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时间取自哪里】,北京时间取自哪里的时间,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北京时间取自哪里2、1949年,新中国为何定都北平,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备选项可供选择?1、北京时间取自哪里
北京时间是中国采用国际时区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的地方时间,而是东经120°的地方时间,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故命名为“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中国采用国际时区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的地方时间,而是东经120°的地方时间,故东经120度地方时比北京的地方时早约14分半钟。因为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故命名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包括的范围从东经112.5°到东经127.5°,以东经120°为中心线,东西各延伸7.5°,总宽度为15°的区域。
而中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跨5个时区(即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5个时区)授时台必须建在地理中心地带,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北京时间”与“北京当地时间”是两个概念,“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处于东七区)。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台本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二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两地虽处于东七区,但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负责发布北京时间,而非当地的地方时。
2、1949年,新中国为何定都北平,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备选项可供选择?
1949年9月20日,中国人民政协经过协商明确了10月1日是为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期,就在一周后,即1949年9月27日,政协又再一次通过了法案,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将其确定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这一结果的出炉在如今很多人看来都是天经地义,但在当时却不然,北京当选新中国首都的消息一出可谓是“举国哗然”,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就在不久之前人们还在对首都的选择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南边有人说是北边,总计有着11个呼声较高的备选项可供选择。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北京为何会被选为首都,其他的十个备选项分别是哪里,它们被排除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北平和平解放
其实新中国建都何处一事早在1948年9月就已经被搬上了台面,彼时解放战争中我党我军局势一片大好,三大战役即将打响,此三战若是获胜那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就指日可待了,对此中央和各军区将领都有着十足的信心,当然了,这也就是组织上开启“九月会议”商讨起了建都何处的原因所在。
那么这次的会议有没有讨论出定都的地址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会议上中共中央只是提及了确定首都的概念,以及小范围的讨论了首都的备选项,而具体的事宜则是被暂时按下,决定等战局明朗后再行讨论。
不过虽说没有最终确定,但在会议中通过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只言片语,我们却还是能察觉到一些端倪,即不少人已经将北平当成了最佳的首都选择。
例如在对未来战局的规划中毛主席曾说过:
“太原可以打,北平尽可能不要打。”
这句话的意思据笔者理解大体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太原早已被战火波及,就算敌人不投降打起来也能够接受,而北平就不同了,从清帝溥仪退位后,北京城里就没打过仗,无论是北洋军阀、北伐军,还是国民党,就算是日本人当年进城都没有对其进行破坏,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个就是想要定都北平了,因为若是北平能被和平解放,那修缮、建设首都的成本必将大大减少,如若不然一旦双方在北平激烈交战,那再想定都于此难度可就大了。
当然了,这也不是笔者信口胡诌,彼时党内大部分首长、机关单位都是这么认为,例如聂荣臻聂帅就曾说过新中国很有可能定都北平,叶剑英叶帅也在北平解放前夕指出:一定要将北平城建设好,这里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民未来的首都等等。
不过说是如此,北平是否会被确定为首都却还没有盖棺定论,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其一北平还未解放,是否能够和平解放、傅作义能否“深明大义”还是个未知数,其二没考察就没有发言权,全国尚未解放,其他地区能不能作为首都还需要实地去看看。
就这样,首都选址一事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1949年2月,即傅作义起义归降、北平和平解放之后,这时便有人提议新中国应当尽快定都稳定人心,党中央和毛主席亦是同样想法,所以就在当月毛主席就将远在哈尔滨的王稼祥同志叫了回来,希望向其问一问定都的意见。
定都北平
接到命令后王稼祥火速启程,仅在第三天就抵达了北平,刚一下车他就见到了毛主席,同为中国共产党初代领导成员的二人相谈甚欢,从东北的局势聊到了全国的未来,还是好一会后他们这才聊到了定都的具体问题,对此毛主席询问道:
“稼祥啊,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老蒋已然是困兽犹斗,很多问题都该定一定了,可最重要的定都一事却始终没有定论,你有什么建议吗?”
说罢,毛主席又说了几个同志们都认为中肯的选项,即中国封建王朝的四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他一面询问这四个城市是否可以,一面也希望王稼祥能够提供更多的选项,毕竟新中国新气象嘛,不能光拘泥于古制。
闻听此言王稼祥备受感动,他亦是有备而来,面对主席的问询他先是说了八九个备选城市,随后又语重心长的回答道:
“备选方案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咱们新中国的首都最佳的选择就是北平!”
