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关于长城的历史资料简介20字,长城的历史资料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长城的历史资料简介20字,长城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之一。
2、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
4、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
5、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6、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
7、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等等,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回忆。
8、 城墙: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
9、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
10、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
11、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
12、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
13、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
14、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
15、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
16、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
17、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
18、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
19、垛墙为迎敌面,墙高1.7-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
20、垛口的砖是特制的,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
21、 敌楼: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
22、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
23、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
24、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
25、两层均有射击口、了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
26、 墩台又称烽火台。
27、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
28、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
29、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30、 城台又称墙台。
31、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
32、此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
33、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34、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
35、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
36、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
37、这种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相信通过长城的历史资料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