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我想这两天大家都经历过。很多可爱的小人穿上厚外套抵御寒风,却又被寒冷所苦恼。
这个时候有没有人告诉你冬天喝红茶或者乌龙茶比较合适,或者看到一些茶叶知识书籍,也是说冬天喝红茶有助于暖脾胃?对此,书中的解释是,茶可分寒温,而寒温是根据茶的发酵程度来划分的。发酵程度越高,茶越趋于温热。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无法很好的了解发酵对茶叶性质的影响。那么有没有相应合理的生化知识来解释中医的这种说法呢?
六大茶类的化学成分和功效,茶叶分类,主要依据,生产工艺,发酵程度。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叶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了相应的化学物质,
那么,只要测出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含量。难道不能从化学角度比较六大茶吗?
以下是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与虹影九号茶树品种合作制作的茶叶六大生化成分含量测试数据。
那么它里面的什么物质造成了茶的冷暖性的形成呢?这时,小茶查阅了书籍,总结了茶叶中所含化合物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茶多酚(儿茶素(GC、C、EC等。)、花青素、黄酮类):抗氧化、降血脂、心脑血管保护等。
茶氨酸(茶叶中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保护神经,降血压,保护心脑血管,抗糖尿病。
可溶性糖(茶多糖是从茶叶中提取的活性多糖的总称):降血糖(没错)、降血脂、抗氧化等。
茶黄素:抑制癌细胞增殖、抗病毒、抗氧化等。
茶红素:抗肿瘤、抗氧化、抗突变等
红茶:抗氧化、降血脂、抗过敏等。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它们的功能都差不多,还没找到什么线索帮你判断?你很了解喝茶的保健作用。
茶性寒。
我想大家在这里还是比较迷茫的。文章开头提到的茶叶温凉论,结合现有资料显然无法解释。你是不是也开始像小茶一样对理论产生怀疑了?
果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在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和文献之后,提出了与查晓相同的问题。
有学者检索了从唐代到清代的50部本草文献,其中有40部讲的都是茶的性质,都是寒性和凉性,寒性和凉性只有细微的区别。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对茶的寒性和温性的认识,以《中国本草全书》为主要参考,检索了古代(公元前220年-公元1911年)的800多部本草文献,没有发现红茶的温性记载。此外,以《中国古代荼书集成》为参照,检索了从唐代到晚清的114篇茶学文献。[1]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茶性寒,善于清热降火。那么,有没有温茶?
在历代159篇与茶相关的文章中,只记载了15种(9.43%)温茶,发现的茶只有5种:蒙顶茶、武夷茶、普洱茶、安化茶、泸茶。这些温茶的说法,要么来自神话传说,要么来自地方志。同时,也有医生了解过这些茶的茶性,也有人说它们性寒。[1]
看来温茶的存在还有待商榷,温红茶理论起源于日本。
至于红茶性温的说法,据有关学者研究,可能源于日本茶性寒,熟后变暖,这里熟指发酵。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发酵并不是寒性和温性的决定因素。
药物寒热性和温凉性的决定因素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和疗效,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相反,即所谓热致寒,寒致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根据胡炳书《茶务佥载》的记载,绿茶的作用与绿茶略有不同,能消积化滞、化痰清热、消渴除烦、清头目、醒神嗜睡、消食化滞、烧烫伤。能中和郁结,解暑,治心烦,安神醒神,降气暖身,还能微减脂。可见红茶和绿茶的功效差别不大,都是清热解暑,所以药性应该以寒凉为主。[1]
综上所述,冬天要喝红茶的建议,在相关书籍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不是那么靠谱。
至于寒冷的冬天适合喝什么茶,我觉得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茶。
参考资料:
[1]钱。茶叶特性、茶叶功效和茶叶用途的文献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08)
[2]许。冬天喝茶的深刻知识
[3]孙十力;郭为;陈海强;刘晨;赖邢飞;曹戎梵。虹影九号六种茶的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2018 (09):167-173
[4]梁跃荣。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1):10-138。
[5]王跃飞,徐平。茶文化与茶养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1(2018.1):122。