接着王稼祥又给出了自己这般选择的理由,经过笔者总结原因大体有三。
第一是“吉利”,要知道在当时南京成为首都的呼声还是很高的,但王稼祥却觉得南京此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不吉利,定都在这里的几乎全都是短命王朝,例如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明朝的朱元璋、朱允炆时期、太平天国、民国等等都是如此,要么不是大一统要么活不过一百年。
这一说法虽说存在一定的迷信色彩,可俗话说得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明知道不吉利为何还非要“头铁”呢?
第二是战略地位,北平东北部是东北三省的重工业基地,西南侧是广阔的中原地带,北侧有内蒙古作为屏障,东南虽说沿海却也有着极大的战略纵深,这对于陆军极强、海军薄弱的我人民解放军来说无疑是极佳的。
因此在那个全国尚未解放,美帝国主义在东南沿海虎视眈眈的局势下,定都北京对于战略上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第三是花费较小,一个崭新的国家刚刚诞生,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此等关头省钱自然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而在所有的选项中,定都北平着实是最划算的了,毕竟北平已经有几百年没有经历过战火了,其中的各项设施保存的十分完好,可以说只要是简单修缮一下就能拎包入住了,这无疑和毛主席“能省则省”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原因的驱使下,王稼祥这才会力荐毛主席定都北平,而闻听此话后毛主席亦是格外赞同,他随即补充道:
“你说的很好,但我这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理由,那就是北方穷、南方富,北方工人、农民多,南方商人资本家多,资本在南蒋介石这才定都南京,工农在北是我们的基础所在,我们自然要定都北平!”
毛主席的话振聋发聩,王稼祥亦是被此番言论说服,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而在他们以及党中央的共同决意下,北平改为北京,新中国定都北京一事也就这样成为了首选,在当年九月最终确定,并一直延续至今。
首都定下一切尘埃落定,不过说到这里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除了北京、南京外其他的九个备选项是哪里,它们被排除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备选城市
国家提出的首都备选城市总计有十一个,除却南北京城外它们分别是洛阳、开封、西安、哈尔滨、重庆、广州、成都、上海,以及延安,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来说,首先是中原地区的洛阳与开封。
作为河南的两个重要城市,河南籍的一众官员、干部们自然是呼声最高的,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那就是洛阳与开封分别是九朝古都和北宋时经济最繁华的城市,他们都是有繁荣先例的,只要多加发展外加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建都于此未必不能再创过去的辉煌。
这个理由笔者也认为合理,那么为什么中央最后没有采纳呢?
据官方给出的资料显示根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自身的局限性,一个是洪涝灾害的影响,先说前者,这里说的局限性分别是地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上的,地理上开封、洛阳在常年的荒废下可谓是无险可守,经济上彼时中国的经济、工业重心早已分散到了东北、江南、南方沿海地区,政治、文化上也是同理,所以想要在中原地区推倒重来,重铸过去的荣光简直是难于登天。
再说后者,要知道洛阳、开封这两处城市都距离“黄泛区”不远,定都后一旦出现了洪涝灾害,那不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缮,一国之都被水淹没,此事还很有可能沦为世界各国的笑柄,如此看来定都这两个城市着实是不划算的。
其次是位于西北地区的西安和延安,这两处城市一个是汉唐古都,一个是多年的革命根据地,说在这两座城市定都是有迹可循的,尤其是西安,历朝历代都将这里视为“龙兴之地”不说,就连明太祖朱元璋都曾有过迁都西安的念头,人们想要定都此地也算是合情合理。
但很遗憾,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定都西北有着两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摆在那里,一个是距离各大中心城市太远,在交通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无法对全国进行控制,一个则是资源问题,不论是西安还是延安,这里的资源都早已古人开采殆尽。
没有资源又无法对资源、经济省份有效控制,这也就是西北两城被排除在外的原因所在。
然后是地处西南的重庆、成都,这两大城市一个是天府之国,一个是蒋介石政府曾经的陪都,自然是有资格登上备选首都榜单的,然而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定都四川两城的问题却是多如繁星,诸如距离、文化、政治、军事、外交上都是如此,并且最重要的是,重庆解放是在1949年11月底,成都解放是在1949年12月底、四川全境解放则是在1950年4月。
也就是说若是想定都成都、重庆,要么就得暂缓开国大典,要么就需要强行在未解放的情况下定都,这两个选择显然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即便呼声很高,成都和重庆也只得被暂时排除在外。
接下来是广州、上海这两座沿海城市,定都于此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那就是因为广州上海的经济高度发达,在这里建都可以更好的学习两城的经济政策,从而辐射到全国各地,那么既然如此最终国家又为何没有坚定的选择它们呢?
