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吗】,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如何转移到清明节的?2、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吗: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1、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如何转移到清明节的?
赵运涛
清明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为何会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最初扫墓是在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发生转移?与清明节最近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西游记》中,在陷空山无底洞,逼着唐僧和自己成亲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如何用清明节习俗骗唐僧的?古代的清明节又是情人节?古代的清明节放假几天?
清明上河图中的纸马店铺
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的形成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命名与气候有关,《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从这一天开始,清爽明净之风吹来了。清明节一开始只是一种根据气象变化而产生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但后来,扫墓祭祖的习俗也逐渐转移到了这一天。
扫墓,事死如事生,这与中国特殊的祖先崇拜有关。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人们定居某一地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死了就葬在那里,这很容易发展出“祖先崇拜”。中国的祖先崇拜是和神灵崇拜合一的,祖先就是神,或者半神半人,人与神的界限并未判若鸿沟,所以人们认为需要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自己的祖先,祭祀就是活人与祖先交流的重要方式。最初人们祭祀祖先都是在庙里,不起坟墓,《礼记》曰:“古也墓而不坟。”大约到了战国,开始兴起坟墓作为祭祀的依托。
虽然扫墓祭祖习俗从战国开始就一直延续着,但最初并没有固定在哪一天举行。大约到了汉代,逐渐形成了在三月三进行祭祀的习俗。为何会是这一天呢?三月三上巳节,先秦时期就有了,其主要习俗是祓禊,即人们到水边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到了汉代,民间渐渐生发出许多新故事,如传说某户人家恰好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结果在三日俱亡,于是民间就在三月三“祓禊”的习俗上又加入了“招魂续魄”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引《韩诗》注曰:“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招魂续魄与祭祀祖先、求祖先保佑相似,于是扫墓祭祖渐渐固定在了三月三。
三月三离寒食节很近。寒食节也是传统的一大节日,到了魏晋时期,尤其是司马氏的两晋,寒食节在众多节日中地位甚高。寒食节据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司马氏因为自己的“晋”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号相同所以特别重视这一节日,寒食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民间形成了极大的信仰基础。再加上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极力推崇孝道,于是扫墓祭祖的习俗就渐渐从三月三转移到了寒食节。
虽然晋代以后,民间有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但得到官方明确的认可,还要到唐代。《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官方的认可是一方面,具体的实行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寒食节有禁火习俗。与唐宋兴起的另一个习俗——祭祀要烧纸钱相冲突扫墓祭祖的固定日子就又不得不再次转移。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题目中有“寒食”,但诗中又提到“清明”,寒食节禁火,烧纸不方便,而寒食与清明离得很近,所以人们就往往选择在清明去墓祭。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南宋高菊卿《清明》曰:“南北山头多慕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明代以后,寒食节开始消亡,扫墓祭祖名正言顺地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明清小说中,常常提及清明节扫墓祭祖。《西游记》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一个女子,骗唐僧说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来扫墓,遇到了强盗。“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一行轿马,都到了荒郊野外,至茔前,摆开祭礼,刚烧化纸马,只闻得锣鸣鼓响,跑出一伙强人,持刀弄杖,喊杀前来,慌得我们魂飞魄散……”唐僧上当,认为她是良家妇女,后被其捉到了陷空山无底洞,逼着成亲。
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合二为一
古人认为坟墓是逝者的居所,是逝者与活人交流的一个场所,所以清明这一天,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要将逝者的“房子”修缮一番、培添新土、清除杂草,要给逝者供祭食品、烧纸钱、烧纸马,叩头行礼祭拜一番,这就是扫墓。清明节可以说是一个人与鬼神打交道的日子,又因为坟墓多在郊外,人们需要出游,于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出现清明节出游,人与鬼或妖相遇的故事,如《西山一窟鬼》《洛阳三怪记》《西湖三塔记》等宋元话本小说中都有这样的情节。
明代《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与许宣第一次相遇也是在清明节,“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往坟上祭扫了方回。不想值雨,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实是狼狈”。清代《聊斋志异》还记载了一个人和狐狸的爱情故事,一个叫耿生的正巧清明节上坟回来,看见一条大狗追两只小狐狸,他救了其中一只,这只狐狸后来幻化成女子青凤报答他。
这些人与鬼或妖清明节相遇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又都是古代清明节青年男女踏青邂逅故事的翻版。早在唐传奇中就记载了崔护清明节郊游遇到心仪女子,怅然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的故事。
《春游晚归图》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其中一些因素却有着现实的依据,清明节确实为男女约会提供了方便。古代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包括“孝”,清明节扫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一些在外地做官的人往往苦恼于路途遥远、假期短暂而不能回家祭祖扫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代统治者不断延长清明节的假期,如《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年间,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了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这就既为官员们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提供了时间,也为士子游玩偶遇提供了可能。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早期踏青并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唐以后,假期充裕的清明节渐渐成为人们踏青活动的主要时间,而且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往往是合二为一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对此就有表现,西门庆死后一年的清明节,大娘吴月娘和三娘孟玉楼去给西门庆上坟,之后去踏青,结果在路上邂逅了一个青年,二人眉目传情,最后孟玉楼改嫁于他。
总之,清明节是古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经过历史的演变,扫墓祭祖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内涵。这一文化习俗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生活,同时也使得清明节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背景符号,其往往与爱情故事有关,可谓是古代的“情人节”。
《符号里的中国》
(本文摘自中华出局出版《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的中国》一书中,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考辨了这些符号的生成与流变。)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2、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吗: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
24节气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
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
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
气候类型: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24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24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气候类型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分享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11、立春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雨水
古时候,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
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
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
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3、惊蛰
农历二月份的开始,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4、春分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民间踏青的日子。
5、清明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6、谷雨
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
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谷雨和一位每天来看他母亲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
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
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
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
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
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
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
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
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7、立夏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8、小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芒种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
10、夏至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12、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注释:大暑,在六月中旬,天气炎热,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斗指到丙的时候是大暑,比小暑热,所以叫大暑。
13、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14、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15、白露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
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
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
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
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
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
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
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16、秋分
“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17、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注释: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19、立冬
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20、小雪
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21、大雪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
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
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
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
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
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
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
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
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
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22、冬至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23、小寒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24、大寒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纪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现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
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修行。
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
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属太阳历范畴。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2在我国农民种植庄稼,都是根据时节来进行种植。那么你都只知道有哪些时令节气吗。
我国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按顺序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节气是怎么由来的呢?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们祖先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古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运动再结合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推导出指导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规律。后来经过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纪年法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形成了阴阳合历,由此“二十四节气”也就变成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万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
6、谷雨: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时节种谷天”。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秋天到来。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3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一、24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24节气小故事
1、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2、冬至
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尚书·洛诰》中说: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本文关键词:24节气的由来以及来历,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主题班会,24节气历史起源,24节气由来及含义。这就是关于《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吗,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如何转移到清明节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