点源 、 线源和面源三种 。

① 点源 , 是指污染物集中于一点或相对较小的范围向外排放的地方 。 生产中的大型燃烧和反应装置 , 一般都是有组织排放 , 排放口集中 。 因此可以作为点源 , 如工厂的烟囱 、 大型锅炉 、 窑炉 、 反应器等 。

② 面源 , 是指相当大的面积范围内有许多污染物排放源 。 生产中的无组织排放 、 民用炉灶等 , 特点是分布面广 。 当污染物排放方式为低空排放或自由扩散时 , 可作为面源处理 。

③ 线源 , 沿公路或街道行驶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浓度 , 在一定的距离内呈连续或不连续分布 。

空气污染源

3、求环境化学答案

1.简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汇机制。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产生或向外界排放污染物的设备、装置和场所统称为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三种:

(1)生活污染源,由于城乡居民及服务行业的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形成的污染源。

(2)工业污染源,工矿企业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排放污染物形成的污染源。

(3)交通污染源,由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污染物形成的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属于固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属于移动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的汇的机制

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相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统称为干沉降。

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称为湿沉降。

 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称为化学去除

2、试述大气污染效应。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 卤族元 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主要表为卢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此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

3、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机理及危害,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酸雨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硫.

酸雨成分比较复杂,它能使土壤酸化,对人体产生危害,腐蚀建筑物、金属、橡胶等

SO2+H2O=H2SO3 2H2SO3+H2O=2H2SO4

4、污染源分为哪几种?

一、天然污染源: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分人工源和自然源,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着火、风吹扬尘等,大气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它们的种类超过100多种。

二、人为污染源:加急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后者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主要有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扩展资料: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中,把污染源、环境和人群健康看成一个系统。污染源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直接关系到它危害的对象、范围和程度。污染源调查就是要了解、掌握上述情况及其它有关问题。

通过污染源调查,可以找出一个工厂或一个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资源、能源及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企业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加强管理指出方向;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指出防治什么污染物,在哪防治;为区域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研提供依据。因此,污染源调查是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污染源

本文关键词:交通污染的特征,交通污染源属于什么源种,交通污染属于点源,交通污染的原因有哪些,交通污染源有哪些。这就是关于《交通污染源属于什么源,交通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关于空气污染与新风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苏h是哪里的车牌,淮安车牌是苏什么(警惕冒充香港“白富美”的“杀猪盘”新套路)

下一篇: 适合老人用的智能手机,华为适合老人用的智能手机(选这4款手机就对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