这个原因其实很复杂,据笔者分析大体有三点,其一,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最要重视的是工人和农民,是广大人民群众,一旦定都上海、广州那岂不是与制度相悖,反倒是“向钱看齐”了吗?
其二,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了,笔者大致思考了一番后发现,从古至今好像就没有几个国家是将首都定在沿海城市的,就连很多岛国例如日本都是将首都尽可能的向中心地带迁移,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有知道的可以在评论区内进行讨论),但既然如此,连蕞尔小国都不愿去做的事情,地大物博的中国又岂会愿意呢?
其三,无论是广州还是上海都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暴露在了海洋军事力量的辐射范围之内,这时的新中国海军力量基本为零,因此要是在这两地建都,那届时别说是美军了,就连退守台湾的国民党部队都有能力随时威胁到中国的首都,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而综上所述,这也就是我国在第一时间便打消了将广州、上海定为首都想法的原因所在。
最后是位于东北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在很多人看来哈尔滨都是该最先被排除掉的,甚至都不该被提上名单,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从解放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哈尔滨不单是除了北京外最佳的首都选项,曾几何时建都于此的呼声甚至还一度压过了北京!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明明哈尔滨经济那么落后,明明纬度那么高气候天寒地冻,怎么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呢?
其实大家之所以会认为哈尔滨不适合当首都,都是被他如今的落后所迷惑,但在当时则不然,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都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几个城市之一,还不单是经济上的,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
农业上拥有黑土地、地广人稀的黑龙江粮食产量极高;工业上诸多重工业企业坐落于此;政治上,作为我党和我军第一个解放的大型城市,这里不单红色氛围浓郁,还有着极深的群众基础;外交上,由于和苏联接壤,哈尔滨完全不用担心受到敌人的袭击,毕竟有着苏联老大哥的庇护,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有朝一日敌人反攻,我们最差也能守着哈尔滨,为今后的东山再起做好准备。
基于这些原因,从1948年开始哈尔滨就成为了无数共产党人心目中首都的最佳选择,更有甚者就在辽沈战役前夕,为了稳定军心也为了保护一众领导干部的人身安全,党中央还差点将中共中央搬到了哈尔滨。
而说到这里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那就是既然哈尔滨这么受欢迎,最终这一选项又为何会被排除在外呢?
这个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首先就是战局的改变,要知道大家之所以想将首都定在哈尔滨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对未来战局的担忧,这也实属正常,毕竟在三大战役之前别说是我党了,就连苏联都不看好我们能够快速取得全国的政权。
而基于这个前提,哈尔滨自然就成为了“偏安一隅”、长期发展、长期作战的大本营,通俗的讲就是大家都认为解放全国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划江而治”都并非不可能,如此一来我党我军掌握的就只有北方地区,若是这样那哈尔滨才是最佳的选择。
可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居然如此不堪一击,后续的战局中掌握着兵力、装备优势的他们竟然连战连败,以至于才一年多就被打的败逃台湾。
国民党战败后中国的全面解放指日可待,既然如此为了掌控全国,位于最北方的哈尔滨自然就没了优势,这才被国家逐渐“抛在了脑后”。
其次是为了今后着想,一开始中国的局势扑朔迷离我们还尚且需要苏联的帮助,但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中国的统一已成定局,如此一来党中央和毛主席自然就要为日后考虑,思考未来的变化、思考可能会出现的危机。
这么说吧,现在的中苏关系的确是亲如一家,可之后呢?若是两国关系出现裂痕,那首都定在哈尔滨岂不是就暴露在对手的眼皮子底下了吗?将国家的腹背交给他国这件事蒋介石能做得出来,但毛主席却绝不会允许。
最后是以史为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以及东三省都算是关外地区,是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所以在这里建都所要遭受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届时肯定会有人因此去质疑新中国的“合法性”,甚至是将我党我国比作“蛮夷”。
再有,清王朝就是发源自东北三省,可就算是他们在取得全国的政权后都不愿留在关外偏安一隅,封建王朝都做不出来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又怎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本文关键词:北京时间取自哪里常州,北京时间取自哪里请你告诉我,北京时间取自哪里城市,中国各地时差对照表,北京时间取自哪里百度百科。这就是关于《北京时间取自哪里,北京时间取自哪里的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备选项可供选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